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产业经济学论文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机理及其集聚区构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06-16 共5693字
论文摘要

  生产性服务业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其发展速度已远远超过了制造业,同时其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将逐步取代制造业成为推动大城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创新源泉。现代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生产性服务业则是现代制造业提升和高端化的有机补充,随着部门经济规模的逐步扩大,现代制造业对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也将迅速增加。
  尽管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然而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由于产品线和产业链延伸的不足,外商投资企业对本地金融机构的信贷服务依赖性较小。产品的研发设计、关键技术以及零部件明显依赖于进口,对本地的研发设计或技术服务需求较少。这种状况从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上的不足。杭州市“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以建立“3+1”现代产业体系为导向,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业布局,深入实施“服务业优先”战略,大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化发展,加快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一、生产性服务业内涵

  关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界定:比如Machlup(1962)从知识产出视角,Greenfield(1966)从服务对象的视角,Browning等(1975)从其所涵盖的服务类型视角,以及Howells等(1986)从服务对象和包含的服务类型两个维度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进行界定。综合国内外各学者的观点本文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必须以知识为产出,其产出中包涵有大量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它主要向产业链的中间生产者而非最终消费者提供产品或服务,即中间产品的投入而非最终商品的产出。
  通过以上内涵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生产性服务业是一种中间需求性质的服务业,在经济业态中往往表现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和资金密集型服务业。例如研发设计、信息通讯、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咨询、就业服务、法律服务、市场调查、会计服务和金融服务等领域都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典型领域。当然三种生产性服务业类别的划分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由于服务产业界限的模糊性导致有些领域本身就存在着交叉的关系,比如信息通讯服务既可以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也可以是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将生产性服务业分为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很显然这是从生产性服务业服务活动的视角所进行的分类。

  二、产业集聚理论回顾

  吉亚辉等(2012)指出产业集聚是指一定数量的企业为了追求利润共同组成产业集群,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主要动力的现象,其实质是由于经济活动和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集聚而导致的规模经济。根据产业集聚理论的观点,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由于空间地理区位上的相近性,服务对象或内容的相似性或互补性,导致了生产性服务企业之间在地理区位上的集聚,旨在通过互相协作达到企业之间互相沟通和信息的搜集,把握行业的整体发展趋势,给所有参与集聚的企业带来集聚优势。
  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不仅可以给单个企业减少不确定性所带来的经营风险,增进不同企业之间的交流协作降低交易成本达到规模效应;还能加强不同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之间共享服务或专业配套设施,在集聚区内形成明显的外部经济效应;此外还能使集聚区内的企业互相之间建立各种信任,开展业务上的联系。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主要是集聚企业出于追求企业之间的业务交流、合作的便利性和互补性,对外部经济性的共享,因此产业集聚理论在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领域能够提供很好的理论支撑。

  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机理分析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机理问题,产业集聚理论给出的答案是生产性服务企业之间为了追求一种由于集聚而带来的集聚效应。从集聚的形式上来看,产业的集聚一般有集群式集聚和共生性集聚之分,集群式集聚是指相同或相似企业集聚在一起,而共生性集聚则是指不同的企业集聚在一起。本研究主要从集聚形成原因的角度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机理进行分析。

  (一)外部经济

  经济学家马歇尔的研究发现产业集聚与外部经济之间密切相关,他指出正是外部经济性推动了产业的集聚,最终形成所谓的产业集群。马歇尔的理论被认为是分析产业集聚形成和发展内在机理的重要理论,该理论同样适用于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机理分析。然而制造业集聚中比较强调的成本优势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中显得不是很明显,所以不对其分析。
  促使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关键因素是集聚企业之间的互补和共生。首先,所谓互补是指制造业所需要的服务,必须是多个不同类型的生产性服务企业聚集在一起才能完成其最终的服务目的。诸如广告公司必须与信息通讯商、出版商、传播运营商等不同的生产性服务业在业务上的相互协作才能完成提供广告宣传的服务。其次,所谓共生是指性质相同或相似的生产性服务业在趋近的空间聚集在一起,进而使得聚集区内的企业获得共同的集聚效益。
  共生性所带来的第一个外部经济是人才的易获得性。集聚使得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高度智力型人才的获得带来大大的便利。伴随着集聚过程的形成,在区域内会形成同一行业相关人才的高度聚集,比如美国的硅谷,这在无形之中形成了一个专业化程度很高的人才市场,使得高新技术人才都集中到这个区域来。而对于制造业企业而言在该区域也更容易找到适合自己企业的高新技术人才,大大节省了人才招聘中的成本费用支出。
  共生性带来的第二个外部经济性是知识、信息和技术的可获得性。生产性服务业不像制造业那样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原材料、劳动力等成本资源,而是主要依靠信息、技术渠道的畅通,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生产性服务业在区域内的集聚往往出于对信息、技术等资源的共享。
  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智力人才在区域内的集聚,在集聚区内部会产生一个非正式的知识交换场所,正是通过这样一个非正式的知识交换场所,达到人员之间相互交流的目的,从而促进知识在不同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之间的传播和交流,形成一种自主的、散发的学习过程,最终使得参与集聚过程的企业更容易地获得相关的技术、知识。
  共生性带来的第三个外部经济是市场的集聚与辐射效应。对于生产性服务的生产和消费往往是同步的,特别是高新技术的生产性服务强调顾客的高度参与性、互动性,这就要求生产性服务企业在地理空间分布上的集聚性,使其必须在城市中心或经济繁华地区集聚。同时由于生产性服务企业在一定地理空间上的集聚会产生对周边地区的一种辐射,使相同或相近的生产性服务企业先后加入到集聚区域,形成更强大的知识、信息或技术的核心区域,产生一种辐射效应。

  (二)关联效应

  生产性服务企业往往存在着企业规模不大,所提供的服务功能相对单一,因此服务功能各异的生产性服务企业之间就存在着相互依赖的状况,其关联性也就越来越强。从微观层面上来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内不同的企业之间由于存在着渗透与关联,可以联合起来给制造业提供服务,从而获得一种范围经济,产生关联效应。这方面做得比较成功的当属全球最大的企业管理和协同化商务解决方案供应商SAP(思爱普)公司。SAP公司作为成功企业背后的管理大师在全球超过120多个国家拥有超过11万家ERP系统客户,通过提供业务管理解决方案帮助企业更加卓越地运营。SAP公司在为客户提供ERP服务过程中,会通过与普华永道、德勤等专业的咨询公司,以及HP、IBM等IT企业组成项目实施小组的形式来开展业务。其成功之处在于集合了自身的ERP软件、知名咨询公司以及IT应用商,形成了一个ERP的产业链。这些高度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企业之间通过互相合作,给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从而实现更高的经济价值,获得集聚带来的关联效应。

  (三)创新效应

  生产性服务业是服务经济和知识经济的结合体,在知识、创新扩散中起着关键性的角色。这是因为客户企业往往难以依靠自身的能力吸收外部的知识,而必须依靠某一领域的专家帮助其实现知识的转移。依附于制造业集群附近的生产性服务业凭借其在某一领域内的知识优势,帮助中小规模企业完成知识的扩散。生产性服务企业在集聚区内能够与相似的同类企业形成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网络体系,集聚企业内不同成员之间的交流协作,可以大大促进集聚企业间的资源、信息、技术的互补或共享,从而提高其技术服务创新能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内服务企业之间的现实竞争压力、潜在竞争压力和持续的相互比较也成为了推动集聚区企业开展创新活动,提升自身实力巨大的创新驱动力。这些创新驱动力不断推进集聚企业的良性演进。

  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模式

  通过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机理的分析,同时结合生产性服务业自身的特征,发现不同的生产性服务业有着不同的集聚模式特征。我们借用产业集群领域相关文献的理论支撑,提出以下几个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构建模式。而现实中在一定的区域空间范围内可能同时存在多种集聚区模式,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

  (一)马歇尔型集聚区

  马歇尔集聚区的主要特征:集聚区内的企业规模较小,众多小企业原子式地聚集,主要满足区域内的市场需求,当然这种需求也在逐渐扩大到区域以外。集聚区内企业之间联系紧密,企业与集聚区之外企业的合作与联系程度较低。新企业的形成或加入对集聚区内企业的专业化动态发展至关重要。集聚区内的商会或者协会具有较强的影响力,能够提供管理、培训、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如图1所示)。
  
  
马歇尔型集聚区图  
  (二)辐射型集聚区

  辐射型集聚区的主要特征:集聚区内存在一个或少数几个大型企业(这个核心企业往往是制造业企业),以及围绕大型企业存在的众多小型企业(这些小型企业往往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内由一个或者少数几个核心的大型企业支配,众多的小型企业环绕核心企业周围,随着时间的推移,核心企业周围会聚集大量的辅助型小型企业。集聚区内的合作主要是基于核心企业之间,以及核心企业与区域外的供应商或核心企业之间展开。集聚区内的小型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是围绕争取核心企业的订单开展(如图2所示)。
  
  辐射型集聚区图
  
  (三)卫星平台型集聚区

  卫星平台型集聚区的主要特征:总部在集聚外的大型企业起核心地位,集聚区内的企业是大型核心企业的分支机构,其与母公司的生产性集中区之间联系密切。集聚区内的企业之间缺乏上下游之间的关系,缺乏互相之间的合作。集聚区内的企业主要为各自的核心企业提供资金、专门的技术、金融、物流等服务。这种集聚产生的集聚效应较低,往往是出于政府对集聚区基础设施的提供、税金方面的减免而存在(见图3所示)。
  
  卫星平台型集聚区图
  
  (四)依赖政府型集聚区

  依赖政府型集聚区的主要特征:集聚区内的企业主要依赖于政府部门的投资和科研能力支持开展经营活动,主要服务于政府的采购订货,相关部门主要应用政府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集聚区内的企业主要是大型国有组织或者是国家机构(诸如军事基地、大型科研院所、学校)以及一些小型企业,它们之间以分包合同为基础形成联系。集聚区内缺乏一些专业化的金融、技术、管理等服务,这些服务会从集聚区外的大学、科研机构等流入进来。这种集聚区模式似乎很像辐射型集聚区模式,但是企业之间的联系又很少,又似乎很像卫星平台型集聚区模式,很难用产业集聚理论去分析(见图4所示)。
  
  依赖政府型集聚区图
  
  五、杭州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构建对策

  (一)优化外部环境,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式发展

  积极推进发展“3+1”现代产业体系的政策导向,优化产业布局,深入实施服务业优先战略,大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化发展,加快形成服务业为主的地方产业结构。
  杭州市政府一方面应优化投资方向,科学地规划与生产性服务业相关联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形成配置合理、优势突出的产业区域空间分布。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尽快建立和完善贸易、期货、土地评估、证券投资、交通运输等方面的规章制度,营造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宽松的外部政策环境,以此来规范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式发展的政策体系。此外还要积极构建信用体系,增进企业间的良性协作,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通畅和透明的信息交流平台。

  (二)优化产业布局,彰显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效应

  杭州市要充分集聚各区的相对比较优势,凸显各区的特色产业,通过规划产业布局、财政政策上的支持和引导,科学合理地引导杭州市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区的建设。
  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布局上杭州应立足地方,突出特色,积极打造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金融服务业集聚区、信息与软件服务业集聚区、现代物流业集聚区、商贸服务业集聚区和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实现集聚区内产业间的优势互补、共利共赢,彰显区域经济发展上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效应。
  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布局上杭州应重点发展杭州国家软件产业基地、杭州国家动画产业基地、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服务外包示范园、钱江新城杭州金融城、钱江世纪城中央商务区、滨江电子商务集聚区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推进杭州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化发展,加快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加强产业联动,提高产业的关联度和综合竞争力

  杭州市产业发展过程中应加强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联动,推进二三产业的融合。作为生产性服务业主要服务对象的制造业借助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规模化优势提升自身的生产效率和综合竞争实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高度关联性,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过程中显得尤为明显。因此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离不开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和建设。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化发展中应努力实现自身的外部经济、关联效应和创新效应,充分融合二三产业的联动效应,使自身的发展更好地作用于、服务于地方制造业的发展,以及地方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四)强化人才支撑,积极打造智力软实力平台

  生产性服务业大多数是属于知识密集型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这就决定了其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诸如研发、金融、信息咨询等行业。因此杭州市要通过引进和培训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加快培养专业性和复合性的生产性服务业所需人才,另一方面积极吸引海内外高智力人才来杭州就业、创业,同时为其提供良好的环境,以此更好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式发展,为杭州市的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人才保障。

  [参 考 文 献]
  [1]浙江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S].2011-2015
  [2]吉亚芬,李岩,苏晓晨。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相关性研究[J].软科学,2012(3):15-19
  [3]刘斌着。产业集聚竞争优势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