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幼儿入园生活适应问题探究
【第一章】幼儿入园适应困境研究绪论
【第二章】幼儿在幼儿园的适应相关问题
【第三章】幼儿入园生活适应的影响因素
【第四章】幼儿入园适应的相关解决策略
【结论/参考文献】如何解决幼儿入园适应难题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一章 绪 论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入园生活适应不仅是孩子自身,对于家长来说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家长的认识、重视程度、对策关乎孩子入园生活的具体适应情况,幼儿园的教育方式、应对措施等如果没有家长的配合支持,或者家长反对幼儿园的做法,或是家长急于求成,就必然会对幼儿入园的生活适应过程起到阻碍作用。可见,家长在幼儿入园生活适应过程中的重要性。幼儿入园生活适应情况最重要的步骤就是家长与幼儿园、幼儿教师之间的默契与合作。本课题研究将重点放在引导家长能有一个正确的观念和正确的心理态度来对待孩子的生活适宜,孩子走出家庭,离开亲人是孩子必须要经历的人生体验,就像有一天他也会有自己的工作,有自己的家庭一样。通过调查问卷、个别访谈的形式,了解了入园前家长对幼儿入园前的准备、家长对幼儿教师的期望、家长对幼儿园的环境和设施,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归纳和总结,提出家长、教师适当的干预,对幼儿入园生活适应平稳度过艰难期有很大的帮助作用。通过对幼儿心理的研究不仅帮助幼儿入园尽快适应,也能为幼儿教育、幼儿学习过程等方面研究提供参考材料。
二、课题相关研究综述。
对于幼儿入园生活适应的心理相关课题的研究,国内和国外在研究方向、研究方法、研究过程也都基本相同。结论通常认为幼儿的入园生活适应状况,与包括幼儿家庭教育、幼儿自我个性、幼师关爱度、幼儿园环境等等在内的诸多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关联,并且根据上述方面的不同,决定了幼儿入园生活适应程度的差异性。不管是家长、孩子,还是幼师、幼儿园,都应该于幼儿入园前的生活适应做好物质准备、情感准备、心理准备等等,家长、教师、幼儿园也有责任帮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和学习。
(一)国外相关研究。
国外的相关研究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幼儿产生心理上的焦虑的原因、对家长的依恋心理研究、孩子入园表现的生活适应程度不同的原因、孩子生活适应的阶段的分期等等。国外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沟通引导与我国的家长存在很大的不同,有很大的差距。幼儿园的环境、设施、制度、教师的教学方法、处理突发事件的方式方法、在幼儿园活动的项目内容都跟我国有很大的差别。以欧洲的国家为例子,在很多家庭社区都有亲子活动安排中心,为家长家庭幼儿提供早期教育非常专业指导和有针对性的服务,入园前幼儿园会组织安排开展去幼儿园的寝室、活动室、厨房、厕所等地点参观,并安排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亲子活动,安排孩子与孩子之间做游戏,安排教师与孩子见面彼此熟悉,入园初期允许家长们陪伴,或者时间灵活就园,如开始入园时只送几个小时、半天、再到一整天,逐渐增加、逐渐适应。这样的结果就是,国外的孩子经过这些程序之后,在入园后的不适应状况就较为缓和,不像中国的孩子那样哭闹、抗拒去幼儿园。欧洲一些国家对于幼儿入园生活适应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干预因素、影响因素上;对幼儿入园生活适应的心理的研究上,都集中于现象列举、因素分析上;国外针对入园生活适应情况的研究比较还不多,可以说是比较少。
1.关于幼儿对家长依恋心理的相关研究。
分离焦虑指的是幼儿因为与照顾他的家人分开,内心感受到焦虑和害怕,而出现哭闹、叛逆、自闭寡言等应激情绪反应。依恋心理即是,因为照顾、抚育、长期陪伴,幼儿对亲人有着一种很难分离的亲密情感依存。对上述幼儿心理依存现象,约翰·鲍尔比早于 1969 年里就开始了有关研究,其研究结果提出纵观幼儿心理依存整个过程发现,其具有阶段特性,主要依次有下述四阶段:依存前阶段、依存心理形成阶段、依存心理及对象的明确化阶段、以及互惠关系形成阶段。上述阶段中,幼儿对其照顾亲人及相熟人表现依存心理最强烈的阶段,是依存心理及对象的明确化阶段,该阶段正是孩子入园的年龄阶段,当孩子的心理依恋者离开时,孩子就会产生不安的情绪,表现出离别时异常焦虑,尤其是到一个新环境、认识新老师、新的小伙伴时。此外,鲍尔比所提出的依恋理论内容还指出,幼儿和母亲间的母子或母女关系具备永久依存的特性,即是这种关系只要形成,就算日后分开,也无法截断,亦不会消失。对于幼儿分离时所产生的心理焦虑,也具备阶段特性,主要依次包括反抗、失望、超越在内的三大明显阶段。其中,在第一个反抗阶段里,幼儿最主要的表现是对和母亲分开的反抗,一旦知道这种反抗无效,分开势在必行之后,就会感到不安、哭闹、自闭等情绪现象,并通过自己努力自己动脑筋,千方百计地拉近和母亲的距离,重新和母亲近距离的接触,最终设法重回到母亲的怀抱。更有甚者会出现大哭、四肢乱动、愤怒、有暴力倾向等等诸多情绪爆发问题;第二个失望阶段里,幼儿最主要的表现是从心理上逐渐认知自己不能随心行事,失望心理慢慢地覆盖了第一阶段的反抗心理,相关反抗行为也越来越弱;第三个超越阶段里,不管是幼儿的情绪,还是幼儿言行,都开始逐渐接受控制,并随之慢慢适应身边人的照料,接受幼儿园这个新环境,言行也开始回归正常,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幼儿心理依存的完全消失,事实上幼儿的依存心理根本就无法彻底消除,只是换了一种内在的、潜在的方式表现出来。杰里弗·伍德的有关研究提出,在幼儿分离焦虑心理的缓解上,父母有着很大的心理调节作用,主要举措可让孩子所处的生活环境及情感氛围更加温馨和和谐。
2.关于成人参与干预的研究。
玛莎的有关研究就幼儿依存心理的解决提出,相关协调、参与、及干预的力度既不能过轻,也不能过重,适当的中等力度才是最有效果、最有实现价值的,只有中等程度的协调、参与、干预才能使母子双方的心理都保持着最舒适的状态。
具体研究实验中,首先将幼儿入园情况及过程的相关视频给母亲观看,让母亲对幼儿分离必定出现的情绪焦虑等拥有一定认知,也保持自身情绪的稳定,从而做好自己入园适应的心理准备和帮助孩子做好心理准备,并且采取有针对性的、适当的中等程度的干预方式、手段和措施,这样才能缓解幼儿的入园焦虑,这样才能帮助幼儿平稳度过入园期。使幼儿尽快进入入园适应的最佳状态。
托马斯的研究结论认为,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行为变化,在发现幼儿出现分离焦虑情绪后,第一想到的应该是怎样解决,怎样帮助孩子,并且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孩子出现分离焦虑情绪是正常现象,不出现这种分离焦虑情绪才是特殊现象,认知此行为并不是错误的、有害的;第二、缓解幼儿分离焦虑的方式和观念认知上,家长、教师、幼儿园三方要达到高度的一致和统一,过程中家长也要积极配合和理解教师和幼儿园,要家长、教师、幼儿园三方共同协调、共同努力,为孩子制定切合实际的、灵活的、可以达到的、充分完备的前期目标、中期目标、后期目标;其目的都是要帮助学会让孩子缓慢适应幼儿园,从而能在幼儿园快乐的学习和游戏,并能与教师、小伙伴们愉快接触、亲密交往。
名叫阿诺德的美国心理学家做出过相关研究,提出如果在幼儿入园前的适应方面,就让幼儿不管是对幼师、还是幼儿园、亦或是其他小朋友,都在内心里构建一个好印象,对幼儿入园后包括心理、情绪等在内的诸多适应方面,都会拥有一定的积极推进作用。对于幼儿入园后,在情绪上的焦虑,家长和幼儿园两方可以以引导的形式,做出适当措施帮助幼儿有效缓解焦虑,具体的适当措施有下述主要几个:① 开启预备入园制度。对于有入园意向、准备入园、已报名未入园的幼儿和家长,提供入园参观、模拟课堂、提前学习体验等活动,让幼儿提前熟悉幼儿园环境及相关设施之外,同时充分满足幼儿对一切新事物的好奇心,家长也可以用孩子熟悉的方式给幼儿讲解幼儿园的情况,帮助孩子建立对幼儿园的喜爱。② 分班制度。幼儿园要对新入园的幼儿新生和入园有一段时间的老生分不同班级进行教育,使两者相互独立不受干扰和影响,并且都能有充分的时间去适应自己的班级,教师也能够有更充足的时间和更充沛的精力去引导、去帮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群体生活。③ 家访制度。选择一个闲暇的时间,教师去幼儿家里向家长讲解幼儿园的教育方式、活动设置意图等等,让家长更加了解教师了解幼儿园,教师与幼儿多接触多玩耍,教孩子简单的儿歌和小游戏,减少与孩子的陌生感,与幼儿建立信任和亲密关系。④ 提高幼儿生活日常方面的自理能力。在入园之前,家长一定要教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实现包括穿衣穿鞋、吃饭喝水、如厕洗手等在内的生活日常的自理。⑤ 适当对幼儿社交能力予以培养和引导。于孩子入园前,家长要教会孩子如何与教师交往,如何与其他小朋友交往,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如何有礼貌地对待与其接触的人等等。⑥ 弹性入园制度。幼儿园要充分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别,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视具体情况而定,要对刚入园幼儿设置拥有一定弹性空间的入园时间,入园和离园的时间不要过分强制统一,以此来有效降低幼儿对幼儿园的陌生和恐惧情绪,稳定幼儿心理。⑦ 对幼儿园的环境布置及相关设施进行重视。幼儿园要注意创设丰富多彩,温馨如家、趣味幽默、内容充实的让孩子感兴趣喜欢的环境,创设与家庭环境相似的、整洁有序的幼儿园环境。
安娜菲格罗亚通过实验得出一些结论,并在他著述的书中分别针对家庭干预作用、幼儿园干预作用做了详实的阐述,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建议。他建议并且提倡幼儿父母尽可能的多阅读一些有关儿童入园情绪焦虑描述的图书、绘本、及报刊,让家长真正认知并有效掌握孩子来到幼儿园父母离开后,孩子产生的焦虑情绪,家长在理解孩子的同时,更应该懂得疏导孩子的这种不良情绪,并给孩子怀抱和温暖,用语言和行动安抚孩子的紧张情绪,这时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与关注。在幼儿园时,教师一方面可以多观察、记录、了解幼儿不愿意来幼儿园的理由,拒绝幼儿园的原因,可以采取适当提问和耐心聆听的方式了解孩子真实的内心世界,教师要经常、及时、不断地与家长商量对策,改变做法。另一方面教师和家长都可以运用鼓励的方法,鼓励幼儿上幼儿园的行为,对出席多的小朋友进行语言夸奖和适当的小礼物奖励,激发孩子入园的热情,让幼儿喜欢来幼儿园,乐于来幼儿园,逐渐把幼儿园当成自己的家一样。
(二)国内相关研究。
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是对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理论观点进行总结和概括,综合一些研究的策略和建议。还包括幼儿园一线教师的教学经验总结,教学结果分析,也涉及一些对入园生活适应程度的影响因素,概括现如今我国幼儿在入园生活适应过程中的实况,以及包括家长、幼儿园、幼师在内的三方于上述适应过程中的引导及干预。
1.关于入园生活适应影响因素的研究。
在我国,受传统沿袭的家养方式和幼儿园接受幼儿入园的有关惯有策略上面的影响,几乎国内每一个适龄入园幼儿于入园过程中,多少都会出现有不同表现形式及轻重程度的不适应状况,入园生活困难已经成为我国普遍出现的一个现象。
不同的幼儿个体、不同地区的幼儿、不同性别的幼儿在入园适应方面的表现都各有不同,各具特点。在研究中体现,适龄入园幼儿生活适应水平、适应程度受到来自诸多不同方面的影响及制约,具体影响除了来自幼儿居住区域及母亲文化程度的不同之外,还包括幼儿家庭的教养形式以及经济条件的不同等等。站在幼儿园及幼师的角度出发,纵观幼儿入园生活适应情况,主要受幼儿个体差别、教师的性格、家庭状况、幼儿园管理者的侧重点、幼儿园的硬件设施等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
2.关于幼儿入园情况的研究。
研究表明,在新入园的幼儿当中,绝大多数的幼儿都会表现异常,拒绝入园,只有极少数的孩子能很快或者干脆不用不需要适应阶段,能够马上融入幼儿园生活。第一周、第二周是幼儿适应幼儿园生活的关键时期,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生活适应表现,具体表现是:有的幼儿在刚进入幼儿园时哭哭闹闹、吵吵嚷嚷、紧跟在一些老师的身后、不愿意与其它小孩玩耍、吃饭时间到了不吃饭、休息时间到了不睡觉等。在一些学者眼里,幼儿的这些表现是很正常的,这种情况下,家长要及时放手,幼儿园的老师要搞好引导和关心。
3.关于心理依恋和分离焦虑问题的研究。
在我国,幼儿依恋爸爸妈妈和身边亲密人员的现象尤为严重,这也是形成幼儿入园适应艰难的最根本、最主要因素。幼儿初到在一个生疏、新鲜、陌生和无家人在场的环境中,幼儿的依恋对象能否出现在幼儿的视线中,这对于幼儿来说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当幼儿与比较亲密的人分离时,在幼儿身上会表现出一些紧张、激动、烦躁、不安的表情。如果幼儿对身边亲人更加依恋,在分离时,这种现象表现就会更加激烈。从一些学者的研究中发现,年龄在 3 至 5 周岁的幼儿,与家人分离的表情表现最激烈,而后会随着年龄的增加有所降低,并最终消失。
更有一些研究表明,孩子与父母分离时的焦虑除了发生在孩子身上之外,在孩子父母身上也有所表现,从焦虑的原因上分析,因为惦记孩子、担心孩子,害怕孩子不能生活自理、担心孩子受其他孩子欺负,不信任教师对孩子的照顾等等,家长的具体表现是精力不集中,不想干任何工作,经常担心孩子的问题,有的会叮嘱老师孩子的一些特点,流连于幼儿园外不肯离开等等。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平时与家长交谈打消家长的疑虑情绪,教师可以与家长建立 QQ 群、微信群上传孩子在幼儿园活动学习是的照片,让家长放心,个别孩子个别家长也可进行家访,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从而缓解家长的焦虑情绪,让家长对幼儿园放心、对教师放心。
4.关于家长干预引导的研究。
就家长干预引导的研究情况来说,是通过家长和老师两个方面展开的。从家长层面看,在孩子达到了入园年龄时,要及时送孩子到幼儿园,如果入园的时间过早或者过晚,将会给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孩子在入园前,家长要做好方方面面的准备,比如说要清楚自己家与幼儿园之间的距离情况,入学时选择哪种交通工具,要清楚入学的幼儿园教学情况和师资力量,要清楚幼儿园的整体建设和硬件配套情况,为自己的小孩选择一所不错的幼儿园成为每位家长不容忽视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另外,父母要有意识引导孩子对幼儿园的向往,同时结合幼儿园的作息时间调整新的作息习惯,并且要教会孩子懂礼貌,使用文明用语,不骂人不打人,帮助孩子锻炼独立能力和自理能力,条件允许时,让孩子与自己短时间分离,经常提供孩子和其他亲属、与邻居、与同年龄段的小朋友接触的机会,让孩子不怕生人不畏惧新环境。当孩子进入了幼儿园后,初期,父母要灵活调整时间,比如说尽量做到晚点送、早点接,从而使得孩子在幼儿园待的时间较短,减少孩子的恐惧感,在孩子适应了幼儿园生活后,才使用新的时间。
同时,对于引导幼儿在幼儿园学习生活时,老师的作用也很重要,不能忽略,可能在某个时期甚至都超过家长的作用。在幼儿入园前,教师要向幼儿家长充分全面地了解幼儿的语言表达程度、幼儿的性格特点、幼儿的现实表现、幼儿的行为习惯、幼儿的自我调理能力等,给予家长提供幼儿进入幼儿园的技术指导,具体来说,包括了物质资料准备、心理辅导准备、语言表述准备和其它能力准备等。
另一方面,教师要督促幼儿园为孩子提供温馨的教室、形式各样的玩具来迎接幼儿的入园。当他们进入幼儿园之后,老师们要以真心和爱心营造温馨的生活环境,同时还要让幼儿们在新的环境中感受到放松,特别是幼儿在离开家长之后,心理上出现的焦虑,要进行必要的缓解和满足,有条件的可以组织一些游戏以此来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使孩子乐于参与游戏,放松生疏紧张的情绪,接受新环境的人和事,引导孩子在新的环境中建立起新的学习习惯和新的生活习惯。在孩子离开幼儿园时,老师要当着孩子和家长的面表扬孩子的成绩,让他们产生一种自豪感,从而增加他们参加幼儿园生活的热情,使孩子乐于开幼儿园,不排斥幼儿园、不排斥教师、更不排斥其他小朋友。当发现孩子在某一方面出现反复适应困难时,老师要在第一时间里与家长联系和沟通,通过家长的帮助来解决问题。
三、研究的意义。
本研究主要以学前教育理论以及一些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为前提,在研究中,主要选用了调查分析的方法,使得研究结果具有较强的实践与理论价值。
(一)实践意义。
经过各种分析,本文试图总结出年龄在 3 岁至 4 岁左右的孩子在入园前后在心理上、情绪上、语言上、掌握知识上表现出的差异,并集中起来高度概括,综合分析影响幼儿入园适应的诸多影响因素,同时记录教师、家庭在这个适应的过程中的干预和指导。师长不仅可以从中了解到孩子入园时有关适应问题的重要意义,引起对孩子今后入园问题的高度关注,也有助于他们找出自身存在的缺点,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改变现有的教育理念与手段,让孩子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生活。
(二)理论意义。
引导孩子顺利入园生活适应是幼儿园重要的工作范畴,让孩子在入园时表现正常,也是为他们在今后能够顺利完成幼儿园学业的重要前提,对于幼儿园来说,让孩子在较短时间里适应生活、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是幼儿园面临的重要任务。
在过去,一些学者从幼儿园教育方面入手,去研究幼儿园的教育和家长的注意力问题,而在幼儿的保育问题上研究主要从生理卫生方面入手,而从入园初期的生活适应方面以及适应能力培养上研究的却很少。对此,搞好孩子在入园时生活适应问题的研究,可以让家庭与幼儿园更好地衔接,从而形成良好的教育共识。
四、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选取哈尔滨市两所幼儿园,一所公办,一所民办,对家长、幼儿园管理者、幼儿教师发放了对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共发放 100 份,回收到有效问卷 89份,进行结果综合分析运用指导实践,让更多的研究成果惠及新入园的孩子。
(二)个案访谈法。
除了发放调查问卷外,本研究还对 10 名新入园的幼儿家长进行了个别访谈,对 5 名幼儿园的创办者或管理者、幼儿教师进行了询问交流,访谈内容主要围绕家长对幼儿入园适应的担忧,家长自身和为孩子做的各方面准备,幼儿园方面对家长的指导和幼儿的引导,并帮助家长进行幼儿入园生活适应的干预。
(三)案例分析法。
从案例分析法的实质看,它是指通过详细、精确地记载父母在孩子进入幼儿园处于适应中的干预和帮助,对幼儿园老师在孩子进入幼儿园后的一系列指导和引导进行记录,同时对这些记录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概括论述的方法。从选择的对象看,主要是孩子、家长、幼儿园、教师,个别案例能够反映出一些规律特点,为老师了解班级的情况提供依据,同时也为老师们开展针对性教学、视个体差异不同制定特殊教育方案等提供可能。
五、基本概念的界定。
幼儿入园的概念需要全面综合总结高度归纳概括,有四个内容,即孩子、家长、幼儿园和老师。进入幼儿园之前的准备包括了孩子的语言能力、行为能力、心理因素等是否达到新环境的要求,孩子能否尽快地适应幼儿园的规范的、统一的学习、生活、游戏。
生活适应的概念是是否提供了物质资料准备,心理素质准备,物资资料准备主要指孩子入学的学费,他们在幼儿园的吃、穿、用方面的物品准备;心理准备包括家长自己的心理准备和为孩子做疏导心理、安抚情绪方面的准备,本文研究家长方面入园准备主要侧重指家长为孩子做的相关准备,忽略了家长自身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