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学前教育论文

幼儿游戏活动中的问题与反思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1-07 共2928字
论文标题


  有人说:“游戏是幼儿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幼儿的工作。 ”也有人说:“游戏是儿童的第二生命,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堂。 ”这些富有哲理的话语, 道出了我们大家所共知的生活现象:几乎所有的幼儿都喜欢游戏,在游戏中他们能体验到无穷的乐趣, 并因此毫无疲惫,游戏活动与儿童存在着固定的天然的联系。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幼儿园教育应当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 以游戏活动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发展。 由此可见,在幼儿园里,游戏活动应该是最基本的。 虽然人们都知道,但事实远非如此,笔者愿就幼儿游戏活动中的问题存在进行反思分析,以引起幼儿教育管理者和工作者的足够重视。

  一、幼儿游戏活动中存在“假玩”现象

  当前,在一些幼儿园幼儿游戏活动“假玩”现象非常普遍。 例如,在某幼儿园大班的区域活动中,我看到了这样的情境,幼儿被教师分配在不同的区域参与游戏活动,很安静,没有讨论,没有快乐的嬉笑和高声的喧闹,活动严格按照教师的规程完成。小朋友们将已画好的图描着再画,该编织的东西拆了再编,该设计的东西不去想象设计,而是照样子裁剪下来就行。 再如,有一位教师组织大班幼儿开展数楼层的游戏活动,教师说:小朋友,现在请和你喜欢的小朋友一起玩数高楼游戏, 请记住,6 人一组,班上的小朋友迅速分组,毫无差错。 这时有一个小朋友补了一句:我们刚玩过了,不就是 10 层吗? 教师急忙到那位小朋友跟前 “咕噜”了一句,小朋友没再说话。

  造成幼儿游戏“假玩”现象有诸多原因,也很复杂,但其中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余孽”未除,在所谓“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支持下,很多家长更愿意把孩子送到“教知识”的幼儿园,而许多幼儿园为了既得利益, 迎合这些家长的不当需求,家校联合,构建起了剥夺幼儿童年和摧残幼儿身心的天罗地网。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很多幼儿教师更愿意把游戏定向为给幼儿传授知识的辅助手段,而不是基本活动,这样就将本来丰富多彩, 生动活泼的幼儿游戏活动,钙化为固态的学习和机械的操作。 二是教师的功利观念太过浓厚。 具体来讲就是对幼儿日常活动中要求很刻板, 禁止孩子们自由走动,须正襟危坐,禁止幼儿嬉笑吵闹,须端坐静观;如果有教师和孩子一起玩,群起伐之———“还有老师范儿吗? ”;但凡检查课、示范课、公开课、评优课,提前探听,费尽所有心思,做好一切准备,包括预演、训练,甚至是上过了等着再上,一切为了大人们看,一切为了教师自己的荣誉,看着高兴的啧啧赞叹,孩子们“假玩”了一次又一次,弄虚作假的意识得到了一次又一次地培养。

  我认为,根治幼儿游戏“假玩”现象,实现幼儿游戏活动的“真玩”,需要管理部门、幼儿园、幼儿教师共同努力,同时还要加强家长的教育工作。 如果全县所有的幼儿园都不再上拼音、 算术课, 幼儿在园活动就会以游戏为主。 如果通过治理,不存在任何校内外的幼儿特长训练班、培训班,我们所有幼儿教师的心中真正树立了“一切为了孩子健康成长”的理念,相信幼儿游戏活动的“假玩”现象会彻底消失。

  二、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存在“被动游戏”现象

  这里所指的“被动游戏”是指教师在组织游戏活动时过分依赖活动设计,不注意尊重幼儿的个性体验,甚至操纵幼儿游戏活动,使幼儿处于“被动游戏”之中。 如在一次玩娃娃家游戏活动中,有一个孩子说:“老师,我想给小宝宝扎小辫,可我们家里没有小宝宝。 ”教师就叫来一个小女孩,说:“来,你当小宝宝吧。 ”这个小女孩不愿意,说自己不想当“小宝宝”,想当“宝宝的小姨”。 但教师不予理睬, 说了一句:

  “这次好好当宝宝,下次再当小姨。 ”小女孩无可奈何,噘起小嘴巴,坐在小椅子上等别人给扎小辫子。 从这样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游戏的过程完全由教师安排与掌控,看似非常热闹,但实际上幼儿没有了自主体验,造成其被动游戏,使幼儿的内心受到了莫大伤害,游戏快乐的精神实质遭到抛弃。

  造成“被动游戏”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常常以自己的标准理解游戏,自觉或不自觉地试图导演幼儿的游戏,常常硬塞一些与游戏本身毫无相关的内容作为补充,致使幼儿不能成为游戏的主体,而是游戏中的“表演者”。 在游戏准备时幼儿教师往往以成人的思维来决定游戏的形式,角色分配,规则、情节和游戏材料的选择等,不考虑幼儿自身的兴趣和需要。 在游戏过程中,因为怕乱、怕麻烦,怕出安全问题,一味考虑避免游戏的随意性,过度追求游戏活动的井然有序、有条不紊,违背了自由、愉快、有趣的游戏精神。

  避免与减少幼儿“被动游戏”的根本做法就是“蹲下来”,以幼儿的角度和眼光,和幼儿一起看世界,这是幼儿教育的法则。 遵循这样的教育法则, 需要幼儿教师做好角色的转变,付出很大的耐心,强调幼儿游戏主体,给予游戏自由。 当然,在这里有必要指出:游戏的自由,不是放任自流,不是所谓的“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想怎么画就怎么画”,作为幼儿教师,懂得游戏的自由性与教育的控制性合理应用,该收则收,该放则放,有收有放,收放得当,这应该算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一项内容。

  三、传统游戏活动离幼儿越来越远

  随着城市化发展及多媒体时代的到来,生活在狭小空间的幼儿已经没有了合适的游戏空间,幼儿只有在电脑上玩游戏,到游戏场坐电动车,骑摇摇马,跳蹦蹦床,或者玩一些高科技的电子玩具。 这些游戏并没给幼儿带来良好的身心发展, 反而给幼儿的身心带来了诸多伤害。 这让我不禁回忆正在消逝的传统儿童游戏,这些游戏简单易行,富有丰富的教育资源,极为“草根”,却生动有趣。 如“跳房子”“抓羊拐”“猜单双”,还有“斗鸡”“老鹰抓小鸡”“官兵捉强盗”等体育类游戏。 这些传统游戏,有的只需徒手进行,有些需要的材料十分简单,不受场地与时间限制,有的还伴有朗朗上口的童谣, 最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是编花篮游戏,“编,编,编花篮,花篮里面有小孩,小孩的名字叫小兰……”。 我想,这些游戏最能满足孩子们好玩、好动、好模仿的心理特点,可为什么这些好玩简便的游戏离孩子们越来越远呢? 是繁华与浮躁,让我们忘记了对过去的继承与创新。 我们带领孩子们开展游戏活动,总是想要多么先进的媒体材料,总想着新颖,而忘记了实用,所以对传统游戏总是不屑一顾。 “抓子”游戏,相信我们这一代人幼时都玩过,孩提时代的我们对数量的粗浅感知,对数序,单、双数的认识,是不是起始与它呢? 而现在有谁教孩子们玩过?

  所以,幼儿教师不要一提游戏活动,就怕这、怕那,或者总着想着“出彩”。 我以为,孩子玩好了,活动任务就算完成了。 着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指出: 大自然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大自然充满了活的教材, 大自然是我们的教科书。 传统游戏就是植根于民间,来自于大自然的。 大家可以想想:在没有积木的时候,我们的童年用泥巴和小棍搭出小房不比积木搭出来的差,并且更能锻炼心智;我们的童年有用韭叶折叠出的 “项链”, 用甘草茎叶编出的 “挎包”,有用杨柳枝叶圈出的“帽子”;那时的我们鼻孔插上玉米须假装老爷爷,卷起一片榆叶那就是能够吹响的口哨,折一些细细的柴棍就能玩“挑棍”游戏。 那是多么简单而又让人快乐的,我们的观察能力与耐心、恒心可都是在自主自在的游戏活动中锻炼的。

  让传统游戏进入幼儿园,将这些送给现在的幼儿,是我们每个幼教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回忆自己儿时玩过的游戏,将它改编得更为安全,更为有趣,不妨也是让幼儿教育远离“小学化”,还孩子以欢乐童年的好办法。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