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心理语言学论文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心理过程探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10-31 共4926字

  言语是人类思想感情的反映,语言表达却又受心理的支配。语言的字和词表现出语用者的心理活动内容,语言的句型和结构表现出语用者心理活动的方式。翻译是两种语言的心理转换,包含语言理解与语言生成两个基本心理过程。要在英语和汉语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语际间进行成功切换,这对译者来说绝对不容易。在语言系统中,最能体现语言承载的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的社会生活的词汇就是文化负载词。王佐良先生提到翻译里最大的困难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在一种文化里一些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外一种文化里却要挖空心思、想方设法去解释。因此,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最能考验译者翻译时的心理。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中,译者必须了解不同文化体现在语篇中的文化内涵,正确理解语词所包含的文化语义,采用恰当的翻译方法,弄清隐藏在词语背后的文化因素,根据具体语篇,在不违背原文语言表达的基础上再现原文语词的文化意蕴,真正实现两种文化的沟通与交流。本文基于认知心理学模式,试图通过实证研究了解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心理过程,总结出文化负载词翻译解码的信息加工模式以指导翻译教学。

  1 认知心理学与翻译心理学研究

  翻译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是以心理学和语言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对语言与心理活动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其理论基础之一就是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研究人如何觉知、学习、记忆和思考问题。换句话说,认知心理学研究人与认知活动相关的全部心理活动。而翻译过程中的源语理解、信息加工和译语生成都离不开知觉、注意、记忆、推理、问题解决等认知行为和心理过程。因此,翻译心理学与认知心理学有着共同的研究目标。

  认知心理学也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把人看成一个信息处理器,而一次信息处理的过程就好比一次消费行为。消费者面对繁多的商品信息,要对信息进行选择、决定并购买。信息加工论试图说明其中的每一个阶段发生了什么。早期的信息加工模型由教育心理学家Gagn(e1977)提出。该模型提出了人脑的一些内部结构和它们作用的过程。如图,环境作用于接受器,将信号传输给感觉记录器(视觉记忆或听觉记忆),经过仅约 1/4 秒的选择或筛选,只有一小部分能储存于短时记忆。短时记忆的容量相对有限,所以信息进入其内只能留存大约 10 秒钟,经过重组、编码再保存于长时记忆。

  之后,基于该模型Ree(d2000)概括出信息加工的阶段模型。在阶段模型中,注意被引入信息加工过程,分别表征为“过滤器(Filter)”和“选择(Selection)”两个阶段。首先,大脑通过感官系统(如视觉、听觉、味觉等)来收集大量的信息。其次,通过过滤器过滤掉系统关注以外的信息。接下来,已选信息会迅速存储在感官信息存储中。由于信息流动的双向互动特征,前面的加工阶段很可能会收到后续加工的影响。比如说,当我们成功识别一个熟悉的模式,我们是在使用大脑已有的信息,也就是长时记忆的相关模式信息的储存影响到了上一个阶段的模式识别。而当外部的输入不能与大脑已有信息匹配时,我们就会进行选择,将自己认为有用的信息存储下来。过滤器限制着要识别的信息的数量,而选择则限制着将要进入记忆的材料的数量。此外,该模型的记忆部分由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构成。短时记忆的容量和保持时间都非常有限,而长时记忆信息储存的时间要相对较长。长时记忆中即使信息被遗忘,遗忘的过程也相对缓慢得多。Carrol(l2000)在已有的对信息加工模型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信息加工的一般模型。其主体部分是感觉存储、工作记忆和永久记忆。该模型强调了控制过程(ControlProcesses),包括如“计划”“策略”等认知手段和认知过程。上述的三种信息加工模型都是以记忆的三分说为理论框架和指导的,提供了基于电脑隐喻的符号加工范式。

  此类加工模式和翻译认知心理关系密切。然而,只是了解信息加工的模型是不够的,更要了解信息加工的具体方式和具体过程。信息加工理论为翻译心理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基于该理论中的模型,本课题组试图总结出文化负载词翻译心理模型,以期对翻译课程的讲授和学习起到一定的指导和协助作用 .

  2 翻译心理实证研究

  2.1 实验目的

  通过问卷和翻译练习,比较和分析译者的翻译心理活动,验证翻译心理在文化负载词翻译过程中的表现形态,试图总结出文化负载词翻译解码的信息加工模式。

  2.2 实验方法

  对所在学校的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翻译心理测试。问卷调查共 23 小题,涉及翻译策略、翻译时的心理状态、学生自我翻译能力的评价等内容。翻译心理测试采取的是笔录法。被试按照研究者的要求在进行 15 个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并被要求同时记录其翻译时所思考的路径。

  2.3 实验结果分析

  问卷结果的统计由问卷网提供支持。发出问卷 42份,回收有效问卷 38 份。从被试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的翻译心理过程记录中,我们尝试总结出了文化负载词翻译解码的信息加工模式。

  词是传达意义的最小单位,在翻译活动中,译者从记忆中的心理词汇做出提取和选择,包括自动搜索和经验判断的过程。课题组设计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练习中,有三个词包含汉语中的“白”字 :白切鸡、红白喜事和白送。而每个词中的“白”意思都不相同。我们来看看被试的译文和记录。首先是白切鸡,白切鸡是粤菜和沪菜中最普通的一种,属浸鸡类,以其制作简易、刚熟不烂、不加配料且保持原味为特点。因此,对白切鸡中的“白”大多数人有两种理解,或为该菜式在视觉感官上的肉色洁白,或为烹制时不加调味白煮而成。在被试中,我们看到的翻译是多种多样的。以下列出较有代表性的几例: (均取自被试的原稿)原文 :白切鸡译文 思维过程a)Original Chicken 吃过,原味的,无作料的b)Naked Chicken 形象化,拔了毛没加任何料,白的,赤裸的c)White Cut Chicken 外国没有这个词吧,直译算了d)Plain Chicken 白切鸡指没有味道的、无作料的、朴素的鸡,因此用plaine)Sliced Chicken 切片的鸡肉f)Chicken 这个我确实不懂如何翻译,因为我不理解“白切”是什么g)Bai Qie Chicken 不知道“白”要怎么表达在上面的译文中,从a)、b)、d)的译文和思维过程来看,这三位被试对该菜肴的烹饪方式较为清楚,在阅读字面意义后能准确地寻得非字面意义。“白切鸡”这道中式菜肴的名称是写实的,比较可取的方法是译出该菜肴的原料和烹调方法以及菜肴的特点。因此,译为“steamed chicke(n烹调方法+主料)”或者“plain chicken(菜肴的特点+主料)”能确保译文的可理解性。在上面的例子中,译文a)和译文b)的思考方向是正确的,但选词不太恰当,易引起歧义。相较于“白切鸡”“红白喜事”和“白送”的社会文化内涵能更好地被理解,大部分的被试知道红白喜事即婚事和丧事,白送即“不用付出代价”“不用给钱”.由此可见,文化的地域性给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增加了难度。

  翻译练习中的“朝三暮四”的译文在受试者中也呈现了有趣的多样化。

  原文 :朝三暮四译文 思维过程a)Think of one after another 想着一个,紧接着又想另一个b)playboy 朝三暮四的人就是花花公子c)stick to nothing 不能够坚持,没有恒心d)with variable minds 心思善变e)a man who changes 形容人善变himself quicklyf)unreliable man 不靠谱的男人g)love different person 在不同的时间就会喜欢in different times 不同的人,花心朝三暮四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当然,译文的选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是不同的。且不论受试的语法和英语表达能力,就思维过程来看,他们基本都理解该词的具体含义。该词中有“三”和“四”两个数字。数字本身具有精确性,但当被用以达到某种修辞效果时,便显示出其模糊性。受试者有意或无意地都注意到了这一点,38 人中,无一人将“三”和“四”直接译出。基本都舍弃了数字而进行意译。

  由于笔录法并不能完全记录受试的大脑思维活动。

  课题组在问卷分析完成后又对受试进行了访谈。综合笔录内容和访谈内容,我们初步尝试得出下面的文化负载词翻译解码的信息加工模式。译者接受文化负载词翻译任务时源语输入便开始了,此时译者阅读该词或包含该词的句子的字面意义,进而寻求其非字面意义。由于有了输入的刺激,译者开始搜索大脑中的词汇记忆并作出选择。在模式识别之后,译者开始在长时记忆中寻求相关的知识来进行编码,这是一个语言的创作过程。在执行完言语计划的过程中,译者开始对自己的译文进行编辑并修正,对表达不准确的字词进行修改,这是译文产生过程中的最后阶段。而在整个翻译的过程中,工作记忆(有时也称短时记忆)无时无刻不在起作用。

  3 对翻译教学的思考

  3.1 文化负载词翻译中问题的根源

  3.1.1 文化负载词翻译中的迁移现象

  翻译心理正迁移是指母语习惯性表达和接受心理对外语习惯性表达和接受心理做出的妥协。母语习惯性表达和接受心理对外语习惯性表达和接受心理做出的全面妥协越彻底,翻译心理的正迁移就越明显,译文就越地道越自然。相反,翻译心理负迁移是指母语习惯性表达和接受心理不对外语习惯性表达和接受心理做出妥协,母语心理活动内容和方式不能接受外语习惯性表现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方式。译文表现为生涩,完全体现母语迁移特点。在本课题组的受试中,也不乏直接对文化负载词进行字面翻译的学生。

  3.1.2 不当翻译心理

  (1)词汇不当翻译心理词汇不当翻译心理的表现与译者母语习惯性表达和接受心理有关。在课题组的试题测试中,受试发现有些汉语无法顺畅译出,表现出构词背景不当、概念不当、对应不当、理解不当、译文冗长等等。这是英汉习惯性语用心理活动内容与方式的差异所致。

  (2)逻辑不当翻译心理汉语语句之间的逻辑联系注重意义上的吻合,而英语逻辑联系则表现为形式连接。汉语构句原则表现出的特点是语句短,语句意思单一,层次少,不用或少用连接词语,尽管如此,却显得紧凑而又深邃。相比之下,英语构句原则表现出语句长、连接词多、层次复杂等特点。然而,英语长句虽然长,却有形式连接的标记,所以显得长而不乱,层次多而意思明确。翻译时,译者或翻译初学者固有的心理认知会对其译文逻辑造成影响,导致翻译不当。

  (3)文化不当翻译心理文化不当翻译心理可表现为 :其一,译者完全缺失目的语习惯性文化表达和接受心理,用母语习惯性表达替代目的语中相对应的内容,无法解读出源语所含的文化知识、文化背景和文化意义。译文表现为文化信息流失、语言转换失败。其二,译者部分缺失目的语习惯性文化表达和接受心理,即译者心理思维、母语习惯性表达与部分目的语习惯性文化表达并存。这种情况下,译者已开始明白语言与文化之间密切的关系,但由于母语对目的语习惯性表达的心理妥协程度并不十分明显,所以导致译文的翻译停留在文化信息解读的表层,丢失较多文化内涵,译文显得过于平淡、不出彩。

  4 对翻译教学的思考
  
  4.1.帮助学生了解翻译过程的心理模式

  翻译过程的心理模式能帮助学生逐渐意识到译者翻译心理过程的复杂性,能为翻译直觉的作用、翻译的创造性以及策略过程提供初步的理论框架。策略不是教师教会的,而是由翻译学习者自己或集体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创造的。学习者有关外语的直觉知识不应该是教师教会的,而是自己获取的。课堂环境下大量的听说读写的输入为翻译意识的提高提供了保证。大量的小组活动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减少教师在翻译课堂的教学行为。

  4.2.开设文化类课程

  对于翻译学习者而言,强化对本族语文化元素的认识和对外语所含文化元素的认识一样重要,加大教学内容中的文化比重,甚至开设文化类课程都是非常必要的。

  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57.9%的学生表示可以尝试为翻译开设中文类课程,31.6%的学生表示非常希望。

  结语

  我们尝试将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心理过程具体化、条理化、形象化。但是任何模式都不是绝对的,仅仅是作为一种启示,希望找出其中的规则,以指导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任何与语言相关的学科都和心理研究有关,因为语言在本质上是心理的。翻译心理过程的初步研究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有助于更深层次了解翻译活动中出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Bell, Rodger.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M]. London: Longman,1991.
  [2] 董奇。 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 李奕,刘源浦。 翻译心理学概论[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7)。
  [4] 刘绍龙。 翻译心理学[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8)。
  [5] 卢红梅。 华夏文化与汉语翻译[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4)。

相关标签:翻译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