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生物学论文 > 心理学论文

范畴三段论推理的国内外研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6-26 共4299字
论文摘要

  一、三段论推理的定义
  
  三段论推理被认为是演绎推理中最典型的推理之一,它由两个前提和一个由前提推出的结论组成。范畴三段论是三段论最基本的形式之一,例子如下所有S都是P(S-P);所有P都是S(P-S);所以,所有S都是M(S-M).这是最基本的抽象符号三段论推理,其中,S称为结论中的主项,也叫小项,指代命题对象。

  P为结论中的谓项,也叫大项,指代命题对象具有或不具有的某种性质。

  M为结论中的中项,指代两个前提的共同项。

  如果将范例中的S、P、M用日常生活的词汇替换掉,则把这种类型的范畴三段论推理称为具体内容的范畴三段论推理。

  除了项以外,形式逻辑还指出,任何一个范畴三段论都有自身的格、式结构。范畴三段论推理的式是指构成前提和结论命题中的质、量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形式的三段论推理。命题的质是指该命题的肯定或否定的性质;命题的量是指命题中的量项是全称还是特称。质和量就构成了四种命题形式:

  1.全称肯定,代号A:所有S都是P;2.全称否定,代号E:所有S都不是P;3.特称肯定,代号I:一些S是P;4.特称否定,代号O:一些S不是P.

  范畴三段论推理的格就是由于中项在两个前提中的位置不同而决定的范畴三段论形式。范畴三段论推理中有四种可能的格:

  1.第一格:M-P,S-M.

  2.第二格:P-M,S-M.

  3.第三格:M-P,M-S.

  4.第四格:P-M,M-S.结论都是S-P.

  二、范畴三段论推理的国内研究
  
  推理的心理学研究与逻辑学研究一直存在着紧密联系,逻辑学的研究对于了解推理问题具有很大的帮助,范畴三段论推理不论在逻辑学领域还是在推理心理学领域,其所占比例都较重,但不同的是,逻辑学家关注的是三段论推理的形式结构和推理过程,比如逻辑学家余锦波和李贤君就分别着书详细探讨了三段论的内部构成。

  在推理心理学领域,范畴三段论推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段论推理的影响因素、思维过程和认知神经等。

  一方面,就范畴三段论的影响因素而言,国内实验研究有很多。早期,李国榕、胡竹菁以中学生为对象,20道三段论推理题目为材料进行研究,发现对于不同格的推理题,中学生判断的正确率是不一致的,其中第一格的推理得分最高,从而推出结论的正确与否与推理的格有密切的关系。

  2008年,宋广文和崔吉芳采用纸笔测验初步探讨了范畴三段论推理的表征与影响因素,发现:

  (1)范畴三段论推理中一般有图形的参与,且明晰的图形提示有助于推理成绩的提高;(2)影响范畴三段论推理的因素主要有前提能够建构的模型数目、前提的内容、前提的格和推理者自身的因素;(3)对前提的不完全解释是产生推理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之后,顾本柏提出了人们推理经常受到非逻辑因素的影响。

  另一方面,国内很多学者对国外有关范畴三段论推理的理论和模型进行了补充创新。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学家胡竹菁在1996年提出的知识与试题的双重结构模型,该模型认为,任何人的推理行为总是在他现有的知识结构下进行的,因为任何演绎推理问题都是由推理形式和推理内容两方面构成,所以该模型指出可以从知识和试题两个维度去衡量推理者的行为[2]14.近年来,胡竹菁教授还分别评述了约翰逊-莱尔德(Johnson-Laird)的心理模型理论和埃文斯(Evans)的双重加工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个人见解。

  2010年,赵顶位,戴海琦用属性层次方法(the Atttribute Hierarchy MethodAHM)对范畴三段论进行分析,编制测验来判别被试在三段论推理测验中的属性掌握模式.

  除此之外,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推理机制的研究方法演变得更为精细。

  2010年,罗俊龙、邱江等人对范畴三段论推理中的信念偏差效应进行了ERP研究,结果发现,在有效式下,信念抑制和信念促进的ERP波形趋于一致。无效式下,与基线任务相比,信念抑制和信念促进在300-500ms和1000-1600ms诱发的更正ERP成分可能反映了该推理不同的加工阶段,同时,300-600ms内,在大脑额中信念抑制比信念促进诱发了一个更正的ERP成分,其可能反映了关系整合阶段对自动激活的知识信念的抑制.同年,刘志雅等人实验分析得出,具体实物的范畴三段论推理更多的激活了左侧脑区,抽象的范畴三段论推理更可能反映演绎推理的功能性脑区。

  三、范畴三段论推理的国外研究
  
  西方许多学者从推理的格与式两条渠道深刻探讨了人们在推理过程中不能正确得出结论这一话题,建立了一系列的实验方法和理论模型。

  关于实验方法,概括的来说,可以分为结论评估(conclusion evaluation)、固定选择(forced-choice)和结论生产(conclusion production).结论评估,是指在推理测验中给出结论和前提,询问被试结论是否能由前提推出;固定选择,是指在测验中给出四个结论选项,要求被试选择前提能够推出的结论,其中选项还包括“无有效结论”;结论生产,是指在推理测验中只给出前提,要求被试自己推出结论。

  关于三段论推理的理论模型,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总结了不同的理论模型,笔者将从式、格以及内容分析三个方面来梳理一些影响较大的理论:

  第一、从范畴三段论的式来看,早在1935年伍德沃斯(Woodworth)就提出了“气氛效应”的假设,这种假设认为人们在推理过程中受到前提形式所营造出的“气氛”的影响,导致易于接受与推理形式相似的结论。也就是说,当前提中包含全称或特称的术语时,被试也倾向于得出全称或特称的结果;当前提是肯定或否定时,被试倾向于选择肯定或否定的结论。“气氛效应理论”被视为范畴三段论推理的第一个理论模型,引起了后来的学者对其进行大量的补充修正。

  1959年,两位普特曼(LJ.Chapman&J.P.Chapman)批评“气氛效应理论”并提出转换理论来解释人们在范畴三段论推理中出现错误的原因,也由此开始了心理学中对于人们在范畴三段论推理过程中是理性还是非理性的学术讨论,这一理论认为人们在推理过程中出现错误是由于对前提进行不恰当的转换造成的,比如说“如果A都是B”,人们将其错误的转换成“B都是A”,因此导致了对错误结论的接受。

  1969年,贝克(Begg)对“气氛效应”进行了重新的阐释,提出了“两原则”,第一条原则是质的方面,即如果两前提中有一条包含否定逻辑词,那么被试倾向于接受否定结论;若两前提都是否定的,那么将接受肯定结论;第二条原则是量的方面,即如果两前提中有一条是特称前提,则被试倾向于接受特称结论;若前提都是特称的,则倾向于接受全称结论。

  第二、从范畴三段论的格效应来解释推理的信息加工机制,其理论主要包括心理逻辑理论(MentalLogics Theory)、概率启发式模型(Probability Heuristics Model)等。心理逻辑理论认为人们在推理中将逻辑规则运用于心理操作,即人们对前提进行心理表征,然后将推理规则应用于这些表征,从而得到结论。而概率启发式模型的主要内涵是:(1)借助简单的线索使复杂的推理判断快捷化,简单化;(2)在特殊环境下,用以修改原有的判断;(3)启发式不是万能的,为了得到准确的答案需要系统地分心加工一些重要的内容。启发式的研究呈现模型化趋势,对三段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迪克斯特(Dickstein)(1978)采用了固定选择的实验方法探讨被试在三段论推理中作出错误原因是格效应,成为了格效应的象征性标志。

  第三、关于范畴三段论的内容分析研究,最典型且研究最多的是信念偏差,所谓信念偏差(BeliefBias)是指被试在推理过程中,基于对推理题目内容的理解,结合其原有的知识经验形成了一定的信念,这些信念往往会影响推理的逻辑反应,进而使判断发生偏差的一种现象。

  相关的主要理论有选择性检查模型(Selective Scrutiny Model)、必然性误解模型(Misinterpreted Necessity Model)、心理模型(MentalModels)、双加工模型(Dual-Process Theory)等。埃文斯(Evans et al.)(1983)提出了选择性检查模型和必然性误解模型,选择性检查模型预测被试在推理结论的判断中偏向于接受可信性结论而不考虑该推理的逻辑性,当结论不可信时,被试则会在逻辑有效性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前提接受或拒绝结论。与之相反,必然性误解模型认为被试只依赖与个人信念相一致的结论,而不考虑前提。

  20世纪80年代,约翰逊-莱尔德(Johnson-Laird)提出了心理模型理论,它认为推理的加工是以心理模型为基础的,人们完成演绎推理要经历三个阶段:解释阶段,人们建构一个前提信息的模型表征;理解阶段,人们整合前提信息构想出一个假定的结论,作为备择模型;审定阶段,人们把结论与前提的备择模型相比较,以确定是否存在歪曲,如果不存在,那么就接受这个结论。

  需要指出的是,在所有的文献中,对于相关的理论模型并没有严格的分类,所有的模型都能对演绎推理的某方面进行说明解释。并且直到现在,国内外并没有一个模型能够完全揭示推理所有的信息加工机制。

  近年,很多学者对于信念偏差有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开始探讨如果被试意识到自己的信念偏差是否会对推理结果造成影响。

  2008年鲍尔(Ball)采用检测时间方法发现当被试逻辑与信念发生冲突时,检测时间最长,错误率最高,从而得出信念和逻辑的平行加工模式(Parallel-Process)以及被试个人的直觉效应如何作用于三段论推理.除此之外,在认知神经研究方面,格尔(Goel)(2002)用fMRI同抽象的范畴三段论推理研究材料相结合,得出抽象的范畴三段论推理比具体的范畴三段论推理更多的激活了双侧枕叶、双侧顶上(下)小叶、双侧额中回以及双侧中央前回。

  鲍尔(Ball·L·J)等则通过对选择过程模型的眼动研究来对信念和逻辑效应进行说明,并支持选择加工模型.还有其他的一些相关研究,比如将范畴三段论推理与条件推理做对比,得出材料所给出的信息对于条件推理和范畴三段论推理的判断没有显着差异;推理与工作记忆相结合的研究;情绪对推理的影响。

  总的来看,范畴三段论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于三段论的信念偏差和信息加工规律方面,然而国内的研究相对于国外来看还是不够深入,并且在认知神经方面更倾向于从生理角度探讨,因此还有很多空白需要进行的补充和突破。
  
  参考文献:

  [1]胡竹菁.演绎推理的心理学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2.
  [2]胡竹菁,朱丽萍.人类推理的心理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余锦波.逻辑的艺术[M].张存建,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1.
  [4]李贤君.逻辑图表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4
  [5]李国榕,胡竹菁.中学生直言性质(范畴)三段论推理能力发展的调查研究[J].心理科学通讯,1986,(6):37-38.
  [6]顾本柏,罗俊龙,贾磊,索涛,张庆林.条件推理中否定前件下信念偏差发生阶段的EPR研究[J].心理科学,2012,(35):563-568.
  [7]胡竹菁.Johnson-Laird的“心理模型”理论述评[J].心理学探新,2009,(4):22.
  [8]赵顶位,戴海琦,郭斯萍.AHM下的三段论推理测验编制及个体属性掌握模式判别[J].心理科学,2010, (3):670-672.
  [9]罗俊龙,邱江,怀章翠,张庆林.范畴三段论推理中信念偏差效应的ERP研究[J].心理科学.2010,(2):299-302.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