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越剧城市市场 争取观众 出人出戏
时间:2014-03-15 来源:未知 作者:学术堂 本文字数:11934字
进入新世纪以来,越剧的演出市场呈现逐步萎缩的态势,其主要表现是专业越剧表演团体的减少,越剧观众人数的锐减,城市市场持续的不景气等。目前越剧的演出市场主要集中在农村,而在各类城市的演出比较寂寞,除了举行大型的演出活动时热闹一阵外,平时偶有一二场演出,大部分时间难觅越剧演出的踪影。越剧城市市场不景气有其社会发展的的客现原因和越剧表演团体自身的主观原因等因素。从社会发展的原因分析,新兴文化娱乐样式的层出不穷,外来文化的大举进入,人们审美观念的深刻变化,使作为传统文化的越剧处于边缘化的地位;从剧团的主观原因分析,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长的专业剧团,在客观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后缺乏应对的手段,从剧团体制、艺术生产到市场营销均没有纳入市场化的轨道,因而脱离了观众和市场。培育越剧的城市市场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它关系到越剧在新的百年能否适应广大观众的审美需求,关系到能否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关系到剧种的发展。越剧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农村虽然是越剧的诞生之地和广阔市场,农民是越剧观众中数量最大的群体,但城市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越剧的提高和发展繁荣必须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才能得以实现。因而培育和繁荣越剧的城市市场其意义是深远的,是越剧在新百年要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能否解决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越剧的前途和命运。只要树立战略的眼光,积极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关怀,经过剧团自身理念和机制的转变,逐步开拓越剧的城市市场是有希望的。
培育市场是基础从越剧的演出市场的现状看,在农村的演出,无论是专业剧团还是民间职业剧团,都是采用包场的方法,其区别主要在于包场费的高低,剧团的收入较有保障。而在城市的演出,除了少量政府、企业等包场演出外,一般都采用剧场售票的方法。由于上座率低,赠票占了相当的比例,加上剧场场租费及剧团各项开支负担较重,剧团的收入难有保障,亏损的情况经常发生,使剧团望而生畏。
越剧的城市市场目前很不健全,表现在缺乏成熟的营销机制和市场化的运作手法,没有形成一支稳定的数量可观的基本观众队伍。虽然有一批热爱越剧的老观众及戏迷,但由于剧目、票价等原因,他们中只有少部分会购票进入剧场,新的观众又很少光顾,上座率的低迷使每场演出都有不少的赠票,既影响了剧团收入,又使演出市场萎靡不振。
市场是需要培育的。近年来,不少地方和单位在培育越剧的城市市场方面作了许多努力和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绍兴市演出公司解放思想,致力越剧创品牌、尝试产业化运作,先后创立了“江浙沪经典越剧大展演”、“同唱一台戏”、“百年越剧万里行”、“越剧大舞台”、“越剧明星版《梁祝》”等演出品牌,引领越剧市场走出了低谷,不仅成为绍兴闪光的文化名片,也开拓了传统戏剧在当下发扬越剧城市市场的培育光大的途径。江浙沪经典越剧大展演十年来“从无到有,由小变大,规模渐成,品牌初现。”2003年8月,绍兴市演出公司策划推出了首届大展演,由江苏、浙江、上海的10个专业越剧团500多名演员演出了《玉蜻蜓》《梁祝》《五女拜寿》等15出经典越剧,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现众,大展演从此走红。2004年6月举行的第二届大展演,参展剧团从首届的10个增加到13个,经典大戏从17台增加到26台,演职人员从500多人增加到1500人,观众人数突破了两万。2008年6月,第6届大展演首次走向全国,在浙沪苏鄂等地举行,国内20多家着名越剧院团在上海、浙江、江苏、湖北等省市15个城市30个剧院巡演,33部经典剧目演出近百场,这是大展演规模最大的一届。10届大展演共计演出360多场,观众近40万人,引入民营资本低票价运作,被观众和越剧从业者称为“咱老百姓自己的越剧节”.南京越剧团团长潘迎宪说:“大展演让观众进得了剧场、看得起演出,不但让观众通过欣赏越剧提高文化素养,而且渐渐培养了观众买票进剧场的消费观念和习惯。”已经走过10年的江浙沪经典越剧大展演,为越剧演出市场的繁荣进行了大胆的开拓和探索,并推动了越剧艺术的发展。
越剧明星版《梁祝》是绍兴市演出公司精心打造的另一个响亮的品牌。2008年初,绍兴市演出公司经理裘建平,为了拓展越剧的演出市场,提出了创排越剧明星版《梁祝》的创意:即选择越剧的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剧目《梁祝》为蓝本,坚持剧种本体的艺术特征,大胆创新,加入现代欣赏因素,综合曾演出过该剧的八大流派精华,集中当今越剧舞台最优秀的演员及主创队伍,打造新时代的新经典。在各级领导的关怀支持下,创意很快变成了现实。2008年6月8日,越剧明星版《梁祝》作为第6届江浙沪经典越剧大展演的开场大戏在绍兴大剧院一炮打响,演出取得了成功。在首演成功的基础上,又有了让越剧明星版《梁祝》演遍全国的计划。2008年7月12日,该剧全国的巡演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拉开帷幕。在3年多时间里,把这出戏送到了上海、北京、江苏、湖南、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海南、广东、福建、湖北、江西、辽宁、吉林、黑龙江、青海、甘肃、宁夏、台湾、新疆、西藏等省市,还送到了法国、美国等国家,共计演出200多场,观众达到20多万人次,称得上是一次开创性的全国大巡演。在这次全国巡演中,由于名剧和名角的号召力,上座率都在九成以上,票房的保证,使巡演的成功有了经济的保障。更为可喜的是吸引了更多的年轻观众走进剧场,为越剧培育了大批新的观众。越剧明星版《梁祝》还第一次走进了海南、西藏这些从未有越剧演出的地方,不仅开辟了新的越剧演出阵地,而且还播洒了越剧的种子,为今后的越剧凝聚了大批新观众,而这又是一件具有深远意义的事情。
绍兴市演出公司总经理裘建平说:“市场化运作说起来简单,操作起来却不容易。一个演出公司,不要政府一分钱,自筹资金完全依靠市场化运作,这种气魄正是越剧在今天继续发展、走向辉煌不可或缺的。我们除了企业赞助、与旅游结合、加强宣传等方式外,还成立戏迷宣传队,深入街道、社区,并引导中青年继承传统美德,为长辈送上一份表达亲情的戏票,这一举措将营销声势打造得更广泛、更专业。”他们勇于开拓创新,向市场要效益,打造知名品牌,整合演出资源,形成与市场接轨的体制机制和可持续发展的态势。鉴于绍兴市演出公司在培育开拓越剧市场中取得的引人注目的成绩,先后获得第三届全国十大演出盛事优秀奖、第四届全国十大演出盛事演出推广银奖、第五届中国十大演出盛事最佳演出项目制作推广金奖等殊荣。
要培育越剧的城市市场就要明确越剧在城市文化市场中的定位。走过一百多年的越剧,它诞生于农村,生长发展在城市,不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市,它的观众对象始终是平民大众,虽然在改革开放以来,越剧观众的成分发生了一些变化,观众中增加了一些知识分子,还有企业界的白领等精英人物,但从总体上看越剧的绝大多数观众还是平民大众,越剧仍然属于通俗的大众文化的范畴。时代的发展,观众成分的改变和文化素养的提高,并没有改变越剧属于通俗的大众艺术的定位。准确定位是培育越剧的城市市场的基本出发点,否则就会迷失方向。有人认为越剧是市民艺术,而市民艺术是落后的艺术,随着观众审美水平的提高,越剧应该朝着“高雅艺术”的方向发展。要不要改变越剧通俗的大众艺术的定位呢?着名文艺理论家沈祖安认为:“虽然今天的越剧观众,文化程度较从前有很大变化,但是越剧的基本定位,还定在民间通俗艺术上。虽然可以由俗趋雅,但必须雅俗共赏。这是不可动摇的。每个剧种由于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艺术格局,都有相对的侧重,也相应地有自己的基本定位。在可见的将来,观众可能年轻化了,平均文化水平提高了,趋雅成为主流了,但是通俗艺术的定位不能改变。”①
越剧既然是通俗的大众化的艺术,那末在培育越剧的城市市场时就要以这个定位作为基本出发点,越剧的票价不能定得太高,而目前越剧的高票价已严重影响了越剧的城市市场。着名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在宁波逸夫剧院观看鄞州越剧团演出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后对记者说,现在有一种以票价高低论艺术质量的错误倾向。越剧需要精品,但不能把票价定得太高,280元、300元一张的票价太高了。
1999年,上海越剧院在上海大剧院演出新版《红楼梦》时,最高票价高达1000元,后来《红楼梦》来杭州演出时,最高票价也达到了300元。此后杭州的越剧演出,最高票价一直在380元左右。越剧的高票价,与普通群众的收入差距太大。有位越剧爱好者说,1982年,县级越剧团在宁波演出甲级票3角一张,她的月工资54元,可买180张甲级票,现在她月工资2600元,但只能买《梁祝》的甲级票10张。去年12月在宁波大剧院门口,一位自称是越剧迷的农民站在正在演出的《祥林嫂》海报边,看到票价为320元、260元、180元,他对剧院工作人员说:“我种100斤稻谷只卖得100元,看一场戏得花300斤稻谷,看不起了。”“过去的越剧爱好者,可以收入的百分之一买票看戏,现在要以收入的三分之一或五分之一才能进大剧场看一场戏,自然不堪重负。
那些下岗的、退休的人员更是望而生畏了。有位退休的老越迷,徘徊在剧场门口,想看一看一个名剧团的名剧演出,以饱眼福,戏开演已经多时了,她向剧场检票员恳求说:我袋里只有一百元,是儿媳妇给我的零用钱,是否可以让我买半票看半场戏?自然,她的愿望难以达到,只好怏怏而归。”②
显而易见,大众化的艺术与高票价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几百元一张的票价使观众望而却步,结果是阻拦了他们进入剧场,加剧了越剧城市市场的萧条。
那么,什么样的票价才是合理的,有利于越剧城市市场的繁荣呢?据新华网浙江频道报道,大部分戏迷表示,他们所能接受的票价也就是50元左右。几百元的戏,只能是一二个月看一场,但如果票价降到50元,那每个月去看个三四场戏,就成了平常事。老戏迷钱志成在纪念越剧百年诞辰活动中,花了1000多元在杭州红星剧院买了一套戏票,可以看20多场演出。“我觉得这样的票价比较合理”.在他看来,50元上下的票价是他能接受的。
在一般情况下,他愿意拿出他5%的收入用于买票看越剧演出。
绍兴市推出的“江浙沪经典越剧大展演”坚持低票价惠民演出的营销策略,以冠名赞助的形式引入民营资本支持并借助市场运作,让低票价而高质量的演出走向市场。考虑到中低收入观众的承受能力,推出了10元至20元的票,并对残疾人、困难职工、贫困人员等免费发放演出票。绍兴戏迷张乐章在大展演10年中看了300多场戏,累计花了二三万块钱。票价有20、30元的,也有100元以内的,以这样的低票价在家门口欣赏那么多名角和名剧演出,他觉得十分值得。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越剧演出的票价当然不能作硬性规定,不能一刀切,但在定价的指导思想上一定要从人民大众出发,考虑广大观众的实际承受能力,这关系到“二为”方向的贯彻,关系到越剧的发展和繁荣。要降低票价,首先要设法降低演出成本,如遏制不必要的大制作、大投入之风,同时政府部门对演出作适当的补贴也是可行的办法。
市场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做许多艰苦扎实的工作。越剧毕竟是一个大剧种,具有鲜明的风格特色和艺术魅力,又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因此,对于培育越剧城市市场的前景应该抱有信心。
争取观众是生命越剧在迈入新的百年之后,面临着许多挑战,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观众的老化及观众的锐减。当然,这个问题并不是越剧一个剧种遇到的问题,也是戏曲各剧种面临的共同问题。越剧要在新百年得到继续发展和繁荣,就必须正视和解决这个关系到剧种前途和生命的问题。
观众的老化现象现在确实比较严重,在剧场里,中老年观众约占了80%,年轻观众只占约20%左右。越剧观众的老化,年轻观众的稀少,告诉我们新老观众的审美观念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老观众大多数喜欢古装题材的传统剧目和经典剧目,如《梁祝》《红楼梦》《祥林嫂》《西厢记》《沙漠王子》《何文秀》《珍珠塔》《碧玉簪》等等,对于新编的古装剧,如果具有越剧的风格特色,演员优秀或称职,一般也是乐于接受的。由于老观众熟悉剧种、剧目,熟悉演员和流派,所以他们看戏虽然也看故事情节,但更着重于欣赏演员的表演和唱腔,因而对于演员的表演和唱腔有着更高的要求。他们喜欢欣赏越剧的流派唱腔,对于知名演员更是十分热爱,其中的越迷甚至痴迷和崇拜自己所偏爱的流派和知名演员。
而青年观众虽然也有不少爱看如《红楼梦》等优秀的古装剧,但比较而言他们更爱看具有时代精神的新编剧目,与现实生活贴近的现代题材剧目,更容易接受剧种的创新,注重剧目是否有吸引人的故事情节和具有现代意识的主题,能否引起自己思想感情上的冲击和共鸣,能否发人深思。对于越剧传统剧目中经常出现的“私订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一类的雷同和模式化的题材,就不能引起他们的观赏兴趣,存在着明显的审美隔膜和距离感。
一代有一代的美。我们既要尊重老观众的欣赏习惯,又要引导他们提高欣赏的品位;在争取观众这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上,我们应面向未来,把立足点更多地放在争取年轻观众的身上。
要争取年轻观众,就要让他们接触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现在青年群体中越剧观众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没有或很少接触越剧,不了解不熟悉越剧,有的甚至存在着一些误解或偏见。
在对浙江大学在校学生,包括62个学科、从本科一年级到博士后的500份关于戏曲艺术的问卷调查报告中,比较集中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戏曲艺术的了解状况和态度。“不进剧场的主要原因还是不喜欢看戏(51.2%),时间(17.2%)、信息(15.4%)和票价(15%)的原因程度相当,都居于较次要地位。”③
至于为什么不愿意或不喜欢看戏的原因,大学生认为“主观内容看不懂、听不懂‘(30%)或表演形式难以接受(23.4%)和客观其他文艺冲击(29.8)等文化层面上的问题是主要原因,且在程度上相关不大,而具体的作品(13.8%)、演员(3%)反而退居次位。”④
有的大学生把包括越剧在内的传统戏曲看成是封建落后的产物,因而远离了它们;而有的青年人一旦接触了越剧,就改变了自己原来的看法,产生了好感,或喜欢上了越剧这个剧种。海宁越剧团于2009年4月13日带着描写徐志摩爱情生活的新编近代越剧《西天的云彩》到天津音乐学院演出,受到大学生们的热烈欢迎。有一位同学说:“真没想到,越剧也会这么好看,完全不像原来想象的那样因循守旧,老气横秋,真美,我很喜欢。”
浙江越剧团新编的男女合演现代剧《红色浪漫》,塑造了几位共产党员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
几位大学生在观后感中这样写道:“我以前觉得越剧就是私定终身后花园的爱情戏,但这次看了《红色浪漫》后,我对越剧刮目相看。没想到在人们印象中缠绵悱恻的越剧竟然具有了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阳刚美!”“观看了越剧《红色浪漫》,我有了很深的感触,本来以为作为戏曲类的舞台剧并不能引起我们新时代的大学生的兴趣。可是短短的一幕过后,我就被这出剧深深的吸引住了。”“看《红色浪漫》演出时,我流了好几次泪,不仅是因为演员们的精湛演技,更多的是被剧中的真情、真义、真爱而感动。”“这是我第一次观看越剧,之前我一直都对戏剧类的作品很不感兴趣,但在这部越剧中使我学到了许多东西。作为中国现代社会的接班人,我突然发觉我们的思想觉悟和思想观念与前辈们比起来实在差多了。”大学生们在观后感中所写的,都是他们真实的想法,他们看戏后对越剧看法发生的一些变化,说明青年人只要接触越剧,他们其中会有部分人改变原有的观念,丢弃成见,开始对越剧产生兴趣和好感。
更令人欣慰的是,有的大学生在观看了越剧以后,开始对这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有了真切的认识。华东师范大学学生卢惠仪在看了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演出的《陆游与唐琬》后,撰写了题为《喜欢英文歌,也爱看越剧》的博文,他写道:“作为一名大学生,从小到大接受的都是最标准的应试语文教育,也一直拿着还不错的成绩,可是我第一次觉得自己对于中国文化是这样的隔膜。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对啊,中学时的语文课本里的文学常识不已背得很熟?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这南宋、这爱国,落在心里一点重量都没有。可是看了《陆游与唐琬》才明白南宋:金兵南下的重量,百姓亡国之苦;才明白爱国:陆游不愿审时度势,在秦桧麾下效力,而是宁愿承受功不成,名不就之苦,一心只想恢复中原。在着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茅威涛的演绎下,在一句句铿锵有力的唱词中,我才慢慢真正领会到了陆游那些诗句的重量。”接着,他对自己对中华文化的态度进行了反思:“在上海这座洋气十足的社会里,有相当一部分的同学跟我一样远离着传统文化而不自知,也从来不知道就在我们身边就有越剧这样沉淀着千年文化的艺术。”卢惠义同学观看越剧后产生的这一番感慨,在大学生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说明青年人现在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实在太少了,只要能多接触越剧这样的传统艺术,他们是能够认识其中的价值,从而乐于去观赏。
从这位大学生身上,使我们看到了越剧争取年轻观众的希望。从对大学生的调查中也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认为戏曲艺术是精华大于糟粕(44.4%)或精美的艺术瑰宝(44.4%)。说明多数青年看到了戏曲艺术在当代的生存价值,对传统文化仍然怀有比较深厚的感情。”⑤
越剧争取年轻观众,是一项长远的战略性任务,切忌急功近利,而要多做扎实的基础工作,立足长远,面向未来。江苏省戏剧学校校长何华平认为:戏曲文化传承,既要有专业教育,也要有普及教育,这是一个必须两手抓的“一体化工程”,也需要政府、社会和学校形成合力。没有专业教育就培养不出优秀的演员,而没有普及教育,就无法形成新的观众群体。
近年来,在普及戏曲文化教育方面,各地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成果。比如在越剧的故乡嵊州市,越剧进课堂已进行了十年的实践,组建了以越剧人才培育试点学校---城南小学为龙头的,由10多所中小学、幼儿园参与的“越剧教育网络学校群体”,招收越剧教师80余名,所编着的全市越剧教材《小学生学越剧》被列为浙江省基础教育地方课程教材。在浙江绍兴县,自从2011年9月开学后,绍兴县教育体育局在全县中小学推行“地方戏曲进校园”活动,为各校音乐老师培训越剧经典唱腔及教学方法,要求将地方戏曲纳入中小学日常音乐教学。全县10多万中小学生都有了专门的地方戏曲课,包括绍兴本地越剧、绍剧和莲花落。越剧进课堂,普及了中小学生的越剧知识,培养了对越剧的兴趣和爱好,增进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了素质。相信在他们中间,在今后会涌现一批越剧新的观众。除了越剧进中小学的课堂外,许多越剧的专业表演团体,如上海越剧院、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浙江越剧团、杭州越剧院、宁波小百花越剧团、绍兴小百花越剧团等,经常送戏进大学校园,开设讲座,普及越剧文化,从而培育了一批大学生观众。
应该认识到,培养越剧新的观众群体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的任务。培养越剧新的观众群体,不是观看一二场越剧演出或听几次讲座就能实现的,也不是在短期内能迅速形成的,而是要通过长期扎实有效的工作,才能实现目标。因此,在全社会营造一个良好的传统文化的环境十分重要,说到底,这也是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素质的问题。如果设想,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能经常了解和接触越剧,在剧场里经常观看越剧,参与社会上丰富多彩的各种越剧活动等,在这样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中生长起来的青少年,自然会对越剧产生兴趣和感情,认识其价值所在,从而逐渐产生和形成越剧新的观众群体。广州粤剧团团长倪惠英在展望传统戏曲文化前景时说:“我们相信,随着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结束,人们会从五光十色的浮躁中冷静下来,会去分辨什么是文化中的精粹。”因此,虽然培育和争取青年观众群体是一件长期艰巨的工作,但只要政府、社会和学校形成合力,并锲而不舍地坚持抓下去,肯定会抓出成效,从而逐步形成越剧新的观众群体。
出人出戏是根本百年越剧的历史,也可以说是出人出戏的历史。在中国戏曲的大家庭中,越剧作为比较年轻的一员,她之所以发展得比较迅速,就是因为在善于汲收、勇于创新的精神指导下不断的出人出戏,涌现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演员,涌现了大批优秀的剧目。出人方面,在越剧早期,曾涌现了一批优秀的男演员;到了女子越剧时期,更是群星灿烂,如“三花一娟”、“越剧十姐妹”、越剧13个流派的创始人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直至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亦涌现出大批的优秀演员。出戏方面,越剧在百年中出现了被称为四大经典剧目的《梁祝》《祥林嫂》《西厢记》《红楼梦》以及大量优秀剧目,造就了剧种的辉煌。
要繁荣越剧的城市市场,出人出戏是根本。因为市场的竞争,归根结蒂是艺术实力的竞争。只有培养名演员、创作名剧目、打造名剧团,才会有强大的竞争力和号召力,才会赢得市场。上海越剧院、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浙江越剧团、杭州越剧院、、宁波小百花越剧团、绍兴小百花越剧团等剧团,他们在演出市场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号召力,正是充分发挥了名人、名剧和名团效应的结果。着名戏剧理论家刘厚生指出:“越剧今天必须进行改革,必须要有新的大革新家出现。演员也好,导演、音乐家或者剧作家都好,一定要有一个以至一群新的、更富有时代精神、艺术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有理想的大革新家。我更希望各地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人能够发现、培养、保护和支持这样的革新家。”⑥
在出人方面,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相当多的越剧中青年演员的素质有待提高,比较突出地表现在基本功不够扎实、文化艺术素养较差、缺乏创造性思维等。比如在唱腔方面,现在大多数的中青年演员都是学唱流派唱腔,且停留在模仿的阶段,而没有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塑造人物的需要来创造性地学习流派唱腔,体现出自身的特色,更不要说创建个人的风格和流派了。想当年十多个越剧流派的创始人,之所以能创建出独具一格的流派唱腔,正是从自身条件出发,从塑造人物出发,充分发挥了其创造才能,才逐渐创造了具有鲜明风格特色的流派唱腔。如戚雅仙和金采风、吕瑞英,开始都是学唱袁(雪芬)派唱腔的,后来在舞台艺术实践中,由于她们富有创造精神,才能在学习袁派的基础上脱颖而出,各自创建了具有鲜明个性色彩的戚派和金派、吕派。我们的中青年演员,如果只能模仿流派唱腔,而缺乏自己的创造,那到头来还是停留在那十几个流派上面,而没有创新和发展,这样的状况如何能满足观众的审美要求并推动剧种的前进呢?因此,努力提高中青年演员的整体素质,培养其创造性思维,才能涌现出一批具有自己独特个性和风格的优秀演员。
戏曲是综合艺术,一台上乘的演出剧目,不仅要有优秀的演员,还必须要有优秀的主创班子,如编剧、导演、音乐、舞台美术(包括布景、服装、化妆、音响效果、灯光、道具等)等一二度的主创人员。现在一个突出问题是剧团主创人员严重匮乏,尤其是高素质的主创人员。因此,各剧团在推出新创剧目时,只能邀请在团外有名望的主创人员,这样就经常出现在几台演出剧目中的主创人员总是那几张老面孔的现象,造成了剧目艺术风格上的雷同化,影响了创作剧目艺术上的百花齐放和总体质量的提升。在努力提高演员整体素质、培养优秀演员的同时,积极培养其他一二度的主创人员,提高其他主创人员的整体素质,实为越剧界的当务之急。着名戏剧理论家郭汉城在论述戏曲现代化问题时说:“人才的不足是实现戏曲现代化任务最根本、最主要的矛盾。我国戏曲有三百来个剧种、三千多个剧团、二十万人的队伍,面对千百万的观众,而戏曲队伍的整体水平不高,缺乏高、精、尖人才。剧目创作、理论研究、行政管理都是如此。戏曲教育力量薄弱,后继乏人、缺乏持续发展的能力。加强人才建设,全面地培养出一支有文化、有志气,既懂得中国又了解外国的戏曲队伍,是完成戏曲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培养戏曲人才是戏曲现代化的纲,纲举才能目张。抓住这个要领,各种矛盾才能迎刃而解。”⑦在出戏方面,近些年来,越剧新创剧目的数量相当可观,但缺少具有较强市场号召力和影响力的剧目,缺少经得起时间和观众检验的优秀保留剧目。有些剧目虽然得了高奖或大奖,舆论也一致叫好,但观众却并不怎么认可,也没有成为保留剧目,更多的新创剧目演过几场后就偃旗息鼓了。新创剧目的这种状况也是导致越剧城市市场不景气的一个重要原因。
要繁荣越剧的城市市场,在演出剧目上应坚持两条腿走路,即在演出越剧的经典剧目和优秀传统剧目的同时,不断演出新创的优秀剧目。那么,新创的优秀剧目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格和特征,才能受到广大观众欢迎,并具有比较长久的生命力呢?我们认为应该具备这样几个特点:
(1)开拓题材。越剧擅长才子佳人的题材,曾经产生了许多优秀剧目,其内容具有反封建的进步倾向,艺术上也有较强的观赏性,这是它的优势所在。
但是,在今天的新时代,越剧如果还局限在才子佳人的题材,不进行积极的开拓,就不能增强剧种的表现力和生命力,不能满足新时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一直走在越剧改革前列的茅威涛在纪念越剧诞生100周年时曾发出了这样的感悟:“对于我们这一代越剧演员而言,我们的越剧不能再停留于家居女性最为关注的儿女情长这一狭窄领域。越剧不能把自己局限在这样一个极小的题材范围之内,因为仅仅局限于这样的题材中,越剧发展的空间就受到了极大限制,越剧的魅力同样也被大大地限制了;就是儿女情长的题材,也需要注入全新的人文关照。因此我们这一代演员需要更多思考,需要寻找更能适应新时代的文化消费主体的题材,需要为越剧的艺术表现寻找新的增长点。---题材的开拓,才能让越剧在今天的社会里有更多的文化承载,才能让越剧得以分享我们这个时代的思考,站在时代的精神高地上,和这个时代的主流观众产生情感与思想的共鸣。”⑧作为一位有进取精神的越剧表演艺术家,她清醒地看到了越剧题材存在的局限,产生了要在题材和艺术表现上加以突破和开拓的强烈愿望,并已带领她的团队在舞台艺术上进行了许多探索,其中有些探索是比较成功的。
改革开放以来,越剧界在开拓题材方面进行了不少探索,取得了可喜成果。如上海越剧院创演的《三月春潮》《鲁迅在广州》《第一次亲密接触》(与余杭越剧团联合演出),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创演的《五女拜寿》《藏书之家》《孔乙己》(与浙江越剧团联合演出),浙江越剧团创演的《红色浪漫》,杭州越剧院创演的《女人街》《德清嫂》,绍兴小百花越剧团创演的《一钱太守》,宁波小百花越剧团创演的《阿育王》,嵊州越剧团创演的《马寅初》等剧目,在题材上均有开拓和突破。虽然这些剧目有的在艺术上还不很成熟,存在着某些不足,但这些剧目演出后总体上看,不仅一部分老观众也能乐于接受,而且更受青年观众的欢迎,同时也为越剧开拓题材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舞台实践证明,只有开拓题材,才能使越剧在艺术上拓展更大的空间,增强时代精神,争取更多的青年观众,为剧种的前进增添动力。
(2)创新样式。内容决定形式。随着题材的开拓,越剧的艺术样式也要不断的创新。
为了表现新的题材,就要寻找与之相适应的艺术样式,这种样式应该是从反映的生活和塑造人物形象出发,把传承与创新结合起来,既要保持和发扬越剧的风格特色,又要具有时代精神。如杭州越剧院创演的表现时装一条街创业及生活风采的都市时尚越剧《女人街》,就给观众呈现了一个使越剧变得时尚的艺术样式。这个新颖的艺术样式,贴近生活,富有时代气息。表演方面,演员身上不见了以往的程式表演,使得人物鲜活,缩短了与观众的距离;音乐唱腔方面,以短句为主体的唱腔结构,在保持传统音乐声腔韵味的基础上,注入了不少当代音乐元素,增强了时代感;灵动的舞台美术设计,切合戏曲时空不固定的的美学精神,为演员的表演留出了空间。
艺术样式对于吸引年轻观众具有重要作用,因为如果没有让人耳目一新具有吸引力的艺术样式,年轻观众就不容易改变对传统越剧的看法,也就不会轻易进入剧场来观赏。因此,新的艺术样式就是为了让越剧“时尚”起来,吸引青年人的眼球,使他们喜闻乐见。着名剧作家顾锡东曾引用“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两句古诗,以古代妇人画了眉不知是否时髦而询问丈夫,来说明“艺必求新,不新则腐”的道理,他说:“新戏,一要雅俗共赏内容新,二要综合艺术包装新,小百花没有陈旧感,既能讨好老观众,又能讨俏年轻新观众。”⑨说明创新艺术样式的重要。
(3)立足主体。内容上的开拓题材与形式上的创新样式,都是越剧新创剧目所必须的,但还有一个必须要重视的问题,那就是要立足越剧的主体。
什么是越剧的主体?简而言之,就是越剧的独特风格和美学品味。中国戏曲剧种有300多种,目前仍留存在舞台上演出的还有约近200种。各剧种虽具有戏曲共同的特点和规律,比如综合性、程式性及虚拟性,唱做念打等表现手段,但由于产生的历史、地域、语言、音乐声腔等的差别,尤其是音乐声腔的不同,使每个剧种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从而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戏曲的创新不是要淡化各剧种的风格,更不是取消各剧种的风格,而是应该保持和发扬各剧种的个性和风格,使每个剧种的风格更加鲜明。因此,越剧的新创剧目在开拓题材、创新样式的艺术创造过程中,必须要立足主体,即保持和发扬越剧独特的风格。“概括地说,越剧的风格是细腻抒情,富有诗情画意。从美学形态上说,属于柔美、秀美、优美的范畴。”⑩如何正确把握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使新创剧目既具有越剧独特的韵味和风采,又有鲜明的时代感,经得起时间和观众的检验。这里关键在于把握好创新的“度”,这是创新的难点,是检验有否市场和观众的试金石,也是越剧从业人员必须要攻克的堡垒。
“在新的世纪,越剧需要一大批革新家,需要有更多优秀的中青年演员来充分施展自己的艺术才华,创建各自的风格特色,创建一批新的流派,需要勇敢而又科学地进行革新的实验,创作一大批观众喜闻乐见的优秀剧目,需要不断地开拓市场,使越剧真正能与时俱进,争取在新世纪再现新的辉煌。”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虽然目前越剧的城市市场还比较冷寂,要培育它使之逐步兴旺起来,必须付出艰巨的劳动,必将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我们坚信。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在党和政府日益重视保护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全民的文化素质正在不断提升的大环境中,越剧工作者一定会重建戏曲文化的自觉与自信,经过锲而不舍的努力,经受住时代的洗礼,在新的百年的征途上,以朝气蓬勃的面貌为越剧开拓出一个兴旺繁荣的城市市场来。
相近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