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网络语言是人们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处理与信息传递的交际符号, 它是网络时代精神和心理的产物。相对于传统的生活语言, 网络语言具有创新性、简明性、形象性、幽默性、随意性、联想性等特点, 呈现鲜活新奇、轻松诙谐的语言风格。本文广泛运用近几年网络流行语料, 从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道德涵养以及伦理观念等方面, 对其加以分析研究, 探究其折射的文化心理。
关键词:网络; 流行语; 文化心理层次; 探究;
Analysis of Cultural Psychological Levels Reflected from Cyber Language
Abstract:Cyber language, which refers to the communicative symbols used by netizens to process and spread information, is spiritual and mental product in net age.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daily language, cyber language is more creative, concise, vivid, humorous, casual and associative. The language style of cyber language is fresh, easy and witty. Though analyzing the popular cyber words used in recent year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value, way of thinking, aesthetic tasty, moral and ethical ideas, etc., it intends to explore the cultural psychology that cyber language reflects.
Keyword:network; catchword; cultural psychological levels; analysis;
文化的心理层次是人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方式及其全部产物, 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道德情操等。它所反映的是人与自身的关系。在整个文化系统中, 心理层次维持着系统内外信息的输入和转换, 具有认知与价值定向的作用。因此, 它对文化系统的不断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1]136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又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 文化影响语言, 语言承载文化。[2]网络语言是人们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处理与信息传递的符号, 是网络时代精神和心理的产物。它之所以能够广泛传播, 除了自身所具有的创新、简明、形象、幽默等特点, 更是因其隐藏了深层次的人们内心所要表达的情感。论文对近年网络流行语进行梳理, 能够透视到社会文化生活的诸多层面, 特别是隐藏于深层次的文化心理状态。
1、从网络流行语透视人们的价值观念
网络快捷信息量大的特点, 使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们能够畅通无阻地进行表达和交流, 进而使文化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同时, 网络语言的交流也是一把双刃剑, 既对传统文化有保留和弘扬, 又对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
1.1 英汉符号混用体现了网民对外来文化兼容并包的心态
网络交际手段的特殊性, 以及交流速度的需要, 使得网络语言在表达上追求文字的简洁性, 因此出现中英文夹杂或者英文缩写的现象, 也正吻合网民们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中英文混搭的“hold住”、“打call”等词, 由汉语语素与英文单词合成。还有“I服了U” (我服了你) , BTW (by the way随便问一下) , BRB (be right back马上会来) , UC (you see你懂的) 等等, 这些表达简单明了, 不但符合语言经济性原则, 而且使人们的交流更加丰富多彩, 富有生机和活力。网民们这种新奇表达, 其实是中西文化接触在语言上留下的一些痕迹, 它深刻地体现了在经济、文化全球化过程中, 网民们兼容并包的文化态度。
1.2 部分流行语体现了人们对传统价值观的传承和发扬
网络虽然虚拟, 但是通过对网络流行语言的观察和研究, 可以透视当下人们主流核心价值观的取向。近年频频出现于媒体报端的“最美”一词, 更是形成了一股感动中国的强大力量。从“最美教师”到“最美战士”, 层出不穷的“最美”背后, 涌动的是国人对真善美的追求与推崇。又如流行语“赞”动词和形容词两种用法的活用, 用一个单音节词来表现更多丰富的内容, 表明人们爱憎分明、激浊扬清的态度。再如“正能量”一词, 本是物理学名词, 借来表达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 正如“正能量”这些富有正面意义的网络新词的流传和走红, 不仅是人们内心对于美好人和事物的赞成和欣赏, 更是对传统文化中人们所推崇的真善美的传承和发扬。
1.3 部分流行语对传统人生价值观充满了冲击与挑战
网络语言环境相对宽松, 人们可以相对自由地发表言论表达观点, 其中不乏一些流行语与主流价值观相悖。如“宁愿坐在宝马车上哭, 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曾经在网络上风靡一时, 无疑传达了当下部分人过分追求奢华的物质生活, 暴露出严重的拜金主义思想。“白富美”、“高富帅”都是受众人追捧的理想择偶目标, 但这种择偶过分注重外在条件, 而忽视其他。此类流行语, 对于传统文化中极力倡导的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和挑战, 也会对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的青少年造成误导。
2、从网络流行语的使用看人们的思维方式
语言是思维的重要工具。[3]24一个民族的思维模式、思维特点与该民族的语言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自然也会影响到网络语言的运用。正如心理学家冯特所说, 一个民族的词汇和文法本身就能揭示这个民族的心理素质。[4]270所以, 对近年网络流行语的运用加以分析, 可以看出当下人们在表达中的一些思维特点。
2.1 相似联想
2.1.1 语音相似性
语音相似是利用读音相同或相近, 形成新的义项。“蓝瘦香菇” (难受、想哭) 是比较风靡的网络谐音词语, 成为2016年十大流行语之一。类似还有“小公举” (小公主) 、“童鞋” (同学) 、“大虾” (大侠) 等;再如“压力山大”利用“亚历山大”谐音, 后来又演变成“鸭梨山大”, 更顺口, 更诙谐。“神马都是浮云”, 网民把“什么”变为“神马”, 指什么都不值一提, 有抱怨感叹之意。还有“蒜你狠”、“豆你玩”、“将你军”、“煤超疯”等系列“三字经”, 借用相似语音, 不失风趣而又入木三分地刻画了网民复杂的心情。
2.1.2 形式相似性
一些流行语利用形式上的相似, 表达了有差异的个性特色。而这些形式的相似, 很多是通过模仿使用语言中的某些结构成分来完成的。
示例一:“陈欧体”的模仿
源自聚美优品2015年度广告的“陈欧体”受到广泛关注与模仿。其基本句式为:“你有XX, 我有XX.你可以XX, 但我会XX……但那又怎样, 哪怕XX, 也要XX.我是XX, 我为自己代言!”“陈欧体”经常被模仿, 网络上出现了各种版本, 异彩纷呈。最有特色的是高三版:你只看到我的排名却没看到我的辛勤。你有你的想法我有我的做法。你否定我的进步我决定我的道路。你嘲笑我一落千丈比你不上我可怜你满足现状……这种一唱三叹的“陈欧体”之所以为大家追捧和模仿, 除了结构曲折婉转, 还因为表达富有个性。
示例二:“淘宝体”的运用
“淘宝体”最初见于淘宝网卖家对商品的描述, 亲昵、童真的表达富有亲和力, 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 迅速被网民广泛运用。“淘宝体”常见字眼:亲, ……哦!如2014年7月, 某高校向考生发送“淘宝体”录取短信:“亲, 祝贺你哦!你被我们学校录取了哦!亲, 9月1号报到哦!录取通知书明天‘发货’哦!亲, 全5分哦!给好评哦!”这条颇为另类的“淘宝体”录取短信, 营造了亲切、愉悦的氛围, 使学校和考生间的距离一下子被拉近。
2.1.3 内容相似性
随着穿越剧的流行, “穿越”一词也风生水起, 原来穿越时间和空间的意义已经改变, 网络中多指摆脱当下时空环境的束缚, 天马行空与人不同步。该词前后内容表达上稍有不同, 但还是从前者的意义中衍生出了后者的意义, 两者内容具有一定相似性。再如“高富帅” (高大、富有、帅气) , 这是由三个形容词组合的新词, 有概括、简洁、易记、形象等特点, 意指择偶有优势的未婚男, 由此, 网民们联想到了择偶中理想化的姑娘---“白富美” (肤白、富有、美丽) .这两组词, 不论从构词, 还是表达内容上来讲, 都是非常相似的。
2.2 对比联想
“赞”作为2015年《咬文嚼字》收录的十大流行语之一, 可谓是风光无限, 其实, “赞”和另一个流行语“弹”常常被搭配使用, 成为一组新兴的反义词, “弹”用来表达与“赞”相对应的批评、指责、弹劾、抨击、痛斥之意。再如“高富帅”, 与之相对地出现了“矮穷矬”、“土肥圆”等词。当人们创造出了一种表达自我情感的符号的同时, 通过对比联想, 另一种与其对立的语言符号也产生了。所以说, 一些网络流行语的产生, 是对比联想的产物。
3、网络流行语中折射出的审美趣味
网络语言作为网民个体性情志趣的表达工具, 在网络交流中, 有人推崇幽默风趣, 有人追求含蓄高雅, 有人偏爱单纯俏皮, 有人喜欢模仿从众, 因而, 从这种语言的棱镜中, 能够透视当代人们的审美情趣。
3.1 含蓄委婉的表达
网络语言虽然富有娱乐化、游戏化的意味, 但又不失嘲讽与质疑, 是社会心态和社会发展状况的“晴雨表”.“中国式”一词源自王海鸰小说《中国式离婚》, 因“中国式过马路”被曝光而重新走红。国人如今对几乎所有看不懂的现象都冠以“中国式”以解嘲, 其中寄托着对改变不合理现状、追求更美好生活的期待。“躺着也中枪”, 出自周星驰电影《逃学威龙》中的一句台词。原指剧中双方打斗激烈, 躺地装死, 网友们借用台词来形容无缘无故地受到牵连, 或者被卷进是非, 表达了人们的无奈之情。网络流行的“元芳体”, 它多是缀于某个句子或者一个词语的末尾, 表达某种质疑、嘲讽或公开征询看法。也体现了民众渴望真相的一种心理的婉转表达。
3.2 机智高雅的表达
网络语言推崇自我、追求个性、花样翻新、语出惊人, 使语言洋溢着鲜活的生命力。那些品位高雅、机智俏皮的连珠妙语和文字游戏展示了高学历、高素养网民们的智慧与才情。[6]时下人们在网上爆料、追忆、泄愤某人某事时, 对“极品”和“奇葩”两个词情有独钟。“奇葩”本义指奇异珍贵的花, 现比喻某人在某事上与众不同、奇异特别、世间罕见。“极品”本意指的是上等的, 最好的事物, 自2013年后, 它带着新的义项和使用高频, 与过去的古典文雅释义再见, 包含更多是喜爱、揶揄、鄙视之情感。委婉巧妙地运用“极品”“奇葩”有一箭双雕之效, 不但可以宣泄自己的感情, 而且还可以达到幽默、调侃、戏谑、或讽刺的语用效果。
3.3 从众化心理
人是具有社会性的动物, 因此均具有团体归属感, 因为社会是以群体的方式划分的所以每个人都希望找到自己所属的社会群体。[7]69在言语交际过程中, 交际一方改变自己的言语习惯或语体以接近对方的言语风格, 是为了获得对方的认同、好感和理解。[8]40一是推崇“旧瓶装新酒”, 即旧词别解。比如, “表叔”原本是一种亲属称谓, 现在被民众调侃为戴名表的官员;“白骨精”原是《西游记》中的妖精, 当今摇身一变, 成为白领、骨干、精英的代名词;而“天才”、“后起之秀”、“恐龙”等词语的别解, 都别开生面表达新奇并与反叛同在, 洋溢着浓郁的个性色彩。二是偏爱童言稚语。传统语言中成人化色彩很浓, 儿童腔调是不登大雅之堂的。网络语言却出现了童稚化的倾向, 呈现出不同于传统语言的变异。比如, 网民们嗲嗲地“小公举”腔调, 把东西称为“东东”, 漂亮说成“漂漂”.童语现象是网民心理角色模糊的产物。[9]在网络上, 身份和性别都不再重要, 人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角色, 摒弃了现实生活中沉重的“外衣”, 暂时忘却了生活的压力和虚假的言辞, 放松心灵, 重温孩提时代的天真与烂漫, 幼稚与无邪。这种童稚化的表达并非矫揉造作, 而是在现实的压力下, 人们渴望简单、纯净的心理表达方式。
4、网络流行语中体现的道德涵养和伦理观
网络交际的语境是匿名性的, 它隐去了人们的姓名、性别、职业、职务等身份标签, 因此, 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发帖、留言等无所顾忌地发泄心中的不满和压抑, 而不必考虑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10]在这种没有约束自由的环境里, 大家都可以畅所欲言, 言我所想, 无拘无束。因此网络上主体身份的隐匿性和信息的极高透明度很容易将人性深处的各种丑陋和罪恶诱发出来并肆意张扬, 从而造成了更多的受众, 尤其是青少年语言失范和道德失范现象, 影响他们语言规范的养成和健康人格的塑造, 对传统道德的传播和语言的规范性、严肃性产生强烈的冲击。如网络上经常会有人用BT (变态) , TMD (他妈的) , SHIT (狗屎) 等粗俗的语言符号, 使网络成为发泄个人不满感情的场所, 而过度宣泄甚至滥用詈语只会导致网络交际的混乱和无序, 甚至会对交际参与者的身心构成伤害。另外, 网络相对隐匿环境, 可能导致个别人隐藏性别, 甚至改变自己的会话角色等引起的性别语言变迁, 这对传统的伦理文化也是一种冲击。
语言和时代的发展是密切联系的, 任何新的思维模式、新的时代精神, 都需要一种与人们的心理状态和社会状态相对应的新的语言形态, 需要一种多层次、多类型、多功能的充满生命力的现代语言。[11]82网络语言是随着生活的变化而产生的, 是生活变迁的产物。生活的变迁导致语言的变迁, 网络语言是语言变迁的重要标志, 也就是说网络语言折射出生活变迁的事实。[12]170网络语言中大量流行词语反映着我国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 也成为人们物质生活、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趣味、道德涵养等变迁过程中最忠实的记载工具, 是社会文化生活新面貌的真实记录, 所以植根于当代中国文化之中的网络语言的变化反映着社会文化各种潮流的变化发展。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特殊的群体用语, 它的出现、发展和流行顺应了这个时代发展的需要, 满足了网络信息时代网民们表达内心复杂感受、情感的实际需求, 同时, 对于探索研究当下多元化的文化心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邢福义。文化语言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
[2]苏芳芳。浅析网络语言与语言文化[J].河南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2009 (11) .
[3]伍铁平。普通语言学概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4]墨菲。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
[5]黄海泉。网络语言的社会文化解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0 (1) .
[6]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心理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7]赵蓉晖。社会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8]李频华。网络语言背后的文化心理特质[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2004 (4) .
[9]季安锋。网络语言与社会文化心理[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19 (1) .
[10]申小龙。语言学纲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11]汤玫英。网络语言新探[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10.
杨莉.网络语言体现的“文化心理层次”探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8(04):173-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