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出台后,地质工作迎来第二个春天,取得长足发展,综合实力有了明显增强。为分析总结2007年以来全国地勘行业发展特点及趋势,现结合有关资料,做了一些分析研究,以期为属地化管理的地勘单位产业发展和经济运行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1 全国地勘行业及属地化地勘单位发展总体情况
本文选取2007-2012年的代表性发展数据,对全国地勘单位和属地化管理地勘单位进行统计。
1.1 全国地勘单位地质勘查资质情况
2012年,全国具有地质勘查资质证书的单位共计2404个,较2007年的1961个增加了443个,年均增长率3.45%.2012年,全国有各级各类地质勘查资质6564个,较2007年5758个增加了806个,年均增长率2.65%.其中甲级资质2128个,较2007年的1646个增加了482个,甲级资质所占比例由28.59%提高到32.42%.2007-2012年全国地勘资质变化情况见图1.【图1】
1.2 人员情况
1.2.1 全国地勘单位2012年,全国地勘单位职工总人数102.76万人,较2007年的112.20万人减少9.44万人。其中:在职职工由2007年的63.08万人减至2012年的59.79万人;离退休人员由2007年的49.12万人减至2012年的42.97万人。在职职工与离退休人员比例由2007年的1:0.78变为2012年的1:0.72.
2012年,全国地勘单位在职职工中,地质勘查人员24.82万人,占41.50%,较2007年的22.76万人占36.08%有所增加;工程勘察与施工人员8.72万人,占14.59%,较2007年的6.95万人占11.02%增加1.77万人;矿业开发人员3.58万人,占5.99%,较2007年的9.23万人占14.63%有明显下降;其他人员22.67万人,较2007年的24.14万人相当。(参见图2)【图2】
1.2.2 属地化管理的地勘单位2012年,全国属地化管理的地勘单位职工总数57.63万人,较2007年的56.47万人增加1.16万人。其中:在职职工由2007年的27.34万人增加至2012年的27.64万人;离退休人员由2007年的29.13万人增加至2012年的29.99万人。在职职工与离退休人员比例由2007年的1:1.07变为2012年的1:1.09.全国地勘单位和属地化管理的地勘单位在职职工与离退休人员比例对比见图3、图4.【图3-4】
在职人员中,地质勘查人员由2007年的14.69万人增加至2012年的14.83万人;工程勘察与施工人员由2007年的4.51万人减少至2012年的4.38万人;矿业开发人员由2007年的0.83万人减少至2012年的0.81万人;其他人员由2007年的7.31万人增加至2012年的7.62万人。(参见图5)【图5】
1.3 地勘单位收入情况
1.3.1 全国地勘单位全国地勘单位总收入由2007年的1303.87亿元增加至2012年的2184.89亿元,年均增长率10.88%.其中:地质勘查业收入由2007年的332.52亿元增加至2012年的781.88亿元,年均增率长18.65%;矿业权转让收入由2007年的22.63亿元减少至2012年的21.01亿元,相比略有减少;矿产开发收入由2007年的364.73亿元减少至2012年的276.12亿元,年均减少率5.41%;工程勘察施工收入由2007年272.43亿元增加至2012年的548.52亿元,年均增长率15.02%;其他收入由2007年的311.56亿元增加至2012年的557.36亿元,年均增长率12.34%.(参见图6)【图6】
1.3.2 属地化管理的地勘单位属地化管理的地勘单位实现总收入由2007年的605.39亿元增加至2012年的925.07亿元,年均增长率8.85%.其中:地质勘查业收入由2007年243.58亿元增长至2012年的480.46亿元,年均增长率14.55%;矿业权转让收入由2007年10.74亿元增长至2012年的13.30亿元;矿产开发收入由2007年的41.68亿元减少至2012年的20.94亿元,减少了一半;工程勘察施工收入由2007年的201.16亿元增长至2012年的296.56亿元,年均增长率8.07%;其他收入由2007年的108.23亿元增长至2012年的113.81亿元。(参见图7)【图7】
图8为2007-2012年全国地勘单位和属地化地勘单位总收入变化情况对比。【图8】
1.4 资产负债情况
全国地勘单位总资产由2007年的3826.46亿元增加至2012年的5762.09亿元,年均增长率8.53%,其中专用仪器设备净值由2007年的95.38亿元增加至2012年的188.77亿元,年均增长率14.63%;总负债由2007年的1363.97亿元增加至2012年的3431.24亿元,年均增长率20.26%.(参见图9)【图9】
属地化管理的地勘单位总资产由2007年的708.26亿元增加至2012年的1558.68亿元,年均增长率17.09%.其中专用仪器设备净值由2007年的50.22亿元增加至2012年的64.58亿元,年均增长率5.16%;总负债由2007年的381.83亿元增加至2012年的906.93亿元,年均增长率18.89%.(参见图10)2012年,全国地勘单位资产负债比为1.68,属地化管理的地勘单位资产负债比为1.72.【图10】
1.5 劳动者报酬及离退休人员费用
全国地勘单位劳动者报酬由2007年的172.31亿元增长至2012年的335.79亿元,年均增长率14.28%.其中:离退休人员费用由2007年的98.51万元增加至2012年的154.40亿元,年均增长率9.40%.属地化管理的地勘单位劳动者报酬由2007年的80.65亿元增长至2012年的150.25亿元,年均增长率13.25%.其中:离退休人员费用由2007年的66.11万元增加至2012年的113.12亿元,年均增长率11.34%.2012年,全国属地化管理的地勘单位劳动者报酬150.25亿元,占全国地勘单位劳动者报酬总额的42.23%,人均5.40万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18万元。
2 全国属地化地勘单位发展的特点
(1)地勘单位回归主业趋势明显。2007-2012年,属地化管理的地勘单位地质勘查主业在地勘单位总收入中的比重分别为40.23%、47.66%、51.49%、52.09%、51.75%、51.94%.自2009年起,地勘主业在总收入的比重连续4年超过50%.地质勘查主业得到巩固,地勘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2)商业性勘查市场空前繁荣。2007年,属地化管理的地勘单位实现勘查劳务收入70.78亿元。到了2012年,属地化管理的地勘单位实现勘查劳务收入197.26亿元,在地质勘查业收入中的比重提高了10个百分点,占地勘业收入的41.05%.矿业经济的繁荣,为各省地勘单位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在图6、图8中可以明显看到地勘单位收入在2011年出现拐点,进入2012年明显下滑,需要引起警惕和关注。
(3)工程勘察与施工业市场稳定。2007-2012年,属地化管理的地勘单位实现的工程勘察施工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分别为33.23%、27.25%、28.31%、28.42%、30.19%、32.06%.可以看到,工程勘察与施工业对地勘经济中的贡献比较稳定,是发展地勘经济的一个不容忽视的产业。
(4)矿业开发收入和矿业权转让收入明显减少。属地化管理的地勘单位矿业开发收入占地勘总收入的比重维持在7%左右;矿业权转让收入维持在10亿元左右并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2012年下降明显,较2007年减少一半。矿业开发人员也逐年减少。一方面,近年来矿业市场不景气加剧;另一方面,说明地勘单位自身拥有的探矿权特别是优质矿业权少,获取探矿权的难度加大,地勘单位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基础。
(5)资质建设水平大幅提升。2012年末,全国拥有各类各级地质勘查资质6564个,较2007年增加了951个。其中甲、乙级资质新增了1052个,资质等级逐年提高,地勘资质建设得到各地勘单位的高度重视。
(6)省级地勘基金发挥重要作用。截至2012年底,除北京、天津、黑龙江、上海和海南,全国26个省(区、市)设立了省级地勘基金。其中,16个省(区)成立了专门的基金管理机构,10个省(区)尚未成立专门机构。截至2012年底,省级地勘基金累计实施各类项目6935个,投入资金311.38亿元。省级地勘基金的建立,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7)属地化管理的地勘单位包袱重。以在职职工与离退休职工比例为例,全国地勘单位在职职工与离退休人员比例由2007年的1:0.78变为2012年的1:0.72,而属地化管理的地勘单位在职职工与离退休人员比例由2007年的1:1.07变为2012年的1:1.09.属地化管理的地勘单位离退休职工比例明显偏高,并呈上升趋势,成为地勘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
(8)属地化管理的地勘单位勘查施工及科研能力弱。以2012年数据为例,属地化管理的地勘单位与全国地勘单位相比,在职职工占46.23%,总收入占42.34%,地勘业收入占61.45%,而总资产只占27.05%,专用仪器设备净值只占34.21%,说明属地化地勘单位总资产和专用仪器设备所占比重明显偏少,与地质找矿主力军地位不相符。
(9)内部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在推进国有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方面,各单位普遍加快了内部企业化改革步伐,在内部经营机制转换、搞活二级单位、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新的成效。比如,山东局组建成立的山东鲁地矿业投资公司成功上市,河南局的豫矿公司、中国地质勘查控股有限公司,安徽局的地矿投资公司,新疆局的宝地投资公司,内蒙古地矿集团正为上市做准备,华东有色局通过在海外控股的上市公司实现了与境外资本市场的对接。各省局结合自身实际走出了各具特色的地勘单位改革道路,积累了一些经验。
(10)对外开放步伐加快。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有地勘单位改革进程的加快,许多地勘单位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锻炼了队伍,提高了竞争能力。福建、江西、山东、河南、云南、江苏、山西、四川、海南等省实施地质工作“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战略,取得积极进展。河北、云南、山西等省出台鼓励政策,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境外资源的风险勘查。
3 全国属地化地勘单位发展的启示
3.1 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
实践证明,发展好的地勘单位,都与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解决遗留问题、加大找矿投入、设备更新等问题,尤其是面临分类改革的关键时刻,更需要地方政府的支持。目前,全国实现“探采一体化”的地勘单位屈指可数,多数省局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的产业不足以支撑现有队伍。因此,争取政府支持,是改革的需要,是发展的需要,必须高度重视。
3.2 坚定发展地质勘查主业
地质勘查业是地勘单位生存发展之本,找矿成绩突出的单位,就有话语权,地位和名誉随之而来,也体现了这支队伍的价值。因此,地勘单位要抓住目前的黄金机遇期,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优化地勘产业结构,提高资源保障能力。
3.3 高度重视工勘与施工市场
从目前全国地勘单位来看,工勘与施工业发展一直比较稳定,占地勘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历史轮回,任何事情如果有高潮,必然也会有低潮。产业的分散布局,能够有效降低市场风险。因此,要重视工勘与施工业的培育,适度加大人才、设备等方面的投入,确保工勘施工业的稳定发展。
3.4 积极发展地质延伸产业
拓展地质工作服务领域,在灾害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城市地质、农业地质、旅游地质等方面,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高效服务。
3.5 大力加强资质建设
资质水平真正体现一个单位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资质建设,在反映资质能力的技术人员、资金、设备、管理水平等方面下功夫,作为各地勘单位的一项发展战略,大力促进现有资质升级和领域拓展。
3.6 坚定实施“走出去”战略
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省局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发展自己。其他地勘单位要立足局情、“资源情”,抢抓国家实施找矿突破战略的机遇,学习借鉴其他省“走出去”经验,制定“走出去”战略规划,集中部署国内、境外勘查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
3.7 保持地勘队伍的合理规模
近年来,地勘单位新招聘引进了一大批技术人员,并陆续在地勘项目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个别新进职工已经担负起项目负责的重任。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引进专业技术人员时,不能立足眼前盲目求多,更应求精,使地勘队伍结构合理、专业突出、规模适度。
3.8 改革不宜搞“一刀切”
无论是内部改革,还是即将面对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都要立足省情、局情,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参考文献
[1]国土资源部“.十一五”全国地质勘查行业发展情况通报[Z].北京:国土资源部,2011.
[2]贺冰清,王军。地质勘查行业管理与行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9:27.
[3]国土资源部。2011年度全国地质勘查行业情况通报[Z].北京:国土资源部,2012.
[4]国土资源部。2012年度全国地质勘查行业情况通报[Z].北京:国土资源部,2013.
[5]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省、市、区地勘(矿)局工作报告汇编(2012)[G].北京: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13.
[6]中央地质勘查基金领导小组办公室。全国地质勘查基金情况通报(2013)[Z].北京:中央地质勘查基金领导小组办公室,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