结 语
总之,本文以分析内部行政行为可诉性的相关概念为前提,深层次论述内部行政行为具有可诉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结合国外的立法例,得出了将内部行政行为纳入司法审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论述了内部行政行为可诉后,进一步分析哪些内部行政行为可诉,怎样衡量哪些内部行政行为可诉,以此提出了判定内部行政行为可诉的宏观标注和微观标准,再结合分析了几种特殊的内部行政行为,以具体的分析论述内部行政行为可诉的具体情形。至此,本文以一个完整的逻辑论述了内部行政行为可诉的原因,可诉的情形判定,以期为内部行政行为可诉性的完善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着作部分:
1. 张弘。行政诉讼法问题探析与制度创新[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
2. 张正钊,胡锦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3. 应松年。行政诉讼法和行政复议法的修改和完善[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
4. 沈福俊。邹荣。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5. 马怀德。行政诉讼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6. 马怀德。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
7. 莫于川。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8. 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9. 何海波。行政诉讼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10. 江必新。行政诉讼法理论与实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1. 应松年。行政诉讼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
12. 应松年。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
13. 王学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14. 胡锦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15. 方世荣。石佑启。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6. 杨临萍。杨临萍解读行政诉讼法[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
17. 叶必丰。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18. 刘连泰。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19. 姜明安。行政诉讼法教程[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
20. 元照法律研究室。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论文部分:
1. 马瑞。任公职诉讼探究---以内部行政行为可诉性视角切入[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5)。
2. 李常俊。内部行政行为的可诉性探析[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
3. 郑丽思。内部行政行为的可诉性探析[J].法制与社会,2012(01)。
4. 肖受峰。内部行政行为可诉性探析[J].法治在线,2012(5)。
5. 李永超。揭秘内部行政行为之面纱[J].行政法学研究,2012(4)。
6. 唐梦璐。内部行政行为的可诉性探讨[J].法制与经济,2012(6)。
7. 肖瑶。许东伟。玄璇。教育行政管理纠纷的可诉性浅析[J].法制与经济,2011(6)。
8. 马怀德。行政诉讼法存在的问题及修改建议[J].法学论坛,2010(9)。
9. 李红军。特别权力关系理论之探讨[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10. 马鹰。王斌。浅议内部行政行为的可诉性[J].法制与社会,2009(17)。
11. 肖穆辉。赵楠。内部行政行为与外部行政行为之模糊领域分析[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
12. 邓志。有限可诉性:司法监督内部行政行为的一种路径[J].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9(2)。
13. 杜祥平,论行政法上的特别权力关系理论[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9(1)。
14. 侯续香。我国特别权力关系相关问题的探讨[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5)。
15. 卢芳霞。公务员权利救济制度研究[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9(3)。
16. 舒展。论内部行政行为的分类及救济[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4)。
17. 颜燕。小议内部行政行为可诉性[J].科技信息,2009(3)。
18. 刘章。内部行政行为可诉性理论探讨[J].行政与法,2008(2)。
19. 陈春生。内部行政行为不可诉之理性剖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11)。
20. 滕宇。特别权力关系理论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8(4)。
致 谢
光阴荏苒,一转眼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生涯已经结束,两年的学习生活使我受益匪浅。经过几个月的磨砺和挑战,论文终于初见成效。回首这写论文过程中,从收集资料、不断思索、不断修改直至最终完成,真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完成这项工程很多人都对我提供了帮助,在此一一感谢。
首先,我要深深感谢我的导师张弘老师。张弘老师为人谦和,平易近人,一直和同学们打成一片,以“哥们”相称。在整个论文的选题、搜集资料和写作阶段,张弘老师都倾注了极大的关怀和鼓励。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每当我有所疑问,张老师总会放下繁忙的工作,不厌其烦地指点我;在我初稿完成之后,张老师又在百忙之中抽出空来对我的论文认真的批改,字字句句把关,提出许多中肯的指导意见,使我在研究和写作过程中不致迷失方向。他严谨的治学之风和对事业的孜孜追求将影响和激励我的一生,他对我的关心和教诲我更将永远铭记。借此机会,我谨向张老师致以深深地谢意。
其次,我还要感谢辽宁大学法学院宪政法组的各位老师们,正是因为有了他们严格、无私、高质量的教导,我才能在这几年的学习过程中汲取专业知识和迅速提升能力;我还要感谢法硕办公室的任 玥老师、张晓飞老师和刘浩老师这几年来对我的关心、帮助与支持;同时也感谢这两年来与我互勉互励的诸位同学,在各位同学的共同努力之下,我们始终拥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能在这样一个团队中度过,是我极大的荣幸。
同时也感谢我的好友孔留萍同学,她在我写论文过程中以极大的热情,帮助我完成了第一手资料的收集,帮助我完成论文格式的修改,她以她细致谨慎的态度,在各个细小的方面都认真对待,为我论文最终的完成给予了巨大帮助。我还要感谢我的父母和家人,他们给予了我巨大的鼓励和朴实的帮助。
最后,我要感谢参与我论文评审和答辩的各位老师,他们给了我一个审视几年来学习成果的机会,让我能够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他们对我的帮助是一笔无价的财富。我将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加倍努力,以期能够取得更多成果回报他们、回报社会。再次感谢他们,祝他们一生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