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戏曲论文

国内外戏曲音乐剧的案例分析与发展思考(2)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8-24 共7680字

  三、关于川剧音乐剧的思考

  川剧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早在唐代就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清代乾隆时在本地车灯戏基础上,吸收融汇苏、赣、皖、鄂、陕、甘各地声腔,形成含有昆腔、高腔、胡琴、灯戏、弹戏五种声腔的用四川方言演唱的“川剧”.川剧不仅具有极强的地方特色,而且善于吸收融汇各种戏曲风格。特别是川剧在语言、音乐的表现力上更是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对人物的刻画塑造具有极强的感官效果。这与音乐剧的舞台手法有很多相似之处。如果能将音乐剧与川剧有机融汇,形成符合市场需求的川剧音乐剧,对川剧在现代社会的传播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去研究探索的。原因如下 :

  一是现实原因。面对现代社会时尚潮流、生活方式的快速的更新速度,众多艺术文化生活方式造成了观众的大规模的分流,特别是川剧艺术市场竞争力的下降及民众欣赏方式的“断代”,青年人对川剧不感兴趣的趋势,振兴川剧,传承优秀戏曲艺术,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深思的重要因素。所以面对引领时尚的青年群体,如何拉近川剧与他们的距离,使川剧保持主流艺术文化地位,值得我们深思。

  二是舞台表现形式。川剧与音乐剧都是善于吸收各种艺术文化资源而形成的独特性很强的戏剧。自民国初年川剧兴盛以来,川剧表演艺术家创造了推衫子诸功,以及变脸、吐火、藏刀、踢慧眼等绝技演艺手法,精雕细刻、生动活泼的舞台效果,演绎了川剧文化。特别是民初,康子林、曹俊臣等扮演文武小生的艺术家,他们相互艺术竞赛、交流,催生出了川剧中“扯线变脸”的着名绝技,对于川剧艺术发展具有跨时代的意义,现已成为了四川文化的形象标志之一。这些川剧绝活有些还能保存着,但这些川剧绝活在较老套路的表演形式下难以继续长足发展,亟待抢救保护。如果能将其与音乐剧这种全球性艺术形式结合,利用音乐剧身临其境的舞台效果,冲击观众的视觉感受 ;利用现代服装效果,构成舞台的时尚装饰 ;再加之川剧的“变脸”等独特艺术手法,将优美的诗词进行现代手法的传唱,很可能碰撞出艺术的火花,以丰富舞台效果。而将歌、舞、曲、诗词、杂技、服饰、化妆、灯光等艺术手法融入一体,雅俗共赏,升华内在主题,扩大表现力,让观众身临其境去享受,是值得我们进一步进行艺术创造的。此外,如果让川剧与音乐剧同台演出,相互交融,独特的魅力手法也是有待实践的。

  三是声腔及音乐。川剧在唱腔上只分男、女,没有形成严格行当分腔,人物的个性化塑造在唱腔上较难突出,唱法沿用传统模式,很难给观众带来听觉上的美感。改革开放后,川剧《红梅赠君家·订情》对川剧高腔进行改革,采用交响乐伴奏,首次将钢琴搬上川剧舞台。1982年,《红梅赠君家》全剧全方位创新,在川剧高腔帮、打、唱基础上,引进西方音乐的创造技巧和乐器演奏手法,形成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东方与西方相融汇的音乐组合风格。由此开启川剧的现代改革之路,《白蛇传》《绣襦记》《江姐》等大批川剧涌现。由此可见,川剧利用西方音乐形式,坚持川剧独特声腔音乐,发挥音乐剧的舞台表现手法,相信可以打造振奋人心的视听效果。

  四是优秀剧目的传承与创新。研究川剧不难发现,自清末民初川剧迅速发展以来,川剧艺术家们建立了第一个由川剧艺人自己组建,自己经营,民主管理的艺人剧团--“三庆会”,聚集了康子林、杨素兰、李琴生、肖楷成、唐广体、唐德彝等众多艺术家,长乐、宴乐、怡乐、翠华、彩华、桂春、太洪等八个戏班共300多人,这么多川剧社团、艺术家聚集在一起,涌现出文生戏《评雪辨踪》《情探》《情天侠》;武生戏《八阵图》《三变化身》《白蛇传》等诸多优秀经典剧目,这些剧目都是在当时三庆会和川剧艺术表演者通过大量的舞台实践创作出来的川剧剧目。并且为了不断提高川剧质量,三庆会组建了“研精社”和“升平堂”,不断提升川剧的艺术质量、艺术内涵。现在来看,当时涌现的众多川剧剧目中经典剧目也保存至今,这些优秀川剧剧目或以精湛的艺术表演技艺为主,或以丰富的行腔演唱为主,如何将这些精品艺术保存传承,沿用传统艺术形式,难以吸引现代观众。而这些精品剧目如果能将音乐剧的要素嫁接入川剧中,采用国际化的视野、现代科学的舞台技术,必将实现全新的艺术飞跃。

  此外,众多经典的川剧剧目如能坚持传统韵味,又与现代流行元素结合,形成创新之势,也对川剧振兴有一定的补充。所以川剧作为独特性很强的地方戏曲,如果能与国际化的音乐剧相结合,使川剧的表现力多元化、时尚化,走进民众,走进校园,得到青年群体的喜爱,打开市场,也是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开发、创作的。

  四、戏曲音乐剧的影响和社会价值

  如前所述,戏曲音乐剧存在时间不长,舞台实践不多,理论体系有待完善,但却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作为时代的产物,它对于中国本土原创音乐剧实践占有重要的一席,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与西方现代音乐剧的交流作出了贡献,为中国戏曲艺术的现代发展提供了全新模式,并且保留、传播了中国传统戏曲文化 ;同时也为研究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提供了实践平台。其中,如果音乐剧与川剧能实现互动,利用历史上川剧经典剧目改编,也会形成可观的艺术效益。

  一方面,西方音乐剧传入中国为中国优秀戏曲艺术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材料和视角。关于音乐剧如何传承戏曲艺术文化,引领戏曲时尚潮流,形成市场效应,仍有很大的深入讨论空间。就现代音乐剧的市场来看,以引入西方音乐剧剧目为主,以西方音乐剧改编成中国本土音乐剧为辅,而中国真正原创的剧目则是凤毛麟角,多是话剧、舞剧,真正的中国版音乐剧还尚未出现。特别是“中国梦”的提出,音乐剧的“中国梦”更是值得研究者、市场、社会、政府深入探索,让“中国梦”的音乐剧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业之中。同时,戏曲作为悠久的艺术文化,可以补充音乐剧的音乐意境,丰富提升音乐剧的音乐境界。戏曲音乐剧全新模式也必将进一步推动戏曲音乐剧保存优良中国传统文化,巩固主流文化地位,引领时尚潮流,成为今后研究、实践的新趋势。

  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与西方现代音乐剧的交融能够产生突出的贡献。首先,音乐剧在中国要想有大的建树,要完成本土化和现代化的双重任务,内容上激活传统文化资源,形式上在借鉴西方音乐剧的基础上完成中国音乐剧的现代化。要找到一条中国原创音乐剧的改革发展之路,而这条道路就是音乐剧与戏曲的多元融合与创新。其次,国外音乐剧引入后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严重影响了戏曲传统主流艺术文化的地位。所以亟需开发优秀戏曲音乐剧剧目,市场也应及时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原创戏曲音乐剧目,引导文化价值走向,形成市场效应。

  同时,戏曲音乐剧较之其他传统艺术文化更注重文化价值与市场效应的结合。面对现代社会激烈的文化竞争,产生了更多戏曲与音乐剧相结合的作品,如黄梅戏音乐剧《贵妇还乡》、豫剧音乐剧《大别山的女儿》、戏曲音乐剧《人民的焦裕禄》。从而使戏曲音乐剧在文化发展的视野里,利用音乐剧的市场价值理念引导戏曲既传承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艺术,又符合市场价值的要求,有助于更加深刻地探讨戏曲音乐剧发展的内在根源及理论构建,准确地把握戏曲音乐剧发展之路。

  此外,结合当下时代审美需求,戏曲音乐剧促进戏曲的现代化,赋予音乐剧在中国新的生命力。设想一下,如果我们完成了音乐剧整个艺术表现形式的现代化,形成了音乐剧的东方面貌和东方风格,那么对于中国传统艺术的主流化发展将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

  注释 :

  ①荣光润 :《西方音乐剧与中国地方戏曲》,《戏剧艺术》,1996年第1期,第48页。
  ②郑晖 :《论中国音乐剧的本土化》,《中国音乐学》(季刊),2006年第3期,第121页。
  ③沈尧 :《戏曲与戏曲文学论稿》,北京 :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版,第46页。
  ④⑤孙志勇、王辉 :《试论中国戏曲的发展走向》,《戏曲艺术》,1993年第3期,第9页。

相关标签:案例分析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