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戏曲论文

探索坠子戏艺术的生存发展之路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7-09 共3930字
论文摘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 《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作为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戏曲艺术,如何在改革的大潮中,顺应潮流,传承发展,更好地为社会主义、为人民大众服务,是摆在广大戏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宿州市坠子戏是文化发展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但是,它也和其他地方剧种一样,始终处于传统与现代、继承与革新的不断变革中,很多不适应时代发展和民众需求的问题依然存在。在当今多元文化的大环境下,戏曲艺术如不深化改革,解决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很可能被历史潮流所淹没,被淘汰。因此,弘扬民族文化,振兴地方戏曲,探索坠子戏艺术的生存发展之路,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一、树立振兴坠子戏艺术的理念
  
  随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已经提升为国家战略。思想大解放引领文化大发展,不是权宜之计,也不仅仅是有效之策,而是一个真理,一条规律。只要我们坚持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精神,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中华文明历史上的又一次文化大发展的崭新局面一定会到来。

  作为民族文化一部分的坠子戏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以自己丰富的表演内涵和独特的本土艺术魅力,历经时代变迁,依然在变革中顽强地生存着,在创新中不断发展着。在当前戏剧市场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少数人认为坠子戏也和其他地方戏曲一样,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退出历史舞台在所难免。但从进一步分析来看,我们又不难发现,坠子戏扎根于黄淮大地,起源于宿州萧县,它是由“清音大扬琴” “萧县道情”等民间喜爱的 “曲艺书”逐渐演变而成。

  横向的文化交流不断兼容完善,纵向的文化发展不断充实提高。坠子戏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在广大观众中具有广泛的影响。所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要我们将地方传统文化融入时代发展的潮流之中,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就一定能够将其发扬光大。因此,振兴坠子戏艺术,符合党的十八大精神,符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符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也符合广大群众的文化诉求。要努力使得坠子戏艺术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中展示出独特价值,扩大区域文化的对外交流,为地方经济发展打造新的平台,就应该在全民普及推广的基础上,抓好自身建设,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创新发展之路,为推进新时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宿州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认清戏剧与时代的关系
  
  作为上层建筑文化软实力的戏剧性艺术必须顺应时代潮流,满足人民大众的审美诉求。在不同历史时期,要有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戏剧作品,来愉悦群众鼓舞群众,推动历史前进。可以说,不论传统剧或现代剧,无疑都是时代的产物,与时代息息相关紧密相连。

  因此,戏剧的生命力在于社会对它的需求。戏剧生命力的强弱在于它与时代的关系,坠子戏的许多优秀传统戏如 《小菜园》 《王汉喜借年》 《小包公》《李白醉酒》等之所以多年来久演不衰,就在于它们从不同侧面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景、生活和矛盾,适应了当时社会人群的精神需求,使观众得到了心灵的满足,获得了情感慰藉和精神寄托,在心灵深处形成了厚重的文化认同和情感眷恋。这些戏或描写男女爱情,或表现家庭伦理,或歌颂英雄贤良,或鞭挞邪恶人物,集中表现了抑恶扬善、倡明弃暗、追求社会进步和法制秩序的主题,这与转型期的社会诉求是大体一致的。可见,传统优秀戏不仅适应当时社会的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当今社会的需求,这也正是戏剧之所以流传不衰的重要原因。传统戏是这样,现代戏更是如此。如 20 世纪 60 年代的坠子戏 《雷锋》,80年代的 《金妹与银娃》,90 年代的 《三对夫妻间》等; 进入新世纪以来的 《打赌》 《跪妻》 《打工奇缘》《故土情深》《歪脖子树上落凤凰》《八张村笑声》等现代戏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大型现代坠子戏 《故土情深》以中共十七大代表、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宿州市夏刘寨党委书记王化东率先推行土地集约化,带领村民发家致富的故事为主线,讴歌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塑造出了王化东为代表的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典型形象,大大地鼓舞了当地干部群众,达到了寓教于乐的艺术效果。

  该剧被评为第九届安徽省精神文明建设 “五个一工程奖”.无独有偶,大型现代坠子戏 《歪脖子树上落凤凰》则反映了新时期农民自强不息的故事,演出中群众反响强烈,连演数十场,场场爆满,被评为第十届安徽省精神文明建设 “五个一工程奖”.一个市级剧团能够连续两届荣获 “五个一工程奖”,确实是罕见的。这也充分说明,戏剧必须紧扣时代脉搏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三、创新是振兴坠子戏必由之路
  
  艺术的魅力在于不断创新。坠子戏的振兴,离不开内容、形式上的创新和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戏剧市场不景气,观众群体衰减,尤其是不能引起青少年的兴趣,固然有现代新型文化和传媒方式的强力挑战,但是从戏剧本身来看,也有其深层次的原因。一是老本子多,现代内容少,好的现代戏本更少,演来演去还是老剧目,听来听去还是老唱腔,老唱段老内容与社会现实脱节; 二是程式老套,节奏缓慢,与现代人特别是青年的生活节奏和观赏要求相脱节; 三是表现方式陈旧、单调、固化不新奇,与现代能够利用的高科技的表现手法相脱节,不能满足现代观众的审美诉求。但是,不可否认坠子戏有不少传统的经典和精华,有一定的群众性,有其继承发展的必要性。同时,也应该看到,任何文艺形式要想保持旺盛和顽强的生命力,都必须适应时代的潮流和社会变化的要求,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无论从当前各类文艺形式激烈竞争的情势看,还是从群众多样化、多味性的文化需求看,都要求戏剧顺应时代大力创新。剧团应该多方面努力培养、鼓励、引导编剧人才,创造宽松适宜的创作环境,去深入生活、观察社会、搜集素材,创作出紧贴社会、紧扣时代脉搏、反映人民心声、能引起群众情感共鸣的新品新作。现代科技的进步,为现代戏剧表演拓宽了道路。在布景、灯光、舞美、化妆、服饰、道具、音响、声腔、字幕、动作、舞台变化等许多方面,可以借鉴影视、歌舞、动漫、网络、数字等文化传播形式和手段,围绕内容需要,围绕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的观赏口味和兴趣进行改进和创新,增强坠子戏的现代性、观赏性、吸引力和竞争力。特别是要充分利用电影、广播、电视、网络等传媒方式加大坠子戏艺术宣传和普及提高的力度; 大力宣传坠子戏的创新成果,留住老观众吸引新观众,增强影响力,扩大观众群。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要坚持戏剧的本质特征,即虚拟化、写意化、程式化。不要搞那些动辄千百万圆的大制作、大场面,演几场即库存的 “面子”剧目。

  唱腔是戏剧的羽翼,凭借戏剧人物的演唱来达到叙事喻理、咏物抒情的艺术效果。因此,音乐唱腔是构成戏曲的主要元素。作为土生土长的宿州坠子戏,其音乐唱腔的地方性特别突出。其唱腔在遵循程式化的基础上,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其最大的特点是 “歌言情”式的原始朴素、自然抒情,让人品味出一股扑鼻的泥土芳香。唱腔有基本唱腔和花腔小调之分。基本唱腔抒情性很强,如《窦娥冤》中窦娥的 “哭言泣语”悲柔的演唱; 花腔小调则幽默诙谐,欢快俏皮,特别适宜现代戏中喜剧人物的演唱。坠子戏的唱腔优美动听,曲调多姿多彩。在宿州民间喜听爱唱、耳熟能详。这正是坠子戏与其他戏剧相比突出的艺术特色,是应该发扬光大的。但是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学习兄弟剧种的精华,充实本剧种艺术素养,也是艺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长期以来,坠子戏的音乐唱腔在不断地改革、创新,有了很大的成效。实践证明,不论如何改变都应坚持坠子戏本体的审美特质和流派特色,用精美准确的坠子戏艺术,诠释戏剧人文主题,其魂其魄不能改,其色其味不能变,改了变了就不成其为坠子戏了。

  当然,不是说不能改进,不能创新,不能调整某些不适应、不合时宜的因素。比如,音乐伴奏太响太杂过门太长太多,演唱拖腔太长太慢; 吐字不清,节奏拖拉缓慢等弊病,必须进一步加以改革,使坠子戏音乐唱腔在保持原来风味的基调上更加清新、秀丽、委婉、动听、韵味醇厚、声情并茂,以塑造出情感充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四、艺术创新,人才是关键
  
  艺术的改革和创新,需要人才做支撑,需要有人才做保障。老演员的艺术传承保护和新一代演艺人才的培养是振兴坠子戏须下大力气解决的关键问题。许多坠子戏老艺术家年事已高,应该尽最大可能关心解决他们养老、医疗、带徒等问题,尤其是要通过采访、座谈、调查、录音、录像等形式,对这些老艺术家的艺术成果进行抢救、挖掘和保护,使他们的才华、技能、绝活、成果尽可能保留下来,并继承和发扬。与此同时,更要注重吸纳、培养坠子戏艺术新一代传人。采用在艺术院校学生中选拔和来自社会的实用型人才的招收两种渠道源源不断为坠子戏艺术输入新鲜血液,使坠子戏艺术经常保持蓬勃旺盛的青春活力。在人才培养方面,既要注重坠子戏的传承和发展,也要着眼目前文化市场多元化的需求。在学好、演好坠子戏的基础上,鼓励、培养能歌善舞,小品、相声都能演的复合型人才。还要吸纳培养制作与传播团队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满足现代演出市场的需求。尤其要拓宽视野,搜集最新信息,顺应潮流,调整思路,锲而不舍地抓好人才团队建设,使坠子戏艺术后继有人,为繁荣坠子戏艺术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物以稀为贵,坠子戏是稀有剧种,全国仅此一团 ( 宿州市坠子剧团) .2009 年宿州坠子戏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保护、传承和发展这一民族文化瑰宝,让它发扬光大,永葆青春,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服务,是全社会各界人士义不容辞的共同责任。

  参考文献:

  [1]陈曙光。 宿州戏曲[M]. 合肥: 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
  [2]姚玉金。 宿州文化春秋[M]. 合肥: 安徽人民出版社,2011.
  [3]劲草。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坠子戏代表性传承人张莉[J]. 文化宿州,2011,(4)。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