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心理语言学论文

心理语言学与英语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综述及其互补

来源: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作者:方芳
发布于:2020-10-12 共5963字

  摘    要: 心理语言学的主要研究范畴为通过分析大脑与语言的关系, 探索人类在加工语言过程中的神经心理机制。认知语言学则是源于体验哲学, 研究受社会环境影响的认知在语言理解与接受上的表现。具体到英语, 研究英语认知语言学有助于英语教学效果更显着。心理语言学与英语认知语言学研究的视角不同, 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应用上都有区别, 二者有互补性。

  关键词: 心理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英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借以自我表达与沟通互动的工具载体———语言也有着越来越丰富的内涵及表现。对语言的研究也独立出语言学这一专门的学科, 并且有着日渐完善的体系与丰富的理论及实践成果, 其中心理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便是两个各具特点又互有交融的分支。前者结合心理学的研究思路, 为语言学研究加深了实证的可靠性;后者强调认知的体验, 为语言学研究拓宽了社会交互性。本文在厘清心理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起源与研究思路的基础上, 分析比较了两者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应用三方面的互补性, 探讨了心理语言学与英语认知语言学的互补关系。

  一、心理语言学的研究综述

  心理语言学是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1]。心理语言学的主要研究范畴与目的为通过分析大脑与语言的关系, 探索人类在加工语言过程中的神经心理机制。

  心理语言学的发展主要与心理学流派的发展相一致, 并在其中融合了语言学的思路, 主要包括三大理论基础。[2]第一, 是以华生和斯金纳为代表的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是心理学的经典理论, 强调刺激与行为的连接。行为主义认为行为的产生仅仅是由于外在环境刺激而不受基因等因素的影响, 当被刺激对象认为相应的行为反应能够获利时, 该行为反应的频率和强度会增加, 反之, 没有相应的正向刺激或获得的甚至是厌恶刺激 (即惩罚) 时, 相应的行为反应会减少。根据行为主义的这一经典理论, 结合语言在客观环境中的作用特点, 心理语言学提出了“客观功能主义”等学说。即在心理语言学上, 行为主义强调的是语言行为的产生纯粹是受到环境刺激的影响。但这些刺激与影响具体到心理加工过程中, 是按怎样的顺序与位置发生作用的, 是心理语言学亟待探索的内容。第二, 是结构主义理论。该理论以布隆菲尔德为代表, 强调语言的发展顺序, 关注语言的单位划分。布隆菲尔德的结构主义理论从心理学的视角上解读, 建立在行为主义的基础上, 关注严格的过程性与必然性, 但比行为主义更强调语言的整体性, 即关注结构上的完型, 认为结合情境的语言表达必然比单一语言因素所包含的内涵更为丰富。第三, 是乔姆斯基的理论。乔姆斯基提出转换-生成语法, 该理论强调与生俱来的语言习得机制, 强调语言的创造性与自发性。在下文与认知语言学对比时将有更详细的论述。

  心理语言学的发展结合了认知心理学和信息加工科学, 为语言学的研究打开了新思路。心理语言学研究实则是心理学乃至信息科学在语言这一具体领域上的落脚点, 是心理学研究推广与应用的有效载体。由于心理语言学强调对语言加工的心理过程的研究, 因此, 心理语言学的研究一方面根据心理机制发展的成熟程度可划分为对儿童心理语言的研究和对成人的心理语言研究, 两者在隐喻、转述语言、反语等方面的理解都有心理机制上的差异;另一方面, 心理语言学根据心理过程的差异, 结合基础心理学的研究框架, 研究语言的感知过程、记忆过程和注意过程等。心理语言学的研究也探索不同语言特点下心理加工机制的不同, 具体到某种语言, 如英语, 由于英语句法要求明确的主谓宾划分, 其在加工时候的信息加工顺序、提取主次相较于其他句法成分更为灵活的语言也会有所不同。

  可见心理语言学的研究主要依托心理学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其内容的侧重点在于语言这一领域的心理机制, 与下文将要讨论的认知语言学各有偏重。
 

心理语言学与英语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综述及其互补
 

  二、英语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综述

  认知语言学建立在体验哲学的基础上[3]。认知语言学与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转换-生成语法相对立, 不认为人人都有对语言自发的理解能力与创造能力且这种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无需后天社会环境的培养。与之相反, 认知语言学强调语言这一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在人际互动与认知加工中的作用。认知语言学认为, 如果脱离现实生活对语言的情境构造与互动体验, 语言的认知与研究也无从谈起。可见认知语言学更强调复杂的人际交互环境对语言的产生与发展的影响作用, 认为语言研究不应独立于情境体验而存在。认知语言学具有交互性。

  认知语言学在诸多涉及语言的研究领域中均有应用。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范式, 对二语习得、外语教学、翻译实践与推广等研究领域均有开拓价值, 在这些领域中的应用也体现了认知语言学的特点。首先, 在翻译实践与推广领域, 翻译的核心意义本就是为文化沟通提供桥梁, 因而翻译讲究“信、达、雅”, 通顺的字面意义直译只是最基本的要求, 翻译更强调的是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结构所包含的句法、词汇、语法等分析, 使得译稿更吻合被译语言所处的文化认知特点。其次, 认知语言学在二语习得与外语教学上的着力点也体现了其特点。二语习得的研究侧重点为“习得”, 即对非母语语言的学习与掌握, 是接收与输入的过程;而外语教学的侧重点为“教学”, 即对非母语语言的教授, 是输出的过程, 两者都立足于语言的语法、词汇等内容本身, 且有着较强的社会互动性。

  具体到英语认知语言学的研究, 由于英语是使用范围较广的语言, 在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与以英语为官方外语或第二语言的国家都有不少基于认知语言学视角对英语展开的研究。英语认知语言学的研究除了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思想和研究范式外, 还需考虑到英语语言的特点, 其研究内容主要围绕英语国家历史地理文化渗透下所产生的特有语言现象中的语法特点、构词方法、语义组成等展开, 目的在于探索人类对英语语言的认知规律, 促进英语的推广与应用。

  三、心理语言学与英语认知语言学的互补性

  心理语言学与具体到英语语言范围内的认知语言学研究虽然都是以语言现象为出发点和立足点, 但两者研究视角和切入点不同, 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应用上都有出入。比较心理语言学与英语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特点, 探求两者的融通互补之处, 对语言学有积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1. 研究方法的互补性。

  研究方法是一门学科进行研究的工具。作为研究开展的重要依托, 研究方法的运用反映了该学科的理论逻辑与研究思路。从研究方法的角度解构一门学科, 有助于快速把握该学科的研究核心与侧重。

  从研究方法的角度看, 心理语言学主要运用定量的研究方法。首先是基于大数据统计的研究方法。心理语言学在进行研究时倾向于收集大量样本对语言现象的判断过程, 对此反映出的平均取向等做描述统计, 以期客观描述被调查群体对某种语言现象的心理加工机制。在此基础上, 心理语言学还会使用推断研究的数理统计方法对描述统计中的样本的心理加工机制进行趋势分析, 以期推断该研究样本所代表的群体的总体心理机制。其次, 是基于严格控制变量的实验研究方法。在心理语言学的研究中, 常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探索某一项或几项影响因素对语言加工心理机制的影响。在实验研究中, 通过对自变量和因变量进行操作性定义, 并严格控制无关变量, 不断调整自变量水平以比较研究因变量的变化, 而实验研究也是典型的定量研究思路。以上两点都反映了心理语言学在研究方法上的定量研究取向。

  而认知语言学在研究过程中, 以受主观影响更大的定性研究方法为主。究其原因, 首先, 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上看, 如上文所述, 其主要源于体验哲学, 即通过对社会立体环境的观察、感知以描述、解释、分析、预测社会现象及其中蕴含的哲理逻辑。而体验哲学内部各有分支流派, 虽各个流派及其中的代表哲学家均有其逻辑严密、能够被事实反复验证的理论体系, 但其理论框架的构建总体来说仍是建立在自圆其说的哲学基础上, 属于典型的人文社科类哲学思辨思维, 是定性研究的方法。其次, 从认知语言学的学科特点上看, 认知语言学反对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 强调后天社会环境对语言接受与理解的作用, 强调语言环境的社会交互性。而社会交往本身即受多种因素的复合影响, 如文化、情绪、社会经济地位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对同一语言表达的不同理解。同时, 社会交往的影响因素难以复制, 即难以通过定量研究中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探索, 因此, 强调社会互动性的认知语言学更倾向于通过定性的方法展开研究。具体到英语这一西方语言的认知语言学研究, 其结合英语国家的社会发展历史、地理文化因素、不同种族的民族迁移与融合, 有较大的展开讨论的空间。此外, 近年来在英语认知语言学上的研究也开始借鉴心理语言学上的定量研究的思路, 如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探究某一人口学变量特点的人 (如儿童, 大学生等) 对某一语类的认知情况。可见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对英语认知语言学有影响和借鉴作用, 两者相互融通, 互补共进。

  因此, 研究方法的有所偏重使得心理语言学与英语认知语言学有互补之处。心理语言学对定量研究方法的把握与运用, 增强了语言学的科学性和可验证性;英语认知语言学对定性研究方法的使用, 则增强了语言学的灵活性和思辨性。

  2. 研究内容的互补性。

  在研究内容上, 心理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也具有互补性。心理语言学研究内容的侧重点在于语言的心理加工机制, 而心理加工机制存在于人脑中, 并最终由人脑控制而表现出相应的语言理解与行为反应。因此, 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内容归根结底是人。

  相比之下, 认知语言学强调以语言本身为研究内容, 通过研究词汇、语法、句法等语言因素厘清语言的产生与理解机制。如上文所述, 认知语言学站在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转换-生成法的对立面, 反对把语言的习得与创造看作人与生俱来的机制, 而是强调对其中受到环境影响与塑造的心理过程的研究。[4]认知语言学最着名的理论是“黑匣子理论”, 即认为语言的输入和输出过程是可见的, 有明确的如文字、语音等载体与产物, 但语言在人脑中加工的过程是不可见的, 这导致了相同的输入可能会有不同的输出结果, 或者不同的输入却引发了相似的输出结果, 其中究竟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语言是如何在人脑中进行加工的, 这一系列问题正是认知语言学认为亟待解决的根本问题。在人脑加工语言的过程中, 认知语言学把这一不可见的过程比喻成黑箱, 而探索这一黑箱内的加工过程, 只有立足于语言本身, 通过调整可见的语言输入, 比较不同语言组合间输出的不同, 以探索“黑匣子”内的认知过程。这也是认知语言学展开研究的理论依托与主要任务。因此,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为语言本身。

  基于此, 认知语言学在研究内容上主要为语言, 其中包含了对词汇的研究、语法的研究以及对文化的研究等。第一, 对词汇的研究。认知语言学通过对词汇进行分类, 厘清了核心词 (基本范畴词) 、从属词等不同的词汇类别, 构建了语言认知的图式, 为语言接受与理解的思维过程提供了理论参考。其中核心词是指日常交际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 根据一个类别的核心词, 与之相关的派生词、短语、固定搭配可以遵循一定的规则予以推理, 同时, 一个核心词在构成相应的名词、副词、动词等词性时也有规律可循。据此, 认知语言学在词汇研究上提出了“节约原则”, 为语言教学与应用中的意群教学等方法提供了启发和借鉴。第二, 对语法的研究。认知语言学强调语言符号与客观世界本无与生俱来的必然对应关系, 而是需要通过由思维塑造的人类认知产生联系。[5]据此, 认知语言学中提出了语块等概念, 通过习惯短语、限制性短语、句子框架等分类厘清了英语语法的思维体系, 提升了英语语法的逻辑性与理解性。第三, 对语言文化这一体现其社会互动性特点的重要部分的研究, 认知语言学主要集中于二语习得的研究。由于不同文化中的语言与社会客观存在间约定俗成的对应关系不同, 而不同文化的思维特点与认知方式决定了其中对应关系的差别, 因此, 通过研究文化对语言认知的影响, 能够从根本上提升不同语言的认知效率。在研究成果上, 认知语言学在语言文化视角的研究使得语言学习有显性与隐性之分, 语言习得除了达到直接习得、能够清晰复述的外显层次, 还可能在潜意识的内隐层面, 需要进一步的刺激激发习得效果, 但并不等于没有学习效果。

  心理语言学与英语认知语言学在研究内容上的侧重差异, 使得两者具有互补性。心理语言学对个体语言心理机制的研究内容的侧重, 为语言学发展提供了更多生物学依据。同时, 由于语言学的应用对象最终必然回归到人类自身, 而随着社会发展, 人类意识形态与心理思维也必然不断改变和进步, 所以, 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内容以人为出发点与侧重点, 本身是一种追本溯源, 也为语言学的应用与推广提供了着力点与落脚点。而认知语言学对语言输入与输出过程的研究侧重, 为语言学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逻辑依据, 也即认知语言学更有哲学思辨的特点。对语言本身的研究侧重, 使得语言发展的理论体系不断完善, 并更能切合不同文化下人类的表达与沟通需要。

  3. 研究应用的互补性。

  在探索了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后, 研究应用是学科研究的落脚点。心理语言学和英语认知语言学由于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的侧重不同, 在研究应用上也各有所长, 互为补充。

  对于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应用, 更多侧重于促进个体理解语言的认知加工过程, 以期为语言中不同种类的词汇构成、修辞手法、语法结构提供合理的加工认知解释, 进而总结特定类型语言的心理加工规律, 提升个体语言水平。因此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应用在于厘清个体或某类群体对特定语言的心理加工机制与理解习惯, 一方面通过发挥理解优势, 提升语言表达与沟通的效果, 另一方面通过规避加工机制中的劣势, 改善语言理解的效率。即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应用更多集中在个体内部, 是一种独立性更强的应用取向。[6]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应用, 更多侧重于交际互动的应用。认知语言学对语言本身中的词汇、语法、句法特点展开研究后, 提炼出普适性的规律, 更适合于运用在具有语言交互性的场合中。同时, 对于语言规律的研究, 应用于非母语的教学具有更大的应用价值。究其原因, 非母语的二外学习启蒙较晚, 且多数学习者缺乏相应语言环境的长期渗透, 通过认知语言学把握学习语言的规律及其背后隐含的语言文化, 是认知语言学社会互动性的充分体现和发挥。

  总的来说, 心理语言学与具体到英语的认知语言学研究, 具有较多的融通与互补之处。把握好两者的互补之处, 能为语言学的发展提供理论借鉴与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严世清.心理语言学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互补性研究[J].外国语 (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 1998 (03) :12.
  [2]林璐.语篇理解与分析:系统功能语言学与心理语言学的互补性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 2007:8-10.
  [3]薛旭辉.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英语语块分类认知研究综述[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2 (4) :47.
  [4]王寅.认知语言学和历史语言学的最新发展---历史认知语言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2 (6) :926-927.
  [5]胡荣.影响英语进行体第二语言习得的语言因素:认知语言学视角[J].外语研究, 2010 (1) :21.
  [6]梁晓波.认知语言学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2) :36.

作者单位:吕梁学院外语系
原文出处:方芳.心理语言学与英语认知语言学互补性的研究[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9,39(02):68-71.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