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汽车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支柱产业,近些年来,我国汽车销售量和保有量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而飞速发展,已成为世界汽车产销量第一大国而不是第一强国,要想使我国成为汽车强国则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必经之路,与此同时,世界各国也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提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层面。从开始推广到 2013 年以前,新能源汽车产业都始终处于“好不叫座”的境地,由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特性和发展中存在市场失灵的现象,世界各国尤其是相对发达国家为了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实施性生产阶段颁布了一系列产业政策,来引导和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快速发展。随着一系列政策的颁布实施,新能源汽车将会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汽车,必须让市场和政府共同起作用,以加快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和提升国际竞争力。所谓的产业政策绩效是政府依据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所制定的一系列产业政策在实施后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所产生的实际效果。
然而,在实践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有待解决,例如: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的实施效果如何?产业政策的力度是否维持不变?产业政策的投入过程中权重是否需要调整?产业政策的产出指标是否令人满意等等,从产业政策促进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产业政策绩效有待提高和深入研究。
二、选题研究意义
新能源汽车产业是采用新能源汽车研究和开发创新的成果进行产品生产和服务的产业集群,具有战略性、智力密集性、关联度高、创新性、高投入高产出性和环保性等内在特点。新世纪以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国家综合能力的制高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产业经济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质量,同时也决定了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高低和处于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各国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提升经济竞争力、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提升到国家战略发展层面的重要地位。而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需要国家的大力扶持才能培育壮大,为此我国提出了一系列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整体规划和政策措施。
本文的选题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有一定的意义,理论上讲,产业政策一直是产业经济学研究的重点,目前来看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研究的重点在于产业政策内容的制定、实施、国内外相关产业政策的对比以及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的预测分析,很少从政策绩效角度进行系统的研究。实践中,产业政策的制定实施是为产业发展服务的,产业政策是否有效要看是否作用于产业,并实现了预期目标。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政策绩效研究的相关文献
产业政策绩效是政府对制定的产业政策在具体实施手段以及实现目的的具体表现,并且是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应理性考虑的问题,对产业政策绩效研究已经成为多个国家或地区所研究的热点问题,大致分为从理论层面和实证层面对产业政策的效应经行分析。
(一)理论层面
国外学者早在 1970 年,就有针对产业政策绩效这一经济概念的研究,H.Lasswell 和 A. Kplan 就指出产业政策绩效就蕴含在产业政策制定“价值”这一要素中,即用产业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价值来衡量政策绩效的实施效果。德国学者 Wurman 在 2007 年将提出了经典的政策评估是通过投入产出级因果机制来分析产业政策实施的成功与否,来分析产业政策的实施对社会效应的影响。
A.Premchand 在 1995 年将政策绩效用“3E( Economy、Efficiency 、Effectiveness)模式”来概括,即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这一评价模型与绩效评价的衡量标准相呼应,但随着对产业政策绩效的研究,将民众的满意度、回应度等社会效应指标考虑进去,增加了绩效评价的全面性。2002 年 Mariko Sakakibara 在分析产业政策绩效时对日本和韩国的产业政策进行对比发现,韩国想通过产业政策来达到甚至超过日本的规模经济,然而在实施了产业政策后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研发合作以及知识共享,却给其相应的制度结构和组织研发带来较大障碍。2006 年MaxAhman 在对日本该时期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汇总分析,发现对新能源汽车(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均曾采用长期战略规划,从技术研发发到市场支持均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来推动电动汽车的发展,然而混合动力汽车在没有得到产业政策支持的情况下却获得成功。
国内对产业政策绩效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是被国外研究所带动,对产业政策这一概念,早在 1992 年周小川等人就对产业政策给出了几个定义:一是在市场可能存在缺陷的方面,政府应采取一定的弥补措施如政策倾斜,以达到合理配置资源的目的;二是促进贸易发展以及加大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政府应实施中性产业政策,协调各产业均衡发展;三是弥补经济转轨时期由于价格不合理所造成的资源配置失效问题。曹休宁等人在 2007 年研究指出,在市场经济下,政府干预经济主要方式是从宏观和微观政策出发,并且可将产业政策看作是一种微观经济政策,来对产业结构起调节作用。在 2002 年代永华对我国早起产业政策绩效经行实证分析,发现改革开放早期,市场机制逐渐形成产业政策绩效效果比较显著,相对于前期来讲在后期,产业政策对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产业快速发展的作用就相当有限。同年,林枫等人指出无法否认产业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但也不应夸大其作用,他们认为我国产业政策的颁布仅仅是为了为国内外研究学者进行深入研究提供素材。2003 年慕玲等在对我国播放机市场的研究中发现,要想使落后国家的技术产品能在开放经济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不仅需要技术水平的提升,更需要政府实施产业政策以及技术政策的支持与鼓励。2006 年韩小海主张实施有效的产业政策,有效的产业政策即是指能够促使产业转型升级并健康发展的政策,在对政策绩效进行评价时,将效应指标和效果指标引入其中。2007 年夏聘翔指出产业政策不仅能促进我国生产力的提高,也相应的产生了一些负效应如贫富收入差距拉大、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寻租等问题。2008 年白雪洁在文中指出,产业政策实施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企业和企业所处的经济周期所决定,若企业发展的意愿和产业政策制定目标相一致,那产业政策能达到预期效果。同年,赵坚从企业能力理论比较优势的角度对产业政策绩效进行分析,发现从产业政策制定与发展战略的依据得到传统的产业政策在促进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困境,为此需要从企业能力为向导,制定有竞争性的产业政策,推动相对落后产业的发展。2011年张嵎喆等人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台的各项政策研究分析后,发现产业政策在一定程度对新兴产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但是目前来看产业发展还存在较多问题。
(二)实证层面
Sakong 和 Jones(1980),Amsden(1989)分别对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的产业政策进行了详细研究,强调这些国家在经济上取得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产业政策。然而 Beason 和 Weinstein(1996)采用 13 个产业部门 1955-1990 的样本数据,从日本产业政策对部门 TFP 增长的效应的角度,发现优惠政策对目标部门的估摸效益没有相关性,换句话就是说政策并没有促进目标部门的规模收益。
Lawrence 和 Weinstein(2001)从公司税角度加深了这一研究,得出差别的公司税率对部门 TFP 增长影响显著,而直接补贴和补贴贷款反而对部门 TFP 增长却没有影响。
国内学者近年来也开始从实证的角度利用计量模型对产业政策进行评价。刘希宋等(2005)利用层次模糊分析法,构建了我国支柱产业政策实施效果的综合评价层次结构模型,采用模糊合成运算方法,将定性问题转化为定量评价问题。陈史铭鑫(2005)运用 CGE 模型对高技术产业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张玉喜(2006)对我国产业结构发展状况与金融发展水平进行协整分析,并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我国区域金融中心的选择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刘诚(2009)以退耕还林政策的内容、执行效果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公共政策学的问题分析框架,基于层次分析法进行多层次多目标分析,对我国退耕还林政策进行了相对全面的分析和评估。
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相关文献
国内外学者对新能源汽车的研究主要归为三类,一类是单纯的从新能源汽车技术方面如电池技术、电路技术、电机技术等方面进行研究,第二类是从对不同国家的产业政策经行对比分析,在现有的文献中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与新能源汽车相对较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政策对比分析或者是新能源汽车产业较发达国家之间产业政策的对比分析,第三类是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分析结果进行战略性研究。本文针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相关文献的综述主要是从后两个方面进行。
国外研究方面,在美国,2003 年 John R.Wilson & Griffin Burgh 在文章中指出将石油的理想代替品认为是氧能源,因为在氧能源的消耗过程中不会产生污染以及温室气体的理想燃料,尽管在对氢能源的普及中会遇到诸多限制;2004 年 JosephRomm 在 Freedom Car 项目中指出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研究的重点以及技术突破应该转变为氢能源方向;美国政府(2007)颁布了相应的节能政策措施,指出在未来的十年间将对汽油的使用量降低两成;美国氧能源协会在同年指出,氧能源作为新的可再生资源对经济新一轮的快速发展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都起着积极作用,在未来 15 年发展中将会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以使氧能源得到高速、高效发展;政府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主导者,需要在技术创新研发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上进行大力扶持力度,在 2008 年为了加深对锂电池的研究,有将近十四家电池以及先进材料企业在阿冈实验室的支持下,开展联盟研发以扩大创新及生产实力; 在 2010 年时 Steve Dyer 就指出从 2012 年开始新能源汽车产业新的增长点着重在于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展。预计到 2020 年以前,制约纯电动汽车作为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经济新增长点的制约因素主要为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汽车的技术性能以及电池价格等。美国在《能源政策法》和《清洁空气法修正案》中从节能减排的角度,在决定新车型的减税制度时注重考虑了汽车的整车重量以及油耗相对改善率的水平。
在欧洲为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在会议中颁布了一系列提案,主要针对电动汽车燃料及电池方面的政策措施,在 2003 年欧盟发布的《欧洲未来氢能图景》中就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的电动汽车方向实施了相应的政策措施,意在推动电动汽车在欧盟国家的研发和产业法批量生产;2006 年通过了“生物燃料计划”,以此促动生物燃料在欧盟国家的发展,通过第二代生物燃料的开发,来优化生物燃料的生产成本,并在随后发布的 2030 发展展望中,指出到 2030 年生物燃料应占到汽车总燃料的 1/4,并提出了具体的时间安排;2007 年 Andre Martin 在慕尼黑氧能源协会会议上,发布了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氧能源技术和燃料电池的研究计划;同年在通过的有关发展氢燃料汽车立法建议中指出,欧盟和企业将各出资 4.7亿欧元来加大对氢燃料汽车方面的研究;2008 年通过了对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立法建议,从法律的层面上进一步推动了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同年为实现在未来十年间使新能源汽车商业化生产,拟投资 10 亿欧元,用以研究燃料电池和氧能源。英国在 2010 年推出的“绿色复苏”计划,拟在推广城市中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加大城市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及合理布局店里网络。
日本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方面则相对更注重混合动力汽车的研发和推广,早在 1997 年,混合动力汽车整车技术已经成熟并可进行商业化大批量的生产;Yoichi Kaya 在 2006 年根据新阶段燃料资源以及气候变化情况从环保性和能耗比两方面对燃料电池和氧燃料进行分析评价,预见全球将会变暖这一趋势,发展氧燃料将是发展新能源汽车理想的石油替代品;Hasishilshitan 在 2007 年从产业政策、战略、产业文化等要素总结了混合动力汽车发展的产业化。尤其针混合动力汽车及纯电动汽车的技术研发和发展方向的可操作性进行分析,对日本氢能加气站运行状况进行分析,针对燃料电池等领域提出建设性意见,.
国内研究方面,王贺武等(2014)在《基于数据库的中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进程的分析》中,指出在公共领域的市场化获得成功,但是在乘用车中的市场占有率却仅为0.4%,同时指出中国国家财政补贴政策的变化对产品市场表现的影响是巨大的。乔亮国等(2015)在《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研>>中,分别从企业和消费者两个角度分析,指出现行税收政策优惠力度不够及政策导向欠缺。陈柳钦(2010)在《美日欧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中指出从新能源汽车技术变革和产业升级的战略角度分析,根据美日欧等国家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经验表明,提出了政府的产业支持和财政补贴是新能源汽车走向市场化的关键。肖俊涛(2011)在《论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政策的完善》中从产业支持及扶持政策角度分析,得出政府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扶持政策系统化不强,尤其是针对上游核心零部件产业的支持。孙俊秀等(2012)在《美日欧新能源汽车政策辨析及启示》中,从美日欧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政策演变路径,对影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技术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5大驱动要素模型,即能源可得性、技术成熟性、消费便利性、消费经济性以及消费心理。
徐国虎等(2010)在《新能源汽车购买决策的影响因素研究》中从微观层面采用主成分进行实证分析,分析出决定新能源汽车购买的影响因素分别为:基础设施、购置成本、售后服务、使用能耗因子、汽车品质、周围影响因子等;唐葆君,吴晓凤( 2012)在《政府激励消费者购买混合动力汽车的政策影响分析》一文中使用多元回归模型探讨了政府政策对吉利作用的影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影响最显著的是货币形式的激励政策。
三、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绩效研究的相关文献
符贵兴(2013)在《结构调整中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创新》中指出,当前的电动汽车产业的管制思想基本延续了汽车产业政策的过度行政管制,扭曲了市场机制,指出实际效果并不理想。陈衍泰等(2013)在《基于二阶段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支持政策评价》中分别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就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的绩效进行评析,指出新能源汽车产业整体建设还处于比较落后的位置,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地方政府通常根据中央精神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实施政策,进而从某种意义上限制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吴胜男等(2014)在《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研究》中针对“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新能源汽车产业产业技术创新工程”、“新一轮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等重要政策现状分析,得出政策绩效已逐步显现。王显志等(2014)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评价》中,从产业发展指标、技术研发指标和应用推广指标三个层面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绩效进行分析,指出应用推广依然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四、简要评述
从以上整理的国内外文献中可以发现,于新能源汽车的研究其发展现状和政策分析比较多,对不同国家或地区间的政策对比分析以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前景的研究比较常见,大多都基于产业整体分析,得出的建议相对比较模糊、宏观;政策绩效方面的研究逐渐从理论层面到实证层面均涉及到,从最初的基于可获得详实数据基础上的政策实施前后或者不同地区之间对比到模糊层面的由定性问题转变成定量问题的分析,不能否认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但是产业政策的影响程度在复杂的社会经济中不能精确的反应出来,因此在建立政策绩效的评估指标体系时,应结合具体产业的实际情况;但是对新能源汽车产业从政策实施的绩效角度研究的较少,有相对较大的研究空间,因此,进一步探析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实施绩效将是研究趋势。
第三节 本文的方法、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本文综合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定性研究方面,本文采用了文献分析与理论归纳整理的方法,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对中外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有一定的认知,结合相关的产业政策分析方法,指出产业政策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影响路径及作用。在定量分析方面,通过查阅图书、统计年鉴、电子文档资料等,获得所需数据,来进行现状分析;在实证分析上,运用 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将定性问题进行定量分析,最终得出评定结果。
二、主要内容
近几年,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的陆续出台,以及新能源汽车产业行政进入壁垒的降低,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数量也随之增加,而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并没同比例的增加,本文在现有水平下着重分析:根据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对产业政策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实施绩效进行研究。
第一章绪论。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文献综述、主要方法、内容及创新点。
第二章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首先,界定了本文分析得新能源汽车类型,给出了产业政策以及政策绩效的定义;其次,介绍了产业政策的理论基础:新经济增长理论、后发优势理论以及市场失灵理论,从外部性角度给出新兴产业的理论依据。最后探究了产业政策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路径以及产业政策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作用进行分析。
第三章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和产业政策现状分析。从二大方面陈述,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政策实施现状,在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时分别从市场产销量和基础设施分析等方面;在对产业政策现状分析是从国家层面和地区层面进行分析。
第四章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绩效评估实证分析。首先分析政策绩效的评估原理进而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绩效的评估体系,运用层次-模糊综合分析法将产业政策绩效的研究分为三级,一个总一级指标,四个二级指标分别为政策投入指标、政策效果指标、政策效率指标和政策效应指标,16 个三级指标,在此不一一赘述。其次,确定 AHP 指标权重并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的基础上运用模糊评价法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绩效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第五章总结。针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绩效的分析提出了促使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需要重点关注的几个方面。
三、本文创新点
本文根据产业成长及产业政策的相关理论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内涵特征,从理论上分析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并对产业政策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影响机理进行研究,在实证方面运用层次模糊分析法对产业政策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绩效进行探讨,得出评价结果,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研究范围有所拓展,具体创新点包括:
1.根据 ESRP 的思路模型,分别从环境---战略---资源---绩效四方面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路径认知进行分析。
2.本文重点是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的绩效进行了分析,由于新能源汽车产业所需数据难寻,提出基于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绩效研究的分析框架,从产业发展的三个维度即作业维度、经济维度和社会效应维度四个评价指标(政策投入指标、政策效果指标、政策效率指标和政策效应指标)构成二级指标---准则层,准则层下设16个三级指标既有定性指标又有定量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分析法,将定性问题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层次分析法对构建的指标模式进行权重分配,进而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政策进行定量的综合评价,最终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绩效作出合理的评判。
3.在做了大量分析后,得出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单因素指标评价和综合评价结果,进而提出了改善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的建议,这种基于实证的分析得出的政策建议更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