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行政管理论文

村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0-17 共6293字
  三、城镇化背景下村干部队伍建设的问题及原因
  
  结合问卷调查数据和走访座谈情况发现,村干部队伍建设方面仍存在诸如班子战斗力不强,监管不到位,后备干部贮备不足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影响着干群关系的和谐,影响着城镇化建设进程。
  
  针对存在的问题,结合走访座谈中反馈的情况,进一步进行原因分析,为下一步提出改进的意见建议提供参考。
  
  (一)存在的问题
  
  1、有些村班子战斗力不足,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1)一些村干部中缺乏优秀的“领头雁”
  
  当前,加快村级发展、实现增收致富仍是群众对村干部最迫切的要求,但有些村村干部缺乏创业精神,工作打不开局面,引领村级经济发展的整体效应还没有形成。目前,有些村存在着支部书记年龄偏大,整体素质偏低的问题,参与问卷调查的 175 名村干部中,有 90 名村干部年龄在 50 岁以上,占到 51.4%,初中及以下学历的 72 名,占到 41.1%.高年龄、低学历直接影响了基层班子的战斗力,在后进村这一问题尤为突出,班子软弱涣散,党员干部严重老化,后备人才匮乏,村干部后继无人,工作严重滞后,村级服务能力弱,群众满意度低。座谈中,村干部们一致认为,村干部自身素质的高低是影响村干部作用发挥最主要的因素,尤其取消农业税后,村干部工作职能和工作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纷纷表示作为村干部压力还是非常大的(表 3-1)。
  
  (2)缺乏开拓创新精神,服务村级发展能力弱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村民们的思想也在悄然发生改变。传统的一成不变的村庄治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村民们对服务的需求。从以往被动缴纳“三提五统”根本没有权利可言,到村民自己可以利用手中的权利选举自己信任的人为自己服务,这样的变化让村民们对村干部的整体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村干部仍然停留在过去的思维框架中处理问题,对国家在基层的现行方针政策理解不深不透,在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群众收入等方面方法不多,为农民提供社会化服务不够,无法满足村民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在 175 份有效问卷中,25.1%的村干部仍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思想定势和工作方法,思想保守,因循守旧,缺乏争上游,创一流的信心和勇气,事业心、责任感不强。像遇到计划生育、群众纠纷、群众上访之类的棘手问题,不是积极的想办法解决,而常常是避重就轻,绕道兜圈,遇到问题患得患失。有 13.1%的村干部把村庄发展寄希望于上级扶持,“第一书记”等帮包干部的帮扶上,一定程度上存在等、要、靠的思想。
  
  从 2012 年起,东平县所属的泰安市为发展农村经济实施了“强村固基”工程,从工程实施以来,通过发展边角经济、土地股份合作、资金委托经营等方式,兴办了一些村办企业或集体经营项目,但仍有部分村发展经济缺乏远见,思路不清,得不到较快的发展,村级工作难以开展,公益事业投入不足,群众满意度低。
  
  (3)村干部内部协调力不够,影响作用发挥
  
  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充分发挥好村党组织和村委会两个最重要的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而村“两委”干部内部关系的协调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两个基层组织作用的发挥。大部分村的村“两委”成员之间能够团结一致,共谋发展,但不可否认有个别村存在着村“两委”干部之间关系不协调的现象。不仅损坏了村干部在党员群众中的形象,更加阻碍了地方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在走访中,6.3%的村干部反映村干部之间不同程度地存在关系不协调的问题,导致村级班子涣散,“窝里斗”,拉帮结派搞团伙,互相拆台,彼此挑刺,各自按照各自的想法行事,完全不顾大局,导致工作不协调,捅漏子,不团结出乱子的混乱状况,难以很好地发挥出村干部的组织领导作用。我走访的一个村中,座谈的是村里的支部书记,年纪已 60 有余,是多年的老书记。
  
  村委会主任是一个 30 多岁的年轻人,做事爽快利索,但也难免冒失,于是到镇上、县里反映村主任工作粗暴等问题的现象时有出现,镇上找到村书记了解情况并要求解决问题。老书记在村里干了多年书记也不曾接手这么多的信访,与年轻主任交流沟通,年轻主任认为老书记固步自封,缺乏闯进,自己激情饱满,即使有些做的不合适的地方,也是为了村里的发展,对老书记的劝说不以为然,两者之间的矛盾逐渐形成。久而久之,矛盾甚至扩大到了以两位为首的其他村干部之间。最终导致村“两委”班子两张皮,各自行事,或都不作为,严重影响了村子发展。眼见在各级政策的扶持和村干部的带领下,其它村庄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老支书表示非常可惜与无奈。
  
  (4)村党支部与村委会之间关系混乱,村委会作用被弱化
  
  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村党支部是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决定村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和推进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负责村、组干部的管理和监督。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在村党支部领导下,推进村级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在法律、政策的氛围内,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管理本村属于村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财产,承担本村生产的服务和协调工作。村“两委”成员要自觉维护村党支部的集体领导和班子团结,积极主动地做好分管的工作,共同把村里的事情管好、办好①。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村党支部与村委会之间关系混乱,职责不明的问题。村级重大事项由村党支部决策并办理,村委会成了村党支部的“跑腿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村民自治的色彩逐步弱化。村党支部在村里的威信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较强,善于组织发动群众,在这种情况下,村民习惯于有困难找村书记解决,有矛盾找村书记调解,忘记了村委会才是由群众选举出来代表群众意志的组织。而村委会干部也将进入村委会当做下一步能够进入村党组织的跳板,习惯于村级各项事务听从村党支部指挥,自主为民服务意识差。这种情况下,村党支部把精力投入到了村级事务的具体实施中,而忽视了村级组织建设,导致村党支部与村委会的服务能力均不同程度被削弱。这种村“两委”之间关系混乱的情况带来的结果可能有两种:一种是村党组织同时担起了村委会的职能,村级事务事无巨细全部包揽,对村民而言没有太大的损失;另一种则是村党组织与村委会之间互不服气,甚至怄气,意见不一致,服务管理更无从谈起,这种情况最终损害的是全村群众的利益。不论哪种情况,都不能很好地发挥村“两委”各自职能。
  
  2、个别村干部“走读”,没有足够精力处理村级事务
  
  村干部“走读”指的是村干部在群众需要的时候因忙于个人事务不能全身心投入到为民服务当中。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很多村干部误工补贴过低或没有,村干部们戏称自己在“经济上没甜头,政治上没盼头”,后顾之忧没有解除,是导致村干部为生计将精力转移最主要的因素。
  
  (1)经济方面
  
  一是村干部补贴整体水平不高。《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
  
  “村民委员会成员不脱离生产,根据情况,可以给予适当补贴。补贴标准原则上与本村人均收入挂钩或略高,由全体村民充分讨论决定,报批乡、镇人民政府批准。
  
  要做到既不增加群众负担,又能使所筹集的经费落到实处。”但实际情况是,从取消农业税后,村集体没有了收入来源,村干部的误工补贴便成了无源之水,虽然各村正在努力发掘自身优势寻求增收渠道,但是处于转型期的农村无力支付村干部的误工补贴,部分的村干部在村级事务的处理上处于出人、出力、出钱的状态。全县716 个村(居)中,65%的村由于村集体经济薄弱,不能按时发放补贴,或以地代补,免收村干部的土地承包费,只有东平街道和斑鸠店镇两个乡镇出台文件,于 2015年实现除村党支部书记外其他现任村干部工资的镇级统筹。175 份有效问卷显示,22.9%的村干部对当前工资情况持满意的态度,20.0%的村干部持不太满意态度,57.1%的村干部持不满意态度。其中 26.3%的村干部除了在村担任村干部外,还另有个人的项目,像开办或参与开办合作社、村办企业,搞个体经营等。在强调“能人治村”的同时,更应该注意村干部作为村里的“当家人”主要精力应该放在处理村级事务,服务群众上,村干部可能不是村里最富有的人,但必须是最愿意为群众服务,最愿意把心思放在村里的人。二是村干部享受补贴待遇的标准不统一。在村一级,有的村支部书记与其他“两委”成员之间的补贴数额差距较大,多的相差6000 元。在乡镇一级,有的乡镇村与村之间村党组织书记的补贴待遇差距较大,高的每年 21000 多元,低的 6000 多元,差距很大,造成农村干部心理不平衡,影响到工作积极性和班子团结。三是补贴报酬的资金来源渠道不统一、不稳定。有的乡镇由镇财政列支,有的乡镇由镇财政和村里分担,有的则全部由村里解决,资金来源不稳定。还有的反映,有些转移支付用于村干部补贴待遇只是转账顶账,落实不到位。
  
  (2)政治方面
  
  村干部不属于国家公务人员,却在执行一些公务人员的职能,身份非官非农处境尴尬。尤其在现行的人事制度下,提拔晋升空间非常有限,村干部被称为“天花板”干部--到退休也仅仅是村里的干部。这也是造成农村干部年龄结构老化的原因之一,村里人习惯了有问题找老书记,换届选举更是不假思索地投票选举老书记,村里的老书记就这样一直任职下去,年轻干部们基本没有机会可言。
  
  (3)社会保险方面
  
  养老保险覆盖面不够广。通过调研以及向有关单位了解情况得知,全县所有乡镇(街道)和村都没有为村“两委”干部办理养老保险,20%左右的村“两委”干部个人购买了商业保险,其余的都办理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有的村干部工作了几十年退休后却没有保障,后顾之忧没有解决。所有这些导致村干部们工作动力不足,缺乏工作积极性,无法全身心投入到村务工作中,严重的甚至引发村干部上访事件,在社会上产生了非常不好的影响。走访中一位村干部家属向我们讲述了作为一名村干部是如何一边干工作一边搞养殖的。这位村干部在村里已经干了两届村委委员了,村集体没有那么富裕,每月只有几百元的生活补贴,如果靠这个过日子根本无法维持生计,而且有的时候还需要自己掏腰包往里贴钱。一直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前几年村里开始搞养殖,养鸡养鸭,有的还搞特种养殖,收益都特别好。买苗子,找销路都还是村里给帮的忙,村里不少人都富了起来,可是我们操了心却还是老样子,生活补贴是多了些但还是不足以过活,而且也没给买保险。总不能一直这样下去吧,前年开始我们家也开始搞起了特种养殖,养的狐狸和貉总共几十只,一年下来能收个几万块钱。人的精力毕竟有限,这样以后也确实不能像以前那样全身心靠在村里了。
  
  3、对村干部队伍监管力度不足,村干部行为不够规范
  
  (1)对村干部监管不到位
  
  一是有些乡镇对村干部管理监督措施不到位,纪律上缺乏刚性约束,作风上很难严格要求,定期谈话、述职评议、考察考核等制度落实得不好,只要不是严重的违规违纪问题,基本上不会受到处分,村干部的行为很难规范。尤其对于村党组织书记、村主任“一人兼”比例提高后规范村党支部书记履职行为的措施更需要加强和改进。在日常工作中,个别村干部利用职务便利谋一己私利,在群众来访中,有一个反应村支部书记子女违规入党问题的,村支部书记利用职务便利,将自己仍在校读大学的儿子在村里发展成为党员,整个过程未经村里全体党员和群众代表投票推荐、未经党支部讨论通过,更未向全村党员群众进行公示。另外还有一些特殊情况,在接到的反应村干部问题的信访案件中,村干部的行为打着政策法规的擦边球而过,虽未触犯法律法规,但埋下了安全隐患,群众不满,难以服众。对于村干部这种行为更应该引起重视,村干部因经常与上级接触,一般对政策法规比较熟悉,但若因此而钻政策法规的空子,谋一己私利,将危害无穷。二是个别地方对经济强村的村干部表扬多、给予荣誉多,但提醒少、教育引导少,认为只要村集体经济增加了,村干部就是好干部,至于教育引导则比较少,有的甚至空缺,致使村干部容易出现问题;有的地方对经济薄弱村的村干部关心支持不够,致使村级经济发展缓慢,村级班子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调研中遇到个别村,村级班子涣散,村干部缺乏工作的积极性,座谈中流露出对乡镇、对管区的不满,他们把精力和资源都放在了经济发展较好的村,对于像资源短缺、无经济来源的弱村,关注较少。如果能在政策、资金等资源上给予一定的倾斜,弱村也能发展得很好。当问及为什么自己不主动去争取的时候,村干部们表示没人给操心,自己争取也只是瞎折腾。
  
  (2)民主意识淡薄
  
  有些村干部认为自己是村里的当家人,习惯于搞一言堂,不注重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村级重大事项不及时向群众公示,导致群众对村级工作运转不清楚,干群关系紧张。有的知识面比较窄,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有的仍习惯于搞行政命令,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个别的办事不公,甚至违法违纪,影响了基层的和谐稳定。
  
  在调研中发现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一定数量的村存在着村级财务不公开,土地租赁、项目建设被占集体资产补偿资金的使用情况不明等问题,多次向村干部反应无果后,出现了群众集体上访、越级上访,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响。县里向村里派驻工作组,通过调查取证,查阅账目,对村级班子进行整顿等一些列措施将问题解决。
  
  (3)监督流于形式
  
  村干部之间,村干部与村里大姓家族之间,在长期的共事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利益集团,他们或有着共同的利益目标,或相互依赖。有着共同利益目标的村干部们在工作中分工负责,分片管理,他们会团结一致共同抵抗外来竞争者。即使在换届选举中也是采取相互拉票的方式,尽量避免彼此之间的竞争,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经过换届选举仍是原班人马担任村里主要职务,选出的村干部不是群众意愿的体现,根本谈不上监督。村干部与村里大姓家族之间,村干部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大姓家族的支持,同时也尽自己所能为其谋求利益,在村干部群众满意度测评或换届选举中,大姓家族也极力维护能为自己带来利益的村干部,确保他们能够留任,继续为自己服务。这种情况下,监督便无从谈起。
  
  4、后备人选储备不足,储用脱节的问题突出
  

  调研发现,目前,制约农村发展最大的隐忧是人的问题。很多村,年富力强的村民大多外出务工,农村老年人多、小孩多、留守妇女多、老龄党员多,村干部队伍青黄不接的问题比较突出。除了村党支部书记之外的村干部对村里是否有后备干部并不十分清楚,多是模棱两可,只有问及村书记时,才能得到有或没有的确切答案。从这可以看出,虽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后备人选,但整体来看,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在人选上存在面不够的问题。首先是无优可选。表现为村级后备干部人才资源匮乏,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经商,村里多是留守老人、儿童,选择面窄。一些大学毕业生、退伍军人、退休工人等在毕业、退伍、退休后把组织关系迁到村里,但其本人大多在外打工、居住,村里党员花名册上虽然党员人数很多,但是可选之人却寥寥无几。所调研的有些村,人口少(最少的只有 70 多人)、党员少(最少的只有 7 人),个别村甚至所有党员都干过支部书记,村级后备干部的人选范围很窄。
  
  其次是有优未选。表现为有些回乡创业的优秀人才、在外打工的技术人员,不被选为后备干部,甚至不知道村级后备干部这一说。调研时发现,个别村里不是缺乏优秀人才,而是优秀人才被挡在了进入村干部队伍的大门外。个别村干部为了维护一小部分人的利益,只将推选村级后备干部这项工作在小部分范围公开,把那些优秀的、迫切想为村级发展做出贡献的人才却被排除在外,推选村级后备干部工作形同虚设。三是有优难选。表现为受宗亲、小村观念影响,选择范围过窄,有追求小村平衡的现象,使优秀人才受地域、宗亲等影响而难以进入人选。在选人过程中不是任人唯贤,而是任人唯亲。各种问题的存在,导致目前村级后备干部储备和使用严重脱节,现任村干部已严重老龄化,但在退休之前却找不到合适的能够带领全村发展的年轻干部。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