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论文精选范文10篇之第四篇: 认知心理学在中职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随着信息论思想的渗透,为认知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当代认知心理学的兴起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们也渐渐认识到,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关键的也是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学生在课堂上转换、加工、存储、恢复、提取与使用课堂知识的这一过程,与学生的认知心理有密切相关的联系,能通过恰当的方法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解决现在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认知心理学; 中职课堂; 教学;
认知心理学是通过研究人类在获取所需的信息知识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相关的认知规律,中职课堂通过运用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的理论知识,发现中等职业教育课堂中存在的不足的地方,指导和改善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方式,从而提升中职课堂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可以从课堂中最大的获得知识技能的吸收。
1. 认知心理学及现状
20世纪中期,世界科学史上诞生了探索人类智慧产生和发展的前沿性尖端科学---认知科学。认知心理学是对人类心理认知历研究,人们在接触知识信息的过程中,会有一个形成、获取和使用的复杂的心理历程,就像一件产品,最初是从原材料经历过不断的加工、合成和处理最终才有成品的形成。而这个转变的过程就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方向。
2. 认知心理学知识分类
2.1 陈述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这种知识具有静态的性质,人可以直接通过回忆和陈述的方式就能获得的知识。例如,水可以灭火,人的膝跳反射、植物的光和作用等。
2.2 程序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就是不能直接通过回忆和陈述就能获得的,它是需要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论而存在的知识,有一套流程。人们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去解决一件事情的整体过程。例如,想吃一美食,则需要通过一定的过程去操作,最后餐桌上才能出现如记忆中的味道。
2.3 策略性知识
策略性知识是程序性知识的一种比较特殊的知识,它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定的选择性的,能控制着整个的学习活动过程,例如,做美食的时候,对调料的选择,对食材的选择,都决定了最后产生的美食的质量问题。
在现在的中职课堂教学中,老师主要教授的是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而策略性知识是学生在生活中自己通过参加各种活动不断的去寻找最合适的方式和积累下来的经验。所以,提升中职课堂的整体的教学质量,最关键的还是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上。
3. 认知心理学的教学运用
3.1 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主导
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学生在学习的过程的初始阶段是一个接受的过程,所以在课堂中教师对自己的课件需要做到最完善的效果,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把学生的接受程度作为最基本的条件,在课堂中发现最受学生欢迎的讲学模式,引导和推动学生参与到课堂的学习当中来,让学生们自己独立的思考,开放式的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3.2 提升课堂质量
在中职学生的认知系统表象编码的情况相当的普遍,所谓表象编码就是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等心理中产生的图像或映像对事物进行编码,我们常见的教科书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如果一旦在生活中发现不一致的现象的时候,学生的认识就容易产生冲突的状况。导致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产生间断性,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就会错乱学生的知识的接受。所以在中职课堂的教学过程当中,老师应当建立合理的课堂提问时间,让学生发表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或者在展示多媒体教学的时候,多采用图片代替文字的方式,能有效的避免学生对文字信息在转化的过程中容易被进行二次加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3.3 教学适应学生认知发展
不同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改善课堂涣散的现象,能让学生走进课堂中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选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进行探索,寻找学生最快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其中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在开堂的时候,采用给学生创设疑问,创设矛盾,引起惊讶等先入为主的方法,鼓励学生踊跃回答问题,提出问题,组织学生之间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结束语
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越来越迅速,将认知心理学引入教学课堂已经越来越普遍,本文将认知心理学中的认知表征理论引入中职课堂教学,提出了相关的改善建议,注重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加快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吸收,甚至能自觉的到课外中去学习。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认知心理学在中职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观察,2017(18):70-7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