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协同理论下泉州市企业信用的治理探讨
【第一章】泉州市企业信用协同治理路径研究绪论
【第二章】企业信用研究的理论基础
【3.1 3.2】我国企业信用治理的历程与特点
【3.3 3.4】 泉州市企业信用治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四章】国外企业信用治理的经验与借鉴
【第五章】协同视角下完善我国企业信用治理的对策建议
【结论/参考文献】协同视角下泉州企业信用治理优化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6章结论与展望
选择"协同视角下企业信用治理研究"这一课题,是基于笔者在口常工作实践中,对企业信用治理的系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有着较为真切的体会,深感变革治理方式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希望本文对企业信用治理能够有所裨益。
6. 1结论。
毋庸讳言,企业信用缺失不仅枚关到社会责任与公众良知,也考验着一国政府治国理政的能力。协同治理理论为破解企业信用治理困局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引。本文通过协同治理为研究视角分析我国企业信用问题,并以泉州市为实证研究样本,认为在我国现行体制下,企业信用协同治理是必要和可行的,提出构建包括政府、企业和第三部门共同参与的企业信用协同治理体系。第一,企业信用协同治理强调顶层放开,突出政府"元治理"作用,告别"碎片化"治理,破除信息鸿沟的制度藩篱,要求政府部门承担为社会各方确立权威和行为准则的责任。第二,企业信用协同治理注重基层创新,强调包括行业协会、信用中介、消费者、新闻媒体及社会团体等多元化社会力量参与治理的必要性,重塑社会共治的治理架构。第三,企业信用协同治理具有包容性,尊重治理方式的多样性,整合多方资源,倡导全方位治理。政府不再一家独大,也不依靠强制力实行单一治理,而是汇聚社会力量多方参与、惩防并举、标本兼治,形成双向互动、环环相扣的协同治理效应。
创新企业信用治理需要本土化、接地气,需要有中国智慧、中国情怀,结合个人信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将我国的经济水平、政治体制、文化传统与社会发展融入到具体研究中。协同治理是一种突破型改革,涉及多种维度下不同群体之间的复杂博弈,这不是制度上简单的修修补补,也不是单纯的以政府取代市场或者以市场取代政府,要改变的是制度,通过变革激励机制来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对公共利益重新分配,使社会生产变得更有效率,从而实现利人利己的帕累托最优。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把企业信用协同治理的蛋糕做大,从单一的政府治理转变为社会化的协同治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只有把蛋糕做大了,协同治理才能赢得社会公众的广泛拥护,才能生机盎然的长期存在下去。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依赖传统管理模式的国家尤是如此。这就要求政府承担起变革治理的勇气魄力和凝聚各方参与治理的社会责任,改变传统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二元对立,走中国特色信用治理之路,实现企业信用的"善治".
6. 2研究不足与展望。
鉴于学术水平有限,笔者对企业信用协同治理的研究尚显粗浅,文中难免存在分析不透彻,论证不充分之处。一是对企业信用海量数据的量化归类研究不够,未能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二是对现代化信息技术支撑研究不足,未能提出相对准确完整的操作体系架构,函待进一步深化完善。
革路蓝缕,以启山林。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以商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的全面深化改革正在蹄疾步稳地纵深推进,为悄然来临的信用时代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氛围。口前,国务院发改委宣布我国将探索建立公民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促进信用信息管理和共享,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勾勒了宏伟蓝图。这一规划涵盖了政务、商务、社会、司法等主要领域,初步实现社会信用的全覆盖。与此同时,集合金融信贷、工商税收、交通社保等信用信息的一体化平台也将在2017年建成。这些无疑都是在奏响令国人为之振奋的时代强音。需要明白的是,滴水穿石,非一口之功。企业信用治理不可能一帆风顺、一蹦而就,也不可能在某一节点简单地画上句号企业信用每增进一分,社会法治便往前迈进一步。或许信用来得晚,但是我们等得到。
诚然,中国很大,中国问题很多,很复杂,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但是没关系,可以一步步来。梦想再遥远,蜗行牛步终会实现。改革总是不遗余力地一座堡垒接着一座堡垒去攻克,再不断联接成片的。正如中央文明委在《关于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的意见》中所讲的,"坚持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坚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坚持落细落小落实".唯有如此,信用中国才会真正贴近、融入我们每个人。
参考文献:
[1]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林钧跃。企业信用管理[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0.
[3]谭永智。企业信用监管实务[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
[4]张亦春。中国社会信用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5]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6]李曙光。中国征信体系框架与发展模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7]陈广胜。走向善治[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8]张志刚。公共管理学[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9](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10]陈显友。电子商务信用评价与治理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4.
[11]周平军,肖亦农,杨冬东。借鉴德国经验加快发展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J].宏观经济管理,2004,(9)。
[12]李利军。美国信用法律制度简介[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9(2)。
[13]崔佳,邵蓉。我国药品市场信用缺失分析及监管法律完善策略[J].食品与药品,2006,(8)。
[14]杜凯华。日本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J].日本问题研究,2007,(2)。
[15]刘晓。协同治理: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治理范式的有效选择[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7,(5)。
[16]钱冰,刘熙瑞。构建以政府为核心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市场监管网络[J].中国行政管理,2007,(8)。
[17]浙江省社科联规划课题组。企业信用管理导入机制的创新研究[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8,(11)。
[18]罗嘉,李连友。基于协同学的金融监管协同度研究[J].财贸经济,2009,(3)。
[19]王洛忠,郝君超,朱美静。协同政府视域下我国奶业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探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9,(10)。
[20]刘利人。基于电子政务的市场监管模式的构建:从分割到协同[J].学术研究,2010,(5)。
[21]朱纪华。协同治理:新时期我国公共管理范式的创新与路径[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8(1)。
[22]邹开亮,高丹卡。政府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角色定位[J].新金融,2010,(9)。
[23]魏大鹏,陈心仪。基于征信视角的企业信用行为探究--以亳州市药业企业为例[J].征信,2010,(11)。
[24]孙陆鹏,楚志刚,肖汉。网格化工商业市场监管系统设计与实现[J].河南科学,2010,(11)。
[25]郑秀君。发达国家企业信用报告比较与借鉴[J].金融与经济,2011,(9)。
[26]温信祥。日本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及其启示[J].武汉金融,2013,(1)。
[27]吴春梅。协同治理:关键变量、影响因素及实现途径[J].理论探索,2013,(3)。
[28]李峰。合同自由与合同信用监管研究[J].行政与法,2013,(4)。
[29]刘敏。欧盟国家中小企业信用服务的借鉴与启示[J].征信,2013,(5)。
[30]汪海霞,郭维汉。法治视阈下社会协同治理的制度创新[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31]李霞。非营利组织协同治理可行性分析[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6)。
[32]孙百昌。新形势下的市场主体信用监管[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13,(9)。
[33]高明。法国中央银行信用评级体系比较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3,(10)。
[34]白景明。福建泉州金融改革的三点启示[J].中国财经信息资料,2013,(36)。
[35]刘卫平。社会协同治理: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基于社会资本理论视角[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7(4)。
[36]胡宁生。国家治理现代化:政府、市场和社会新型协同互动[J].南京社会科学,2014,(1)。
[37]王纬鹏。小微企业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障碍与突破--基于泉州金改视角[J].福建金融,2014,(4)。
[38]张婉怡。大数据时代的企业管理创新[J].中国电子商务,2014,(10)。
[39]姜红娜。三种信用模式比较与对中国信用体系建构的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14,(22)。
[40]朱建平,章贵军,刘晓葳。大数据时代下数据分析理念的辨析[J].统计研究,2014,31(2)。
[41]辛杰。基于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协同的企业社会责任型构[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
[42]刘瑛。企业信用法律规制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
[43]黎瑞。工商行政管理与企业信用监管[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
[44]袁慎斌。企业信用分类监管体系建设[D].天津大学,2006.
[45]郑蓓。基于工商行政管理视角的企业信用监管研究[D].浙江大学,2006.
[46]徐志铭。企业信用管理模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
[47]陈志金。广州市工商局企业信用监管研究[D].兰州大学,2012.
[48]张春梅。政府实施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
[49]牟爱菁。以企业法定代表人信用监管促进企业信用提升[D].云南大学,2012.
[50]中国产品质量协会。2004-2010年社会力量推动质量信用体系建设的白皮书[EB/OL].
[51]国家工商总局研究中心情报编辑处。企业信用分类监管课题研讨情况综述[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