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学校管理论文

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模式创新研究——以善治理论为视角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春霞
发布于:2023-01-03 共15349字

摘 要

  高校学生社区是近些年伴随着高教园区、高校扩招、学分制以及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而出现的一种新的高校学生住宿形式,其管理模式也由原来的行政福利型转换为经营服务型,而这种经营服务型模式的实质就是对高校学生宿舍实行社区化、物业化管理。

  此在新形势下如何推进高校学生社区工作,摸索一套符合教育规律且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使之更好地为高等学校改革和发展服务,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要的新课题,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一些思考和探索。

  笔者通过对学生社区、学生社区管理及学生社区管理模式进行研究,总结出社会化物业管理模式、大学生居民委员会的自我管理模式、嘉兴学院的分级管理模式、高校学生社区教育管理模式,肯定现有模式的可取之处,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在善治理论的视角下,提出合理性建议:合作治理,主体多元;扩大学生参与度,服务学生;优化学生管理队伍,增强行为责任性;建立考核监督机制,提高管理效率。

  关键词:社区 学生社区 管理模式 善治

New Research on College Students Community Management Pattern in New Period——in perspective of Good Governance Theory

Abstract

  With reform of college district, college enrollment expanding, credit hour system, andlogistics socialization, a new college student residence mode is born, which is called collegestudent community. Its management also converted from administrative well-being type into aservice-oriented business type, and service-oriented business model that is the essence of studentdormitori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implement community-based, property management.

  We face with a new important topic that how to advance the work of community on collegestudents , trying to find out a set of laws which according to the education and well-establishedmanagement models and make it better for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service. Inthis article, we consider on this issue and explore.

  By virtue of the research upon the students community, students community managementand community-based management model, the author summed up socialized propertymanagement model, self-management model by college student resident committee, gradingmanagement model in JiaXing College, community education management model for the collegestudents, affirm the positive merits of the existing model, and proceed with analysis on theproblems it remained. Put forward reasonable proposal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satisfiergovernance theory: cooperative governance, multiple body; expand the degree for studentparticipation and service to the student; optimize the team for students management and enhance act accountability; erect examination as well as supervision mechanisms so that improvemanagement efficiency.

  Key words: community; student community; management model; good governance

目 录

  1.绪 论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1.2 选题意义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写作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本文的写作框架

  2.高校学生社区管理相关概念的演变及界定

  2.1 学生社区概念的演变

  2.2 学生社区管理概念及模式的概念界定

  2.3 善治概念的厘定

  3.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模式的现状、问题及原因探析

  3.1 国内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模式研究总体情况

  3.2 我国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模式现状

  3.2.1 社会化:物业管理模式

  3.2.2 自我管理:大学生居民委员会管理模式

  3.2.3 分级管理:嘉兴学院管理模式

  3.2.4 优化管理:高校学生社区教育管理新模式

  3.3 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

  4.善治理论视角下的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模式创新

  4.1 理念创新:合作治理,主体多元

  4.2 学生认可:扩大学生参与度,服务学生

  4.3 优化队伍:改进学生社区管理队伍,增强行为责任性

  4.4 信息透明:建立考核监督机制,提高管理效率

  结 论

  参考文献

  1.绪 论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高校学生社区是近些年来高校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一个新生事物,它的前身是学生公寓,是在校园和城市关系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伴随着校园建设的发展而兴起的。在 20世纪 90 年代以前,学生一直将宿舍作为简单的休息场所,直至 90 年代之后,学生教学与居住分离,学生集中在一个服务设施齐全的生活地域,非严格意义上的学生社区应运而生。目前被人们关注的真正的学生社区是伴随着高教园区、高校扩招、学分制以及后勤社会化等改革而出现的一种新的高校学生住宿模式。在近年来的实践活动中,能够看到各个高教园区中的大学纷纷把自己的学生住宿区定义为学生社区,并组成了学生社区管理委员会等组织进行管理,以前的公寓管理中心等也改名成社区管理中心。而在一些学术刊物上,也陆续出现了这些院校工作人员对学生社区管理理论上的探讨、研究,但是并未形成体系,许多学者仍在努力探索学生社区管理的新模式。因此研究学生社区管理成为摆在许多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和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深入,以学生宿舍为基本组织单元的高校学生社区随之而生,其管理模式也由原来的行政福利型转换为经营服务型,而这种经营服务型模式的实质就是对高校学生宿舍实行社区化、物业化管理。但是学生宿舍本身是学校的一部分,我们不能把学生社区的管理等同于旅馆的经营,学生社区不仅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也越来越成为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重要基地和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阵地。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推进高校学生社区工作,摸索一套符合教育规律且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使之更好地为高等学校改革和发展服务,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要的新课题,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一些思考和探索。

  1.2 选题意义

  从理论上来看,首先,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模式的研究有助于丰富管理学、社区管理以及高等教育学理论。学生社区作为一种特殊的社区,具备一定的社区特征,对高校学生社区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的探讨,有助于推进管理学、社区管理的发展;同时,高校学生住宿管理也是高等教育学中的一个研究领域,新兴的学生社区管理模式对其进行研究,也有助于丰富高等教育学研究。

  其次,对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模式的研究有助于构建新的关于学生社区管理的理论体系。学生社区这一新事物,为学术探讨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同时它也迫切需要科学总结和理论指导,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学生社区管理的理论体系。本文努力深化学生社区管理模式的研究,提出可行性建议,有助于完善学生社区管理理论体系。

  从实践方面看,有助于对新生事物进行扶持和指导,也对我国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模式的发展有指导意义。新生事物的实践进程对该事物的理论研究进程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特别在我国学生社区管理处于初步发展的时期,就更加突显了理论总结和观念创新的价值,可以说关于学生社区这一新兴事物的研究在中国高等教育的现阶段具有较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在相关资料支持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研究,整理我国近年来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模式的发展资料,研究其发展进程,对于今后我国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模式有一定的启示和帮助。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写作框架

  1.3.1 研究方法

  一是采用文献研究法。收集国内有关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模式方面的文献、专着及论文。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收集、分析思考,了解国内学生社区管理模式的研究现状,建立研究的理论依据。

  二是比较研究法。重点比较分析现有的国内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模式,研究其各自的特点总结经验,并探究存在的不足。

  1.3.2 本文的写作框架

  本文的写作框架可以概括为:

  第一部分:绪论。这一部分是“为什么做”的研究,是由于高校学生社区的出现,现实的需要,结构上包含了论文的写作背景和目的、选题意义和研究框架。

研究框架

  第二部分:高校学生社区管理相关概念的演变及界定。这部分是“是什么”研究,结构上包含学生社区概念的演变、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概念的界定、善治理论内涵和相关研究的回顾。

  第三部分:我国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模式发展进程研究,这部分是“做了什么”、“做的怎么样”的研究,结构上包含我国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模式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第四部分:在善治理论视角下对现有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模式提出可行性建议,这部分是“该怎么做”的研究,结构上包含善治理论指导下的模式创新。

  最后是结论,这部分是“还要做什么”的研究,指出本文存在的不足之处。

  2.高校学生社区管理相关概念的演变及界定

  2.1 学生社区概念的演变

  1887 年,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1855—1936)首先提出了“社区”概念。他认为:社区是由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亲密、守望相助、疾病相抚、富有人情味的社会群体。在其最初的使用者滕尼斯那里,社区与地域之间的关联并不明确。但在其后的嬗变演绎中,社区的地域性涵义日益凸显。有人对社区定义进行过统计,发现 94 个定义中有 69 个都包含有三方面的含义:社会交往、地域和共同约束。

  按照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的解释,社区通常是指以一定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它至少包括以下特征:有一定的地理区域、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并有较密切的交往。社区没有统一的规格和模式,它可大可小,存在着不同的层次和内容。

  北大学者指出,社区是社(会)和(地)区这两者的结合,认为社区是聚居在一定的地域内的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生活共同体,即地域性社会共同体。台湾学者曾华源认为社区有三个必要条件:一是归属感,二是共同目的,三是共同的处境。大陆学者认为:

  社区就是在一定地域内发生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有特定的生活方式并具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实体。

  我们认为社区是指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进行的特定的社会活动的活动区域。社区就是区域性的社会,换言之,社区就是人们凭感官能感觉到的具体化了的社会。

  依据滕尼斯的解释,学生社区是由学生组成的、关系亲密、守望相助、疾病相抚、富有人情味的社会群体;换言之,所谓学生社区是指:在特定地域内,为获得知识而集聚到一起,有共同的精神家园和共同的利益需求,彼此间保持相互联系的青年学生群体。

  由青年群体所组成的学生社区与通常意义上指的社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生社区是社区特殊的表现形式,属于专能的社区,其成员从事专一的学习活动,而一般社区的成员不具有专一性的身份特点。

  学者曹英、谢金平认为,学生社区的概念,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将学生从被动地位推到主动地位,让学生成为自己居住环境的主人,成为活动开展的主体。学者时长江研究论述高校学生社区是指以学生宿舍为中心,包括学生食堂、文化活动场所、公寓、宿舍区、商业服务网点等在内的课堂学习外的生活、休息、学习、交往、娱乐、个体及群体活动的特定区域。

  本文采用时长江的概念,且认为学生社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居住范围的特殊性。2.包含各种服务设施。3.居住对象主要是学生。4.社区管理上在后勤社会化基础上主要侧重于自我管理。5.社区内学生具有社会归属感。

  2.2 学生社区管理概念及模式的概念界定

  在这里,学生社区管理的概念主要沿用方婷的观点。学生社区管理具有其特殊性,它与一般的社区管理和公寓管理有所区别。普遍认为管理就是对所管理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物资管理、信息管理;在高校学生社区中的管理,主要就是对学生的管理、服务,同时也包括财务,物资、信息的管理。

  从管理主体角度看,学生社区管理可以分为:学生社区学生工作管理、学生社区后勤管理和学生社区自治管理。这个主体由学校负责学生工作的主要部门来领导的;学生社区的学生工作主要负责对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文体活动、读书学习等管理和教育;学生社区后勤工作管理主要负责安全保卫、后勤服务、物业设施等管理;学生社区自治管理主要负责社区内学生的自我管理以及学生参与社区中任何活动的管理。

  从管理对象看,学生社区管理的对象主要是学生。从入住对象来看,大学生既是受教育者,又是居民和消费者,具有社会人的特征,又与社会人有着巨大差异。这些对象由身心发展水平相近的青年学生构成的,其群体行为具有强烈的互动性,具有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生活方式,高校相对一致的作息时间,形成了大多数学生行为活动基本同步的特点。他们的上课、业余生活都是集体活动,具有一定的目的性、秩序性,不仅为群体成员之间的互动提供了组织条件,而且提供了群体意识条件。尽管不同院系和专业有各自的特点及相对特殊的要求,但总体都是基于学校统一规章的要求,从而使得学生的活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可控性,学生社区的管理自然也就有规律可循。

  从管理功能上看,学生社区的功能就是学生社区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发挥功效和作用的能力,它突破了以往狭窄的功能,集合了多种功能。学生社区管理的一般功能即学生社区为了自身生存获得的功能,是其存在的前提和基础。经济功能,指社区为学生提供勤工助学机会和消费场所的功能;政治功能,维持社区秩序,保障学生人身和财产安全,为学生行使民主权利提供机会的功能;教育功能,通过各类组织机构,对学生实施教育管理的功能;休闲娱乐功能,通过社区内各种场所和文体组织开展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功能。学生社区管理的特殊功能是学生社区管理有别于其他管理的特点,是学生社区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功能,通过学生社区中的公共集会和其他各种形式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交往机会的功能;互动功能,学生社区成员之间不一定需要密切的互动,但是社区本身为成员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以提高社区归属感,并且学生社区居民之间普遍产生互相帮助的需要和行为;人际影响功能,学生社区本身形成一定的规范,以促进人际影响对成员的作用;组织和参与功能,学生社区往往由许多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组成,尤其是各种志愿机构,发挥其组织和参与功能,以使学生社区和整个社会连接在一起。

  模式的原义是表示用实物或符号形式将原物、活动、理论等仿制、再现或表示出来。

  学生社区管理通过各种体制、手段、方式等要素来落实管理学生社区的特定的目的,这些要素的有机构成称为学生社区管理模式。即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模式就是指在一定管理思想的支配下建立起来的,有关设计和调控管理活动全过程的理论模型和操作程序。目前存在的学生社区管理模式还处于逐渐发展期,并没有形成固定、统一的管理模式。

  2.3 善治概念的厘定

  1989 年世界银行在概括当时非洲的情形时,首次使用了“治理危机”(crisis ingovernance),此后“治理”一词便广泛地被用于政治发展研究中,对治理的研究也成为90 年代政治学的最新发展。

  90 年代以来,西方学者,特别是政治学家和政治社会学家,对治理作出了许多新的界定,其中,全球治理委员会的定义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和权威性。该委员会于 1995 年发表了一份题为《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的研究报告,在该报告中对“治理”做出了如下界定: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它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

  治理一词的基本含义是指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权威维持秩序,满足公众的需要。

  治理的目的是为了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但治理不可能是万能的,它存在着许多局限,它不能代替国家而享有政治强制力,也不可能代替市场而自发地对大多数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既然存在着治理失效的可能性,那么,如何克服治理的失效,如何使治理更加有效等问题便自然而然地摆到了学者面前。不少学者和国际组织纷纷提出了“元治理”

  (meta-governance)、“有效的治理”和“善治”(good-governance)等概念,作为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其中“良好的治理”或“善治”的理论最有影响。

  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其英文名为 good governance(可直译为“良好的治理”等)。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在英语和汉语的政治学文献中,善治概念的使用率直线上升,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术语之一。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它要求有关管理机构与管理者最大限度地协调各种公民之间以及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利益冲突,从而使公共管理活动取得公民最大限度的认同;善治的实现依赖于政府与公民之间积极而有效的合作,因而,公民必须具有足够的政治权力参与选举、决策、管理和监督,从而与政府一道共同形成公共权威和公共秩序。

  关于公共行政治理理论中善治的特征,俞可平先生将其归结为以下六点:合法性、透明性、责任性、法治、回应和有效。合法性强调治理所需秩序和权威的公众认同性,治理理论所需秩序和权威的公众认同性越高,则善治的程度越高。透明性强调政策信息的公开性,透明度越高则越有利于各社会主体的民主参与和公共管理的科学决策。责任性强调在治理过程中,任何一个参与的组织和个体都是责权利的统一体,都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法治强调各行为主体要依法行事,治理所需的法律制度越完善,法治的程度越高,则治理的效果越好。回应意指公共管理机构和人员对社会公众需求的及时反应和回答。而有效则是指各主体的治理行为对公共事务运行和发展的有效促进作用,它取决于治理机构和秩序设置的合理性与有序性,以及各行为主体管理行为的成本意识和效率意识,是衡量善治目标是否达成的重要参照标准。

  将“善治”理论引入高校的学生管理之中,高校学生社区管理的善治,即政府、市场、社会、高校和学生等多元主体在合作协商的基础上,对高校学生社区的运行和管理所实施的一种良好有序的治理,以实现高校学生社区资源效益和学生利益的最大化为最终目标。高校学生社区管理善治除了需要多元主体之间构建合作伙伴关系,还需要完善与学生社区相关的法律和制度方面的建设。

  3.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模式的现状、问题及原因探析

  3.1 国内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模式研究总体情况

  我国高校学生社区是近几年来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及学分制的逐步实施而出现的一个新生事物,对社区的学生怎样进行教育和管理成为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由于高校学生社区是新生事物,因此对其初期兴起、发展的模式探索的文章出现较多,目前的研究对于学生社区管理模式存在一些不同的观点。

  有研究认为开发商建成公寓之后,由于入住学校多,入住学生人数规模大,开发商组建物业管理公司,实行高度社会化的物业管理,也就是按社区管理模式进行管理。

  由学校和社会共同管理学生公寓是目前采用比较多的做法。这种模式做法是成立“学生公寓管理委员会”,由物业公司、校方等各方派人组成学生公寓委员会,并吸收部分学生代表参加。

  其中一些研究对模式的具体运作方式进行研究,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方式。例如嘉兴学院的学生社区—楼栋—楼层—宿舍的社区管理模式。

  另外一种研究认为在研究学生社区教学管理学分化、后勤服务社会化、成才发展自主化和班级组织宿舍化等新情况,把握高校学生社区主体的集群性、客体的多样性、活动的规律性和环境的可塑性等特点基础上,探索构建以工作组织机构“网络化”、队伍建设职业化、教育管理法治化和管理手段现代化为特征的高校学生社区教育管理新模式,使之更好地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需要。

  3.2 我国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模式现状

  3.2.1 社会化:物业管理模式

  高校学生公寓由物业管理企业来管理是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逐步深化而日益成为主流的管理方式。由于入住学校多,入住学生人数规模大,开发商组建物业管理公司,高校学生社区的物业管理公司与社会上其他物业管理公司相比较,在本质上并无太大的区别,但由于服务的对象不同,使得学生公寓的物业管理在实际运作上和管理要求上必然有别于一般的物业管理。

  实行高度社会化的物业管理,也就是按社区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将学生宿舍的部分管理职能从学校职能部门的管理中剥离出来,引进竞争机制,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将学生社区的物业管理转给社会上资质齐全、信誉良好、管理规范的社会物业管理公司管理。

  学生社区除了要营造干净、整洁、有序的生活环境外,还要提供完备的服务体系和服务网络,营造出良好的育人氛围。学生对知识、情感、信息、文化和精神生活充满强烈的欲望,决定他们需要有更高层次的服务内容和服务设施来满足。

  3.2.2 自我管理:大学生居民委员会管理模式

  上海外贸学院提出学生社区自治管理的新模式,引入社区管理模式组建的“大学生居民委员会”,诞生在上海松江大学园区的学生社区中。这个所有职务均由在校学生担任的居委会尚属首家,开创了学生社区自治的新模式。它的产生经过一系列严格、公开、透明的选举程序:该校 2004 级全体 2601 名学生(含研究生和本专科生)参加投票,最终从12 名候选人当中选举产生 8 名同学成为居委会的正式组成人员。

  大学生居委会的创建过程是合力育人的过程。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成立学生宿舍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与此同时,校党委学生工作部成立新型学生社区建设规划课题组。

  有了组织的保障,结合实际调查研究,逐步明确大学生居民委员会工作理念。经过细致规划,精心筹备,居委会正式挂牌。通过建设大学生居民委员会,营造育人为本的学生社区新文化,突出其同质性强化大学生居民委员会的育人特色,突出其社会性强化大学生居民委员会的社会化功能。

  大学生居民委员会,是经过认真分析当前学校和社会实际,在新形势下对大学生加强全面教育和建立和谐社区的全新探索,是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学生教育工作方法的创新,是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有效载体。

  3.2.3 分级管理:嘉兴学院管理模式

  嘉兴学院的这一模式是在原来学生公寓管理委员会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社区管理模式试点改革,对具体运作方式进行研究,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方式。设想在实行导师制的同时,将学生管理基本单位建立在学生宿舍,形成隶属学工处、团委的宿舍区——宿舍楼——楼层——宿舍的学生社区管理网络,并建立相应级别的学生党、团组织、学生会等,构成导师制和社区制共存的多层次、多渠道的学生工作管理体制。

  3.2.4 优化管理:高校学生社区教育管理新模式

  时长江学者研究认为,在研究学生社区教学管理学分化、后勤服务社会化、成才发展自主化和班级组织宿舍化等新情况,把握高校学生社区主体的集群性、客体的多样性、活动的规律性和环境的可塑性等特点基础上,探索构建以工作组织机构“网络化”、队伍建设职业化、教育管理法治化和管理手段现代化为特征的高校学生社区教育管理新模式,使之更好地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需要。

  3.3 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

  通过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社区管理已经形成初步的社区模式的学生工作体制,可是由于学生社区发展历史仍短,其理论和实践仍不够成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社会化的物业管理管理模式并不是在学生社区形成基础上的管理,而是对学生公寓进行社区化管理。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由经验丰富的专门社会物业管理公司管理,制度相对完善、目标明确、职责清晰、质量反馈与纠偏体系灵敏、对管理队伍培训规范、服务较到位等。但也存在很大的不足:专业化水平不高,规范化管理和服务欠缺;物业管理的内容和范围相对狭窄;将学生社区应有的功能削弱了,尤其是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文化建设等功能;管理费用较高,学校支出的经费要远比原有的模式多的多,而且主要适合在新的较集中的学生住宿区实行;学生与物业容易产生摩擦、矛盾,导致关系不融洽。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学校、物业管理公司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协调较少,学生没有参与到学生社区管理中,管理没有以学生的利益为第一。

  大学生自治委员会的管理模式最大的好处是把学生社区管理纳入学校的整体育人格局,有利于充分发挥学校党、团组织拓展学生工作,有利于推进学生工作系统全员参与、学生全方位教育的开展,不断增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活力和实效。而且,从经济效益来看,学校投入的管理经费也远比由社会物业管理公司少得多。其主要不足是新组建的大学生居民委员会管理实体在物业管理方面还需要不断完善,更好的发挥学生居委会的社区功能,建设一定的宣传、文体活动等公共设施。

  嘉兴学院的学生社区—楼栋—楼层—宿舍的社区式管理模式从理念上创新,认为和谐学生社区发展必须要“以人为本”。 在管理上,学生社区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当代大学生的特征,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从路径上,原来的行政福利型管理模式是以物为中心的管理方式,其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服务型管理模式。学生在这个新管理网络中是真正的主体,他们通过竞选的方式产生“学生自治社区服务管理中心”。该中心由学生、学校和后勤(公寓投资方)三方共同参与,学生是主体,学校和后勤给予充分而必要的指导帮助,但绝对不是指令性的插手、干预,而是通过服务管理来达到管理的目的。职能上,除了为学生提供满意的居住空间,建立友善的住宿环境的基本职能外,更重要的是创造了平台促进学生在宿舍的学习、成长,学校教育延伸到了宿舍,弥补了学校课堂教育之不足。学生不仅安住居,而且安居学业。还需改进的是,要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在学生社区中的先进性作用,同时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在严格的管理、强调规范的同时,体现人文关怀,对学生进行弹性管理。要努力摸清每个学生个性,抓住对学生人性的呼唤与尊重,重视学生良好素养的培养。

  时长江提出的高校学生社区教育管理模式,从高等学校培养人的整体目标出发,提出要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不断总结经验,尤其是管理服务诸方面要提高质量,充分发挥学生社区独特的育人功能,争取“学生的素质优化,学生生活质量优化,学生社区环境优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做出贡献。其不足是社区功能不强,忽视了学生作为主体也应积极的参与到管理中。学生的主体性难以体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往往流于形式。

  综上,我们总结出现有的高校学生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作如下分析:

  1.管理思想缺乏合作治理的理念,学校、学生与物业之间缺乏积极而有效的合作。高校学生社区管理主体仍然是只是单纯的“学校—后勤”二元主体,应该扩展为多元主体,吸纳利益相关者或志愿者参与学生社区管理。

  2.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学生社区的活动、管理没有得到学生的认可。高校学生社区管理的目标是学生利益最大化,各项工作要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来展开。而实际中,学校某些管理、活动并没有得到学生的认可,激化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校之间的矛盾。例如学校对于处分事务的处理和解决方式,之前缺乏与学生的商议,都是学校单方面的规定,学生没有具有真正的权利参与决策、管理和监督。

  3.在学生社区管理中,与某一特定职位或机构相连的职责及相应的义务不明确,缺乏专门的法律和制度方面的建设。管理应该本着服务学生、教育学生的宗旨,各项工作要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来展开。但事实上并非如此,许多管理部门各自为政,按自己的想法制定管理目标,以“如何方便本部门的工作”为目的制定各项工作制度。这种以管理者为中心的学生教育管理思想,不但会使工作只局限于形式,而且由于各管理部门之间未能进行良好的沟通,容易出现相互推诿、扯皮等现象。学生不断的碰壁,不知所措、无所适从,影响对学校的积极态度。

  4.管理过程中信息不透明且缺乏相应的考核监督机制,导致学生对管理活动知之甚少,监督无从下手;管理者积极性不高,管理效率的低下。没有一个完善且行之有效的考核机制,管理队伍松散,工作积极性不够,服务水平不高,效率低下。学生在管理中处于主体地位,却无法准确获知管理中的规章制度,政策实施,公共开支等信息,也无法对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反馈。考核制度的不健全,影响员工的积极性;监督制度的不健全,导致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得到改进,影响管理的效果。

  4.善治理论视角下的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模式创新

  4.1 理念创新:合作治理,主体多元

  高校学生社区管理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从原来的行政福利型管理模式是以物为中心的管理方式,其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服务型管理模式,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进而推动高等教育培养质量的提高。要实现这一目标是需要多方相互配合,共同努力的。合作治理理念是善治理论的重要组成,它打破了以往“政府—市场”的二元主体,实现了政府、市场、公民社会之间的合作。善治理论的合作治理理念正为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模式创新提供了突破口。从这种合作治理的理念出发,高校学生社区管理主体不再是单纯的“学校—后勤”二元主体,而扩展为多元主体,吸纳利益相关者或志愿者参与学生社区管理。多元主体包括社会、学校和学生,实现学生社区的合作治理,需要依靠学校的支持、社会的互动、学生的参与甚至管理。

  这样,一方面可以集思广益,充分发挥民意,避免传统的二元主体在管理中的“失效”现象;另一方面也可以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和有利因素,特别是促进学生参与社区的管理,共同为学生社区建设服务。现代社会,牺牲或者削弱一方利益去满足或增加另一方的利益都不是最佳选择,通过合作治理实现和谐社区建设是当下学生社区管理的好方法。学生社区只有服务学生才能体现社区的价值所在,才会有其存在的必要,此服务理念要贯穿于学生社区管理的始终。

  4.2 学生认可:扩大学生参与度,服务学生

  高校中学生是社区的主体,一切活动都是为学生服务而展开的,社区管理是学校教学活动的延伸和教育。学生社区的活动、管理首先应该得到学生的认同,才能制定和贯彻实施。善治的合法性原则强调治理所需的秩序和权威的公众认同性,这就要求学校有关的管理机构和管理者最大限度地协调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利益矛盾,以便使校园管理活动取得学生最大限度的同意和认可。只有在认可的基础上,学生才有可能积极地参与到管理中。

  虽然学校从管理者的角度考虑学生的各种需求,但是只有学生自己才能知道真正需要什么,社区管理中还有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他管理者非亲身体验,不能和学生很好的沟通。所以,学校在制定相应管理的措施时应积极要求学生的参与,可以进行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听取学生的意见,开展小型的听证会,让学生有真正的权利参与决策、管理和监督,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才能成为可能。学生自治组织和学生社团的建立也是一种较好的方式,让学生参与的方式更加民主,参与学生社区管理的学生能够将各种信息反馈给管理部门,这样也为管理后期的改进提供便利。

  4.3 优化队伍:改进学生社区管理队伍,增强行为责任性

  学生社区管理中各职能部门的职责不明确,出现问题相互推卸责任,管理带来的负面影响,急需改变这种状况。善治的责任性原则是指与某一特定职位或机构相连的职责及相应的义务。在高校学生社区管理中责任性是指无论是管理人员、管理机构,还是学生干部,都承担职务而必须履行一定的职能和义务。没有履行或者不适当地履行职能和义务,就是失职,或者说是缺乏责任性。在这方面,要求对各部门强化独立承担责任的意识,增大个人及机构的责任性。

  学生社区建设的管理队伍主要是社区管理者、物业、学生共同来管理,主要通过学校社区管理者引导,物业服务、学生参与这样一种方式来实现。我们重点讲述学校社区管理者和物业的改进。

  最重要的是学校本身管理队伍,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中,从事社区管理工作的人员大多是原来从事高校后勤管理工作被划归出来的。这部分从后勤划出来的工作人员大多学历不高,专业基础知识薄弱,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简单且有限;服务意识淡薄;与学生接触的范围有限,对学生的行为和心理状态把握不住。在这样的形势下,建议采取下面的方法:

  1.从入口上把关,把具备管理素质、业务能力强的优秀人才吸纳到高校学生社区管理队伍中来。

  2.建立学生社区管理人员上岗资格制度。要求在职的管理人员和即将从事学生社区管理工作的人员掌握相关的知识或经过某些专业课程培训,只有通过了相关培训的人员,才安排从事学生社区管理工作。

  3.采取多种措施,针对社区管理工作的特点,有目的地对管理人员进行正规的知识教育和培训。以有计划地提升、职务轮换、临时提升等方式培养管理人员,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4.对各个岗位制定职位说明书,明确任职条件、工作内容、职责能力要求等,也成为以后考核提供了依据。

  高校物业管理是保证教学,优化育人环境,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构建和谐校园,延长物业使用寿命的一项极为重要工作。当前,急需做的工作是按照国家政策和行业标准,结合高校特点和实际,从整体上进行规范和改革,形成正规化、全方位管理服务格局,提升专业化管理和服务的水平,提升高校物业管理人文品位,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4.4 信息透明:建立考核监督机制,提高管理效率

  管理过程中信息的不透明,使学生对管理活动不了解,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无法进行及时有效的反馈;考核监督机制的不完善影响管理者的积极性,管理效率得不到提高,因此有必要进行改正。

  善治的透明性在高校学生社区管理中的运用是指各种学校管理政策、信息的公开性。

  每一个学生和管理人员都有权获知包括规章制度的制定、文明公约条款、政策实施、行政预算、公共开支以及其他有关的政治信息,以便学生和管理者能够有效地参与学校公共决策过程,并且对管理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提高管理效率。

  首先,学校应当把管理政策和信息公开至各系各班,可以通过发布通知、举行会议或网上通知等方式传达。其次建立规章制度、奖惩办法,由学校的人事部门建立合理的薪酬体系、考核体系,考核的结果作为薪酬的依据。在管理过程中必须加强和落实考核监控制度,组建考核监督小组,后勤的主管工作者必须把考核作为后勤管理工作的环节来抓,实行逐级考核,层层落实,并能按照指标体系量化考核监督,也以此来提高高校学生社区管理的效率。此外,考核监督也应该让学生参与其中,参与的方式可以多样化,通过参加考核监督小组,建立网上评价系统,年度评比优秀管理人员和队伍。学生与管理是息息相关的,学生直接体验到管理带来的效果,能做出及时、有效的反馈信息。加强考核和监督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定会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完善学生社区的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效率。

  结 论

  当前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模式呈现出多样化,针对高校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模式。

  本文通过对现有的典型模式,即:物业管理模式、大学生居民委员会管理模式、嘉兴学院分级管理模式、高校学生社区教育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找出其存在的不足之处,即:

  治理理念落后,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职位与机构的责任不明确,信息不透明,考核监督机制的不完善。结合善治理论,对学生社区管理模式创新进行探讨,提出合理性建议,合作治理、主体多元,扩大学生参与度、服务学生,优化学生社区管理队伍、增强行为责任性,信息透明、建立监督考核机制。希望对今后我国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模式有一定的启示和帮助。

  由于学生社区管理本身理论的不成熟和大学内部管理机制的错综复杂,以及本人研究的水平有限,决定了本研究并不能提出一个完善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学生社区管理模式。只能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原则性的、指导性的研究。

  由于本文主要研究方法是文献法,加上研究上存在的客观困难,资料的搜集和调查的深入不能做到完善,从而可能忽略了许多其他隐私的影响,因而研究得出的结论与理论必与现实有一定出入。

  参考文献

  [1] 常子龙.中国高校学生社区管理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8.

  [2] 方婷.高校学生社区管理研究[D].浙江:浙江师范大学,2006.

  [3] 徐瀛.高校学生公寓动作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3.

  [4] 陶铁胜.社区管理概论[M].上海:三联书店,2000,(2).

  [5] 黎熙元.现代社区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4.

  [6] 陈德豪,李春云.物业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7]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6).

  [8] 侯光明,宋希.高校后勤改革与后勤实体发展战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9] 李振跃.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模式的选择[J].高校后勤研究,2007,(3).

  [10] 曹英.关于学生社区管理模式的探索[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11] 时长江.高校学生社区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5).

  [12] 徐进,周钰.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校学生社区工作管理模式的创新[J].嘉兴学院学报,2 007,(4).

  [13] 王磊,唐旭生,黄义厚.大学生居民委员会:学生社区自治管理的新模式[J].思想理论教育,2005,(6).

  [14] 时长江.论高校学生社区的管理育人功能[J].交通高教研究,2004,(2).

  [15] 黄步军,李彬.学生社区:概念、特征、类型及其构建[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6,(12).

  [16] 时长江.与时俱进构建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新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4,(27).

  [17] 董焕敏.善治理论指导下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模式探析[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

  [18] 刘启全.高校宿舍管理新论[J].中国科教创新导论,2007,(472).

  [19] 谢守成.高校学生事务的社区自治模式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当代青年研究,2007,(12).

  [20] 林细俤,罗怡浅.谈高校学生社区化管理模式[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9).

  [21] 侯蔚,姚春雷.从“管治”走向“善治”[J].高教发展育评估,2006,(4)

  [22] 李毅昂.社会转型期高校学生社团的变革与发展[J].改革与战略,2005,(5).

  [23] 王凤春,张莹,张庆辞.高等教育的善治:理论及其原则[J].当代教育论坛,2006,(12).

  [24] 梁莹.治理、善治与法治[J].求实,2003,(2).

  [25] 刘翔,谢希钢.论高校学生公寓的物业管理[J].当代经济,2007,(9).

  [26] 侯文华.大学生公寓管理比较分析及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9.

  [27] 高新发,张慧洁.大学城的功能与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2002,2.

  [28] 方婷.我国高校学生社区管理发展进程的研究[J].中国电子教育,2005,2.

  [29] 时长江,徐绪卿.论高校学生社区独特的育人功能[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6

  [30] 王振洪.社区的思维方式:高校学生宿舍管理角度的一种新构建[J].宁波大学学报,2004,5.

  [31] 彭立春,傅早霞.高校学生宿舍社区建设的思考[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7,6.

  [32] 别敦荣.治理之于我国大学管理的意义[J].江苏高教,2007,6.

  [33] 方俊.关于社区管理研究的综述评述[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2,(5).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