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戏曲论文

京二胡在梅派剧目伴奏中人物性格的把握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3-18 共3662字
论文摘要

  京剧《凤还巢》是梅兰芳先生根据清宫藏本《循环序》改编的,原名《阴阳树》,又名《丑配》,于 1929 年在京首演。此剧情节巧妙,行当齐全,于清代传奇剧本《风筝误》有异曲同工之妙。雪娥的几大段唱腔华丽别致、明快跌宕、如诉如歌,是梅派唱腔中广为流传的着名唱段。京二胡是旦角流派伴奏中不可缺少的主要乐器,是在 1923 年梅兰芳排演《西施》的时候,深感仅用京胡伴唱已难以烘托人物的丰富感情和委婉优美的唱腔, 于是与徐兰沅、王少卿商量增加伴奏乐器,几经试验终于选中了二胡。它的广泛运用弥补了京剧乐队起初无中音区的空白,使京剧乐队整体演奏效果更加浑厚饱满,所以演奏起来圆润丰满、刚柔相济,加之音色、音区的对比、变化,技巧的运用,在京剧伴奏中,尤其在旦行唱腔中充分显示了它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本文以《凤还巢》为例,简要分析京二胡在梅派剧目伴奏时,应如何把握人物性格与伴奏特点的结合。

  1 梅派唱腔与伴奏风格

  1.1 梅派的唱腔风格

  梅派唱腔特点人们惯于以“雍容华贵”来形容梅派表演风格,以“珠圆玉润”形容梅派演唱意境,其实这都不足以展现梅派美学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梅派艺术唱腔的美学风格在以京剧为代表的戏曲中, 最接近我国传统美学的至高境界————天人合一。梅派音宽清亮,圆润甜脆,梅兰芳的唱腔醇厚流丽,感情丰富含蓄。梅兰芳所创造的优美动听的二黄和西皮的慢板、原板、二六、快板及二黄的唱腔,都给旦行声腔领域以很大的丰富和发展,并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1.2 梅派的伴奏风格

  梅派唱腔的伴奏的特点也是其声腔的特点,讲究工整平稳、端庄华贵,充分与人物的性格、特点相结合。把梅兰芳先生演唱时平稳端庄的特点融入到伴奏中,大大方方,不矫揉造作,体现出简洁、朴实,与唱腔浑然一体。

  总之,梅派唱腔与伴奏是一个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整体,伴奏朴实的旋律的特点、规范平实的演奏技法与其唱腔风格特点相一致。

  2 京二胡在《 凤还巢》 中的各种板式展现人物特点及伴奏技巧

  《凤还巢》全剧中都是单一的西皮唱腔,西皮唱腔色彩明亮,旋律可快:活泼跳跃,可慢:沉稳刚劲,多变的节奏运用各种板式,表现激昂、怨愤、欢快、沉思等不同的情绪。

  本剧通过【西皮慢板】、【南梆子】、【西皮原板】、【流水】这几种板式的运用来充分的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活动及心理变化,准确的突出了人物性格,推进了剧情的发展,使唱腔与伴奏紧密结合在一起。

  2.1 各种板式展现人物特点

  2.1.1【西皮慢板】旋律比【原板】要复杂、丰富、迂回。曲调比【原板】更为细腻精致,旋律婉转抒情,易于刻画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展示复杂的戏剧矛盾冲突,因此具有较强的戏剧表现力,常常是整出剧目的核心唱腔。《凤还巢》中的主人公程雪娥一出场时,用两句平稳大气的【西皮摇板】给观众展示了大家闺秀的初始印象,接下来的是用一段【西皮慢板】来深入展示她的人物性格及内心活动:既表现了程雪娥自小出身大户人家,虽出自侧室,但依然俱有大家小姐品行的温顺气质;又抒发了领父命偸觑未来郎君穆居易后、心生爱慕的柔情蜜意。剧情前面是其他行当的唱腔、对白,程雪娥出场后的第一段大段唱腔,突出彰显的是梅派的特色,端庄大方,四平八稳。

  2.1.2【南梆子】京剧唱腔中的【南梆子】与“西皮”唱腔接近,胡琴定弦也相同,可以将其归入“西皮”唱腔一类。其板式较少,只有【导板】和【原板】两种,所以不能担当整出戏的主要唱腔,常常在以“西皮”唱腔为主的剧中穿插使用。例如《霸王别姬》《凤还巢》等,【南梆子】唱腔秀丽婉转,长于抒情,适用于生角和旦角两个行当。梅兰芳创造了【南梆子】唱腔丰富了京剧旦角的唱腔,对京剧唱腔发展作出了贡献。【南梆子】也逐渐成为旦角声腔中仅次于慢板的中心唱段。

  2.1.3【西皮原板】是京剧“西皮”唱腔中的基本板式。【西皮原板】的用处极为广泛,用于叙事、对话、抒情、写景。【西皮原板】可以和所有的西皮板式相连接,例如《凤还巢》就是【西皮原板】接【西皮流水】。由于【西皮原板】速度较快,腔音不如精雕细琢的慢板唱腔丰富,但是唱腔的种类与慢板唱腔相差无几。

  2.1.4【西皮流水】是快板类唱腔,突出的特点是有板无眼。这类唱腔叙事性强,但也有一定程度的表达情感、展现戏剧矛盾冲突的力量。唱腔音乐以闪板和切分节奏所造成的特殊艺术效果为其特色。

  2.2 梅派的伴奏技巧《凤还巢》剧中京二胡伴奏虽然只有“西皮”唱腔,但是要彰显出梅派的特色,需要熟练的掌握梅派的伴奏技巧,例如,装饰音、滑音、柔音以及一些弓法的处理,根据人物的心理活动、唱腔的走势来把这些技巧融会贯通进去,突出梅派刚中有柔,柔中带刚特色。

  2.2.1 揉弦:揉弦是拉弦乐器中十分重要的演奏技巧之一。他可以增加旋律的美感,“令弦音柔和、悠长、发为婉转韵味愈之长音,使唱腔发流动之音,不致流于呆滞。”梅派的柔音频率慢,不易加太多的揉音技巧,干净明亮的音色更具有梅派的独特的韵味,简单大方。曲例《凤还巢》【西皮原板】过门 5 要少揉弦,尽量拉直音,突出梅派干净利落的特色,里弦 1 也一样,尽量少揉或不揉。张派比梅派的“揉”音的音波要密,与张派演唱的音波相匹配。

  2.2.2 滑音:滑音的种类很多,回滑音、上滑音京二胡在伴奏中比较常用到。滑音的演奏风格应根据唱腔来使用,回滑音在《凤还巢》西皮慢板。中间 的回滑音要做到位,两手同步,音要骨力,因为慢板速度不快,要稳稳当当充分的表现出来。

  上滑音在《凤还巢》【南梆子】其中的 就是上滑音,在处理滑音的时候,右手拉弓突出爆发力,左手在 音位置上滑时加强力度双手结合,突出滑音。南棒子另一个突出的特点,既是板鼓点与小锣的贴入演奏,要与整个文乐紧密配合浑然一体,由于它是南梆子的开始过门,所以更加起到了独特的醒题作用。

  3 京二胡在梅派剧目伴奏中的技法运用

  3.1 京胡和京二胡在乐队中的不同作用

  京胡和京二胡在京剧乐队中的职责不同。京胡是领衔器乐,而京二胡“能主莫主”是最高职业境界。“能主莫主”就是做为一名京二胡演奏员,能够独自正确的演奏出各种剧目、唱段,但是在与乐队合作期间一切跟随京胡演奏,到达统一的演出效果。如果京胡在舞台上发生断弦等突发事故,京二胡将带领乐队继续演奏,保证演出继续进行。

  京胡的音色高亢有穿透力,是乐队的领衔,起到领奏的作用。在演出剧目中京胡演奏者要跟随表演者的唱腔来演奏。例如“摇板”,演员是自由节奏演唱,唱到哪个字、哪个音,缓“垫头”、“过门”都是由京胡演奏者来带领乐队其它成员的。京二胡音色则低而浑厚,起到中和音色,辅助京胡的作用。传统戏中京二胡大多用于旦角、小生行当或部分对唱中使用。

  3.2 京二胡与京胡演奏的同和异

  在剧目的演奏中,京二胡与京胡演奏的旋律、节奏、弓法、与“劲头”基本相同。所不同之处在于:

  3.2.1 京胡是领衔器乐,京二胡辅助京胡,岗位职责不同是根本

  3.2.2 器乐演奏音色不同

  京胡音色高亢挺拔。京二胡音色柔和浑厚,在乐队中是中和作用的器乐,由于京二胡的加入,改变了京剧弦乐乐队的音色。

  3.2.3 把位技巧的不同,在有些剧目中京二胡用到二把位演奏,使京剧伴奏的音乐效果更为饱满,音乐效果感人。(举例:慢板大过门)。

  3.2.4 在很多唱段“过门”

  结束开唱前京二胡需要补弓子,起到补空的作用;也常有翻高 8 度拉法,起到立体音效。(举例)3.3 以《凤还巢》伴奏为例谈京二胡演奏技法的运用3.3.1 相同板式不同艺术处理例如《凤还巢》与《穆桂英挂帅》同样是【西皮慢板】但是又有不一样的处理。相同的板式在不同的剧目中表现人物性格的不同,应该特别注意他们之间的区别,并采用不同的演奏手法来处理。

  如《凤还巢》中旦角刚上场的【西皮慢板】,它表现的是程雪娥大家闺秀的身份,端庄大方,品质高洁,突出人物清纯、柔媚的情怀。演奏时应与人物特点相结合,节奏平稳,不易太快,显得人物不够端庄持重,也不能太慢,显得拖沓无力不够精彩。《穆桂英挂帅》中穆桂英是一名巾帼英雄,此段是本剧中的精华唱段,所以在演奏时要把握人物性格,运弓有力、足实,伴奏出大气的感觉,体现出人物的年龄感及身经百战的特殊身份。

  3.3.2 不同流派相同板式的处理

  例如:张派《望江亭》南梆子过门。这个“过门”突破了以往传统的规格,一上板就以急强弓的拉法,奏出了高音 2 的三连音,然后引出一连串双弓、连弓的繁密旋律,在由繁入简,缓缓引出首句行腔。这段“过门”的演奏起到了点燃环境、烘托背景的作用,为演员的演唱事先做好了铺垫、渲染。

  不同于张派,梅派在南梆子的处理上很不一样,不像张派旋律那么复杂,音符也比较简单,主要还是彰显梅派简单大方的特色,没有许多技巧,也是结合着人物形态,端庄典雅的人物特色,过门一般都是人物出场,相当于介绍这个人物身份地位,也为后面的唱做好铺垫。

  结束语

  不断在实践中学习、进步,通过前辈们留下的丰富的资料,可供我们日后不断地学习研究。只有经过长时间的反复琢磨、实践,才能有所收获,也需要大量的练习才能熟能生巧,这样演奏时才会挥洒自如,充分彰显京剧艺术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何顺信亲述 . 曹宝荣 , 董从杰整编 . 何顺信琴谱 [M]. 大连 : 大连出版社,1993,10.
  [2]曹宝荣 .京剧唱腔版式解读 [M].北京 : 人民音乐出版社
  [3] 仲立斌 . 京剧梅派唱腔艺术研究 [M]. 广州 :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1,7.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