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
目前针对自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和青少年,研究方法主要是自陈量表和问卷调查。
为了更全面的研究自尊在人生各阶段的特征和发展状态,应该扩大自尊研究的主体范围,包括进入社会工作岗位以后的青年人的自尊,工作时间在十年以上的中年人的自尊水平、影响因素,低保人员的自尊,无业人员的自尊,退休人员的自尊、下岗人员的自尊等社会各阶层各年龄阶段人员的自尊。使得自尊的研究成果更有利于提高全体民众的心理健康水平。
在研究方法上,目前的自尊量表主要局限在自陈量表,因为受社会期待的影响,自陈量表有它的局限性。以后应该拓展研究思路,应该加强对实验法的应用,增强测验的科学性。另外问卷调查无法解释因素和变量之间的关系,为了探究各影响因素间的关系,应用实验设计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另外,应该加强自尊的跨性别、跨文化研究,通过对不同文化下人们的自尊水平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有利于形成普适性的自尊理论以改善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而推动整体人格体系的完善。
参考文献
[1] James W.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M].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Press.1983:296.
[2] Coopersmith S.The Anteledents of Self-esteem[J].San Francisco W.h.Freeman,1967:4-5.
[3]Wang Y,Ollendick T.A Cross.cultural and developmental analaysis of self-esteem inChinese and western children[J].Clinical child and Family Psychology Review,2001,4(3):253-271.
[4]杨丽珠,张丽华。论自尊的心理意义[J].心理学探新,2003,23(4);10-12.
[5]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6]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五卷)[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7]荆其诚。简明心理学百科全书[M].1991.
[8]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9]魏运华。自尊的概念、结构及其测评[J].社会心理研究,1997,(3)。
[10]黄希庭,杨雄。青年学生自我价值感量表的编制[J].心理科学,1998(4)。
[11]张静。自尊问题研究综述[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
[12]王建平。男女大学生自尊的比较研究[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1998,(12)。
[13]魏运华。自尊的结构模型及儿童自尊量表的编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3)。
[14]刘丽。自我价值感初探[J].社会心理研究,1993,(4)。
[15]胡军生,彭光亮。师范内大学生人格特质与自尊关系的调查研究[J].江西教育科研,2006,(9):47-49.
[16]白丽英,赵陵波,何少颖等。 大学生自尊和人格特征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7,2(5):459-460.
[17]贺小华,张建育。大学生自尊、自我效能感与归因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7,2(1):71-72.
[18]魏运华。自尊的结构模型及其儿童自尊量表的编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13(3):29-36.
[19]黄敏儿。自尊与社会适应性[J].社会心理研究,1995,(3)。
[20]PopeA, McAaleS, Craighead E. Self-esteem enhancement with children and adolescent.Pergamon Pergamon Press, Inc.1998:21-23.
[21]黄希庭,杨雄。青年学生自我价值感量表的编制[J].心理科学,1998(4):289-292.
[22] 李苑凌,谢朝晖。自尊心理研究综述[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20(3):120-124.
[23] 蔡建红。大学生自尊结构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1(9):299-301.
[24]张林。自尊:结构与发展[M].第1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54-56.
[25]张文新,林崇德。青少年的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不同群体间的一致性与差异性[J].心理科学,1998,21(6):489-493.
[26]李勉媛。初中生自尊的发展及其与师生关系、学业成绩的关系。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3:52.
[27]杨宇然。中学生学习倦怠与自尊关系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学位论文,2006:40-45.
[28]江耀强。中学生自尊感水平与学业成就的相关研究[J].教育导刊,(2,3):65-66.
[29]彭欣,马绍斌等。大学生大学生自尊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1):40-41.
[30]邹泓,张春妹。中学生的人格五因素感知的社会支持与自尊的关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44-52.
[31]蔡溢,许明智等。大学生自尊状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行为科学医学,2006,15(5):392-393.
[32]杨治良,高桦,郭力平。 社会认知具有更强的内隐性-兼论内隐和外显的“钢筋水泥”关系[J].心理学报,1998, 30 (1) : 1 - 6.
致 谢
随着论文的完成,我的研究生生活也接近尾声。在研究生阶段我经历成长也遭遇困惑,在科学研究中取得了收获也遇到过挫折。感谢我的导师,毫无保留的传授我知识,每当学习研究中遇到瓶颈时,是导师的关心激励我继续在科研道路上走下去;每当纠结于未来的发展,踯躅不前时,是导师的点拨为我指明努力的方向。感谢我的同学,我们共同学习、共同生活,互相切磋研究方法,分享学习中的心得。在讨论中,我们的眼界更加开阔,心态更为平和,很多创新的想法都是在和你们的探讨中生长出来的。感谢我的家人,你们是我疲惫时最想停靠的港湾,我面临众多生活中的挑战,是你们的爱让我敢于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勇于体现自身的价值。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所写论文有很多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同学批评和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