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社会各界对未成年人的心理成长的日益关注, 而对于未成年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的心理成长辅导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采用SCL-90量表针对2017级新生00后, 年龄均未满18周岁的435.00位的未成年大学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 分析未成年大学生的心理原因, 试图为高等学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提供心理成长应对策略。
关键词:未成年人; 成长辅导; 心理健康; 对策研究;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既对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大学生群体中未满18周岁的大学生的心理素养情况以及成长辅导更是值得探讨和研究。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有其自身的特点, 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 然而在大学生群体中年龄未满18周岁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却相对较少, 通过对某高等学校2017级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进一步了解该高校未成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并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有针对性的、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参考意见。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 调查对象
某高校大一新生共3325人, 参加SCL90测试的有效人数为3320人, 筛选出00后出生的实测人数435.00人, 占总人数的13.1%。
(二) 方法工具
症状自评量表 (The Self-Report Symptom Inventory Symptom Check, 90) , 简称SCL-90。该量表是由德若伽提斯 (L.R.Derogatis) 于1975年编制, 是进行心理健康状况鉴别及团体心理卫生普查时实用、简便而有价值的量表。共有90个项目, 每个项目均采用5级评分制, 从1-5级来评定受试者有无某症状及其严重程度。1级-没有:自觉无该症状;2级-很轻:自觉有该项症状, 但对受测者并无实际影响, 或影响轻微;3级-中度:自觉有该项症状, 对受测者有一定的影响;4级-偏重:自觉常有该项症状, 对受测者有相当程度的影响;5级-严重:自觉该项症状的频度和强度都十分严重, 对受测者的影响严重。共包括10个因子, 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以其因子得分及总均分来评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1]。
二结果分析
(一) 未成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总情况
在实测人数435.00人中, 分析调查结果得出, 高校未成年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问题阳性症状人数193人, 占测评总数的比例44.37%, 中重度症状人数32人, 占测评总数的比例7.36%, 总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为5.8%, 与大多数大学生有心理问题者在10%-30%之间相比略低。与scl-90全国相应的普遍大学生相比, 普遍大学生反映出的心理问题位列前四位的是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偏执、焦虑[2], 而未成年大学生心理现状在敌对、偏执、焦虑、强迫症状、抑郁因子上显着的高于大学生常模, 从这点可以看出在敌对、偏执、焦虑、强迫症状、抑郁因子上未成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普遍年满十八周岁的水平, 这种情况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二) 心理因子分存在差异
表1
注:因子分<3为轻度症状;<4因子分≥3为中度症状;因子分≥4为重度症状
由上表所示, 本次心理测评中因子分≥4重度症状人数占中重度的比例为7.4%, 主要表现在敌对、偏执、焦虑、强迫症状、抑郁五个方面, 其中敌对、偏执比例最大, 达2.1%。敌对主要从思维、情感和行为三方面来反映受测者的敌对表现, 具体从表现为厌烦, 摔物, 直至争斗、不可抑制的冲动爆发等方面, 例如容易烦恼和激动[3]。偏执主要表现为过分的偏重于一边的执着, 容易产生病态的嫉妒。焦虑、强迫症状、抑郁均达1%。例如容易紧张, 产生失望感等。
(三) 各院系单位阳性人员男女比例差异情况
表2
由上表所示, 在测评结果为阳性人员中, 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多, 说明未成年群体中女生更容易出现心理困扰, 女生更容易受到生活和学习中压力的影响;同时一些过于繁忙的学习生活和紧张的精神情绪, 会对女生的心理构成较大的压力, 容易在碰到某些不顺心的事情时产生较为激烈的情绪波动。因此大多数女生有着较为严重的心理困扰。
三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 家庭教育影响未成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从测评的数据来看435名学生群体中, 非正常家庭, 即单亲和离异家庭为48个, 所占比率为11.03%。不同的家庭结构环境对孩子的成长会有不同的影响。本研究的结果也发现在躯体化因子上正常家庭得分要低于单亲家庭和离异家庭的大学生得分;在抑郁因子上, 正常家庭大学生的得分要低于单亲家庭的大学生;在焦虑和恐怖因子的得分上, 也发现正常家庭得分要低于单亲家庭和离异家庭的大学生得分。可见, 单亲家庭、离异家庭的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失健康的环境, 容易出现性格孤僻, 情绪不稳、脾气暴躁、反社会心理等一系列不健康心理。反之, 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助于家庭成员人际关系和谐平等交流, 创造了一种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 这样有助于他们养成热情开朗, 积极进取、人际关系良好、有爱心的品质[4]。
(二) 社会多元价值观影响未成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未成年大学生在大学四年是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但由于大学生在急功近利的社会氛围中深受经济发展、生活方式、网络流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缺乏正确三观和存在的意义感, 普遍存在焦虑心理、教育模式功利化、沉重压力与脆弱个性存在反差, 这些导致大学生缺乏支撑意义感和存在的价值观, 被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精神科主治医师徐凯文称之为“价值观缺陷所导致心理障碍”, 也称之为“空心病”。[5]有效治理大学生的空心病, 需要树立支撑意义感和存在感的价值观, 用优秀的、与时俱进的价值观念引导大学生, 对生命深度认识, 明白其存在的意义价值是其他人所不能代替的。社会、学校、家庭确立合理的期望值, 社会要给大学生创造和谐环境, 辨证看待大学, 大学并不是无所不能, 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独特作用, 教育和培养大学生,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 家庭要对孩子的期望要与其自身实际相符合, 理性看待孩子学习成绩和未来发展规划。
(三) 生活事件影响未成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生活事件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社会生活的变动, 既包括正性生活事件, 如升学、结婚, 又包括负性生活事件, 如家庭变故、与同学发生矛盾等。研究发现负性生活事件是导致大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 它会引起个体产生应激反应, 出现不安、消沉、焦虑、抑郁等情绪, 影响个体积极情绪的向上发展。对于大学生来说, 负性生活事件主要包括学习压力、人际关系不适应、环境适应及家庭变故等。当他们所经历的负性事件越多, 个体为适应生活事件所带来的生活变化而付出的努力也越多。因此, 如果一段时间内发生太多的负性生活事件, 大学生就会感受到巨大心理压力, 从而影响身体和心理的健康状况。
四心理成长应对策略
(一) 完善心理咨询服务体系, 提供切实成长服务
为了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定期做心理普查排查工作, 建立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 规范线上和线下预约机制, 充分提供学校心理咨询服务, 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应当改变以往的被动咨询, 主动深入到学生中。同时加强在班级心理委员的朋辈辅导技能, 真正发挥其在有心理困扰的学生与心理咨询师之间的沟通作用。班级里的心理委员与大学生联系最密切, 所以可以及时发现、关注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 并最终通过心理咨询教师的帮助使这些学生达到心理自助。
(二) 有针对性的积极开拓大学生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根据不同的标准分为不同的类型, 有发展性团体辅导、治疗性团体辅导等等。以清华大学的团体辅导体系为借鉴:学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期内有八期的团体辅导训练, 有针对大学新生适应问题的辅导、有针对情感婚姻的辅导、有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以及就业等各方面的辅导。不同的辅导可以通过不同的活动进行, 如拓展训练、野外生存等。通过多元而系统的团体辅导, 可以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 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充分发挥团体辅导作用, 有效开展团体辅导, 不仅针对学生的心理障碍, 更要促进学生发展性心理的健康发展。同时, 高校之间可以定期进行交流, 借鉴彼此好的经验和方式, 让团体辅导的内容更充实, 形式更多样化, 效果更明显, 积极服务于学生的心理教育过程中。
(三) 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 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生的交流方式, 需要充分利用QQ、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加强网络平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与咨询, 提供便捷而快速的服务。另外,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也可以通过QQ、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生活、学习情况, 把握跟进学生心理动态, 对相关个体学生或群体进行心理咨询或团体辅导, 帮助他们疏解心理困扰, 提高自我调节和改变的能力。在利用QQ、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传递正能量, 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理性平和的心理素质。学校要加强对QQ、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的监管力度, 给大学生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空间。
参考文献
[1]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编写.心理咨询师[M].民族出版社, 2011 (6) :237-240.
[2]张秀梅.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比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 2007 (5) :210.
[3]廖秋梅.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 2013.
[4]徐凯文.“空心病”也是一种心理障碍[N].大众卫生报, 2017-07-25.
[5]刁生富, 蔡士栋.大学生空心病的成因及干预[J].教书育人 (高教论坛) , 2018 (06) :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