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学校管理论文

学生身体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12-09 共6848字

  认知发展是个人成长过程中一个重要方面,对中小学校而言,促进学生的认知获得、培育和发展更是它们一个关键任务。然而,目前大多数学校都倾向于把学生的认知获得、培育和发展局限于课内外的书本学习活动,而忽略了日常的管理行为对学生认知发展的潜在影响。在本文中,笔者主要基于当下心理学领域的热点理论---具身认知理论,从身体与认知的关系出发,对学校在学生的身体管理方面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思考探讨,提出具身认知理论对学校管理的一些启示。

  一、身体与认知: 认知观的转变

  ( 一) 认知的内涵

  “认知”,在西文中为“cognition”,最早是承认父子关系的法律用语,后用于哲学、心理学等领域。心理学中,“认知”指认识的活动和知识获得的过程。[1]

  在牛津网络词典中,认知( cognition) 有多种释义,如在哲学中,最广泛意义上的“认知”指认识的行为或能力,包括感觉、知觉、概念等,也可以指知识、意识或感觉、知觉、注意或高级直觉等类似行为的结果等。其中,它还指出认知与感觉、意志是有区别的。

  ①具体而言,心理学中认知可以理解为通过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等心理活动来获取知识的过程,即个体进行信息处理的心理功能。在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视野中,认知发展观被看作为人类发展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认知的发展对人或人类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认知活动的进行或认知能力的发展,人类便无法对这个世界进行感觉、感受、了解、思考和记忆等等,个人的自我发展也就无从而起,人类文化和文明的传承也无从而谈。因此,认知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一直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等领域的关键议题。在发展心理学中,认知发展主要是指发生在注意、理解、学习、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中与年龄有关的变化,感觉、知觉与学习是早期认知基础。[2]

  ( 二) 认知观的“附身”转变

  “认知”是认知心理学或认知科学中核心主题,而认知心理学也是自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西方心理学的主流。然而,传统的认知心理学主张身心分离的二元论传统,认为在认知过程中,身心并不起同步的作用,二者的地位并不对等甚至是对立的。在西方传统文化的二元对立思想下,身体在求知过程中处于被贬低的地位,这种情况在柏拉图的《斐多》篇中有典型的表述---“身体给了我们爱、欲望、恐惧等各种不真实的东西,其结果是我们几乎从来没有机会对各种事物进行思考……事实似乎是,只要我们活着,就要尽可能地避免同身体的接触与联系,除非绝对的必要。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最大程度的接近知识。”[3]

  在近现代能够典型反映认知身心分离主张的则是计算机科学兴起后的心智-计算机隐喻,该隐喻将心灵视为一种计算性的( computational) 的机械装置,即认知过程与计算机的符号加工过程类似,是一种大脑中的信息处理过程( informationprocessing) ,认知由“运算”而得。

  随着认知研究领域的发展,“后认知主义”( post - cognitivism) 的变革将我们引向了认知心理学的一个新取向---具身认知( embodied cognition) .在西方学界中,“具身认知”( embodied cognition) 、“具身心智”( embodied mind) 、“具身化”( embodiment) 等概念自 20 世纪 80 年代便受到较广泛的关注,而我国只是近年来才开始有较多研究者对其给予关注及介绍。具身认知理论的提出克服或改进了传统认知主义的生态缺陷,因为具身认知理论突出了身体或主体所处的实时环境对主体的认知活动的影响,认为认知主体所处的环境也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4]而不仅仅是认知的对象。

  “身体”是具身认知理论的重要内容,具身认知理论主张认知主体的“身体”对主体认知活动有影响,但是其中是有什么影响呢? 身体对认知的影响又是如何发生的呢? 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如果不能有所解释,那么“身体”便成了具身认知活动的“黑匣子”,含糊不清。有学者提出在阐述身体对认知活动的影响时将其概括为四个方面,其中之一便指出了身体特征相关的活动( 如手势等) 在认知活动中起到作用。[5]

  二、身体与管理: 学校场所的探讨

  学校是按照一定社会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年轻一代进行培养和教育的场所,[6]

  是我们学习知识、发展认知能力的重要场所。从我们的经验可知,它还是一个可以限制、管理或发展我们的身体的场所。法国哲学家、社会思想家米歇尔·福柯曾提出“学校即监狱”的观点,认为学校教育中渗透着规训,学校通过权力的运用对学生的身体进行管理和规训,使其符合学校的规范和准则。

  ( 一) 身体管理与身体规训的内涵

  学校的身体管理和身体规训是学术界中讨论有关学生身体教育时较常用的两个概念。在社会学理论中,身体与肉体不同,身体包括了肉体和灵魂两方面,是肉体和灵魂的统一体。有研究者将“身体规训”定义为在学校场域,学校和教师运用其规训权力对学生身体所施加的种种控制,以期造就适合学校场域的“听话的身体”的一种行为与行动。[7]

  也有学者指出,“规训”着重的并不是摧毁、破坏、阻碍等压迫性或否定性的力量,而是那些技术性、肯定性的积极力量,而行使制度化和规训化的“身体管理”( body administration) 可以创造出新型的、顺从的、训练有素的“听话的身体”( decline bodies) .身体规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身体的认知度和感受度,使行为更具规范性。[8]

  可见,学校的身体管理和身体规训二者有着一定的共通性,都是作用指向身体的行为或行动,通过对身体的规限使得学生的行为遵循一定的规范,身体规训是身体管理的一种技术性的程序。然而,二者也有一定的区别,这主要表现在动机和目标指向上---身体管理主要出于学校管理的需要,通过从学生的身体方面的规限来达到良好管治学校的目的; 身体规训虽然也有助于学校的管理,但它更倾向于被用作对身体的政治管治技术,试图让作为“被统治者”的学生接受学校“统治者”的“真理知识”、按照“统治者”的权力 - 知识要求行使或被行使自己的身体,达到培养顺从的学生的目的,从而有利于学校的治理,但却并不直接为了学校管理而采用的手段。在广义上,学校场所中对学生的身体管理包含了对学生的身体规训行为,本文所用的“身体管理”概念也是取其广义内涵。

  ( 二) 学校身体管理的合法性

  发展心理学关注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身体、心理的发展特征,认为身体自我( physical self) 是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个体的自我意识中最先萌芽的一个部分。身体自我属于整体自我的一个部分,是个体对与自己身体有关的自我意识,它包括对自己身体的认知评价( 身体自我概念、身体意象) ,以及由此产生的对身体的满意度和个体对自己身体的管理三个方面。

  一方面,根据身体的物理属性,我们的身体都应该首先是自己的,由自己管理,但由于自我意识和身体的发展具有阶段性,我们对自己身体的管理能力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认识的开拓才得以发展、提高,但同时也会随着老年阶段的到来而有一定的弱化。正如发展心理学的有关知识所述,婴幼儿的身体的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能力是较弱的,因而一定年龄段的婴幼儿大小便的排泄都不能够自控,而直接顺应生理需要而作用。所以,这个阶段父母或其他活动能力较强的人员对婴幼儿身体的管理显得异常重要。而当人进入老年,随着身体机能、活动能力的衰弱,当衰退到一定程度时,其身体也需要依托他者适当的照顾和管理。因此,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局限是他者能够对我们进行身体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因。同理,学生因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不成熟的状态而需要一定的引导、培养也是构成学校对学生进行身体管理合法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比如,学校开展早操活动、设置体育课程等等有助于学生身体锻炼、成长的活动正是首要出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目的。

  在另一方面,人的身体也具有社会属性,我们的身体并不完全是私人的,它具有一定的公共性。从人类的历史可知,人的身体和对待身体的态度不是永恒的,身体随着年龄而变化,受物质条件和文化的制约,不同的时代和国度对身体也表现出不同的关注,社会文化的变化也影响着人类对身体的自我认知的发展变化。[9]

  比如,有学者指出作为身体一部分的头发,其意蕴便大致经历了从伦理性、民俗性,到革命性、政治性,再到审美性、文化性的主题变迁,总体反映了人及其身体由束缚到自由的历程。而通过对中小学对学生的发型管理的研究考察,他们还指出了与纯粹生理学意义上的头发不同,发型在管理学上具有身份的象征意义,作为社会的教育机构的学校对学生的发型施以规定、分类,意味着一种身体的规训与身份秩序的安排,试图实现学生的发型与其身份相匹配,从“头”开始进行学校身体标准化管理。[10]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