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报导侦"是"情报主导警务"理念在侦查部门实际工作中的简称和具体化, 即以情报信息指导、引导以至于主导侦查破案工作。 情报导侦是指侦查机关以强制力主导或依托而大量收集和利用情报信息,以此来支持和推动侦查工作向信息化、精确化和资源集约化方向发展的全方位协同过程。[1]
一、情报导侦机制概述
(一)情报导侦机制的时代背景---经济犯罪行为特征剧变
1.经济犯罪职业化、组织化、体系化特征凸显以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类犯罪为例, 犯罪分子多以地缘、亲缘关系联结而成犯罪纽带,形成紧密的犯罪组织。 在个别农村,不仅整个家族从事侵权造价犯罪,甚至整个村庄、乡镇都有大部分成员从事造假活动,形成制假村、制假乡。 在犯罪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等级分明、层次明显,制假设备、技术先进并延伸至制假活动的上下游而形成"一条龙"式的规模化生产、工厂化生产的趋势。
再以银行卡犯罪为例,在犯罪链条中从生产"白卡"、窃取卡信息、制造伪卡到盗提现金整个犯罪链条呈现出明显的产业化特征。 在杭州等地出现的信用卡诈骗、窃取信用卡信息案件中,犯罪组织成员利用伪造的身份到西餐厅等高档消费场所应聘工作,先后成为杭州多家知名餐厅服务人员。 通过安装银行卡读卡器的方式,在消费者用餐完毕买单时,通过银行卡信息采集器刷卡窃取顾客银行卡信息, 并趁顾客输入银行卡密码时偷看顾客密码, 之后复制伪造银行卡并通过 ATM 取款或者地下钱庄 POS 机刷卡套现等方式将卡内钱取走。 该团伙先后在杭州作案 80 余次,涉案金额逾 110 万元。[2]
2.经济犯罪手段日趋智能化、专业化、隐蔽化在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类犯罪侦查实践中, 有犯罪分子将生产窝点与分装窝点实行跨区域分离,并将窝点设置在城乡结合部、 乡村偏僻区域或者以正规经营的厂房作为掩护。 在产品物流运输方面,犯罪团伙多采用一人多号、上下线单线联系、人员货物分离运输、使用物流公司发货、分散多地存储等方式逃避公安机关打击。
3.经济犯罪向虚拟网络社会迅速蔓延。在我国, 网络市场作为一种新型业态已经初步形成并逐渐繁荣,网络市场经营主体数量飞速增长、消费用户群体规模不断扩大, 市场交易成交额突飞猛进。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15 年 6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 6.68 亿,互联网普及率为 48.8%. 移动商务类应用成为拉动网络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上半年,手机支付、手机网购、手机旅行预订用户规模分别达到 2.76 亿、2.70 亿和 1.68 亿, 半年度增长率分别为 26.9%、14.5%和 25.0%.[3]
但伴随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网络经济犯罪日益扩张,严重威胁社会经济的健康、稳定、有序发展,给国家和群众造成严重损失。 据中国互联网协会、 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 2015 年 3 月 20 日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站发展状况及其安全报告(2015)》显示,2014 年, 我国发现恶意仿冒钓鱼网站页面数量增至93136 个,较 2013 年增长 2.1 倍。
网络经济犯罪主要包含以下几种类型:
(1)网络侵犯知识产权犯罪
主要包括利用网络销售假冒他人注册商标的商品或商标标识; 未经许可将他人的注册商标作为网站的装饰装潢使用, 以及将他人商标相同或者相似的文字恶意注册成网站域名并通过该域名进行相关商品交易的电子商务等。
(2)网络销售伪劣商品犯罪
主要包括利用网络销售掺假、掺杂,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商品。
以淘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销售平台一直是销售伪劣商品犯罪的高发区域,包括京东、亚马逊、一号店在内的多家主流电商平台都曾爆出供货公司伪造品牌授权书和报关单据以供应廉价奢侈品假货的丑闻。 另近年来由于在微信上开店从事微商交易没有经过实名认证、不需要个人信用担保、不借助第三方交易平台、没有从业人员营业执照和科学的评价机制,同时遭举报查封的违法成本很低、 缺乏完善的投诉维权渠道,因此微商销售的大量"代购"、"海淘"实际为高仿甚至假货,成为假冒伪劣商品泛滥的"重灾区".
(3)网络传销犯罪
网络传销犯罪多披有"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网赚""淘宝直营"、"网络广告"等外衣,但本质上还是以"拉人头"、"团队计酬"和"收取入门费"等方式拉人入伙、发展下线。 主要的模式包括几种:一是传统传销犯罪的"网络版"模式,如借助互联网的平台实施网上实物传销,将"销售规则"设计为销售管理系统,通过发展下线推销产品运作。 二是点击广告模式,以点击广告获利为诱饵,要求参加者以缴纳会员费的方式获得加入资格,并按照一定顺序组成层级,直接或间接以发展会员的数量作为计酬或者返利的依据,引诱参加者继续发展他人加入以骗取财物。 三是网络虚拟传销模式, 以购买产品份数的多少将参与人分为不同级别, 将加入会员形成上下级的金字塔结构,对会员投资和收益分配实施网格化的管理,上线通过发展下线抽佣提成和每周固定分红获利。
(二)情报导侦机制的构成要件
1.专门的情报信息平台和情报研判应用系统
(1) 互通互联的信息网络和高度共享的情报数据资源
由于经济犯罪本身的跨部门、跨地域等特征,导致经济犯罪侦查所需要协调调度的情报信息资源散落于公安机关不同部门甚至不同的单位、 机构和人员之间, 尤其是各数据库之间信息数据资源独立分布、难以兼容和共享,不仅不同警种、部门之间的数据信息需要通过电话询问、 发文请求其他地区公安机关协作甚至专人拷贝的方式收集, 甚至经侦部门使用的内部查询、搜索数据库之间也存在职能分散、内容重复、数据不兼容等问题,会直接影响情报工作的效果和情报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因此需要打破警种、部门、地区之间的信息壁垒,整合各类情报信息源,助力经侦工作开展。
(2)专业的情报技术手段
包括数据搜索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图像识别技术等公安专业情报技术手段。 一是情报信息获取技术,其功能在于对公安情报源的真实性、可靠性进行判断,并对海量信息过滤、精简后得到标准的、有主题需求的情报信息,包含文本自动分类技术、数据抽取技术、关键词生成技术、网络攻防技术和数据恢复技术;二是情报信息存储技术,主要功能在于将不同来源、不同类型的经侦数据,经自动合成后产生新的特征与性质的数据,包括海量数据存储技术、数据融合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等;三是情报信息传递技术。 该类情报技术的关键是实现异构网络环境下不同业务信息系统平台的兼容性处理和数据的一致性处理,包括异构网络平台体系架构技术、 异构网络平台信息传递技术和业务数据交换技术等。 此外在情报信息的分析研判方面,还有情报信息检索技术、数据关联分析技术、数据模型构建技术和数据取证技术。 以广东警方研发的"犯罪拼图"研判系统为例,首先对涉嫌犯罪的情报信息线索进行登记, 然后通过数据库关联的形式与涉案嫌疑人员和单位等进行关联,之后通过技术拓展和犯罪嫌疑人 DNA 信息、涉案物品等信息资源库作对比串并,最后通过"拼图系统"进行关联拓展, 从线索出发拼出全案可视化的逻辑图和网络图。
2.专门的情报信息研判人才
经侦情报工作属于知识密集型工作, 效果直接取决于情报工作人员业务素质的高低, 因此对经侦情报工作人员的选拔要遵循严格的工作标准: 一要有丰富的侦查办案经验, 熟练掌握经济犯罪侦查的程序和办案时限等方面的规定;二要懂信息科技,对网络信息技术等有充分的了解; 三要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四要具有超前的情报意识。 此外,结合经济犯罪组织化、智能化日益凸显等特点,定期对经侦情报工作人员开展知识更新和专业培训, 打造经侦复合型人才。
3.专业的情报信息研判流程
(1)领导重视与调度
目前多数省份公安厅经济犯罪侦查总队设有专门的情报技术支队, 通过各业务支队管辖领域犯罪情报研判专员和地市级经侦支队情报联络员掌握和汇总情报信息, 并由情报支队牵头负责组织经营线索, 对线索进行统一调配协调后发往直属支队和地方支队进行落地协查,统一行动集中收网。 以广东经侦部门发起的打击银行卡犯罪"海燕 1112"专案收网行动中, 在公安部经侦局和公安厅主要领导的指挥部署下,广州、深圳、茂名等 8 个地市公安局行动,分成 60 多个行动组,雷霆出击,共打掉犯罪团伙 8 个,抓获犯罪嫌疑人 54 名, 缴获 POS 机 51 台, 侧录器35 台,涉案银行卡 1056 张,现金赃款 45 万元,电脑21 台,枪支 1 支,子弹 8 发。
(2)情报部门积极作为
在情报导侦的工作模式中, 经侦实战单位和一线侦查员负责发现和侦查新型经济犯罪案件、 挖掘经侦情报源和获取第一手资料, 情报分析部门和情报专职人员负责分析研判经济犯罪风险和深入挖掘经济犯罪情报源, 通过情报信息的深度研判在涉案资金分析、资金流向排查、线索扩展串并、网络数据取证等方面发现深层次经济犯罪线索、提炼技战法、服务侦查决策以反哺实战。
(3)业务部门倾力配合
在情报信息的收集获取方面, 需要一线办案民警提供情报源和技战法素材,同时也需要向交警、出入境、 治安等不同职能部门整合协调机动车管理信息、出入境管理信息、宾馆入住等信息。 在情报导侦的结果转化方面, 也需要一线办案民警将情报技术和技战法投入使用, 并及时向经侦情报部门反馈结果以促进情报导侦工作的完善。
二、经侦情报信息的收集获取
(一)经侦情报信息的主要类别
1.根据情报信息内容的来源
(1)公安系统内部信息
主要包括不同警种和部门掌握的公安数据库信息,如常住人口信息、交通违章管理信息、网吧管理信息、犯罪人员信息、在逃人员信息、全国禁毒案件信息、出入境信息和民航旅客信息等,也包括民警通过人口管理、走访调查、来信来访、阵地控制、经嫌调控等社会工作接触和获取的涉及社会稳定、 犯罪手法和犯罪动向等方面的资讯信息并作为开展自身职能工作的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