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生物学论文 > 心理学论文

领导干部压力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作用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1-29 共6324字
论文摘要

  一、问题提出

  自20世纪60年代,一些心理学家认识到,从压力应对的视角开展心理健康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作用。

  在Freud.S 提出的防御机制理论和应激理论的基础上,Lazarus 等研究将“应对”作为一个心理科学概念引入认知评估理论,与临床心理相结合开展研究。近20多年来,“压力”逐渐成为西方心理健康研究的一个热点主题。Folkman & Lazarus(1986)将“应对”定义为“当一个人判断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可能会为自己带来负担,甚至超出自己拥有的资源时,他为处理(减低、最小化或忍耐)这种交互作用的内、外需求而采取的认知和行为上的努力”。作为应激与心理健康的中介因素,应对方式对个体身心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是指个体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所采用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又可称作应对策略或应对机制。作为心理应激过程中一种重要的中介调节因素,个体的应对方式影响着应激反应的性质与强度,进而调节着应激与应激结果之间的关系。良好成熟的应对方式有助于缓解精神紧张,帮助个体最终成功地解决问题,从而起到平衡心理、保护精神健康的作用。因此,应对方式的干预和训练已成为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趋向,着重丰富学生的应对知识和应对资源、培养应对能力。应对的干预和训练也从非健康群体转向健康群体,着眼于发一、问题提出自20世纪60年代,一些心理学家认识到,从压力应对的视角开展心理健康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作用。

  在Freud.S 提出的防御机制理论和应激理论的基础上,Lazarus 等研究将“应对”作为一个心理科学概念引入认知评估理论,与临床心理相结合开展研究。近20多年来,“压力”逐渐成为西方心理健康研究的一个热点主题。Folkman & Lazarus(1986)将“应对”定义为“当一个人判断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可能会为自己带来负担,甚至超出自己拥有的资源时,他为处理(减低、最小化或忍耐)这种交互作用的内、外需求而采取的认知和行为上的努力”。作为应激与心理健康的中介因素,应对方式对个体身心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是指个体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所采用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又可称作应对策略或应对机制。作为心理应激过程中一种重要的中介调节因素,个体的应对方式影响着应激反应的性质与强度,进而调节着应激与应激结果之间的关系。良好成熟的应对方式有助于缓解精神紧张,帮助个体最终成功地解决问题,从而起到平衡心理、保护精神健康的作用。因此,应对方式的干预和训练已成为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趋向,着重丰富学生的应对知识和应对资源、培养应对能力。应对的干预和训练也从非健康群体转向健康群体,着眼于发展和预防。

  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始关注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已有研究发现,压力应对方式在负性事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起着调节作用。井世洁、乐国安的研究证明,应对方式对焦虑、抑郁情绪的产生具有重要作用,生活事件通过应对方式间接对焦虑和抑郁情绪起作用。张林、车文博、黎兵研究表明,大学生所采用的心理压力应对方式在一定意义上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对心理症状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邱林、郑雪和曾天德的研究也都表明应对方式是作为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中介变量而存在并发挥作用的。

  随着国际竞争形势和现代化建设任务的加剧,各级干部的压力不断攀升,领导干部的精神压力问题不仅关乎自身的身心健康,更关乎执政党的执政水平和效能。如何缓解干部职业压力成为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课题。2005年6月,中组部发文《要重视和关心干部的心理健康》,认为“确有少数干部因心理负担过重而出现焦虑、抑郁等问题,甚至有个别干部心理严重失调,导致精神崩溃”。

  2011年,中共中央纪委、中共中央组织部和监察部三部委联合发文《关于关心干部心理健康提高干部心理素质的意见》的通知(中纪发〔2011〕40号),明确提出把“关心干部心理健康提高干部心理素质”作为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要内容,要求全面细致地做好干部的心理健康工作,提高心理健康服务水平,提升干部心理健康素养。

  因此,本研究拟对领导干部的压力应对特点和心理健康现状进行分析,并从压力应对方式角度深入探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对策。这不仅对丰富压力管理和心理健康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对促进干部心理健康,提高压力应对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对象与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随机分层取样的方法,以某省级行政学院学员为被试,发放问卷650份,获有效问卷418份。样本构成为:年龄30-40岁为100人(占23.9%)、41-50岁为230人(55%)、51岁及以上为88人(21.1%);男303人(占72.5%),女109人(占26.1%);大专43人(占12.2%)、本科 222 人(占 53.1%)、研 究 生 153 人(占36.6%);科 级 干 部 75 人(占 17.9%)、处级及以上干部343人(占82.1%);一般干部66人(占15.8%),副职领导163人(占39%);正职领导189人(占45.2%)。

  问卷内容包括三个部分:个人基本情况、应对方式量表和一般心理健康问卷。应对方式量表采用肖计划等修订的应对方式量表(1996),包括六种应对方式: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

  心理健康测量选用李虹等修订的一般心理健康问卷(GHQ-20)。包括三个分量表:自我肯定、忧郁和焦虑量表。所有结果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18.0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1.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状况

 论文摘要

  问卷统计结果显示,各级干部在一般心理健康问卷(GHQ-20)得分中位数为2分(具体分布见图1所示),GHQ 量表总分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总分超过5分,为症状的阳性检出率。本次调研的阳性检出率(GHQ>5分)为16%,67位干部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倾向。

论文摘要

  各年龄段中,40岁以下群体心理健康状况最值得关注;从正副职干部看,一般干部心理健康水平最低,其次为副职,正职最高;从职级看,处级干部心理健康水平优于科级干部。

 论文摘要

  2. 各级干部压力应对方式使用特点的总体分析

  从以上干部压力应对方式使用情况的平均数来看, 各级干部的压力应对方式相对科学,解决问题维度得分最高,其次为求助、退避和合理化,得分最低的为幻想和自责。

  (1)解决问题因子的调查与分析。分量表总分在6分以上的被试为“问题解决型”。Gross 认为最理想的减少压力的方法是解决问题策略。当人们发现自己的力量不足以处理压力时容易感到恐惧,那些常常感到自己对环境缺乏控制力的人更容易遭受抑郁的困扰。本研究中,能够在问题出现后积极解决问题的干部占总被试的93.5%。访谈中也发现,面对压力时,干部首先会考虑怎么去解决。这表明各级干部在压力应对过程中理性认知成分占主导,能较客观面对问题,寻找现实路径和资源解决问题。

  (2)自责因子的调查与分析。分量表总分在5以上的被试为“自责型”,表现为失败时感到自责,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于己。本研究中,“自责型”干部占总被试的3.8%。其中分量表总分在8分以上的有3人,为极度自责型干部,比较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需要特别关注。

  (3)求助因子的调查与分析。分量表总分在4分以上的被试为“求助型”,表现为能够在出现问题时积极地寻求他人及社会的帮助。本研究中,“求助型”干部占总被试的63.2%。得分在4以下的干部需要进行关注,得分为0的干部需要特别关注,本研究中有6位干部得分为0。

  (4)幻想因子的调查与分析。分量表总分在5分以上的干部会在问题出现时产生不切合实际的想法,这类人被视为“幻想型”。经常启用“幻想”防御机制的个体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本研究中,在出现问题时这种想法比较多的干部占16.5%,大部分干部在出现问题时能够积极地去解决问题,不会或很少有不切合实际的想法产生。但也存在通过幻想逃避压力的现象。访谈中有受访者谈到“最近喜欢看魔幻小说,因为感觉能够放松自己,能够进入‘另一个世界’”。

  (5)退避因子的调查与分析。分量表总分在5分以上的干部在出现问题时会以“退避”的方式应对,这类人被视为“退避型”。本研究中,“退避型”干部占39.8%。

  本研究量表中,“退避”包含了“回避”和“忍让”两个方面,其中“回避”策略包括“不愿过多思考影响自己情绪的问题”“避开困难以求心中宁静”“借烟或酒消愁”;“忍让”策略包括了“常告诫自己’能忍者自安’”“自己能力有限,只有忍耐”等。

  (6)合理化因子的调查与分析。合理化,是指个体不自觉运用扭曲或者否定现实的方法,来暂时维持内心平衡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分量表总分在4分以上的干部被视为“合理化型”,本研究中,常常把问题合理化的干部占56.2%。合理化是一种混合型应对方式,当遇到无法控制的挫折,暂时采用此法有利于减除内心痛苦,避免心灵崩溃。然而,个人如果把合理化作为常态防御机制,容易陷入误区。很多强迫型精神官能症和幻想型精神病患者就常使用此种方法来处理其心理问题。

  3.领导干部压力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本研究用干部GHQ-20的得分与应对方式各维度的得分进行相关分析,其结果见表3。从表3中可以看出: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与心理健康各因子显着正相关( P< 0. 05) , 解决问题与心理健康各因子显着负相关( P< 0. 01) 。自责与自我肯定显着负相关,与抑郁、焦虑显着正相关( P< 0.01)。求助与自我肯定显着正相关(p<0.05),与抑郁显着负相关(P<0.01)。幻想、退避与自我肯定显着负相关(P< 0.01),与抑郁和焦虑显着正相关(P<0.01)。合理化与自我肯定负相关,与抑郁、焦虑显着正相关。

  论文摘要

  为进一步探讨心理健康与应付方式之间的关系,以应付方式为自变量,以心理健康为因变量建立回归方程。结果显示:回归方程显着(F = 37.145,P = 0.000),自责、解决问题、幻想、退避进入回归方程,可以有效预测心理健康。回归方程为:心理健康=0.301×自 责-0.226×解 决 问题-0.152×求助+0.151×幻想+0.218×退避-0.074×合理化。

  四、讨论与结论

  1.领导干部心理健康问题值得关注。领导干部是社会公共资源的掌管者和支配者,对社会发展负有特殊责任, 其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关系个体幸福,更是关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整个干部队伍的建设及发展。本研究发现,虽然从整体看,干部的心理健康水平处于中等以上,但是,得分超过5分(即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占16%,而且各级干部差异较大。这个研究结果与以往相关研究的发现有相似之处。例如,赵世明的研究表明,厅局级干部人群中有20%-30% 的人存在至少1种以上的心理健康异常问题或症状。徐虹等研究表明,北京公务员人群中有29.24%的人存在至少一种以上的心理健康异常问题或症状。

  “责任的压力、发展的焦虑、能力的恐慌……”常常使很多干部夜不能寐,甚至出现焦虑、抑郁、强迫等不良心理行为问题。这种情况尤以出现关键事件最为突出,“每次换届,都是干部心理压力的高发期。主要涉及到升职的压力。换届考察落选,使得一些干部的情绪较大”。但是,干部的心理疏导途径非常缺失,部分干部过分强调隐忍。“现在很多干部都是自己扛着藏着,对心理压力有回避”。“一些干部爱面子,似乎心理有问题不合适对别人讲,放不下架子”。这些都是导致心理健康异常的重要原因。

  因此,关心干部心理健康,增强干部心理健康意识,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干部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各级干部压力应对相对科学,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各级干部的压力应对方式相对科学,解决问题维度得分最高,其次为求助、退避和合理化,得分最低的为幻想和自责。说明干部在面对应激事件和环境时,常采用“解决问题”和“求助”等成熟的应对方式,较少使用“幻想”和“自责”等不成熟的应对方式。

  但是,干部压力应对方式还存在一些问题。53.6% 干部在面对压力时选择了“把不愉快的事埋在心里”,该行为在40-50岁干部群体中最常用。53.3% 干部选择了“为了自尊,常不愿让人知道自己的遭遇”;55% 选了“不愿过多思考影响自己情绪的问题”;67.7% 选择了“常认为没有必要那么费力去争取成败”;37.7% 选择了“常压抑内心的愤怒与不满”。相反,一些较为科学的应对方式选择比例反而不高,如只有42.1% 选择“请求别人帮助自己克服困难”,31.3% 不善于用“幽默或玩笑的方式缓解冲突或不快”,44% 选择“向他人倾诉烦恼”,48.6% 选择“寻求别人的理解和同情”。说明干部依靠经验调节压力的方式尚需要科学的心理学指导。

  3.提升干部压力应对能力,促进干部心理健康水平。受传统文化和习惯影响,中国人呈现“以个人为中心的边缘型心理模式”,即中国人主要依靠自己以及心理意义上的密友进行心理调适。领导干部因其身份的特殊性,更倾向于自我调节的方式。因此,通过培训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是提高干部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内容。

  本研究回归方程显示,干部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之间存在显着的因果关系。这个公式表明,成熟的应对方式可以有效地削弱应激的作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即,尽管面对比较严重的压力事件,如果应对方式适当,焦虑抑郁情绪会减少,一般健康问题也会减少。反之,如果应对方式不适当,则会影响心理健康。这些不良应对方式包括自责、退避、幻想等,既不能使问题得到解决,而且也易于使人沉浸于某种不良心境中,产生一种化不了、解不开的情结,从而导致某种心理问题的产生。

  因此,培养积极有效的压力应对方式,改变消极负性的应对方式有利于干部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加强干部压力应对方式的指导,使其懂得在可控环境下尽量使用解决问题和求助的应对策略,在不可控环境下多使用合理化等策略。

  4.“解决问题”还是“回避忍让”,哪种应对方式更佳?从本研究结果来看,领导干部的压力应对方式以“解决问题”为主,同时也有一定比例人群采用“回避忍让”

  策略。在一定意义上讲,“解决问题”应对方式与我国传统的儒学在对待人生的态度是很相似的。而“回避忍让”在某种程度上与道家的人生观比较贴合。中国文化是多元文化的复合体,影响最大的是儒道释。其中儒家哲学在很长的时间里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主导。

  其“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和刚健自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人生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儒家式应对,从积极角度重新解释了个体遇到的困苦境遇,消除了困苦原本的意义,使个体在心理上接受,而不是排斥困苦事件,从而化解了个体因挫折等困苦事件而产生的心理冲突和压力感,也减轻了沮丧、压抑等身心反应,起到了维护心理健康的作用。

  与儒家倡导的积极入世的人生观不同,道家教人如何适应外界环境,如何容忍和接受世界上的不顺,从而顺利度过一生。当人们遇到人际误解和矛盾时,常常听到“退一步海阔天空”“能忍者自安”等进行劝慰,反映了道家的豁达、宽容的处世哲学对现代人的影响。

  在压力和挫折面前,儒道两种不同的人生观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压力应对方式哪种更为有效呢?

  一般而言,儒家倡导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一种更有效、更积极的压力应对方式,它通过问题解决将外界的困难和压力排除,可以使人摆脱紧张和压力的困扰。

  但是,也应该看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局限性,即由于人自身能力的限制或者问题本身的不可控性,有些问题无法解决。譬如面对“自然灾害”等不可控事件,采用道家倡导的调节方式则比较适合。因此,应根据具体情景和事情性质选择压力应对相应策略,面对能力可及与可控之事尽量采用问题解决策略,而对不可控情景以及能力不所及之事则倾向于采用情绪调节策略,更有利于身心健康。

  5.拓展求助渠道,完善支持系统,提高干部心理健康水平。研究表明,善于运用“求助”的压力应对策略能促进干部心理健康水平,是缓解压力的有效举措。因此,组织如何有效拓展求助渠道,完善支持系统,是提高干部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方面。

  从社会心理刺激与个体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角度来看,社会支持被界定为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获得的能减轻心理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社会联系包括了来自亲朋好友、同事、团体、组织和社区的精神和物质上的支持和帮助。近年来国内外对社会支持与健康的关系进行的大量研究表明:一方面社会支持通过调节其他因素对身心状况的消极影响来保持与提高个体的身心健康水平,另一方面社会支持维持个体良好的情绪体验和身心状况,从而有益心理健康。拓展干部求助渠道,完善支持系统,可作为改善干部心理环境,促进干部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策略。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