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我国矿产冲突时空分布特征探究
【第一章】矿产资源冲突时空分布特点分析绪论
【第二章】矿产冲突概述
【第三章】矿产冲突的类型
【第四章】矿产争执时间分布特点与关联要素
【第五章】矿产冲突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结论/参考文献】矿产冲突的具体情况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1 绪 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中国是世界上疆域辽阔、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种齐全配套、资源总量丰富的国家,主要的能源矿产和金属矿产储量都相当可观,并且分布广泛,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发现有可供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导致了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58%,占世界第五十三位。矿业作为中国第二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对于很多省、直辖市和自治区来说,矿产资源更是其经济的命脉,如煤炭行业对于陕西、山西、内蒙古等省(自治区)。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矿业的这种基础性地位和作用不仅不会被削弱,而且还将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进入重化工业加速发展时代而更加强化。
矿产资源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伴随中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完善以及矿业领域的全国性矿业权市场的日趋完善,矿产资源的价格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持续攀升,尤其是近年来矿产价格高位运行,矿产资源开发成为仅次于房地产业的“最暴利”的行业之一。随着大量资本涌入矿产开发领域,围绕矿产资源的利益冲突也愈来愈激烈,加之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特定历史发展时期,新旧规范、社会机制、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矛盾使得这种冲突更加激化。
据中国社科院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于建嵘披露,目前因土地、矿产等资源问题引发的冲突已占全部农村群体性事件、突发性事件的 65%以上,成为农业税取消后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首要和焦点问题[1].统计资料也显示,我国的矿产冲突已呈现多发态势,几乎遍布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一些矿区,对暴利的追逐甚至已演化为赤裸裸的暴力,涉矿纠纷不断增加,暴力流血事件频出,严重影响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形成了重大的社会风险隐患。因此,对于矿产冲突的梳理和总结迫在眉睫。然而国内学者对于矿产冲突的专门研究十分薄弱,对矿产冲突的概念的界定、特点和类型划分的总结亟需总结和规范,对矿产冲突时空分布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从目前所搜集的案例来看,矿产冲突具有复杂性、社会震荡性等特点,这种冲突可能会引发更深层次的矛盾。因此,对矿产冲突特点、类型及时空分布特征的研究对矿产冲突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1.1.2 研究意义
矿产冲突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和严重性,并且这种危害性已经凸显出来。矿产冲突频发不仅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物损失,而且极大地动摇了地方政府的合法性和群众基础。更为严重的是,随着网络、媒体、电视、电话等大众媒体的普及,大量矿产冲突事件瞬间就呈现在大众和政府面前,给整个社会带来巨大震撼性,政府的公信力受到挑战,干群关系进一步恶化,对社会稳定埋下隐患,成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大阻碍。
本文首先通过广泛、深入搜集矿产冲突的案例,构建我国矿产冲突案例的数据库,进而依照三种分类标准,划定我国矿产冲突的主要类型,并对中国矿产冲突的时间、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其目的在于揭示中国矿产冲突的状况和内在特征,不仅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相应对策提供重要参考,也为矿产冲突的进一步研究如冲突风险管理与控制等奠定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的理论意义在于:(1)阐明矿产冲突的含义和类型,把握矿产冲突的特点;(2)梳理和总结中国矿产冲突的现状,认清目前所面临的严峻形势;(3)弄清矿产冲突触发因子,以及冲突参与主体的互动关系;(4)揭示中国矿产冲突的时间、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5)为中国社会冲突研究增添新的内容,为冲突理论的发展提供新的依据。
本文的现实意义在于:(1)有关矿产冲突的特点、类型的研究,能够为政府有关部门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减少矿产冲突、避免冲突升级等政策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2)有关矿产冲突时空分布的研究,能够为把握矿产冲突的宏观形势提供基础参考;(3)为探索矿产冲突的管理与控制等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1.2 相关理论及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矿产冲突的相关理论
1.2.1.1 社会冲突理论
社会冲突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西方社会学流派,它强调社会生活中的冲突性并以此解释社会变迁。LA. Coser(1956)在《社会冲突的功能》中最早使用了“冲突理论”这一术语,以G. Simmel的“冲突是一种社会结合形式”为起点对社会冲突的功能进行研究,指出,冲突的正功能有确保社会的连贯性、预防社会制度的僵化和促使社会的融合等。R. Dahrendorf(1957)在《工业社会中的阶级和阶级冲突》中以M. Weber的权力、权威理论为基础构建了阶级、冲突理论。John Rex(1961)在《社会学理论中的关键问题》中指出,在社会模型中具有优先地位的是物质生活手段的分配。R.Collins(1975)在《冲突社会学:迈向一门说明性科学》中指出社会生活的中心过程就是社会冲突。综上所述,社会冲突理论批判和修正结构功能主义的片面性,指出社会现实是冲突与和谐的循环过程,不同利益群体的差异性意味着矛盾和冲突的永恒性。
国内学者在国外社会冲突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情,对社会冲突的概念有了新的界定。赵树坤(2007)在对国内外冲突的界定进行回顾之后得到冲突定义,即冲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主体之间基于某种竞争性诉求,产生的从心理到行动的持续对峙过程”[2].孙正(2007)认为“冲突是社会主体由于利益的矛盾而产生的对抗,并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使之激化,从而直接影响国家稳定发展的一种关系状态”[3].
1.2.1.2 资源冲突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家通过对土地、矿产和森林等资源的冲突问题研究发现,产权安全性是影响经济行为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这些研究主要是针对拉丁美洲、非洲、和南亚地区。L.J.Alston等人研究发现,如果制度的调整不能反映新的经济机会和稀缺价值,经济体制就会出现扭曲,导致的后果就是资源的潜在租金耗散,其中因资源的抢夺和占有而发生的冲突就是重要的耗散方式。P.A.Samuelson曾因南美的丰富资源和劳动力,预测其经济发展速度将会很快,但是产权的不安全导致了南美并没有像他预测那样经济飞速发展,而且社会冲突频发,社会动荡不安。
1.2.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2.1 冲突相关研究
虽然国外没有“矿产冲突”这一概念,但是关于资源冲突以及矿产冲突的研究却并不少见,且多为针对具体案例的实证分析,十分注重理论与实证的结合。James W.Bryant(1981)指出通常冲突与资源提取和利用的价格和技术有关,或者与资源供给的拥有者和控制有关。Lim Teck Ghee(1990)研究了东南亚国家以土地为依托的自然资源引发的冲突以及冲突的历史足迹,介绍了采矿活动的社会成本和对当地群众的影响。Philippe Le Billon(2001)指出自然资源不仅仅能够带来巨大的财政收入,同时在某些时候会引发冲突,文章研究了资源与武装冲突的关系理论以及内在的历史进程,强调冲突发生是资源依赖的原因而不是通常的观点--资源匮乏或者富足。GavinHilson(2002)分析了采矿对居民的影响以及矿方与周围居民土地利用冲突的原因,并通过对新几内亚岛巴布亚省一大型矿场实证分析,提出了一系列解决冲突的策略。
J.S. Andrew(2003)阐述了发展中国家由于贫困驱动的小型或手工采矿引起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土地利用冲突,尤其是与大型的采矿企业,这些冲突通常对自然环境和当地人口造成负面影响,作者概括出这些冲突的特征、原因以及损失,并介绍了作为大型采矿企业,通常采用调解的方式解决纠纷,同时也指出调解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Gavin Hilson 等(2007)研究了加纳一地区持续发生冲突的原因,根源在于本土矿业集团与当局授予采矿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Heinz Welsch(2008)构建并检验了模型,同时包含自然资源富足和其他常规因素,模型推测出武装冲突发生的概率变化与资源禀赋的规模和价值有直接的联系。Thorsten Janus(2012)研究了自然资源与国内冲突的联系,具体分析了两个武装组织为了控制矿产资源的而进行的斗争,并分析了冲突强度的约束因素。
根据目前可查阅到的文献资料,国内并没有针对矿产冲突问题的专门文献或专着,对于“矿产冲突”概念只是出现在一些讨论相关问题的文献中,也没有统一的界定,而且往往用“矿地纠纷”、“矿农纠纷”、“矿群矛盾”等术语来替换。这些研究零散出现在群体性事件研究以及矿地关系研究的文献之中。莫少能(2008)分析了合山市矿区纠纷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原因,并提出了处置矿农纠纷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原则和做法。赵奋梅(2011)分析了资源型地区矿地冲突的基本形态和矿地矛盾的成因分析,认为资源型地区矿地关系可以分为和谐型、摩擦型和对抗型,并将矿地矛盾的深层次原因总结为资源收益分配不合理、资源开采具有负外部性和法律意识淡薄,并提出了构建矿区和谐的长效机制。
此外,有部分文献研究了矿产开发中的利益冲突问题。尹鸿伟(2008)通过对云南马关的矿区群体性事件的分析,揭示矿地的利益分配冲突,矿区的矿方采取了捐赠和入股的方式试图化解冲突。张璐(2009)指出,在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明显的权利与权力的冲突;物权对矿产资源的轻视与忽略以及行政权在矿产资源领域的膨胀与扩张,是导致该冲突形成的主要原因。刘抚英(2011)分析了中国矿业城市工业废弃地更新利用中存在的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冲突及其原因。余红等(2011)指出,矿业权与土地产权之间的冲突愈演愈烈,并试图运用层次分析法解决二者的优先权问题,建议通过立法解决冲突问题。
1.2.2.2 冲突类型划分相关研究
由于国外对于矿产冲突的研究并没有对类型划分有太多关注,而国内对于矿产冲突的研究又十分少见,因此本文对土地冲突和社会冲突的类型划分进行了梳理和借鉴。
国外对于土地冲突的分类研究比较深入。Grimble, Wellard(1997)指出,可将冲突划分为群体之间、群体与政府机构、市民机构等类型,其划分标准是微观和宏观的不同尺度。Warner M. & Jones(1998),Michael Warner(2000)通过研究发现,可将土地冲突分为包括微观宏观内部的冲突、微观与宏观之间的冲突和微-宏观冲突三个大类,例如个体之间、团体之间的权益争夺、土地私有者和公有者之间的冲突、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者之间的冲突等。Ricardo Ramrez(2002)研究发现,要具体根据某一个地方的特定的财产权和使用权确定不同的分类体系。Desloges, Gauthier(2005)认为,既可根据冲突涉及的有关方面和冲突的层次进行划分,也可从冲突引起的经济、环境、社会、生活和文化后果的严重性进行划分,还可以根据不同的产权体制对冲突发生的空间进行划分。Michael J.Brown 等(2005)通过对危地马拉土地冲突的研究指出,可以将其分为因抢夺合法资产引发的冲突、因对物权的理解差异和争执引发的冲突和边界纠纷三大类。Babette Wehrman(2006)指出,土地冲突的分类方法是多样的,如基于社会层面差异的划分方法,其中最佳分类方法为根据冲突的社会维度的显着差异进行划分。
付慧莲(2007)选择的土地冲突划分标准有三种,分别是土地冲突内容、参与土地冲突的当事方以及土地冲突的损失程度。谭术魁(2008)提出了多种土地冲突的分类方案,分类标准主要包括冲突发生的产权主体层次差异、冲突发生时的产权态势差异、冲突主要肇事者差异、诱发冲突的深层次原因差异、冲突所致后果的性质差异、引发土地冲突的行为的合法性差异、土地冲突涉及主体差异等。梅东海(2008)依据冲突主体的不同,将农村土地冲突分为农户-农户或村-村、农户-村民小组、农民-基层组织及干部、农民-较高层政府及其土地主管部门、农民-资本持有者五类。涂姗(2009)以农村土地的具体使用用途为依据,将其分为承包地冲突、宅基地冲突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冲突。孙磊(2010)按土地利用目标和冲突的利益相关者对土地冲突进行分类,具体可分为经济效益之间、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冲突;村民自身之间、村民与村委会、村民与政府之间的冲突。
张康之(2002)指出,学理化的分析可以把社会冲突分为结构性的社会冲突和行为性的社会冲突,分别指法律制度不完善引发的冲突和社会成员价值观念混乱或民意不彰等原因引发的冲突。付少平(2002)按照发生冲突事件的手段与目的,将农村社会冲突分为手段性冲突(现实性冲突)和目的性冲突(非现实性冲突);按照个人与超个人冲突,将农村社会冲突划分为个人性冲突和超个人性冲突。李琼(2003)指出,社会冲突的分类标准主要有:社会冲突主体、冲突规模、冲突性质、冲突方式和程度、冲突强度和烈度等。田伟宏(2003)指出,从广义上看,社会冲突至少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人与其自身的冲突、群体之间的冲突、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冲突、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冲突等若干方面[4].
1.2.2.3 冲突时空分布相关研究
目前学术界对矿产冲突的研究并没有涉及时空分布问题,对于土地争议、土地冲突的时空分布以及时空分布研究方法的综述对于本文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于建嵘(2004)通过研究发现,沿海较发达地区是农村土地争议最集中的地区,市、县政府是农民主要的控告对象,非法征地和强制性征地是争议的主要内容;中部地区侵犯农民的土地承包权是争议的内容,乡镇及村级组织是农民主要的控告对象。
齐睿(2011)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得到以下结论,中国的征地冲突表现出较强的正空间相关性,存在“高高聚集”和“低低聚集”的空间分布特征。
ArcGIS 软件和普通克里格插值法在空间分布研究领域的利用已十分普遍。彭敏娟(2007)、李荆荆(2008)、赵倩(2009)、齐睿(2011)等人都利用该方法进行各种指标的空间分布图绘制。李倩(2007)采用分析区域土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的变化趋势,作者利用秩相关系数法进行计算,得出 1997-2005 年重庆市 38 个区县(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表现出不同的时间规律特征。李荆荆(2008)同样采用该方法进行计算,得到 1997-2005 年潜江市 22 个乡镇土地集约利用的综合指数表现出不同的时间规律特征。肖翔(2011)采用 spearman 秩相关系数法分析江苏省各城市 1997-2008年碳排放的时间特征。李倩(2007)利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重庆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的全局空间关联以及局部单元与其相邻的相似程度。任家强等(2010)利用该方法对 2008 年辽宁省 44 个县的 3 项经济指标进行了空间差异的研究,揭示了县域经济差异的空间自相关特征。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运用不同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对矿产冲突相关问题做出了研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不乏其科学性与合理性,为本课题奠定了一定的研究基础。从以上国内外文献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看,国外对资源冲突问题以及类型划分的研究比较深入,其研究成果具有以下特点:研究领域开阔、研究方法多样、理论与实证结合。相比之下,国内外学者对矿产冲突问题的学术研究明显不足,偏重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不足,偏重对策研究、规律研究不足,实证研究相对匮乏。许多理论问题亟需解答,如矿产冲突的概念及分类还有待统一和总结,对矿产冲突的影响因素、演化机理以及应对策略的研究也有待进一步探索。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数据来源
1.3.1 研究内容
本文利用网络统计渠道,构建较为完整和详细的矿产冲突案例库。通过对案例的统计分析,描述出中国矿产冲突的现实状况,采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划分矿产冲突的类型,探究矿产冲突的时间、空间分布特征。具体内容如下:
(1)矿产冲突的概述。界定矿产冲突的含义,阐述目前矿产冲突的特点,全面梳理中国矿产冲突的基本状况。
(2)矿产冲突的类型划分。采用三种标准:触发因子、当事方和后果性质分别进行类型划分,构建矿产冲突的分类体系。
(3)矿产冲突的时间分布特征。首先对矿产冲突总体水平的时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进而对三种不同类型的矿产冲突:因开采排污引发的冲突、因占地补偿引发的冲突、因利益分享引发的冲突的时间分布特征分别进行剖析;并对矿产冲突时间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4)矿产冲突的空间分布特征。首先计算全国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冲突度,得到矿产冲突空间分布图,以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利用 SPSS 软件对矿产冲突的冲突度进行聚类分析,以分析矿产冲突的空间分布差异;利用 GEODA 软件对矿产冲突的冲突度进行全局自相关和局部自相关研究,以分析矿产冲突的空间分布格局;并对矿产冲突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5)结论与展望。对本文的主要结论进行梳理,包括矿产冲突的特点、类型和时空分布特征等。与此同时,对研究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进一步研究的内容和方向。
1.3.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资料分析法、描述性统计分析法以及空间统计分析法,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方法对矿产冲突进行研究。
(1)文献研究法本文借助学校图书馆文献搜索平台和互联网进行相关学术成果的搜集和整理。对国内外关于矿产冲突及其相关领域的文献进行深度阅读,从而将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分析和比较,从总体上把握矿产冲突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了解研究冲突的方法和成果,撰写文献综述;借鉴和利用已有研究成果和结论,对本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2)资料分析法在对矿产冲突案例进行搜集整理的基础上,科学界定矿产冲突的内涵,剖析矿产冲突案例的内在特点,全面把握矿产冲突的现状,有效划分矿产冲突的类别,并通过综合分析探明中国矿产冲突的触发因子。
(3)统计分析法本文通过对数据的描述性统计,探究中国矿产冲突的范围和程度,分析矿产冲突的特点,揭示不同种类矿产冲突的规模以及相互关系,并预测矿产冲突的发展趋势。
(4)空间统计分析法空间统计分析主要应用于空间数据的分类和综合评价,其核心是认识与地理位置相关的数据间的空间依赖、空间关联或空间自相关,空过空间位置建立数据间的统计关系。本文借助于 GEODA 软件实现矿产冲突空间分布的省际分异规律,揭示中国矿产冲突的空间分布特征。空间自相关分析主要用于处理地域和地带的离散化数据,通过确定空间权重,进而分析空间单元的属性信息,得到的 Moran 散点图也可以直观的反映不同空间类型之间的联系。
1.3.3 数据来源
目前国内尚无任何政府或非政府组织对矿产冲突进行统计,因此本文的矿产冲突案例搜集主要借助网络搜索平台,以县级行政区域名称和“矿 冲突”、“矿 纠纷”、“矿暴力”为关键词进行案例搜集。截止 2012 年 10 月 20 日,本文收集并整理 359 起矿产冲突案例,时间跨度为 1991 年至 2012 年 10 月。其中绝大多数案例存在明确冲突行为,且对冲突原因进行合理描述,同时确保搜集到的信息均来源于合法网站。此外需要明确的是,本文的研究将主要探讨中国大陆地区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情况,中国港、澳、台地区则由于缺乏相关数据未纳入研究范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