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流行病学
本病传染途径主要经消化道传染,感染犬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自然条件下,对本病易感的动物主要是犬,3~4 周龄犬感染后呈急性致死性心肌炎的为多。此外,无临床症状的带毒犬,也是危险的传染源。感染犬出现症状后一般第 45 天左右粪便排毒量最高,900 天后病毒含量趋于减少,传染性可持续 1~8 个月。犬细小病毒的抵抗力较强,用福尔马林、氧化物、紫外线等能杀灭犬细小病毒。病毒只能能在猪和恒河猴的红细胞凝集,不能在其它动物的红细胞凝集。犬肾细胞和猫肾细胞上能培养;与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的抗原性存在血清学交叉反应。
2 临床症状
2.1 出血性肠炎
在发病犬发生出血性肠炎的时候,典型病例表现是急性出血性腹泻为主要特征,每个年龄的犬都有发生,潜伏期 15天左右,4 月龄的幼犬最为多发,发病犬伴常出血食欲不振,全身发抖,体温升高到 40℃,甚至达到 41℃,也有的病犬体温不升高。排泄黄色或灰黄色覆有多量黏液和伪膜的稀便,而后粪便呈番茄汁样,并有腥臭味。病犬呈急性经过,发病迅速,急性出血性肠炎型的病犬因水、电解质平衡失调、酸中毒等原因,常于腹泻后 3 天内死亡。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 22%~95%和 10%~40%.
2.2 心肌炎型
此型病犬发病突然,发病初期食欲和精神尚可,腹泻不严重,少有呕吐现象,表现为突然发病,呼吸困难,心脏听诊心率达到 170 次 / 分钟以上,并伴有肺水肿,多发生于 2 月龄以下的幼犬,常因急性心力衰竭而突然死亡,病情轻微的犬能治愈。
3 病例剖检变化
3.1 出血性肠炎型
肠黏膜严重剥脱,颜色呈暗红色,肠内容物中常混有血液。可见肠淋巴结肿大,充血、出血。组织学检查,小肠黏膜上皮坏死和脱落,肠绒毛和隐窝萎缩,数量减少,肠上皮细胞内有核内包涵体。肝脾肿大,肝脏呈紫红色、红色,切面血液凝固不良。胆囊增大,内有大量绿色胆汁,颜色是黄绿色。心脏扩张,心肌颜色是黄红色。
3.2 心肌炎型
剖检可见心肌有非化脓性坏死,心肌纤维有损伤,有出血性斑纹。肺脏的颜色是灰红色,有散在出血斑点。气管充满液体。肺切面触压有较多的血样液体。心室扩张,心外膜有黄红色与白色条纹,心肌呈白色条纹。诊断可依据的是心肌纤维有核内包涵体。
4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流行病学资料和病理学变化特点,一般可以作出初步诊断。最明显的特征是肠炎型。
临床表现是急性出血性腹泻的居多。而心肌炎的主要临床特征是呼吸困难,可视黏膜苍白,相对于肠炎型腹泻的症状轻微。但对特殊病例,则必须要进行病毒分离鉴定、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等实验室检查。临床诊断此病时,要注意与犬瘟热和犬传染性肝炎等犬病进行鉴别。实验室较多用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来确诊此病。
5 预防
及时做好免疫预防接种,用犬细小病毒加犬瘟热 + 传染性肝炎 + 狂犬病 + 犬副流感五连弱度疫苗,于 2 月龄首免,间隔 14 天加强免疫接种 1 次,以后半周龄加强免疫 1 次。母犬则在产前 3 周免疫接种。发现病犬立即隔离,同时要防寒保暖等。
6 治疗
治疗原则是特异性血清治疗,配合对症、抗菌、解毒、抗休克治疗和防止继发感染。
6.1 特异性血清治疗
使用抗犬细小病毒高免血清进行治疗,效果可靠。
6.2 抗病毒治疗
用兽用抗病毒 1 号黄芪多糖注射或血清 (1 毫升 / 公斤),静脉或皮下注射,每天 1 次,连用 3~5 天。
6.3 对症治疗
对伴有呕吐者,可用胃复安或维生素 B6 注射液,如果病犬出现呕吐伴有肠蠕动亢进的,可以肌注胃复安 1~2 毫升;如果病犬出现肠麻痹的症状,可把温水中适量加如活性炭制成悬液、口服补液盐进行灌肠,能彻底清除肠内容物。
6.4 当有代谢中毒者治疗
可用 5%碳酸氢钠注射液 50~150 毫升,静脉注射;腹泻可口服硝酸铋等;出血性腹泻可注射维生素 K、安络血等止血剂。
6.5 控制继发感染和纠正脱水 , 可用下列处方
5%葡萄糖氯化钠 50~80 毫升 / 公斤体重、庆大霉素 8万~16 万 IU/ 只、地塞米松 2.5 ~5 毫克 / 公斤体重、维生素C 50~100 毫克 / 公斤体重,混合后静脉注射,如困难可采用腹腔注射。
6.6 若心率在 160 次/分钟以上 ,有明显水肿时 ,可用下列处方
复方氯化钠注射液 50~500 毫升、25%葡萄糖注射液 5~40毫升、维生素 C 5~20 毫升、三磷酸腺苷二钠 0.5~2 毫升、辅酶 A 50~200 单位、复方丹参注射液 0.5~2 毫升、盐酸山莨菪碱注射液 0.3~1 毫升,用法:一次缓慢静脉滴注,每日 2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