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生物学论文 > 心理学论文

自我同一性相关概念探讨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 作者:刘锋
发布于:2018-12-13 共4080字

  摘    要: 西方心理学中, 自我同一性的概念十分重要, 涵盖多个研究领域, 但同时, 对于自我同一性概念及内涵的阐释, 也在学界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本文对西方心理学界对于自我同一性概念的阐述加以介绍及分析, 并探讨自我同一性概念的实证分析及发展方向, 从更多层面及维度上强化对于自我同一性概念的理解.

  关键词: 西方心理学; 自我同一性; 同一感;

自我同一性相关概念探讨

  自我同一性在西方心理学领域是一种较为普及的概念, 对于自我同一性的探讨与分析, 一直饱受争议.不仅在西方心理学, 甚至在社会学领域, 同一性的概念已经成为对当代人类发展影响最大的重要概念.

  1、 自我同一性概念

  1.1、 自我同一性的本质

  在心理学领域, 自我同一性既是一种心理现象, 也是一种心理学概念, 关系到人的自我、人格及人的发展.自我同一性的概念可以从内在心理层面来加以理解, 或从结构层面对同一性加以思考及把控, 以此明确自我同一性的本质与特性.自我同一性所体现的是社会影响及自我建构, 是内在自我之间以及自我及环境之间的有效平衡, 体现了现实自我、真实自我及理想自我之间的结构一致性, 可通过认知及自我综合实现整体自我的组织及建构, 以此实现统一整体自我的形成.自我同一性可视为心理结构, 可实现自我调节, 并以之实现个体及世界之间的有效互动, 作为一种互动桥梁.同一性概念可作为个体描述、个体关联及特征阐释方面的理论与方法, 作为个体经验累积及行为选择的基本原则.当个体产生新的经历或面临新的信息时, 个体的同一性结构就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出现对外界因素的适应性, 从而形成个体的生活参照及自身理解.个体在生活中, 个体人格的形成、发展及变化的基础及内核就是自我, 自我同一性可实现对人格组成的有效整合, 人格完善的重要标志及表现就是自我同一性, 这也是个体发展成熟, 心理健康的重要体现, 基于此, 个体的青少年阶段追求与发展的核心主题就是自我同一性.

  1.2、 自我同一性的表现

  从主观表现上来讲, 自我同一性的内在结构可体现出同一感, 或可将这种同一感作为自我同一性结构功能的外在表现.埃里克森认为, 自我同一性的主管表现为自我一致性及连续性提供保障, 可实现个体感知及个体经验的深刻统一, 则代表同一性可证实性.个体同一感的具体表现, 可体现为存在感、一致性及连续性, 具体表现为个体对自身存在及自身位位置的明确, 个体人格具备跨域时间及空间的异质性.同时, 同一感可外化体现为心理成熟感, 可表现为生命的意义, 以及个体的自我导向意识.对于自我同一性的研究可体现在结构及现象描述层面的有效融合, 以实现对自我同一性的静态及动态研究的统一, 整合自我同一性的内容及过程, 结合自我同一性的内在机理及环境影响因素, 从整体及本质的层面实现对于自我同一性的理解[1].

  2、 自我同一性的内容与过程

  学界对于自我同一性的框架及概念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及观点, 比如在1985年, 阿切尔认为, 自我同一性概念具有排他性及主观性, 前者表现为整体层面上的同一性及不同领域的同一性, 并体现为这两种同一性的相互对立, 表现为同一性及亲密感次序等两性同一性之间的相互对立, 以及主客观问题及研究之间的相互对立.另外, 沃特曼等学者提出, 对于同一性的研究与分析不应当仅仅从整体层面入手, 还需要从更多的角度深化对于同一性内容的研究.格罗特文特对于同一性状态的领域性变化加以关注, 并提出了自我同一性的普适性问题.

  沃特曼对自我同一性的内容及过程变动因素加以详细界定, 拓展自我同一性的研究领域, 具体包括职业因素、宗教因素、政治因素、性别角色、性的因素、娱乐因素、情感因素、道德因素、原生家庭、家庭及工作关系、民族及种族等领域中, 这推动了自我同一性在各种方面的深入研究, 推动整体层面及不同领域中的同一性过程研究.从另一方面分析来看, 有部分学者认为自我同一性的概念可以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定义, 从多个不同的层面出发综合分析自我同一性概念, 在此基础上来分别强调不同的问题.在具体的课题探究过程中, 自我同一性概念有时指的是同一性结构, 有时指的是同一过程;有时代指某些特定的主观经验, 有时也会特指功能;有时指的是不同个体之间呈现出来的独特意识感, 有时指的是经验连续影响下的潜意识追求.在不同的时期和社会背景下, 自我同一性会指集体理想存在的一种一致性, 在社会发展到另一时期时, 自我同一性又代表比较的差异性.

  根据上文的论述, 笔者将自我同一性具有的丰富且复杂的概念特征总结为以下几点:第一, 自我同一性具有发生学特征, 即:自我同一性是儿童期的结果, 同时也是处理早期发展任务的失败或者成功;第二, 自我同一性具有适应性特征, 即:自我同一性对于社会环境存在一种特定的适应性反应;第三.自我同一性具有结构性特征, 即:自我同一性是由生物、心理以及社会这三个方面共同组成, 是多方面因素相互融合形成的统一体;第四, 自我同一性具有动力学特征, 即:自我同一性可以对自我与客体、本我与超我这两方面的关系进行调节, 代表的是一个主动发生的过程;第五, 自我同一性具有主观性特征, 即:自我同一性是人内心自主表现出来的连续之感;第六, 自我同一性具有心理交互的特征, 即:与儿童时期呈现出来的依赖相比, 自我同一性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了自我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 进而发展形成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第七, 自我同一性具有实体性特征, 即:自我同一性为自我与世界提供了一种意义感[2].

  3、 自我同一性的现象与结构

  埃里克森认为, 对于自我同一性的概念, 可基于临床实践经验加以功能性描述, 而玛西亚认为, 可基于结构、现象等方面对同一性加以理解, 从可描述的角度对同一性的操作加以定义.玛西亚认为, 同一性可作为个体内在动机, 以及个体能力、信息及经验的组织架构.申科尔表示, 心理学层面上的同一性是对于相关个体特征、形象及经验的关联与解释.亚当斯提出, 同一性是对于自身心理与状态的有组织化的自我调节, 自我同一性需要分化个体的自我及外在世界, 并对其自我及外在世界加以进一步推动与发展.基于建构主义的视角, 可将自我同一性认为是一种个体及其生活环境与接收信息之间相互互动与沟通所产生的结构及框架, 该同一性结构可个体产生新的经历或形成新的信息实现对其他因素的同化与适应性, 实现自我同一性的向好发展.就埃里克森而言, 自我同一性的框架可凭借其一致性及连续性, 促进个体感知及体会的深化统一.自我同一性结构的切实存在, 可从主观的自我体验层面加以体会及理解, 自我同一性结构可实现对于个体心理适应性的有效预测, 并预估个体心理适应及个体之间亲密度的提升.从心理结构的层面对自我同一性加以理解及把控, 以强化对于自我同一性内涵及本质的清晰把控.自我同一性可外化体现为同一感, 从结构层面, 可整合自我同一性的动态及静态研究, 对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内在心理机制加以充分了解.

  4、 创造及发现的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概念界定在学界一直存在争论, 主要观点包括: (1) 赋予及建构的同一性. (2) 固定及选择的同一性. (3) 创造及发现的同一性.这三个观点的是传统心理学的继承与发展, 也是心理学在时代环境下对抗的重要表现, 可沃特曼认为, 个体追求自我同一性在于对自身努力的确认, 自我同一性具有发现性的隐喻, 而并非建构性的隐喻, 这一观点可通过同一性压力来加以证明.布拉斯基及格罗迪斯认为, 自我同一性概念的产生具有必然性, 自我同一性的构成包括发现.西奥多·萨比尔认为, 自我同一性的产生是基于创造而非发现, 玛西亚及格罗特温特认为, 自我同一性包括创造与发现, 但将发现的同一性作为目前研究的主要对象.

  现代同一性理论否认以上论点的科学性, 认为可从更加复杂的遗传及环境因素之间的互动层面来了解自我同一性, 凯特·韦尔奇曼认为, 自我同一性具备稳定性, 而这种稳定性的存在, 取决于个体的成长环境及生物遗传, 同时也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 自我同一性的存在, 给予生活中的个体建构.自我同一性的内涵包括两个层面, 即创造与发现, 从这两方面强化对于自我同一性的理解, 可更好地掌握自我同一性的形成[3].

  5、 自我同一性概念的新趋向

  通过对自我同一性概念相关文献的深入分析, 可以发现主流是一部分学者在追求自我同一性实证研究的核心内容.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 对于自我同一性的实证研究逐渐偏向于从内在心理结构或者现象学等层面把握同一性的努力, 这一研究方向逐渐发展成为自我同一性概念的新趋向.从自我同一性研究的立场方面来看, 企图超越同一性状态或者同一性类型的相关研究工作, 主要体现在对自我同一性操作性定义的简单化策略, 同时也是对青少年在特定意识形态领域或者人际关系等领域表现出来的态度与选择展开的描述.这一过程中, 自我同一性是分离的而不是对心理现象整体的表述, 与其他自我同一性概念存在相互矛盾, 进而无法把握自我同一性的本质[4].

  自我同一性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现象, 属于一个与自我、人格以及发展几者存在密切关系的心理学概念范畴.首先, 自我同一性概念的理解应该从内在的心理结构这一角度出发, 从内在心理结构层面尝试把握和理解自我同一性, 才能真正看清自我同一性的本质.其次, 自我同一性所反映的是社会影响与自我建构的一种心理社会结构, 自我同一性所表现的是内在自我之间、自我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一种平衡状态, 体现出现实自我、真实自我以及理想自我几种结构之间的一致性关系特征.最后, 自我同一性的核心是自我调节系统, 作为一种心理结构, 自我同一性逐渐发展成为个体与社会大环境产生互动的框架, 也是人格形成、发展与变化的重要基础, 是青年期追求发展的核心主题.

  自我同一性可作用于外部环境, 并接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具备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基于目前的社会环境中, 对自我同一性概念的理解需要深入探索, 以保证自我同一性概念可适应个体发展, 并保证个体在环境中的人格统一, 体现自我价值, 促进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1]罗爱民, 张现利, 樊迪, 邱平.自我同一性状态与亲密恐惧、自尊的关系研究[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16, 43 (06) :1002-1004+1018.
  [2]李秋生.自我同一性过程理论:发展与整合[J].社会心理科学, 2016, 31 (09) :3-6.
  [3]蒋琬婷.大学生拖延、自尊与自我同一性的关系[D].广西师范大学, 2017.
  [4]魏冬颖.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与意义建构的关系[D].河北师范大学, 2015.

原文出处:刘锋.对西方心理学自我同一性概念的探微[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4(11):74-75.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