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戏曲论文

国内外戏曲音乐剧的案例分析与发展思考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8-24 共7680字

  戏曲音乐剧是探索发展中的戏曲与音乐剧互动结合的产物。对于戏曲音乐剧的研究,就笔者目力所及,居其宏先生《音乐剧的中国路 :关于“戏曲音乐剧”和“民歌音乐剧”的思考》《我国当代歌剧的历史与现状》,方辰先生《“戏曲型中国音乐剧”刍议》《中国戏曲音乐剧构想》等多篇文章阐述了戏曲音乐剧的基本情况、主要内容及其特点和发展趋势。随后,有陈国立《戏曲音乐剧初探--豫剧音乐剧<大别山的女儿>演出有感》《当代戏曲音乐剧<人民的焦裕禄>创作有感》等,学者们也利用民族、地方戏曲、音乐剧、市场等多要素准备铺展开戏曲音乐剧的研究,但多是轻描淡写。关于戏曲音乐剧的构架、主要内容都没有系统、深入涉及。特别是面对多元化的国际市场,音乐剧如何实现本土化与国际化的辩证统一,如何能够在中国引领时尚潮流,又能实现对中国优秀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这更是值得我们音乐剧研究、创作所必须深思的问题,也是亟待践行的、可大力挖掘的重要艺术领域。所以对于中国戏曲这一具有悠久历史渊源的传统文化本身,非常需要在当代社会中保持主流艺术文化的引导,可以运用多角度、多种艺术形式结合的创新尝试,特别是运用音乐剧这一西方优秀“接地气”的艺术文化形式,实现中西结合,打造全新概念的戏曲音乐剧。

  目前学术界研究仍然是零散的,甚至有断层的现象出现。特别是对于戏曲音乐剧理论的构建、未来发展的规划、如何与地方戏曲有机结合、如何与市场接轨、如何在艺术高校教学中应用有待进一步深入。笔者希望能在学界前辈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川剧等优秀戏曲资源,“接地气”瞄准市场动脉、人民审美需求,从戏曲音乐剧发展规划和成功案例入手,深入探究戏曲音乐剧,进一步打造戏曲音乐的地方化、特色化。

  一、戏曲音乐剧艺术特征思考

  戏曲是扎根在民间的中国传统戏剧,音乐剧是西方主流戏剧的主要组成部分,“都熔歌、舞、剧于一体,有很强的娱乐性与通俗性。”

  ①虽然东西方文化传统与审美取向的差异造成,使得音乐剧重在写实,戏曲重在写意,但是王国维曾评价戏曲 :“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而后戏剧之意义始全。故真戏剧必与戏曲相表里”.所以笔者认为中西方戏剧的结合,主要是在唱词、故事内容的当代化翻新。而要实现这一关键性的问题,必须解决本土化与商业化的过程,要使戏曲音乐剧成为现代中国社会主流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要逐步实现转型,而音乐剧要深入本土化,将两者的结构、表现形式创新和有机统一,需要长期不懈的探索,上升到理论高度,形成独立创造的精神品格。

  (一)包容万有中的民族本土化

  戏曲本属民间艺术,有极强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具有很强的社会基础,表现手法虽经过长期锤炼,但较为单一。而西方音乐剧开放性较强,西方社会文化互动与影响频繁,能容纳全球各种文化表现形式,时代感强、全球化快。而将西方音乐剧成功移植到中国戏曲中,最需要研究者们思考的就是如何将民族特色展现出来。所以戏曲与音乐剧碰撞与融合实现时代变化的历史性和多元发展的可能性,必须考虑如何能在舞台、布景、道具、服装、氛围上突出民族文化元素和地方文化艺术手法,特别是以民间的通俗艺术文化,增强观众的阅读兴趣和文化的亲近感。②如大型民俗情景剧《烟雨凤凰》就是近年来原创民族戏剧的优秀作品。

  (二)感官冲击的程式化

  戏曲与外国戏剧比较,最大特色在于通过对生活细节的高度提炼后,表演形成的虚拟性和程式化,形成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但对于观众的审美价值也有较高的要求。音乐剧崇尚写实,注重人物角色的性格塑造和形象刻画,创造具有感染力的舞台效果。而戏曲音乐剧必须在程式的规范中寻求对生动活泼生活的创造性变革,“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来对待生活与程式的关系,使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得到统一。”③所以需要对戏曲传统程式进行鉴别、加工、改造。利用音乐剧视觉冲击和舞台感染力,让写意的戏曲艺术更能“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深入浅出”,实现对戏曲所营造的“意境”真实化处理,让观众开拓更广的想象空间。

  (三)引领时尚的“说唱演”

  戏曲表演中将说、唱、演融为一体,特别是“唱”,不同流派、不同角色唱腔不同。有时“唱”成为了推动故事进展、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舞蹈更是将古典舞各种形式包含在内。音乐剧则将有美声基础的流行曲风发挥得淋漓尽致,大量现代舞蹈与音乐交相呼应,既有生活的时尚气息,又有艺术的美感。

  而戏曲的音乐讲述故事的能力很强,但与市场需求脱轨,没能紧跟时代发展的轨道,我们既要保存传统艺术瑰宝,又要结合现代艺术发展趋势,“使戏曲音乐朝着现代化、通俗化的方向发展”,④急需将音乐剧的“唱”与戏曲的“唱”结合,赋予戏曲唱法全新的表现形式,如京剧与流行音乐相结合的戏歌《说唱脸谱》。

  (四)地方特色的商业化

  中国戏曲种类繁多有着极大的市场挖掘潜力,而戏曲对固有体制的无限眷恋,造成了被市场经济冲击边缘化的失落感。那么是“低投入、小制作”,还是“高投入、大制作”?摆在音乐剧研究者们面前的是复杂的中国市场现状,值得大家潜心研究。

  戏曲在古代作为宫廷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时或受到统治阶层的支持。到了现代社会失去了特有的政治地位,承担的政治文化底蕴减少了,有了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音乐剧作为以赢得观众为目的的商业规划和市场算计,使其成为全球化时代的重要文化产物,有着自己相当成熟的市场体系。同时,成功的市场包装吸引观众是戏曲音乐剧创作的目的,也可促成戏曲音乐剧本土化的艺术特点,特别是面对中国观众,不同类型的观众群体如何实现西方音乐剧的文化转换也是非常值得思考的。目前,中国特殊的文化市场,使戏曲难以受到市场的青睐,从文化战略和自身未来发展角度来看,结合现代市场经济的特点,急需将戏曲与市场接轨。但戏曲与市场生硬的结合必然导致戏曲的“变味”.所以音乐剧作为一种成功模式的引入,形成戏曲音乐剧全新模式,可以保护文化瑰宝,传播中华文化。

  二、国内外戏曲音乐剧的案例分析
  
  从国内看,无论是中国本土戏曲的现代化创新发展之路,还是西方音乐剧引入中国后与本土戏曲的结合,他们都经历了一系列改革发展的过程。文硕在《中国音乐剧发展的三次浪潮》写道 :第一次浪潮是戏曲作为古代歌舞剧在京剧得到高潮性的综合 ;第二次浪潮是五四以后,从黎锦晖歌舞剧始,出现了欧阳予倩的歌舞剧《杨贵妃》、阎述诗的成人歌舞剧、王洛宾的《沙漠之歌》,还有乐剧《西施》和《木兰从军》、台湾歌仔戏以及阿夫夏洛穆夫作曲的音乐剧《孟姜女》,最后汇结到民族歌舞剧《白毛女》之中 ;第三次浪潮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音乐剧,正在趋同于以叙事音乐剧为最高美学标准的百老汇音乐剧,形式是西方的,内容则是本土的。其成功的作品也有一二,如黄梅音乐剧《贵妇还乡》以歌曲《茉莉花》和《二泉吟》为音乐动机的《二泉吟》,但作品实属凤毛麟角,难以形成市场化的运作。

  所以时至今日我们不得不审慎思考当下中国戏曲。首先,现今戏曲音乐剧的如何定位值得学者们深思。到底是走上音乐剧商业化发展之路,还是保持中国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是摆在音乐剧研究者们面前的一道难题。目前来看,将戏曲通俗化,走上音乐剧商业化发展之路,是可以充分利用社会、市场资源实现戏曲现代化、通俗化的有利条件。这也是与音乐剧并轨发展的必由之路。其次,在创作过程中,既要创新戏曲歌曲与音乐剧风格的辩证统一,那需要先将剧本的调式、调性、旋法等要素集合现代西方音乐剧的创作方法,打破“板式变化体”和“曲牌联套体”的束缚。⑤从而反复实践,充分论证,实现形式的创新与突破,这样才能为更深层次的内涵突破奠定基础。再次,科学化的内涵发展。戏曲的传统舞台布置简约,对于意境至真至美的追求已经完全不能达到现代观众的审美要求。而音乐剧注重个性化、真实化的舞台布局更能贴近生活。而要将中国戏曲中或如梦如幻、或宏达壮观的场景布局摆上舞台,不仅是资金的支持,更是研究者们历史知识、专业水准、技术能力、想象力等多方面的通盘考虑。同时舞台美术是为内容服务的,不能一味追求华丽舞台效果而忽视了作品的艺术性和表现力。最后,音乐剧从业者、研究者永远是关键因素。从科班来看,中国为数不多艺术院校专门培养音乐剧专业人才,最终能留在音乐剧行业里从事实践的不多,一方面是生活所迫,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他们与时代、国际的脱轨,不能正确审视当今世界音乐发展的脉络。这对于音乐剧专业的毕业生是十分值得深思的。从非科班来看,中国众多舞台表演艺术者们舞台表演的经验是十分丰富的,但音乐剧模式全能型表演却难以真正做到,这是艺术工作者们自身在从事音乐剧表演时往往没有深入思考的,以歌唱为主或以舞台为主,都对音乐剧真正表演的形式难以体现。

  现今中国戏曲音乐剧的发展,仍未能出现真正意义上的音乐剧创作。随着音乐剧投入成本的越来越大,中国原创的戏曲音乐剧难以紧跟时代脉搏,而创作的源泉又难以“接地气”,市场无法开拓。戏曲音乐剧的形式到底是“谁为表、谁为里”也一直困扰着音乐剧研究者们,目前“能文能舞”的音乐剧专业人才匮乏,缺少为中国音乐剧崛起的决心、信心,难以为音乐剧作品、市场开拓输出源源不断的能量。但是,中西混搭的创作理念、西方音乐剧的表演形式、现代的科学技术等等,使得戏曲音乐剧作为新时代的产物,既传承了传统戏曲精华,又从多种艺术形式和现代生活中汲取了创新灵感,并按照现代人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心理把握作品,激发社会大众对于音乐剧的兴趣,同时由社会大众们来审视戏曲音乐剧形式,使其成为现代艺术风格的舞台样式,为戏曲的复兴、本土音乐剧的发展提供了可行性方向,对于现今中国戏曲的复兴之路、本土音乐剧的发展之路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取得一定的效果。

  向国外看,古典传统与现代元素结合改革成功的范例,如百脑汇音乐剧《吉屋出租》是意大利歌剧大师普契尼的经典之作《波希米亚人》的现代诠释版。作为百老汇史上第七长寿的剧码,堪称全美百老汇音乐界上世纪90年代的辉煌传奇。《吉屋出租》在情节上直接效仿,音乐上大做文章,给纽约社会的边缘人们一个开怀畅抒的表达。该剧的成功在于将经典故事翻排时,充分融入当代时尚音乐元素,混合了摇滚、抒情民谣、节奏蓝调、探戈等,通过丰富音乐类型传达出人物多种情绪。古典剧目借助现代艺术表现手法成功向经典致敬,获得佳绩。这种通过原版剧目的故事引入、创造全新音乐,值得我们戏曲音乐剧借鉴学习。又如音乐剧《吻我,凯特》(又译名《野蛮公主》)是百老汇舞台最成功的一部喜剧性质的音乐剧,是百老汇鼎盛时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百老汇第一部以“吻”为题的音乐剧,该剧可谓主题鲜明。《吻我,凯特》将莎士比亚的喜剧作品《驯悍记》搬上舞台,编剧巧妙地将后台风波和莎士比亚喜剧相结合,创造出惊人的娱乐效果,观众们欣赏了莎翁的《驯悍记》,又观看了一出爱情闹剧,其中,化妆间、侧台、剧场外等各种满足观众窥探后台好奇心的场景以及文艺复兴时期华丽绚烂的“戏中戏”场景,光是这些舞美道具就达到10个中型集装箱。可见西方音乐剧舞台创作对原着追求的至真至美,完美演绎身临其境的效果,对于戏曲音乐剧来说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中国古代众多脍炙人口的戏曲作品传世至今,被人们津津乐道,如果能将这些作品利用音乐剧的舞台效果全新展现给众,一方面观众对戏曲作品本身较为熟悉,另一方面音乐剧舞台表演全新形式增强了观众们对戏曲的吸引力。此外,最早登陆中国的美国音乐剧《西区故事》,它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现代版 ;《波卧贝丝》则在传统歌剧的基础上加以爵士乐和灵魂音乐 ;四大经典剧目之一的《巴黎圣母院》是古典传统与现代元素结合的典范。

相关标签:案例分析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