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管理论文(教育部热点范文8篇)之第五篇
摘要: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新时代得到了更为长足的发展,在技术届掀起了新的技术革命浪潮,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认识世界的格局都产生了新的改变,当前以网站、微博、微信、QQ等为主要传播媒介的新媒体,以及自媒体运营商,都在逐渐取代以往主流媒体,如电视、电台等的地位。本文对信息技术发展对学生思想观点、行为处事等方面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同时对新信息技术条件下,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进行了论述,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信息化环境下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应对策略,希望能够给相关的工作人员以参考启示,推动我国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学校,德育管理
一、引言
改革开发以后,我国的信息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社交网站、微博、微信、QQ等新媒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新媒体在社会舆论领域占有的位置越来越重要,成为了引导社会潮流的新指向标。新媒体的传播速度更快捷,传播的内容更丰富,传播的方式更独特,深受社会公众,尤其是学生一族的热烈追捧。在新时代,人们接触到信息的方式更为便捷,只要一部手机或者一台电脑,就可以轻松的实现对现阶段新信息的获取,尤其是信息化技术下的视听一体化功能,深受学生的青睐,在学生群体中广受好评。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是传统媒介无法比拟的。信息化背景下,以电脑、手机等为数字终端的新媒体发展呈现出汹涌澎湃之势,它们的出现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和载体。每天出现在互联网平台的信息繁杂多样,如何有效利用新媒体,对互联网信息进行适当筛选,发挥出信息技术的强大正能量,既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校德育工作者需要主动承担的责任与义务。
二、信息化技术发展对学生产生的重大影响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高速传播的时代,传播媒介的发展越来越快,有关技术的开发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在给媒体新闻领域带来一场新的变革,新媒体在其中应运而生。那么何为新媒体呢?清华大学教授熊澄宇先生认为,新媒体的关键在于“变”字,它是对现有网络信息的一种延伸与延展,只要是跟计算机相关的信息媒介,都应该可以统称为新媒体。新媒体运行的基础是数字信息技术,它的传播主要依靠互动传播,是一种新型的数字化互动式复合媒体。它被形象的称呼为,除电视、广播、报纸、户外,这四大传统媒体之外的“第五媒体”。
2.1互联网的飞速发展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2019年在北京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8年12月,我国的互联网使用者规模达到8.29亿,互联网普及率高达59.6%,与2017年底相比,其普及率数据提升了3.8个百分点,2018年全年新增网民总计5653万。在此基础上,我国的手机网民用户规模达到8.17亿,互联网使用者以手机为媒介链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6%。2018年,我国的互联网整体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的入网门槛得到了有效降低,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效率得到了有效提升。同时报告显示:学生群体在互联网使用者群体中占较大规模,他们是互联网信息的重要使用者,是促进互联网技术进一步发展的新兴力量。
2.2 4G手机网络的普及
手机作为新型的互联网终端媒介,在时代演变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当前手机的功能早已突破了传统只能通话和短信的限制,智能手机的出现让手机的视听一体化成为可能,手机的即时通讯功能得到了极为快速的发展。当前只需要一部手机连接上相应的4G网络,就能实时的在网站上浏览新闻资讯,观看视频电视,听广播电台。4G网络推出以后,手机的信号和功能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手机网民的规模也在持续增加,目前规模已超8亿,年增长率为25.8%。同时,智能手机因为其承载的众多功能,以及较为低廉的网络资费,成为了大多数学生群体不可或缺的通讯设备、娱乐设备以及学习设备,深受学生群体的追捧与喜爱。随着4G网络的进一步普及,以及5G网络的研发推广,智能手机作为时新的互联网终端设备,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许多重大的影响,智能手机正在改变世界,改变我们。
2.3微博、微信蓄势待发
微博,是一个舶来概念,其全称为MicroBlog,翻译过来即为微博客,它是一个为用户的信息交流互动打造的服务平台,在平台中用户可以获取信息、分享信息、传播信息,并且可以组建相应的个人信息小组,可以通过140字左右的文字配图信息,来及时的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表达自己的独到观念,抒发自己的情感体验。
2009年的8月份,我国的大型门户网站新浪,推出了旗下的新产品“新浪微博”的内测版,成为了第一家为互联网用户提供微博服务的门户网站,自此微博进入了中国互联网民众的视野,成为了时新的发声渠道。2011年的1月份,腾讯公司推出了一个为互联网智能客户端提供免费即时通讯的应用程序——微信,用户可以通过微信的手机端、电脑端、网页端,及时快速的发送文字、图片、表情、语音、以及视频等。截止到2018年年底,微信的注册用户已经超过7亿,腾讯微信已经成为了亚洲地区拥有最大用户群体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
目前,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拥有自己的手机,并且拥有自己微博和微信,他们会定期的发微博、发朋友圈,向外界展现自己的风采。中国仿佛“忽如一夜春风来”的走进了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媒体时代,各种新媒体琳琅满目、争先恐后的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人们获取知识方式,它催促着人们更加主动的去接受知识,同时在无形中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对于处于象牙塔中的学生群体来说,新媒体的出现,势必会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三、信息技术条件下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媒体正在以势如破竹的姿态进军校园。互联网、手机的普及,让新媒体的覆盖率持续上升,学生群体了解社会、认识世界的方式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改变。这一切,都在无形中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去了极大的冲击与影响。
3.1学校德育环境遭受冲击
在以往的传统德育教学工作中,教师掌握着德育教学的主导权和支配权,在进行德育教育之前,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对德育教学的内容进行有意识的选择和筛选,提前把一些会影响学生德育发展的信息进行剔除,用先进的思想去武装学生的头脑,让国家主旋律的声音传达到每一个学生的心中。但是上述现象正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发生极大的改变,随着新媒体的普及,学生对外获取资讯的途径越来越多,但是互联网上的这些信息传播是开放的、内容是随意的,甚至有一些内容是负面的,这些有害信息,对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处于形成时期的学生来说,就像定时炸弹一样,随时可能会引爆。学生群体缺乏明辨善恶的能力,极易受到这些有害信息的污染,这一切不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建立,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了干扰。
3.2学校德育手段遭到挑战
学校德育工作的目的是让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观,把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学校的德育工作不但要教授学生道德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建立起道德思维,同时教师应该要严于律己,做好学生的道德榜样,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提高有关道德行为的判断力,成长成为真正道德品质高尚的人。随着新信息技术的发展,德育教学可以使用手段变的多样化,例如教师也可以通过在教学时播放感动人物视频,或者在朋友圈转发现代英雄事迹,等方式来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的思想,加强德育建设,传统的德育教学手段正在受到冲击。
3.3学校德育内容亟待更新
关于学校的德育内容,教育部出台了专门的文件,《意见》明确指出,学校教育的根本是育人,其目的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德育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思想道德、政治法治,以及心理健康等多个方面。德育内容有专门的课程标准,一般来说,学校只要根据相应的课程标准要求,去有效开展教学,就能够顺利的完成德育任务。但是在信息化环境下,学生接触到的信息更为庞杂,互联网上充斥的虚假信息、诈骗信息、淫秽信息等,借助新媒介在学校内部肆意传播,极大的影响了学校的德育进程,给处于成长期的学生造成或大或小的伤害。因此在展开德育内容教学时,应该把这些信息技术的影响因素也考虑进去,及时的对德育内容进行更新、升级。
四、信息化环境下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应对策略
当前,信息化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我们的学习生活、思维模式、工作方式都不可避免的会受到信息化的影响。因此学校的德育工作也应该要进一步适应信息化的新趋势,积极的吸收信息化技术的精华,去除信息化技术的糟粕。让德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结合,加强德育教学的信息化建设,依靠强大的信息化技术,让德育教育更全面、更专业的得到开展。
4.1联合家庭、社会的力量
在传统的德育教学中,学校是德育教学的主力军,它一直处于单打独斗的局面中,没有与家庭、社会形成联动力。以往的德育工作,只是简单的局限在课堂内和校园中,忽视了家庭、社会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没有有效的整合资源,实现教育合力,致使道德教育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首先,学校要积极主动的适应信息化环境,在校园中加强文化建设,多组织社会道德实践,同时对学校内网的信息进行舆情监控,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提高学生的互联网保护意识,增强学生对互联网陷阱的识别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起互联网信息防线;其次,学校可以充分的利用新媒体平台,例如QQ群、微信群等,加强与家长的实时互通,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最后,社会上的团体组织,教育机构,也应该肩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对学生群体给予更多的帮助与关心,引导社会风气向积极方面转变。
4.2对德育工作进行细化
新时代,德育教师应该积极的利用信息技术,对德育工作进行细化,让德育工作更具针对性。在展开德育工作时,应该要切实的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进行系统计划的个性化教学,同时德育教师可以组建专门的德育微信群,多在网上与学生谈心,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心里变化和情感需求,给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
4.3德育工作要落到实处
传统德育教学往往是形式大于内容,在信息化背景下,德育工作要进一步落到实处,在进行德育教育之前,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进行课程内容的前期调研,尽量的吸收新知识,引用一些社会时新的案例进行道德分析。例如,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目标和展望,我国的主流媒体都积极主动的对其进行了宣传和传播,网络上有关其内容的视频和文章比比皆是,此外“学习强国”APP中学习资源超级丰富,此时学校的德育教学就可以把“中国梦”以及“学习强国”中的内容融汇进来,帮助学生重塑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
结语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不仅改变了互联网数据信息的传播速度,而且对信息传播的方式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以及思想都不可避免的会受到信息化环境的影响。在新的信息化环境下,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对于学校来说,只有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的改变道德教育的手段与内容,创造性的进行德育教学方式的尝试,才能够真正的将信息技术与德育教学工作进一步融合,切实有效的提升学校德育工作的成效。
参考文献
[1]任荔.加强德育工作提高德育管理有效性研究[J].成才之路, 2018 (31) :18.
[2]雒维琴.新时期中学德育管理体制的反思与探索[J].教育现代化, 2018, 5 (44) :384-385.
[3]赵树利.基于核心素养下的生态型德育管理实践[J].环境教育, 2018 (10) :72-75.
[4]王瑛.大数据理念下的学生德育管理信息化研究[J].职业, 2018 (27) :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