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学校管理论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学生管理全过程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5-25 共8488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新自由主义影响下大学生管理问题探究 
【导论】新时期大学生管理工作研究导论 
【第一章】新自由主义与高校学生管理概述 
【2.1  2.2】新自由主义影响下高校学生管理现状调查分析 
【2.3  2.4】新自由主义对大学生产生影响的具体表现 
【第三章】新自由主义下高校学生管理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4.1  4.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学生管理全过程 
【4.3  4.4】加强学工队伍建设,加快职业化与专业化进程 
【4.5】建立服务型高校,积极搭建大学生成长服务平台 
【结语/参考文献】新自由主义作用下高校学生管理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四章 新自由主义影响下高校学生管理应对策略

  第一节 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开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对研究社会现象具有普遍适用性。是指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进而解决矛盾的一种方法。矛盾分析法包括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高校学生管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各种矛盾总是在社会各方面力量的作用下不断变化。为此,必须正确分析、处理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的一系列矛盾关系,抓住事物的本质。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开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一、指导思想一元化与社会思想多元化

  (一)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保证

  马克思认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31从执政党科学执政的角度看,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政治统治,都要竭力维护和发展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

  20 世纪 90 年代初的苏东剧变,正是失去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而在指导思想上搞多元化的结果。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成果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党的指导思想的巨大作用,坚持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保证。因此,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高校就必须在教育管理工作中明确并实施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一元化,以使高校的教育与管理稳步发展。

  (二)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并不排斥思想文化的多样性

  面对社会意识的多样化现实,要坚持“多样并存,一元指导”的原则,“就是既要允许社会思想和个人价值追求的多样性,也要坚持社会价值导向的一元化。33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与发展文化思想的多样化并不矛盾。它们是主旋律与多样化的统一。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不仅可以防止思想僵化,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而且有利于学术研究发展,防止各种错误思潮的泛滥,在思想文化领域形成一种真正和谐的局面。

  二、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

  (一)结合的必要性

  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物质利益原则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具体运用。人的思想行为离不开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物质利益,并且是由物质利益所决定的。物质利益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人们的物质需要是人们进行生产和其他活动的基本动因。人的思想行为是物质利益在人们头脑和行动中的反映。”‘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35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与解决大学生实际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相结合,着力解决好现实中的突出问题,这是从根本上战胜新自由主义的有力措施。

  (二)切实做到相结合

  当代大学生随着经济快速增长与物质丰盈,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受到严峻挑战,其身上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道德困惑、理想迷失、信仰危机等现象。

  在现实生活与学习中又同时面临着学业困惑、情感困惑、心理问题及就业压力。

  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必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强化思想教育功能,凸显解决思想问题的人文内涵和精神支柱的作用。36笔者认为,一是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认识党在新时期新阶段的奋斗目标,动员大学生努力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奋斗;二是要正视而不是回避大学生所最为关心的具体问题和面临的实际困难。如学业问题、就业问题、医疗问题、官员腐败问题等;三是要把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作为解决思想问题的重要条件和基础。

  三、管理育人与服务育人

  (一)管理育人

  高校管理育人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体现。管理育人的功能主要是育人功能、引导功能、保障功能。高校在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通过规章制度规范学生,二是通过有意识的教育引导来塑造学生,三是通过教职员工的言传身教来影响学生,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但是,教育工作者对管理育人的认识尚不一致,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管理和育人 ”两张皮“现象,如,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方法陈旧、育人意识淡薄、管理效率低下,还不能适应新形式、新要求。因此,进一步推进高校管理育人向深层次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服务育人

  服务育人是一种新型管理方式,具有其内在的深度和广度,需形成”大服务育人“的观念。服务育人的工作模式主要体现在:尊重教育对象、研究教育对象、服务教育对象、发展教育对象。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把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作为开展一切工作出发点、落脚点和着力点,融教育、管理、服务于一体,围绕工作目标,把握工作重点,增强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条件,创新工作思路,提高育人质量,通过服务教育人、感染人、吸引人、引导人、发展人。在学生管理中,服务育人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目标,将服务、教育、管理融为一体,从而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自由发展的统一。

  四、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

  (一)二者的区别

  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是高校学生管理中两种管理方法。然而,过于注重刚性管理,依赖刚性管理的严密组织性与强制性已成为传统管理方式的主要弊端。当前,大学生自由、开放、自主的学习生活观已被广泛认可,以强化等级观念的刚性管理方式显然不适合新时期大学生的时代性。与刚性管理相对应的是柔性管理,柔性管理方式与刚性管理方式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的观念,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将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沟通学生作为学生工作的重点,这是柔性管理的前提。同时,柔性管理注重对大学生的内在激励作用,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有效实行大学生自主管理。

  (二)结合与互补

  与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相对应的就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面对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对高校学生管理提出的新挑战,在教育管理中,应该将二者整合起来,有机的融为一体,优势互补,从而达到良好的德育效果。同时,要更为强调、重视”以人为本“的观念,在地位上从权威转为对话,在制度上从限制转为促发展,在情感上从冷漠转为热情,在管理过程从对象化转为民主、自主。

  第二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学生管理全过程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管理虽然属于不同学科范围,具有不同的职能与作用方式,但它们都是在同一组织、面向同一对象开展的活动,其目标的一致性、环境的同一性、职能的互补性、资源的共享性,使得教育与管理相互交叉、相互融合,即教育之中有管理,管理之中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无形的管理,管理是有形的思想政治教育。38随着我国改革的全面深化,社会价值观也与之发生了变化,即从一元价值观、整体价值观、理想价值观、精神价值观向多元价值观、个体价值观、世俗价值观、物质价值观的变化以及相互交织。大学生价值观同样存在着这些变化,当代大学生正处于社会转型和自身成长的关键时期,在新自由主义等社会思潮相互激荡、经济市场化、信息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有部分大学生出现了理想信念缺失、功利主义凸显、责任感缺乏、自律意识淡薄、行为涣散等现象。因此,在高校学生管理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这就必然要求深入推进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增强学生成长成才的内生动力。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学生管理全过程,建构全程全员育人体系,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社会主义既是一种理想,又是一种运动;既是一种理论,又是一种制度;更是一种价值观。39我国学界逐渐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内核、社会主义运动的核心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灵魂,40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征程中发挥着导向性、规范性和驱动力的重要作用。4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是把社会主义推向前进的根本着力点和切入点。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也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三个倡导”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精练地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既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个重大贡献,又是一个重大突破,也是一个重大部署。

  二、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程培育机制

  全程育人机制需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行政为主实施,部门分工负责,系部全面落实”的领导体制,把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作为加强和改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大学生管理的重要方面,贯穿于教学、管理、服务各个环节,相互渗透和促进,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一)认知入手,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

  认知是人心理结构的核心,在认知基础上产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是形成情感、意志、信念及外化行为的必要条件。

  笔者在关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情况的调查显示:有 44%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了解”,有 29%的大学生“稍微了解”,有 15%的大学生“很了解”,另有 12% 的大学生“不了解”.见图 4-1:

  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应从认知入手,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了解,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

  在认知途径上。一是要强调内容的系统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充分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活动中。二是要重视校园文化的渗透性,充分发挥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活动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渗透渠道和隐性教育作用。三是抢占网络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旋律,弘扬中国传统道德与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网络的宣传影响力。四是发挥朋辈示范作用。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党支部、团委、学生会、社团等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广大团学干部、学生党员、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促进大学生自我教育。

  (二)认同着力,激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力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发展过程,它是通过对价值的感性和理性认知,对价值做出自我评价,从而对价值做出选择,并外化为一种价值行为的过程。43人的价值观并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存在于社会现实生活之中,反映的是个人与自然、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之间的一种关系。由此可以看出,价值观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不可少的。而仅仅认知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具备相应的意识,只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认知转化为认同,才能激活潜藏在大学生内心深处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力。而这一过程不能仅仅靠理论灌输,还必须结合社会实践,只有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激活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动力。为此,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顶岗实习活动,通过第二课堂,加大大学生对社会活动的参与力度,在实践中,真实领悟个人与他人、与社会、与国家,与自然的纵横关系与内在联系,从而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激活践行的内在动力。

  (三)情感升华,形成价值示范的自觉性

  情感在人的认知、行为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局限于认知上的“是非”,而更体现在情感上的“好恶”,这种“好恶”的情绪体验又基于学生内在需要的满足程度,实际上就是其实际问题能得到合理的解决,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越性和认同感。如何通过积极情感的升华,促进大学生价值示范自觉性的生成,笔者认为,首先,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解答大学生的思想困惑相结合。正确引导大学生理性看待目前存在的就业难、看病难、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以及收入差距过大等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引导大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性认识短期与长期、理想与现实、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帮助大学生释疑解惑。

  其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群体共同关注的热点相结合。如在学生奖助学金的评定、学生干部的选拔、评优评奖等学生关心的校内热点问题上,要坚持科学、民主、客观、公平、公正的原则,积极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另外,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相结合。以人为本,悉心帮助大学生解决生活、学习、情感、就业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四)践履为重,引导大学生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

  马克思认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即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作用于理论。可见,将实践活动融于教育,是对教育本质主体回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存在根本意义就在于人们对它的践行。如何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笔者认为,一是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生活实践中,砥砺品质,陶冶情操。同时增强对基本国情、民情、社情的了解,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二是建立一个科学的社会评价体系,合理设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考核标准,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如在学生的评优、评奖、升学以及求职中,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以有效引导大学生践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使青年学生产生共鸣,从而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员培育工作格局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这些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从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上提出了新要求。

  (一)深刻认识全员育人的现实意义

  当代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和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世界格局深刻变化。各种质疑以及市场经济的负面状况,都对大学生产生了影响。因此,迫切要求大学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实践中要特别注重言传身教,同时,高校育人工作的覆盖面要不断扩大、针对性要不断加强。从而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说服力与感召力。有效引导大学生价值取向朝着积极健康方向发展。

  (二)切实把握全员育人的着力点

  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合力,构建全员育人工作格局需要调动全校各部分、各系院以及所有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与能动性。首先,强化制度建设。把全员育人要求纳入到高校教育管理的制度之中,切实把育人工作及育人成效作为教师、管理人员、领导干部的竞升任职、职称评定以及绩效考核的必要条件。同时一,要打造一支“讲政治、懂教育、肯奉献、会管理”的学工骨干队伍作保障。

  其次,实施实行班级导师制。班级导师可以是校领导,职能部分负责人,高职称专任教师,也可以是成功学子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社会人士,以此建立完整的育人工作网络。

  (三)正确处理全员育人的各种关系

  全员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党委统一领导部署,发动全员力量,整合多方资源,融入高校各项工作之中。这就要求必须正确处理各种关系。首先是全员育人和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关系。全员育人是整个高校教育管理的中心轴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则是该中心轴线上的各个关键点,不同的点有着不同的具体的育人职责与职能。其次是正确处理全员育人和学生管理工作的关系。学生管理工作可以看做是教育管理的一个横向切面,这个切面则需由全员来组成。因此,推进全员育人,将领导干部、骨干教师以班级导师形式参与育人工作,是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保障。最后是正确处理全员育人和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立体化育人格局的关系。

  学校、家庭、社会可以看成是育人的三围立体架构,全员育人则是建立三者之间重要的纽带或者说是黏合剂,具有支撑作用。总的来说,育人工作不仅是高校,不仅是高校学工队伍单方面的职责,更是全社会共同的职责。

  四、加强大学生思想分类引导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已步入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官员腐败、贫富分化、大学生高失业率、高房价等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热议。面对这些现象与问题,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了疑虑,对社会主义产生了误解,对中国走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产生了动摇。虽然大学生的思维敏捷,求知欲望强烈,但有的大学生遇事不能冷静分析,在情绪上缺乏自我控制,易受外界因素影响。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大学生成长规律下,新自由主义借机对我国进行文化输入和意识形态渗透。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有利时机,对社会主义进行分化、瓦解。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是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和重要职责。在当前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下,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分类引导,以加强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

  (一)大学生思想引导工作的总目标

  大学生思想引导工作的总目标是:引导大学生不断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实现这一总目标,要求高校需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引导大学生把坚持爱国主义与坚持社会主义、坚持党的领导统一起来,把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统一起来,把个人成长与社会责任统一起来。

  (二)当前大学生思想意识存在的关键点

  我国大学生思想意识整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但在当前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下,仍有部分大学生存在诸多认识误区和思想困惑。笔者在所在高校从事共青团工作期间,曾参与团系统关于大学生思想意识状况的调研工作,通过团系统组织的广泛调研,这些误区和思想困惑基本可归纳为十个大类:一是引导学生理性表达爱国情感;二是引导学生理性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是引导学生积极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四是引导学生积极认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五是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六是引导学生理性看待当前社会问题;七是引导学生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八是引导学生正确评价我国的内政外交政策;九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成长成才;十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高校建设发展中的问题。

  如,在当前党内反腐倡廉的“强势力度”下,党内腐败分子得以纷纷落马。时常可以从新闻媒体中看到某某领导干部落马的消息。如此,如“腐败现象在党员干部中是主流”,“腐败越抓越多,党治理腐败成效不大”等片面言论与观点在一定人群中存在。针对这种观点,高校应引导大学生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到,没有健康的党内主体力量,就不可能有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党内腐败分子只是少数,随着党和政府反腐倡廉下的大力气和大决心,腐败的空间必定越来越小,党员干部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中坚力量与有力推动者。又如,针对“只有公务员才是铁饭碗,其他工作我都不想干,直到考上公务员为止”、“票子、房子、车子是人生的主要奋斗目标”、“解决就业难主要靠政府和社会” 等这些好高骛远,崇尚空谈,缺乏执行力,做事懒散拖拉的观点,高校应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成长成才,正确处理“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关系,正确认识劳动、奋斗、创造是成才成功的根本。

  (三)具体引导路径

  以上梳理出的每个方面的关键点都包括了若干条与大学生思想疑惑的形成逻辑相对应的具体引导思路。思想引导关键点的实践成效必须有合适的传播路径。结合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及沟通、交流、联络、聚集的方式,总结各高校的好做法好经验,可以提炼出当前开展大学生思想引导工作的八大类引导路径:一是当面启发类;二是媒体传导类;三是实践体验类;四是激励带动类;五是群体影响类;六是文化熏陶类;七是情感升华类;八是服务渗透类。共包含面对面交流、校园传统媒体传播、新媒体传播、爱国主义教育--红色之旅、青年志愿者服务、大学生德育实践项目、制度激励、创先争优、集中表彰、榜样示范、新老“传帮带” 、社团凝聚、主题教育、主题诵读、时尚吸引、情感感召、社会化技能培养等具体引导路径。

  笔者曾于 2012 年在所在高校牵头开展了一项关于大学生思想误区与困惑的调研工作,在校内共发放调查问卷 1000 份,分类组织座谈会 3 次,通过院、系两级团组织共梳理出本院学生思想意识关键点 85 个。并针对性地回答了本院学生普遍存在的 61 个认识误区和思想困惑。同时在实施阶段,形成了 36 个典型工作案例。实践证明,注重对大学生的分类引导,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关标签:价值观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