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创造力作为一个多学科、多领域和多视角的概念,国内外学者从不同层面做了相关的论述和研究。1950 年吉尔福特发表了着名的演讲"论创造力",以及陈虹等[1]美国心理学家创造力理论引发的关于创意效率及创新质量的思考、于淼[2]的释义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创造力理论及现象学方法论、衣新发[3]阐述的创造力模型 - 创造力的文化金字塔模型( CPMC) 等。宋兵波等[4]研究指出,创造力是人的一种智力品质; 新颖性、独特性和价值性是创造力的基本属性; 创造力与个性、智力和环境存在密切关系。由此可见,孩子的个性及成长环境能影响创造力的形成。创造力培养应包括创造性认知行为和创造性情意行为,即创造性人才应具有创造性个性,它包括性格上的好奇心、想象力、挑战性和冒险性。
父母养育方式对孩子的认知、情感、意志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如张景焕等[5]论述父母养育方式与初中生创造思维存在密切关系及姜哲等[6]论述父母采用青少年易于接受交流方式,利于培养其良好的思维模式和人格品质,形成健康心理。国内相关学者均阐述过父母养育方式与孩子心理健康的关系,如白春玉等[7]阐述的父母温暖理解的中学生焦虑水平偏低、王梅[8]阐述了重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父母养育方式存有密切关系、李英[9]研究发现了父母离异后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偏低; 如盛红勇[10]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创造力倾向与心理健康各因子成负相关; 臧玲玲[11]等对美国近 60 年青少年创造力培养与实践进行了梳理; 侯日霞[12]及林悦等[13]的研究均表明大学生的创造力与人格有密切关系。但关于父母养育方式与高中生创造力的研究较少,笔者做了这方面的相关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 1 对象
对上海市松江区某高中二年级 7 个班级中随机抽取 4 个班级整班进行调查,共发放 150 份问卷,收回 150 份,有效问卷 136 份( 90. 7%) .性别: 男 61人( 44. 9%) ,女 75 人( 55. 1%) ; 年龄: 16 ~18 岁,其中 16 岁 39 人( 28. 7%) ,17 岁 85 人( 62. 5%) ,18岁 12 人( 8. 8%) ; 独生子女: 是 119 人( 87. 5%) ,否17 人( 12. 5% ) ; 父亲受教育程度: 高中及以下 91 人( 66. 9%) ,大专及以上 45 人( 33. 1%) ; 母亲受教育程度: 高中及以下 98 人( 72. 1%) ,大专及以上 38人( 27. 9%) ; 父亲职业: 工人 28 人( 20. 6%) ,农民人 2 ( 1. 5%) ,干 部 8 人 ( 5. 9%) ,职 员 71 人( 52. 2%) ,无 2 人( 1. 5%) ,其他 25 人( 18. 4%) ; 母亲职业: 工人 25 人( 18. 4%) ,农民 2 人( 1. 5%) ,干部 6 人 ( 4. 4%) ,职员 79 人 ( 58. 1%) ,无 4 人( 2. 9%) ,其他 20 人( 14. 7%) .
1. 2 方法
1. 2. 1 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14]
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为子女评价父母养育态度和行为的问卷,由瑞典 Umea 大学 C. Perris 教授于 1980 年编制,量表中文版由中国医科大学岳冬梅引进修订。量表包括 66 个条目,父亲 6 个因子,母亲 5 个因子。父亲包括因子Ⅰ( 情感温暖、理解) ,因子Ⅱ( 惩罚、严厉) ,因子Ⅲ( 过分干涉) ,因子Ⅳ( 偏爱被试) ,因子Ⅴ( 拒绝、否认) ,因子Ⅺ( 过度保护) ; 母亲包括因子Ⅰ( 情感温暖、理解) ,因子Ⅱ( 过干涉、过保护) ,因子Ⅲ( 拒绝、否认) ,因子Ⅳ( 惩罚、严厉) ,因子Ⅴ( 偏爱被试) ; 每个题目答案均有从不、偶尔、经常、总是4 个等级。
1. 2. 2 威廉斯创造力倾向测验量表 该量表由创造力研究专家 F E 威廉斯承袭了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智力结构理论,并加以发挥而设计的。本量表由台湾王木荣修订,共 50 个条目,每个条目均有完全符合、部分符合、完全不符合 3 个等级。威廉斯创造力倾向量表用于评价受测者在好奇性、想象力、挑战性等 4 项行为特质上的程度,目的是检测个体发散性情意行为。
施测前向同学们说明本次调查的目的和意义,取得其知情同意,以不记名方式发放问卷,完成后统一收回。
1. 3 统计处理
所有数据输入 SPSS 17. 0 进行统计分析,分析方法包括独立样本 t 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 Pear-son 相关性分析。
2 结 果
2. 1 不同变量父母养育方式评价因子分比较136 名高中生中,由父母共同养育成长的 132名,4 名高中生由母亲单独养育。不同年龄段的父亲因子Ⅱ、因子Ⅲ、因子Ⅴ、母亲因子Ⅰ、因子Ⅳ分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 ; 不同父亲职业的母亲因子Ⅳ分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 ; 其他不同变量的父母养育方式因子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 1、表 2.
2. 2 不同变量威廉斯创造力倾向因子分比较
不同父亲受教育程度的高中生想象力因子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1) ; 其他不同变量的创造力因子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 3.
2. 3 父母养育方式与创造力倾向相关性
经 Pearson 相关分析显示,母亲因子Ⅰ、因子Ⅱ与创造力量表总分间呈正相关( P <0. 05) .父亲因子Ⅰ与创造力之冒险性因子间呈正相关 ( P <0. 05) ; 父亲因子Ⅲ与创造力之想象力因子间呈正相关( P <0. 05) ; 母亲因子Ⅰ与创造力之冒险性因子、挑战性因子间呈正相关( P <0. 05) ,母亲因子Ⅱ与创造力各因子间均呈正相关( P < 0. 05) ,母亲因子Ⅲ与创造力之想象力因子间呈正相关 ( P <0. 05) ,见表 4.
3 讨 论
本研究数据显示,不同年龄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段中,父母亲对于年龄 18 岁孩子表现出惩罚、严厉,说明父母亲对于年龄大的孩子惩戒并促使改正不良品行的管教比年龄小的孩子更严厉。父亲对于年龄 18 岁的孩子过分干涉、偏爱、,说明父亲对于年龄大的孩子相对干预过问较多,偏爱的多; 这与周梅[15]的研究基本相符,父母偏爱高中生优于初中生。母亲对于年龄 16 岁的孩子温暖理解,说明母亲对于年龄小的孩子相对年龄大的孩子温和亲切和关怀理解的较多。
本研究数据显示,母亲对孩子惩罚严厉的父亲职业依次为无、农民、干部、其他、职员、工人,说明高中生的父亲职业是无、农民和干部的母亲养育孩子相对比较严历、惩戒多,而高中生的父亲职业是工人、职员和其他的母亲养育孩子相对比较宽松、责罚也较少。本研究数据显示,父亲受教育程度是大专及以上的高中生想象力相对比较高,说明父亲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家庭,利于孩子想象力的形成和培养。
本研究数据显示,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中母亲的温暖理解、过干涉和保护与威廉斯创造力倾向量表总分( 即冒险性、好奇性、想象力、挑战性四因子的总分) 呈正相关,这与张惠敏等[16]的研究结论部分相同。说明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和干预过问、尽力照顾利于高中生创造力倾向的形成和培养。周亚娟[17]阐述的权威型母亲高要求、高反应,则对高中生的行为合理限制和监督,即干预过问,并通过温暖、依恋、清楚交流等人性方式培养( 类似于权威型) 的母亲,利于孩子创造力倾向的形成。高英楠等[18]研究母亲的过干涉保护与消极应对呈负相关及王文一等[19]研究父母亲的过度保护、过度干涉与儿童的智力和学校的情况成正相关,间接地说明了这一点。其子因素中: ①父亲温暖理解与冒险性成正相关,说明温暖理解的父亲其孩子冒险敢为,父亲的温暖理解给孩子充足的安全感,提高其交往、探索社会问题的信心; 过份干涉与想象力成正相关,说明父亲的干预过问、合理监督利于高中生想象力的形成; ②母亲温暖理解与冒险性和挑战性成正相关,说明温暖理解的母亲其孩子冒险敢为并具挑战性,母亲的温暖理解也能给孩子充足的安全感,提高其交往、竞争、探索社会问题的信心。母亲过干涉保护与冒险性、好奇性、想象力、挑战性均成正相关,说明母亲的干预过问、尽力照顾、合理监督利于孩子创造力倾向的形成。母亲拒绝否认与想象力成正相关,说明母亲不答应、不认可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这或许高中生独立意识强,母亲合理不答应、不认可能激发孩子探索社会的欲望,张英等[20]的研究母亲拒绝否认程度高中生也高于初中。
参考文献:
[1]陈虹,张婷婷。 美国心理学家创造力理论引发的关于创意效率及创新质量的思考[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8( 上半月) :22-23.
[2]于淼。 弗洛伊德无意识创造力理论及现象学方法论释义[J]. 医学与哲学,2010,20( 5) :9-19.
[3]衣新发。 创造力理论述评及 CPMC 的提出和初步验证[J]. 心理研究,2009,2( 6) :7-13.
[4]宋兵波,周运正。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J]. 教育科学研究,2012,23( 4) : 28-33.
[5]张景焕,李建全,张舜,等。 父母养育方式对初中生创造思维的影响: 自我概念的中介作用[J].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4,12( 2) :145-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