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提出
自我控制是一种能够抑制自己的优势反应,根据环境调节自己的行为、思维和情绪的过程。
有研究者区分了状态自我控制和特质自我控制,认为不同个体的自我调节能力在一生中是不容易改变的,是一种稳定的、个体间的自我控制能力差异,这种具有跨时间、跨情境性的自我控制能力称为特质自我控制。特质自我控制与人类广泛的心理行为具有较为密切的关联,有实证研究证明具有高特质自我控制的个体比低特质自我控制的个体拥有更高的生活满意度、更优秀的学业成绩、更好的人际关系、更少药物成瘾、更少心理疾病、更少饮食障碍和语言攻击,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负性情绪等。相反,低特质自我控制被认为是很多个体问题及社会问题的症结所在,如犯罪、吸毒、冲动消费、酗酒、吸烟等。可以看出特质自我控制与多种适应行为均有重要联系。尽管这样,不同研究者得到的结论仍存在较大差异,并且考察的多为特质自我控制与某一种心理行为维度的关系,缺乏更系统、更全面的描述,针对这一情况,国外研究者对特质自我控制与广泛的心理行为指标的关系进行了元分析,发现特质自我控制与心理行为之间具有较为稳定的显着相关,但与不同心理行为的指标之间的相关存在差异,且两者的关系受到一些调节变量的影响。
在此研究基础上,有必要对我国文化背景下特质自我控制与心理行为的关系进行元分析:
(1)国外已有的元分析中并未对我国的数据进行分析,而我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不同,更强调“修身养性”、“严于律己”,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所得的结果可能不同。(2)虽然我国的相关研究中也证实了特质自我控制与心理行为的相关,但存在即使使用相同问卷测量得到的结果差异也较大的现象。(3)我国文化背景下的研究,多采用研究者根据各自的理论构想编制的自我控制问卷,将这些问卷与修订的国外问卷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有利于更全面、明确地评估特质自我控制与心理行为之间的关系。因此,本研究用元分析的方法更系统地探讨中国文化背景下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特质自我控制与心理
行为的关系如上所述,特质自我控制通常对正向的心理行为(如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等)有促进作用,对负向的心理行为(如吸烟、饮酒等问题行为)有抑制作用,即特质自我控制既可以促进正向行为也可以抑制负向行为,那么,它对两类行为的作用是否相同呢?大多数实证研究一般只考察了特质自我控制与其中一类心理行为的关系,难以进行对比。虽然也有研究测量了特质自我控制与两种类型心理行为的相关,认为对负向行为的抑制作用更强,但证据并不充分,需要从更宏观的角度进一步考察。
理论上特质自我控制与心理行为的关系存在两种假设,一种是特质自我控制对激发和维持正向的心理行为更有效,另一种是对抑制负向行为更有效。为了区分这两类行为,本研究参考De Ridder等的元分析中对心理行为的分类方法,将那些符合个体义务、责任及和社会相适应的行为(包括学业成绩、能够促进学习适应的心理及行为、心理健康及有益的人际交往)称为心理行为的正向指标,包括四类,分别命名为:学业成绩、学习心理与行为(自主学习、注意力稳定、学习适应、为了学习而上网等)、正向心理健康(效能感、自尊、生活满意度、责任心、自信、独立性等)、人际适应(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等)。而那些会干扰个体达到目标的行为称为心理行为的负向指标,包括两大类:负向心理健康(低效能感、情绪耗竭、自杀意念、焦虑等)、问题行为(网络成瘾、师生疏离、攻击性、学业欺骗、吸烟、危险行为等)。
(二)可能影响特质自我控制与心理行为关系的相关因素
为了更深入地分析特质自我控制水平与心理行为的关系,应该对可能存在的一些调节变量进行分析。虽然可能的调节因素很多,比如问卷类型、是否出版、群体差异、施测方式等,但由于目前我国文化背景下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少,被试群体相对集中(学生为主)、施测方式较为单一(纸笔集中施测为主),难以满足分析所有调节变量的要求。因此,本次元分析中只分析问卷类型及是否出版两个调节变量。
首先,问卷类型。虽然自我控制的研究在我国也引起研究者的重视,但从国内的实证研究文献看,自我控制问卷差异较大、种类较多,其中有翻译修订的国外问卷,也有国内研究者根据各自的理论构想设计编制的问卷。由于不同工具开发时依据的理论基础不同,测量的结构存在差异,可能对自我控制与心理行为的关系有影响。其次,文献是否出版。通常,显着性结果有更大的可能被发表,而发表的研究就可能过度夸大了变量间的真实相关,没有发表的研究也许能提供更为精确的估计,这也是元分析中必须探讨的出版偏倚问题。为了避免这一问题,元分析需要囊括所有可获得的研究,使分析结果更准确,为了验证本次元分析是否出现偏倚,进行调节变量的分析。
二、方法
(一)文献搜集
文献搜集只涉及中文文献(本次检索出两篇来自台湾的文献,文献数量较少,为了尽量减小异质性,元分析只包括被试选自中国大陆的研究),主要从CNKI、万方等数据库中搜索题名、关键词、摘要和主题词中包含“自我控制”的研究,筛选自我控制与广泛的心理行为相关的实证性文献,并通过百链进行补查,没有全文的文献以邮件通过馆际互借的方式获得。
(二)文献筛选与编码
将所得文献通过以下标准进行筛选:(1)研究考察了特质自我控制与广泛心理行为的关系,并且直接报告了变量间的相关。(2)文献中涉及的调查数据不能重复。(3)为了更好阐述特质自我控制与心理行为之间的关系,所选文献不包括调查对象为特殊群体的研究(如罪犯、学业不良者等)。最终获得满足元分析标准的研究有36项。其中学术论文19篇,学位论文17篇。文献在编码中有以下标准:(1)效应值的产生以独立样本为单位,如果文献中包含多个独立样本,对应的也进行多次编码。(2)纵向研究的文献中,效应值取多次测量的平均数。(3)在调节变量的元分析编码中,由于每个亚组涉及的变量不同,因此需要重新编码。本研究对编码一致性检验采用同一编码者在不同时段针对所有编码文献进行重新编码的方式,结果发现基本相同,说明本研究的编码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三)统计分析
本研究选用CMA 2.0专业版软件进行元分析。元分析使用r(相关系数)作为效应值。
三、结果
(一)文献搜集情况及主效应检验检索到的文献为36项研究,55个独立样本,被试总数为22643。其中特质自我控制与心理行为正向指标的文献为25项,37个独立样本,被试人数为14890,样本中被试量从90到918。自我控制与心理行为负向指标的文献为13项,包括18个独立样本,被试人数为7753,样本量从129到1163。
首先,检验特质自我控制与心理行为的总体相关,在进行检验前,将与负向指标的负相关进行重新编码,转换成︱r︱,同质性检验结果(Q=688.47,df=54,p<0.001,I2=92.16)表明适合采用随机模型分析方法,得到总效应值为0.39,95%置信区间0.380.41,说明特质自我控制与心理行为之间总体上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
其次,分别考察特质自我控制与心理行为的正向指标和负向指标之间的相关。表1中可以看到特质自我控制与正向指标总的相关系数是0.38,与负向指标的相关系数是0.44。虽然与负向指标的相关较高,但对二者进行比较发现没有达到显着水平(Q组间=2.47,df=1,p>0.05)。
最后,将正向指标分成心理健康、学习心理与行为、人际适应及学业成绩四个亚组,把负向指标分成心理健康和问题行为两个亚组,分别考察特质自我控制与不同指标的相关是否相同,结果见表1。从表中可以看到,特质自我控制与心理行为的不同指标相关系数存在差异,正向指标中与“学习心理与行为”的相关最高,与“人际适应”相关最低,但进一步的比较发现这种差异没有达到统计上的显着水平(Q组间=2.87,df=3,p>0.05)。同样,特质自我控制与两类不同的负向指标的相关虽然数值上有差异,但也未达到统计上的显着水平(Q组间=0.26,df=1,p>0.05)。【表1】
(二)相关因素的可能调节效应考察一些变量可能对特质自我控制与心理行为指标的相关有影响,进一步进行调节效应的检验。但从搜集到的文献看,特质自我控制与负向指标相关的文献数量较少,进行调节效应检验实际意义不大。因此,以下调节效应检验只针对特质自我控制与心理行为的正向指标。【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到,出版文献与未出版文献之间未出现显着性差异,但不同的问卷类型测量的特质自我控制与心理行为间的相关系数出现了显着性差异,直观上看从国外翻译修订的问卷测得的特质自我控制与心理行为的相关系数最低,为了更进一步比较,将其余国内研究者编制的问卷编码为国内问卷与国外翻译问卷进行对比,发现两者得到的相关系数有显着差异,修订国外的问卷所得相关系数显着低于国内研究者自编问卷的相关系数。而国内问卷中虽然张灵聪编制的问卷所得相关系数稍高,但四种问卷之间并没有显着差异(Q组间=5.22,df=3,p>0.05)。
(三)发表偏倚检验本研究采用以下方法检验发表偏倚。首先,本次元分析中学位论文有16篇,发表文献与未发表文献的相关系数未达到显着性差异(Q组间=3.08,df=1,p>0.05)。其次,用漏斗图可以直观看出是否存在明显发表偏倚,本文中对搜集到的文献用CMA2.0软件作图,发现漏斗图基本对称且大多位于顶端,见图1。因此,综合来看,可以认为本研究存在出版偏倚的可能性较小。【图1】
四、讨论
(一)特质自我控制与心理
行为的关系已经有许多理论证明了特质自我控制对个体和社会均有重要的影响。本次元分析尝试将国内不同研究者用不同研究工具对不同群体的研究进行量化总结,检验了特质自我控制与广泛的心理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特质自我控制与广泛的心理行为之间存在着中等强度的相关,DeRidder等对国外文献的元分析表明特质自我控制与所有指标的相关为0.26,本次分析中特质自我控制与总的心理行为指标的总相关为0.39,说明我国文化背景下,特质自我控制与心理行为的关系更加密切。自我控制本身带有浓厚的人类社会文明痕迹,文化因素必然会对个体的自我控制行为产生影响,在强调“修身养性”、“严于律己”的不同于西方的文化氛围中,特质自我控制对个体心理及行为的影响更大。
特质自我控制与不同类型的心理行为指标的关系不同,许多理论强调特质自我控制对负向心理行为的抑制作用大于对正向心理行为的激发和维持,本研究也得到了自我控制与负向心理行为指标的相关高于与正向指标的相关的结果,可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明自我控制能力与个体的不良心理健康状态及问题偏差行为相关可能更为密切,但同时,两相关系数的差异并没有达到统计上的显着水平,而国外的元分析中也得出特质自我控制对两种行为的估计没有显着差异,甚至对负向心理行为的抑制作用要低于对正向心理行为的促进作用,这一结果提示我们特质自我控制对两类不同心理行为指标的作用可能较为复杂,需要更为深入的研究证实。
进一步的亚组分析表明,特质自我控制与心理行为的正向指标的关系中,与“学习心理与行为”相关最高,与“人际适应”的相关最低,虽然差异没有达到统计上的显着水平,但仍提示我们特质自我控制对不同的心理行为指标有不同的预测力,特质自我控制能力对维持学习坚持性及调整学习状态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实证研究中也可以看到无论对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特质自我控制能力对学习心理及行为都有重要影响。同样,在与负向心理行为指标的相关中,与“问题行为”的相关较高一些,国内外很多研究都探讨了自我控制与问题行为的关系,认为低自我控制是行为问题产生的重要条件。
(二)特质自我控制与心理
行为正向指标的调节效应元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是否出版没有影响特质自我控制与正向心理行为之间的关系。说明特质自我控制与心理行为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稳定的,也说明本次元分析中选择文献没有明显的出版偏差。同时,元分析结果表明翻译修订的问卷测量得到的特质自我控制与心理行为正向指标间的相关显着低于国内研究者编制的问卷测得的相关,这说明在特质自我控制的测量工具上,国内外尚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解释结果的时候结合所选工具非常必要。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对特质自我控制问卷的编制工作仍需加强,目前的研究来看,仍旧处于研究者各自为政的阶段,这样会使研究结果比较出现较大的异质性,不利于更准确的研究结论。
(三)研究的意义及不足
当前元分析对特质自我控制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具有一定价值。在理论层面上,元分析结果提供了特质自我控制与广泛的心理行为之间的相关系数,可以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一定借鉴。
实践层面上,元分析表明特质自我控制对不同的心理行为指标有不同的预测力,使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得到的预测力存在差异,这对于通过改善自我控制水平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启示。
同时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从结果看,本次元分析中采用的均为随机效应模型,这说明各个研究中的效应值并非同质,因此,特质自我控制与心理行为之间的关系也许受到某些调节变量的影响,找到这些调节变量,可以更好地考察两者之间的关系。另外,某些分析的样本较少,在这些分析基础上得出的任何结论都需谨慎。在特质自我控制的实证研究日益丰富之后,再进行更全面的元分析以得到更准确的结论。
五、结论
通过对国内有关特质自我控制及心理行为之间关系的元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特质自我控制与广泛的心理行为有稳定的中等程度相关(r=0.39);与心理行为的正向指标呈显着正相关(r=0.38),与心理行为的负向指标呈显着负相关(r=0.44);与负向指标的相关高于与正向指标的相关,但差异不显着。(2)特质自我控制与心理行为的不同指标中的不同方面相关有差异,尽管没有达到显着水平,但正向指标中与“学习心理与行为”相关最高(r=0.44),负向指标中与“问题行为”相关最高(r=0.45)。(3)特质自我控制与心理行为之间的关系受调节变量的影响,利用国内学者编制问卷测得的特质自我控制与心理行为间的相关系数显着高于使用修订的国外问卷测得的相关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