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生物学论文 > 心理学论文

民族认同的文献综述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5-06 共7171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内隐理论下维吾尔族大学生民族认同探究
    【引言  第一章】民族认同的文献综述
    【第二章】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问题的提出
    【第三章】新疆高校学生内隐民族认同的研究设计
    【第四章】维吾尔族民族认同研究结果分析
    【第五章】内隐民族认同影响因素分析
    【结论/参考文献】高校维吾尔族学生民族认同问题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1引言

  我国是多民族在各种优良传统形成发展的长河中的一个国家,虽然整体关系很融洽。但是,随着我国的逐渐兴盛,社会主义现代化构建的成果显著,特别是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相互沟通和各民族交往的实施得到空前进步,尽管所有的民族和文化间的相同点逐渐增加,差异逐渐减少,但仍然有差异存在于各民族之间,反而会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经济的发展、政治和文化因素、经济、竞争资源和其他方面可能会使竞争更加强烈,这就导致了冲突的产生。民族认同不仅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更关系到整个中国民族的发展,不仅影响个体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也影响着国家和区域的和谐。从全球范围来看,人类社会在 21 世纪的发展将在冲突重重的过程当中的发展。一方面,是全球化和一体化,主要的技术,物质文化和经济全球化,在另一方面,它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主要是作为一个国家和它的文化,哲学,宗教,文学,艺术,伦理等的多样化。在多民族的国家,这其中的多元化的形势冲击着民族个体,他们面临的挑战是民族认同问题。所以,就目前而言,每一个国家都特别重视关注国内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和谐共生问题。在多元化的民主国家常常处于不利地位的是少数民族。然而,维吾尔族是一个拥有非常独特的文化的民族,维族大学生是一个比较敏感的团体,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调试的矛盾冲突在他们身上更加明显;调查显示,共有 21 所高等院校在新疆,其中总计有 4.75 亿维吾尔族大学生,占全部大学生的 44%[1].

  维吾尔族大学生从少数民族聚集地到了汉族人较多的地方,适应问题就出来了,其民族认同也可能会发生变化。此外,由于维吾尔族学生是一个优良的群体,他们是这个国家的未来有一个更深刻的思考,有民族责任感的意识比较强,再加上他们秉持民族勤奋和毅力辛勤工作的民族精神,使大学生成为处于民族意识更强烈的年龄组阶段,他们面临的国家身份和未来生存体验似乎是最突出的,在民族认同下,其今后的职业发展、自我的重塑和方向、自我价值的理念也独具特色,这也强烈影响着国家的安定和谐。对大学生民族认同心理的研究,国内学者们做的研究较少,国家认同的内隐研究更是凤毛麟角。于是,对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隐含的民族认同态度进行深刻的有体系的剖析,将有助于进一步提供推动积极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见解和观点,进一步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这是本项研究的宗旨。
  
  第 1 章 文献综述

  1.1 民族认同的界定和分化

  1.1.1 认同概念的界定

  起初,"认同"是哲学范畴中的概念。在哲学领域中,它表示两个事物的相同,是指"同一问题或者变化中的同态"[2].之后,在心理学中又提出了"认同"概念,并且被较多的心理学家所研究。最早在心理学中提出"认同"概念的心理学家是弗洛伊德和詹姆斯,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认同"是一个心理过程,是个体在观察另一个人或团体的规范行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另一个人或团体的面貌的过程中,自己进行学习和模仿的现象。即内化的过程,认同在一定意义上也代表了个体开始与他人或其他群体有情感上的联系。他认为,认同是与被模仿的个体或群体在心理上趋同的过程[3].詹姆斯认为一个产生了认同的个体可能会有这样的感受:"面对突如其来的认同,个体会感到自己整个人充满了生气和力量,就像发现了真实的自我,这种现象会显示在个体的道德素质和精神状态之上[4]."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认同是自我同一性的发展,自我同一性不仅是对自我身份的认识,还指个体无意识中对他的性格的统一连续的趋向、个体在内心对自我的综合和追求某个群体的共同理想的过程[5].

  1.1.2 社会认同的分化

  社会认同影响着个体生活中的很大一部分,它还可以帮助个体去理解许多单纯靠个人机制很难解释的有关人类行为的问题。霍格和亚当斯认为,民族认同理论可以用来解释社会心理学领域中的其他许多发现,包括偏见和从众行为。个体普遍会对自己不接受的民族文化有偏见,甚至有抵触心理,而对自己所属本民族的文化有一种情感上的依附,甚至对本民族成员的行为进行效仿。社会认同通过对"我们和他们"的完整诠释,它帮助我们加深了对日常生活的理解。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可以用社会认同学说来解释。因此,社会认同学说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的一项基础研究。

  1.1.3 民族认同研究的由来

  自冯特以后,民族心理学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因为,在世界范围内,各民族的大团结是以相互了解、相互理解或谅解各民族的心理特点为前提的。历史上无以计数的战争主要是源自于民族之间的矛盾。希特勒就是煽起人民仇视犹太人而发起世界大战的。因此,民族的心理研究工作也就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20世纪30年代,民族心理学的研究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民族心理学的研究有了重大突破,在这方面卓有成效的有本尼迪克特、米德和卡迪尼尔等。他们在美国印第安和大洋洲的各个民族中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他们认为,各民族心理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即存在着"民族心理类型",而各种民族心理类型则会产生相应的带有该民族显著特征的文化模式。有什么样的民族心理类型,就有什么样的文化模式。这种"民族心理类型"就构成了民族之间的差异。他们认为,遗传素质优秀的民族有优良的心理素质,因而能创造出高级的文化模式;而遗传素质劣等的落后的民族,则有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素质,因而创造不出好的文化模式,因此,劣等民族的文化模式最终必然统一到优秀民族的文化模式中去。

  民族是具有特定遗传素质的群体,也就是说,每一个民族都具有大致相同的遗传素质。因此,本文所要研究的维吾尔族群体的遗传素质也相同。民族,是种族共同体中的一种最常见的形式。种族的心理习性主要又通过民族心理活动的具体形式而得到充分的展现。民族心理学研究认为,民族心理过程和民族个性心理构成了一个民族的独特心理[6].民族认同,主要反映在对民族的认识、对民族的感情和民族的意志力等方面。民族认同的差异,着重表现在民族成员整体的观察、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水平上。民族认知的差异又着重反映在不同的思维形式上。民族情感的差异着重反应出一个民族对外界事物的态度取向和情感的喜怒哀惧的强度与表现方式的不同上。有的民族情感激烈、奔放、粗犷、外向,如蒙古族等一些马背上的民族;有的民族情感活动丰富、细腻、隽久、内向,如汉民族。民族情感的差异还鲜明地在他们各自的人际交往形式、文学艺术形式、语言形式和其他的娱乐等活动形式中表现出来。民族的情感包含一个发展的进程。

  在日常生活中,对某个民族的某个人或某种民族文物、某种具有民族形式的活动,人们所表现出来的民族情感总具有一定的自发性和模糊性。当对整个民族形成了明确的民族观念以后,民族情感便有了自觉性,便会关心整个民族的命运,爱民族文化历史传统、爱民族英雄和爱民族的同胞而痛恨民族敌人与民族败类。这种自觉的民族情感取决于民族的每个成员对本民族的认识与态度。这种民族情感是爱国主义情感的基础,是民族团结和民族友好的纽带。民族情感是民族的重大凝聚力之一。它甚至可以直接影响到一个民族的繁荣和衰落,如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卑感,整个民族的地位,成就和命运。民族意志,反映出一个民族能自觉地把握住自己的命运,在这一过程中并表现出不畏困难与强暴的百折不挠的精神风貌。

  不同的民族也表现出不同民族意志的特点。民族能力,民族性格,民族气质和民族的审美价值观,道德观等方面构成的民族性格特征。这其中,最重要的是民族性格。民族性格是社会性格的一种。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弗洛姆认为:"民族成员中大部分人的性格结构是民族性格的核心,民族性格的产生是在民族成员共同的基本经验和生活方式的基础之上"[7].在民族的长期发展历史中慢慢形成了民族性格。由于各个民族所处的生活条件和历史环境不同,因而他们也就形成了具有互不相同的独特的性格。这种独特的民族性格构成了不同民族各自独特的特征。

  有关民族认同的研究是继民族心理学的研究盛行之后,心理学家们更加细致的分析了民族心理学的各个方面,对其外延进行了研究。当然,起初对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在内容和方法上都比较单一。

  1.2 民族认同研究回顾

  1.2.1 民族认同概念的界定

  兰友林在对民族认同的研究中认为,可以从族群认同的情境性、族群特质、族群认同的流动性、族群类型等几方面来考察族群认同[8].关于个人的思考、知觉、情感与行为组型归属于某一民族的现象就是"民族认同",这是陈枝烈先生提出的观点[9].英国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民族认同"的概念是在民族研究领域内的"认同"概念上衍生出来的[10].

  关于民族认同的概念,尽管学者们提出的概念各不相同,但是异中有同。研究者们普遍认同民族认同既包括对本民族的接受,也包括对他民族的排斥。总而言之,民族认同是指一种心理上的态度,一种立场,是民族成员的价值观。因此,学者李继利认为民族认同是一个动态过程,他包含了感情、认识和行为三部分[11].

  1.2.2 民族认同的相关理论

  "原生论"和"场景论"是民族认同发生的两种不同的说法。"原生论"又称为"根基论",这一理论认为民族的这种依附情感是个体一出生就有的。个体的遗传因素决定了个体的民族认同,各民族成员从一出生,他的民族认同就确定了,因为他和本民族人的血缘关系和地域关系,就决定了他会接受自己所属的民族,认同自己的民族文化。这种理论认为认民族认同与社会交往无关。"场景论"又被称为"工具论",与前一理论所不同的是,"场景论"强调社会互动和群体成员的理性选择[12].他们认为,血缘关系并不能决定个体的民族认同情况,地域关系也不能决定个体的民族认同情况,个体的民族认同情况反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这一理论认为,当本民族与其他民族的相互作用中,相互作用的方面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个体会首先把本民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当然,在此过程中,由于外在环境的变化,民族认同可能会变得越来越不稳定,从而呈现出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使个体发现本民族与他民族的区别,这种区别和不同,导致个体产生了对本民族的认同。因此,"场景论"强调"民族认同"一般是在民族互动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只有两个民族之间有交流和沟通,两个民族间的差异才会凸显出来,这种差异的凸显才会引出民族认同,没有接触过其他民族的情况下,也就是说这种差异没有凸显出来时,个体的民族认同意识也不会产生。

  当然,多数学者还是能够客观辩证的看待"原生论"和"工具论"的,他们基本都能综合这两种观点,极少有倾向于某一方。正如周大鸣教授所论述的:"民族认同的两种理论是相互联系的[13]."在实践中不能割裂的看待这两种理论,要用联系的眼光看待"原生论"和"工具论",才不至于导致片面的民族认同的观点。

  关于人们如何认同自己的群体,何时才会认同,民族认同理论可以告诉我们很多。它同样可以告诉我们民族群体之间的联系何时可能导致冲突。有关民族身份的早期研究表明仅仅是知道某人属于一个异己的群体就足以挑起民族间的对立和敌意,更不必说这个异己的群体的文化与自己所属的群体文化之间的冲突。但是玛娒门迪和施瑞伯表示,事情并非那么简单。如果有机会,人们还是乐于把其他的群体描述成"一样好"的,但是早期的大多数研究并没有给与参与者这样的机会。他们只要求参与者选出一个最好的群体,所以参与者很自然会选择他们自己所在的群体。与此类似,玛娒门迪和施瑞伯还发现,如果不告诉参与者评价标准,让他们自主地对其他群体进行评价,那么群体间的偏见就会消失。换句话说就是,让群体做出自己的判断并不会自动产生群体间的敌对。

  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发现,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种族主义者总是试图表明他们不喜欢的群体正在直接和他们竞争(霸占了"我们的工作"等等),即使这样的事情实际上并没有发生。这表明,群体之间在争夺必要资源时可能会产生敌意,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信息。他还向我们解释了为什么对其他群体了解的增多可以减少社会偏见---因为这样我们就会了解到评价该群体的不同标准,而不再只是简单地从竞争者的角度来看待他们。

  1.2.3 民族认同维度的划分

  民族认同的维度也就是指从哪些角度研究民族认同问题,即民族认同包括哪些方面,存在哪些构成要素。不同研究者也依自己的角度和研究的出发点不同而提出了不同的维度。以下是民族认同的学者们在划分维度上的见解:

  1.2.3.1 国外学者的划分

  Ting 一 Toomey 等编制的民族认同量表包括了民族归属感、边缘化、族群间的互动和依恋四个维度[14].卡尔森和 nazroo 认为民族认同包括国家,民族,承认属于一个民族而不是其他民族,民族参与和传统性五个维度与传统;没有国家何来国家中的民族,国家是民族存在的保障和前提;民族指一个民族的本土特色和文化等;承认属于某个民族而非其他民族是从政治角度来看的,是民族成员对本民族的接受,对他民族的排斥;民族参与性是民族成员参与民族活动的状态和态度,这是一种主动的、自愿的参与;传统性是指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等,如本文研究的维吾尔族,传统性就是指维吾尔族的一些传统文化和风土人情等。Phinney将归属感、认定自己的民族、民族卷入以及对民族群体的不同(积极或消极)态度作为民族认同的维度[15].其中归属感可以理解为个体对民族的一种情感趋向,对民族文化的一种发自内心的接受。民族自我认定是指个体认定自己是民族中的一员以及区别于他族的心理。这种认定使个体肯定了自己的民族身份和角色。民族卷入是指个体将民族的兴衰荣辱与自己紧密联系在一起,自发地愿意为民族的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Kwan 和 sodowsky 提出民族认同的维度是指认知、情感、道德和行为四个方面,民族成员对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等的认识和了解就是认知[16].

  情感是指个体对所属民族的感情上的认可;道德是指民族成员个体做到作为民族的一员所需要做的事情、应该遵守的民族规则等;行为是指民族认同的外显的表现,体现在个体的活动上。Luhtanen 和 uba 认为民族意识、民族认同的确定和民族认同的应用是民族认同的三个维度[17].民族意识是指民族成员个体对自己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的认识;民族认同的确定是指个体认可接受自己所属的民族身份等;民族认同的应用,是个体将本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内化到个体的潜意识和或在行为当中表现出来的现象。

  1.2.3.2 国内学者的划分

  秦向荣则认为民族认同包括认知成分(即对自己民族的了解、对民族身份的确认)、情感成分(即对民族的一种归属依附感,心甘情愿的作一名该族的成员)、行为成分(指愿意为了民族的利益付出自己的行动努力)、评价成分(即对自己民族身份的肯定并感到骄傲)四个方面[18].在 Phinney 提出的民族认同的构成成分的基础上,万明刚等人编制了民族认同问卷,该问卷的被试是藏族大学生,对该问卷、进行因素分析,发现问卷主要是针对被试民族认同的情感方面,包含以下三个维度:主流文化认同(对中华民族的文化的认同)、积极民族认同(对民族的积极评价和态度) 和消极民族认同(对民族的消极评价和态度)[19].学者陈晶提出民族认同包括认知、情感和评价三个方面[20].还有学者认为,民族认同主要包括对民族的认识和对民族的归属感。民族认同的差异,重点表现在民族成员整体的观察、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水平上。

  1.2.4 民族认同的功能

  民族认同问题对一个国家的安定和谐有重要的作用。在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只有既认同自己所属的民族文化,也认同整个国家的主流文化,才能保证各个民族和谐发展,才能保证整个国家不至于出现民族冲突,影响国家的稳定。有学者认为,民族认同对国家有正性和负性两个方面的影响。姜勇分析了民族认同的消极作用, 他认为庸俗的民族认同观产生于负性方面作用的扩大,并解释了这种情况出现的途径和促成因素,并且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在发挥正性作用方面,何群提出"要保证资源分配的平等合理,实施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民族政策和方针。"
  
  1.3 民族认同的研究方法

  纵观以往的研究文献,文化认同的研究方法不外乎访谈法、问卷法、实验法、投射法等[21].各个研究者也因为所做研究的切入点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法。

  1.3.1 访谈法

  访谈法,是以谈话沟通的方式来调查所要研究的问题。在民族认同的研究中,访谈法的运用并不多见。访谈法看似简单,其实真正做起来困难重重,需要控制的变量也较多。在访谈中,问题的设置和提问方式、话题的引入、方向的引导以及时间的控制都是需要研究者引起注意的地方。本研究在前期,使用了此方法,对维吾尔族大学生先进行了简单的访谈,帮助研究者了解维吾尔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大概情况,从而形成本研究的初步假设。

  1.3.2 问卷法

  问卷法在民族认同的研究中应用较广。例如 MEIM,该量表由 Phinney 所编制,后来有相当一部分研究者在研究中参考了此量表。在民族认同的研究中问卷法的使用随处可见,这也与问卷法简单、方便、省时的优点有关。但问卷法难以测量被试较深层次的观点态度,在研究民族认同问题得到的结果中可能缺乏客观性。因此,在研究中为了更客观地反应所要研究的问题,要将问卷法与访谈法或实验法结合起来使用,这样既能测量到被试的深层问题,也能较好的控制额外变量的影响。

  1.3.3 实验法

  实验法在民族认同的研究中也不多见,这可能是由于民族认同问题较复杂,牵涉到众多方面。但实验法在研究民族认同问题中依然有较多的优势,例如变量容易控制、所得到的研究结果客观真实等。民族认同问题较容易被社会赞许性和被试揣测研究者研究意图的心理以及其他种种因素所影响,因此,本文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决定采用内隐的实验的方法展开,这种内隐的方法由于在被试进行实验前没有告知被试研究目的及研究的内容等,从而能够较好的控制上述因素对被试的民族认同的影响。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