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流动儿童与普通儿童相比,面临着成长环境的适应问题。Bhugra( 2004) 认为,在适应新的环境的过程中会产生压力,这样可能会导致同一性混乱,焦虑和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顾维页( 2006) 的研究发现,流动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自卑感,被歧视感和缺乏归属感等。但歧视知觉和孤独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进入城市时间的增加而降低( 侯舒艨等,2011) 。在与城市儿童的对比研究中,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的社交焦虑存在显着的差异,农民工随迁子女的自尊低于城市孩子,而社交焦虑高于城市儿童( 何飞等,2006) 。
流动儿童父母在城市中将重心放在工作上,对于儿童的教育则放在次要位置。儿童早期的环境和家庭教育是影响儿童心理成长的重要因素,家庭教育的缺失将会导致儿童心理失衡、行为失常的问题突出。流动儿童较普通儿童在心理和生理上的需要满足方面存在差异、情绪消极、在性格上更为任性、内向和孤独。甚至还有一部分儿童对不良社会行为缺乏认知能力,而成为“问题孩子”。在社会中,流动儿童也被划归为弱势儿童,这启示我们应多关注流动儿童的心理特性。自尊是个体对自我的情感性评价,是自我的核心成分和人格特征中关于自我价值感的核心概念,影响着个体应对周围环境的方式( Kernis,2003) 。Steffenhagen 认为自尊是个性的核心,因而它也是所有行为的基础( 1990,pp.1-27) 。对自尊进行最早研究的学者是 James,他认为自尊是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自我情感成分,并提出着名的自尊公式,即自尊 = 成功/抱负( 叶浩生,2007) 。一般认为,自尊是在社会生活中发展而来的,人际关系对自尊的发生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所以早期亲子关系,也就是依恋,是自尊形成的起始因素。流动儿童从小所处的环境特殊,而后随着父母进入城市,环境,如情绪体验、他人评价在个体自尊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包括对自己本身、对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关系的认识。人们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等活动都与自我意识有关。儿童的自我意识反映了儿童对自身的评价,也可以提示我们儿童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心理状态,可以提示我们儿童的异常情况。流动儿童在我国的数量庞大、情况特殊因而更需要对流动儿童的自我意识做出系统的研究。
二、研究方法
( 一) 研究对象
考虑到儿童的认知能力、情感能力等诸多心理因素会影响其对环境以及自身的正确评价。故本研究在选取对象时,听取各小学教师的意见,将对象定位于小学四、五、六年级。将非调查地区户籍、随父母或监护人在调查地区居住、学习的儿童定义为流动儿童( 研究组) ; 对照组为具有调查地区户籍的本地儿童; 户籍不明的对象剔除。本次正式施测共发放问卷 484 份,回收有效问卷 449 份,回收率为 92.6%,其中男生 255 人,女生 194 人; 流动儿童 220 人,其中四年级 72 人,五年级72 人,六年级76 人。普通儿童 229 人,四年级 77 人,五年级 77 人,六年级 75 人。
( 二) 调查方法
江苏省教育厅要求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必须与普通儿童同校,所以本研究抽取的流动儿童来自于混合学校。对照组由与流动儿童同班的普通儿童组成。采用随机分层整体抽样调查方法,在江苏省南京市、南通市、宿迁市共 5 所小学抽取四至六年级各三个班,其中城区小学 3 所、农村小学 2 所。
由班主任根据学生档案筛选出流动群体儿童。
( 三) 研究工具
调查问卷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调查表,以及儿童自我意识量表、自尊量表与社会支持量表。
1. 儿童自我意识量表
儿童自我意识量表( PHCSS) 是美国心理学家 Piers 及 Harris 1969 年编制、1974 年修订的儿童自评量表,2001 年由中南大学苏林雁教授联合国内 20 多家单位将量表标准化并制定了全国常模,现此量表已广泛被用于儿童青少年行为、情绪的研究。该量表主要用于了解儿童自我意识的状况,量表在均国外应用广泛,信度与效度较好。PHCSS 含 80 项是否选择型的测题,适用于 8—16 岁儿童。本量表共分六个分维度,即: 行为、焦虑、躯体外貌与属性、智力与学校情况、合群、幸福与满足,量表计算方式为计算总分( 苏林雁,2002) 。
在张雪琴等人( 2011) 的研究中,儿童自我意识量表的重测信度为 0. 81( 间隔两周) ,Cronhach 系数为 0. 61( 合群) ,-0. 75( 行为) ,各因子内部一致性较好。
2. 自尊量表自尊量表
( SES) 由 Rosenberg 于 1965 年编制( 汪向东,1999) ,是目前我国心理学界使用最多的自尊测量工具,可以用于评定青少年关于自我接纳和自我价值的总体感受。可以在高中以下年龄的少年和儿童群体中使用。原量表由四个正向计分和六个反向计分条目组成,但考虑到中西文化的差异,韩向等人建议将第 8 题“我希望我能为自己赢得更多尊重”改为正向计分。
已有的研究表明,该量表的分半信度为 0. 76,α 系数为 0. 77( 蔡华俭) ,与同等性质量表( Cooper-smith 自尊量表和自卑感量表) 的相关系数也均在 0. 6 以上( 赵晶,2011) ,是较为可靠自尊测查工具。
3. 社会支持量表
社会支持量表由肖水源于 1986 年编制,该量表共有十个条目。本研究在测查前,参考杨磊( 2012) 等人的研究,对量表的用词进行了适当调整,以适应儿童群体的实际情况,但量表的信度未受影响,信度系数为 0.72。
( 四) 统计分析
研究采取团体统一施测的方式,实测时间为 40 分钟,测试完毕后由班主任统一回收。测验由主试对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在内的问题、选项以广播的形式进行读题和解释。回收后的问卷使用 SPSS17. 0 对数据整理、统计分析,进行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t 检验、相关分析。检验水准 α = 0. 05。
三、结果
( 一) 自我意识、自尊的对比的研究【表1】
对儿童的自我意识进行独立样本 T 检验,研究组在自我意识上得分较低( 56. 07) ,低于对照组的得分( 57.15) ,其中在分维度躯体外貌与属性、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显着低于对照组( p <0. 05) 。在自我意识的六个分维度中,对照组在躯体外貌与属性的得分最低; 而研究组的躯体外貌与属性的得分也最低,仅为理论值的51%,离散系数为47%。由此可以得出儿童的自我意识几个部分中,对躯体外貌与属性的评价最低。
上述数据与全国常模对比,发现,无论是流动儿童还是普通儿童其自我意识都在正常范围内,并无明显高于或低于正常水平。
对儿童的自尊进行独立样本 T 检验发现,普通儿童的自尊与流动儿童的自尊不存在显着差异( P >0.05) 。但从上图可以看出,流动儿童的自尊平均分稍低于普通儿童的自尊。
( 二) 流动儿童自我意识、自尊与社会支持的研究
1. 流动儿童自我意识在性别、是否独生、年级上的差异检验【表2】
对不同性别的流动儿童的自我意识的独立样本 T 检验,结果发现除在合群这一维度上,男女儿童存在显着差异( P <0. 05) ,其余各维度均不存在显着差异,这说明在流动儿童中,相对于男性流动儿童,女性儿童更易表现出更符合家庭、学校的期望,她们对自己的人际关系评价也较高。
对不同年级的流动儿童在自我意识上的方差分析发现,不同年级的儿童的自我意识存在显着差异,在分维度上除了焦虑这一维度儿童没有显着差异,其余分维度都存在显着差异,说明随着儿童的年级不断增大,对自我的意识趋向于更加清晰。关于儿童焦虑,可能是由于儿童的学业压力较重,因而无论哪一年级的儿童在焦虑这一维度上没有差异。对是否独生的流动儿童的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无论是独生还是非独生子女在自我意识上没有显着的差异,说明儿童的自我意识都有其发展的规律,不受独生与非独生的影响。而且在各分维度上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不存在显着差异。
2.流动儿童自尊在性别、是否独生、年级上的差异检验【表3】
对流动儿童自尊在各人口学变量上进行差异检验,无论是年级、性别与是否独生上都无显着差异,结合流动儿童与普通儿童的差异检验得出,流动儿童的自尊低于普通儿童,且在人口学变量上没有显着差异。各年级之间的自尊无显着差异。
3.流动儿童社会支持的性别、年级差异
( 1) 在流动儿童中,以性别为因素进行划分时,社会支持得分呈现出差异,具体表现为: 在社会支持总分上,女生得分( 44. 989) 要显着高于男生( 40. 661) ,p < 0. 001; 在客观支持维度,女生得分( 10.23) 也显着高于男生( 9. 52) 得分,p <0. 05; 在主观支持维度,女生( 27. 34) 要高于男生( 25. 67) ,p < 0. 01; 在支持利用度上,女生得分与男生得分没有显着差异。
( 2) 在以年级为因素进行的比较中,四五六三个年级的流动儿童在社会支持量表得分上并无显着差异,而流动儿童在社会支持分维度主观支持上存在显着差异,而经过 LSD 事后检验发现,在主观支持维度上,四年级与六年级儿童的差异显着。
( 三) 普通儿童自我意识、自尊与主观支持的研究
1. 普通儿童自尊、自我意识的性别、年级差异
( 1) 普通儿童在自尊方面的得分,男女生差异不显着; 普通儿童自我意识方面的得分差异也不显着,见表 6。【表6】
( 2) 不同年级的普通儿童在自尊方面的得分,自尊在年纪上存在明显差异( p <0. 05) ; 在自我意识上不同年纪的儿童也存在显着性差异(p < 0. 001),见表7。【表7】
2.普通儿童社会支持的性别、年级差异
(1)在普通儿童中,以性别为因素进行划分时,社会支持得分呈现未见显着差异,见表8。【表8】
(2)在以年级为因素进行的比较中,四、五、六三个年级的普通儿童在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和客观支持上存在显着差异,如表9 所示。【表9】
(三)流动儿童自尊、自我意识与社
会支持的相关分析流动儿童的自尊、自我意识与社会支持存在显着相关,见表10:
流动儿童的自尊、自我意识与社会支持三个维度之间两两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当流动儿童自尊得分越高时,自我意识与社会支持得分也会相应增大。自我意识与社会支持之间也存在显着正相关,随着自我意识得分越高,社会支持得分也增加。
四、讨论与分析
(一)流动儿童与普通儿童自我意识、自尊的对比研究
1.自我意识的对比研究
流动儿童的自我意识在总分上为56. 07分,虽然略低于全国常模,这与唐章华(2007)、张洪菊(2010)等研究结果相当,即流动儿童与普通儿童在自我意识上没有差异;上述研究也发现躯体、智力与行为上流动儿童与普通儿童存在显着差异,原因可能是流动儿童在跟随父母长期迁移,其学习环境较长变迁,一部分流动儿童可以认识自己的学习环境,并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遇到学习方面的问题可以自己面对与解决,并在面临困难时及时虚心向老师与同学求助,学习成绩优良。但较大一部分流动儿童因为随着父母迁移,学习方面受较长影响,因而学习自信心不足,并且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性和自觉性较差,厌学、逃学、辍学等现象较为普遍。因而在此种环境下,社会对流动儿童的智力与学习情况的评价不高;保证儿童身体正常发育和成长的关键因素是良好的卫生环境与习惯。但是,流动儿童在这方面的情况并不是很乐观,流动儿童经常随着父母迁移,居住环境不容乐观,存在着卫生状况下降的问题。有调查显示,近10% 的流动儿童不能坚持每天刷牙、洗脸。由于流动儿童的卫生条件的艰苦,因而与普通居住在城市中的儿童相比,对其外貌的评价也会过低,在自我意识的分维度上也得分也会因为下降。
流动儿童在这几个维度上与普通儿童存在显着差异,因而这启示我们在面对流动儿童的教育方面,我们应该多关注儿童的躯体、智力与行为方面。流动儿童的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多关心儿童的躯体外貌、智力等方面,注意儿童的日常卫生状况以及儿童的营养的补充,这不光有利于儿童的身体健康,从而提高其对躯体方面的评价; 在学校的教师也应多关注流动儿童的学业方面,多鼓励流动儿童的学习,以防儿童产生对自己智力不自信的情况,学校针对流动儿童智力方面较低,应转换教学方式区别流动儿童以及普通儿童,给予流动儿童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建立流动儿童对于学业方面的自信。
2. 自尊的对比研究
本研究发现,流动儿童的自尊要低于普通儿童,且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流动儿童的自尊发展水平低于普通儿童,这与最初的研究假设一致,也与以往的研究相一致。究其原因,自尊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社会尊重,在儿童期,这种现象更为明显,在最初的阶段儿童是通过外部对其的评价和尊重建立自我概念,以此形成最初的自尊,故社会尊重能够极大地左右儿童自尊的形成。再由于弱势儿童群体处于被社会边缘化的境地,社会排斥现象比较突出,这样,外部的排斥和歧视会可能是通过儿童的外部评价这一中介,从而影响儿童自尊的形成和发展。也就是说,社会排斥和歧视是造成弱势儿童自尊偏低的最重要原因。因而在教育儿童特别是流动儿童,教育者应极重视外部环境对儿童的影响,将外界对儿童的不良评价予以屏蔽,这样可以提高儿童对自己的评价进而提高其自尊。
父母在流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及其重要的作用,父母对儿童的评价应尽可能积极向上,以使提高其对自身的评价。
( 二) 流动儿童自我意识自尊研究
不同性别的流动儿童的在自我意识总分上没有显着差异,但是在合群这一维度上却存在差异,女生得分显着高于男生得分,说明女生在合群这一方面更倾向于做出符合社会期望的事情,对自己的人际关系的评价也较高,而男生多按照自己想法行事,不太在意别人的想法,因而日常生活中,面对男生应多指导他们注意别人的想法与意见,这样可以增加其合群这一方面的评价。
不同年级的流动儿童的自我意识上存在显着差异,随着年级的提高,自我意识的得分也不断提高,这与自我意识发展理论相符,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是处于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即所谓客观化时期。在小学阶段,由于儿童所处的环境较之前家中有差异,面对各种复杂的信息儿童的自我意识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儿童的自我意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小学阶段发展更为明显,但是在此阶段中,自我发展的趋势不是直线增长的,而是既有上升的时期,也有平稳发展的时期。这提示我们在小学阶段应多关注儿童的自我意识的发展,在关键期内让儿童的自我意识得到正常的发展; 无论是否是独生子女其自我意识在总分以及分维度上都不存在显着差异。意味着独生子女这一条件对儿童的自我意识并不存在影响,儿童的自我意识存在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并存在一定趋势。
从上述研究结果看,在各人口学变量上,自尊均无显着差异,但是从年级上分析,随着年级的不断提高,自尊的得分也相应升高,即六年级得分大于五年级得分,且大于四年级得分,但是这一差异并不显着。随着流动儿童年级的递增,流动儿童的自尊水平也不断提高,随着儿童的年龄及年级的递增,自我意识也不断萌生,儿童对其自尊的认识也不断提高,其评价也会不断提升; 而在男女方面,在小学阶段男女之间的差异较小,因而流动儿童的自尊在男女方面也不存在差异。这可能是小学阶段男女对自己的性别角色的区别没有意识,因而性别这一因素并不影响自尊水平,其后,可能由于儿童的性方面的成长,男女之间的差异也会随之增长。
( 三) 流动儿童自尊与其自我意识相关分析
流动儿童的自我意识以及分维度与自尊均存在显着的正相关,流动儿童自我意识与自尊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说明 4 ~6 年级流动儿童的自尊水平越高者自我意识也越高。这与王芳梅、吴玲的研究( 2013) 不一致,她们研究发现三年级的学生自尊水平最高,而年级越低的学生自我意识越低。
这一结果的不一致可能是由于样本的取样与其研究不一致,本研究选取的为四至六年级儿童,并无低年级儿童,因而结果会有出入。总体而言,流动儿童的自尊与自我意识存在显着正相关。自我意识与自尊两者都有通过外界的评价而形成的部分,外界环境对流动儿童的评价影响着儿童的相关概念,因而自我意识以及自尊两者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
流动儿童自我意识与社会支持之间也存在显着正相关,自我意识得分越高,社会支持得分也会相应增加,在这也提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若要提高流动儿童的自尊、自我意识与社会支持,应结合流动儿童自身的特点,增加流动儿童的支持系统,也可以关心流动儿童的各方面生活,提高其自我意识,这也将会促进流动儿童的身心发展。
五、结论
普通儿童与流动儿童的自尊与自我意识在总分上不存在显着差异,但在自我意识分维度上存在显着差异。不同性别的流动儿童在自我意识分维度———幸福与满足上存在显着差异,不同年级的流动儿童的自我意识在总分上存在显着差异。不同性别、年级的流动儿童在自尊上不存在显着差异;不同年级、性别的流动儿童在社会支持上存在显着差异。流动儿童自尊、自我意识与社会支持存在显着相关。
参考文献:
蔡华俭,2003: 《内隐自尊效应及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心理学报》第 6 期。
何飞、傅丽萍,2006: 《贵阳市农民工随迁子女自尊与社交焦虑的特点分析》,《社会心理科学》第 11、12 期。
侯舒艨、袁晓娇、刘杨、蔺秀云、方晓义,2011: 《社会支持和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孤独感的影响: 一项追踪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第 4 期。
顾维页,2006: 《城市流动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和对策》,《文教资料》11 月上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