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戏曲论文

浅析文化融合对古代戏曲繁荣的贡献

时间:2018-11-01 来源:黑河学院学报 作者:杨瑾 本文字数:3573字

  摘要:古代戏曲作为栖身于古代文化的历史性文化产物, 理论上来说其繁荣期本应在古代社会阶段就停止, 但从现实角度来看, 戏曲至今仍然繁荣于现代社会中。带来这种文化及审美上变动最核心因素就是文化融合。以黄梅戏为例, 从安徽地方戏经由湖北、江西的结合, 将不同风格曲乐融为一体, 并在现代社会中逐渐发展, 形成文化交合的名戏曲。

  关键词:黄梅戏; 文化融合; 古代戏曲; 贡献;

  Abstract:The ancient opera is viewed as the product of historic culture based on ancient culture. Theatrically, the flourishing period should have stopped in the ancient society stage; actually, the ancient opera is still prosperous in modern society. Cultural integration is the core factor that brings about this cultural and aesthetic change. This paper, taking Huangmei opera as an example, discusses Anhui local opera's integrating different styles of music in Hubei and Jiangxi, developing gradually in modern society and forming a famous opera with cultural convergence.

  Keyword:Huangmei opera; cultural integration; ancient opera; contribution;

  在中国多民族、多维度的文化特征中, 文化融合是各项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所必经的, 是各种文化现象的塑形, 艺术亦然。古代戏曲又与其他古代文化不同, 其文明的体现基本建立在特定形式下。例如, 在安徽, 起源于田野的“黄梅戏”, 其传承距今已有三百年多年。从草根到今天走向世界的繁荣, 文化融合的推动至关重要。本文以黄梅戏的发展为例, 分析文化融合对戏曲的贡献, 希望所述内容可为相关研究人员起到一定辅助作用。
 

戏曲

 

  一、文化融合的基本含义

  文化融合是一种具有宽泛意义的活动形态, 其主要特征分为“文化”与“融合”两个要点。文化代表着产生融合状态的不同文化特质内容, 而融合便是要以时间、空间、政治、文化、教育等外因作为载体, 在必然变动的固态条件下所产生的部分内容或特征融合现象。文化融合实际上就是一种长期存在的动态。在古代, 文化融合多指多样性发展和民间推演, 在现代语境中, 文化融合则有了文化和产业、文化和思想教育、文化和现代技术等社会因素, 以正面维护为主, 不变动文化主形态和作用的融合[1]。

  以黄梅戏为例, 其在古代的文化融合就是指民间传承过程中与其他戏曲文化、艺术元素的融合, 在近现代, 黄梅戏也能通过其他产业推动现代技术的发展, 从而延伸成现代物质传播文化融合的艺术形式。这两种方式实际上都能对黄梅戏的传承和繁荣产生决定性的推动作用。分析黄梅戏的发展为媒介, 细化分析在古代黄梅戏发展和繁荣的过程中, 文化融合对其所作的贡献。

  二、黄梅戏的历史发展历程中的文化融合

  1. 古代黄梅戏的发展历程中的文化融合

  黄梅戏的最初起源可追溯到乾隆末期。当时的黄梅戏被称为黄梅采茶调, 并非可供大戏台表演的唱调, 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调头曲目。黄梅采茶调起先活跃在安徽省旧址, 而后在民间表演和传唱过程中, 经由湖北、江西等地旧址, 逐渐与当地凤阳歌、桐城调相互结合, 初步构成了一种集合了南方戏曲特征的“小戏腔”[2]。在该阶段中, 虽然黄梅戏并未与其他从形式上广为流传的戏曲一样, 成为各个达官贵人娱乐消遣的主流内容, 但其在戏腔融合的层面上, 获得了不少民间戏曲群体的喜爱。就在其以民间区域为主流继续进行传唱流传时, 充分融合民间歌舞形式, 逐渐奠定了其文化风格, 丰富了其草根文化的内涵, 从最开始的小调传唱便演变成具有故事性, 有着小戏和本戏之分完整的戏曲文化。例如, 黄梅戏经历了一个“串戏”的阶段, “串戏”是一种形态稍微复杂一些的表演形式, 其复杂的地方就在于戏曲人物的分别和故事结构的构成, 将很多个不同的小戏小段落融合在一起, 串成有逻辑或者不甚有逻辑的”戏“。在表演时, 需要不同的表演者加以诠释使得故事前因后果更加完整。至此, 黄梅戏的文本和音乐走逐步向丰盈的过程, “曲乐融合”的大形态方向发展, 使黄梅戏最终成为最具响头的地方戏曲。

  直至光绪年间, 光绪在位时期政治动荡明显, 该阶段也是黄梅戏历经“三打七唱”成型的重要阶段。在该阶段中, 各个民间小调逐渐在不断丰盈自身的过程中被推送到上阶层的视线中, 各种传统曲目和表演艺术在时代推演下传播。因此, 从历史阶段角度来看, 光绪年间可以说是黄梅戏在戏曲艺术“百家争鸣”的环境中, 彰显独特的“繁荣”之姿。

  2. 近现代黄梅戏发展历程中的文化融合

  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这一阶段中, 黄梅戏演出活动渐渐职业化, 从农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黄梅戏入城后, 受到老百姓极大的欢迎, 受上海“九亩地”的邀请, 黄梅艺人与京剧合班, 趁着长江水运之便走到了当时中国文化、金融、思想最为开放的上海, 受到越剧、扬剧、淮剧和从北方蹦蹦戏的影响, 在演出内容和形式上都起了很大变化。“时尚文化”的汲取, 使黄梅戏逐步形成了, 直至今天仍然鲜明存在的戏曲文化特征, 黄梅戏自此文本更加多彩, 更会“讲故事”;在表演上黄梅戏汲取了昆剧的“手眼身法”的优雅、民间歌舞的流畅和程式动作的巧妙融合, 既丰富了表现手段也形成了黄梅戏文化个性, 使之成为不同于其他“草根戏曲”的“民间大剧种”;从唱腔上来说, 其音乐相比较原有的老腔帮衬的方式, 试用胡琴伴奏, 使之更加明快、流畅, 又极具地域特色, 这种“拙朴、野趣”又不甘于“低俗”的文化态度, 使观众乐于接受黄梅戏的文化内容。因此, 在近现代环境中, 黄梅戏的包容性使其不断融合其他艺术的精髓, 黄梅戏的文化传播者接受了更多文化产业化的时尚思路, 形成了剧目正规、唱腔统一、曲乐融合且南北皆知的繁荣姿态。

  三、通过黄梅戏看戏曲与现代文化的融合

  越是发展到现代, 古代戏曲和现代产业文化的融合必要性就越凸显。目前, 我国正处在传统文化综合传承的重要阶段, 以高速形态发展的现代技术和现代文明正逐渐将人们与传统戏曲文化的差距拉大。已有许多并未与现代文化融合的传统戏曲正逐渐失去传承者, 而一些始终作为戏曲精华的京剧、昆剧、川剧、赣剧等, 也正在重新繁荣的道路上举步维艰。黄梅戏同样作为中华传统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容性、不拘一格的戏曲文化特征使其主动与现代社会文化、产业文化融合, 保留戏曲自身的文化属性, 拓展戏曲文化内涵, 革新其传播语境, 再次激发中国人对其的审美需求, 完成再度繁荣。

  1. 黄梅戏与教育的融合

  现代教育文化与古代教育文化不同, 现代文化明显偏向于自由性和规律性。而黄梅戏现代教育改良了师徒相授的单一模式。在“黄梅之乡”安庆, 不仅有专业的黄梅戏艺术学校, 2006年, 安庆师范大学成功申报黄梅戏表演专业的本科教育, 这在全国地方戏曲高等人才的培养中为首例。加大教育水平为促进黄梅戏文化传播为培养黄梅戏文化传播者、黄梅戏演艺人员的综合素养, 改善传统戏曲演艺人员“有素无养”普遍现象, 从文化根基上促进黄梅戏的再度繁荣。现代黄梅戏实现了以教育为文化传承的载体, 必定能在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 实现自己的繁荣目标。

  2. 黄梅戏与现代技术及相关产业的融合

  在现代技术文化中, 类似于影像录制的相关技术能够直接破除经典黄梅戏无法再次重现的缺点。例如, 家喻户晓的《天仙配》不仅是带来万人空巷的戏曲艺术的盛世繁景, 同样为其他的戏曲演艺的传播开了先例, 当黄梅戏部分唱腔和曲目面临着传播受限时, 表演者就能直接将表演过程录制, 而后再选择不同的传播渠道加以无限期传播, 如此便能减少经典戏曲传播中产生的文化丢失现象, 重新在不同渠道中实现黄梅戏的繁荣。另外, 黄梅戏促进了其他地域形成一线艺术文化现象, 由于受《天仙配》的影响, 在20世纪80年代, 香港的黄梅戏电影非常繁荣, 促进了黄梅戏艺术的良性发展。在今天的黄梅之乡, 从地方政府到老百姓都意识到“黄梅产业”可产生的经济效益, 例如, 抓住契机与旅游文化融合, 形成自己的文化产业。一是在安徽文化发展大省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发展发源地旅游项目。二是, 用文化产业推广城市形象, 实现两年一次黄梅戏艺术节, 每年一次艺术周。黄梅戏以及“黄美之乡”得到世人瞩目。三是, 通过黄梅戏, 使安徽、湖北、江西等“吴头楚尾”文化区域的兄弟省份文化得到更密切地交流, , 从而又推动了区域文化的融合, 而这种融合进一步推动了黄梅戏的发展和流传。因此, 在现代环境中, 黄梅戏之所以还能够被新青年所认同和熟知, 这种文化融合是居功至伟的。现今, 数字高速更是艺术发展的良好契机, 很多黄梅戏文化的推动者正在酝酿着黄梅戏艺术的深度改革。

  四、结语

  戏曲文化的繁荣必定要紧贴时代的脉搏, 其审美也必须有着与时俱进的嬗变。戏曲文化在不流失基本属性的前提下, 要擅于吸收社会、人文环境中所蕴含的文化特征可方可圆, 不拘泥于表达形式, 不排斥草根视线, 不排斥主流视线, 随着艺术的健康形态去发展文化交融。

  参考文献
  [1]苏芹.中国古典戏剧的跨文化阐释——论德国汉学家顾彬的《中国传统戏剧》[J].戏剧文学, 2016 (6) .
  [2]李晶晶.民族院校对少数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贡献研究[D].兰州:西北民族大学硕士论文, 2017.

    杨瑾.文化融合对古代戏曲繁荣的贡献[J].黑河学院学报,2018,9(08):193-194.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