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行政管理论文

国内大学社团管理改进研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8-18 共9683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大学生社团管理优化探究
【绪论】 国内大学社团管理改进研究绪论
【第一章】高校学生社团概述
【第二章】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问题
【第三章】我国高校社团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四章】我国大学学生社团管理的对策研究
【结语/参考文献】高等院校社团管理问题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绪 论

  一、研究背景。

  社团作为在我国的发展可以追溯到 1904 年,京师大学堂里出现的抗俄铁血会作为我国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高校学生社团出现在历史舞台,这也是近代学生社团的源起。随后,历经五四运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兴起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高校学生社团成了集结青年才俊的主要阵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 号)(下称《意见》)",是目前我国开展思政教育的指导性文件。《意见》表明:"要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的领导和管理,帮助大学生社团选聘指导教师,支持和引导大学生社团自主开展活动",这也是新时期以来指导高校社团的纲领性文件。2005 年,教育部和团中央颁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关注和研究学生社团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学生社团工作的动态信息,总结和把握学生社团的发展规律,为学生社团的繁荣发展提供理论支持。"这意味着对高校社团的研究逐渐上升到理论高度。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高等院校的人才培育标准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需要与社会的需求接轨,以实践创新,服务市场需求的素质教育开始全面推行。在日趋激烈的竞争面前,更多的学生意识到,除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外,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通过社团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提升社会竞争力已经变得日趋重要。同时,大学校园中,传统意义上的学生组织,如共青团、班级委员会和学生会等官方色彩的组织在教育引导功能上开始弱化,这为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社团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宗旨适应了新时期各个方面的需要,获得了蓬勃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高校学生数量在快速地上升,社团社员同比增长。此外,社团活动的规模日益壮大,质量不断提高。尤其是今年来,高校学生社团覆盖的区域得到了极大的扩展,由原来的教室主战场已经延伸至校园的各个角落,部分高校甚至扩大到兄弟院校、不同城市甚至不同国家之间,并将社团活动的范围扩展到网络领域。同时,社团也注重和社会的接轨,很多活动得到了社会力量的支持和帮扶,更加有利于青年人的成长成才。高校社团已经凭借其丰富的活动、不屈的精神获得了社会的普遍认可。

  高校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有文化,有理想,有抱负的一代,肩负祖国的发展,是民族复兴伟业的接班人。他们精力旺盛,朝气蓬勃,正处于人生的大好时光,胸怀报国大志,是未来国之栋梁。青春年少的他们正处于心理活动的趋于成熟稳定的时期,具有独有的气质特征,具体表现为:一,好奇心强,求知欲强烈;二,不服输,活动参与性强;三,对于情感的渴求较为强烈;四,人格较为独立。此时的他们对未来抱有美好的期待,对大学生活充满了向往,然而年轻的他们毕竟心理状态不是很稳定,易冲动,不服输,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做事不够理智,往往会因为自己的言行做出一些出格之举。他们对组织的需求欲望强烈,期待在组织中展现自己的才华。高校学生社团是学生针对共同的兴趣爱好自发形成的自治组织,成员在很大程度上具备共同的理想抱负,兴趣爱好,很自然的满足了学生时期的所有需求,这也是高校学生社团在发展的最基本动力。随着社团规模的壮大,社团管理已经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

  二、研究意义。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结社革命在全球蔓延,学生社团的发展在我国高校日渐壮大。校园文化生活随之改变的同时,大学的传统学生观念、教育方式以及管理模式有深受影响。社团作为高校学生自治的组织,队伍不断壮大,这促使高校教育者开始重视并反思社团管理工作。这既是社团健康发展的要求,也是对高校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有效补充。

  (一)理论意义。

  究其本质来看,学生社团事务是从属于高校事务范畴的。但我国社团的"政治化色彩"较为严重,社团一般挂靠在党委和团委名下,且主要依靠日常的工作经验总结。90 年代末,一些学者开始向国内介绍美国学生事务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近年来我国的高校学生事务研究开始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但是,由于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初创阶段,更多的以复制国外理念为主,很少有独到的,富有中国特色的社团发展理念。本文,笔者通过对现有中外现有社团理论的比较分析,针对我国教育教学特点,通过对社团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在组织行为学理念的指导下,提出了自身关于社团管理的对策研究。从社团的育人功能里、管理模式、发展模式等方面都大胆理论创新,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研究价值。

  (二)实践意义。

  本文基于对高校学生社团的历史渊源、发展沿革、存在问题及原因探究、对策提出等研究,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指导实践,可以为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者、研究者提供更好的指导,使其对社团的发展规律更加清晰的认知,并在实践中指导社团的管理,为社团的声好发展打好基础。总的来说,主要有两方面:

  1、有利于社团管理模式的变革和创新。

  目前,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剧,高等教育受众越来越多,大学教学理念为适应新的变化和时代特征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作为高校事务的主要组成部分,社团的变化也是日新月异。传统的社团管理理念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变革是唯一可行的办法。本文通过对我国高校社团的发展规律研究、对社团现状及问题的分析,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推动了社团管理模式的变革及创新,有力推动了社团的健康发展。

  2、有利于增加社团管理的社会认知度。

  高校学生社团作为一支自发组织的力量,在高校广为人知,然而在社会层面,社团的认知度并不是很高。本文通过对高校学生社团功能分析,社会意义研究,推动社会资源融入到社团管理中来。切实让高校学生社团得到更多社会力量的支持和帮助,增强社团的社会认知度。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内研究现状及分析。

  国内对社团管理的研究受制于现代教育的发展,尚在起步阶段,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历史沿革不过百年,这期间又经历五四运动、抗战、内战、文化大革命等历史转折,可以说我国的社团管理研究一度处于停滞状态,直到改革开放以后,确切说九十年代以后,才日渐繁荣起来。

  1、理论研究。

  (1)高校学生社团的定义。

  对高校学生社团其具体定义,学术界众说纷纭。每个学者都有自己的界定,然而差别并不大,整体定义基本一致。笔者参阅《我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对学生社团的定义,书中指出:学生社团是中等学校和高等学校学生在资源基础上结成的群众组织。这些组织可以突破高校教育体系对专业、年级的界限,以共同的兴趣爱好为基础,聚集一堂,为了相同的组织目标,开展大家喜闻乐见,愉悦身心的社团活动。

  (2)我国目前高校学生社团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高校学生社团的研究,偏重于问题和对策的研究,这对进一步完善社团管理有着积极的作用。通过问卷调查,工作反思,数据分析,直接切入问题,并究其原因,对社团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问题是研究进一步开展的基础,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可以加快研究成果的形成。然而,这样的研究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反映在,学术界众说纷纭,各执一词,相互引用,造成研究内容空洞,缺乏创新。

  众多学者认为:我国高校学生社团普遍存在组织构架松散、校方不够重视、机制不健全问题,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软件和硬件资源的匮乏、管理模式的滞后。学者蒋毓新、石国亮、赵丽明、魏振波等分别在在其著作《高校学生社团存在问题与对策》、《试析大学生社团的现实困境与突围之路》、《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对策》、《专业型大学生社团建设的问题与对策》中指出:学生社团作为高校学生管理的第二课堂,近些年迅速崛起,充分发挥了团结青年学生,助力思政教育等方面的优势,其功能和作用都在扩大,影响也与日俱增。然而高校学生社团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一、社团在加强学生的交际能力、沟通能力、搭建社会实践平台等方面的作用不断加强,有力填补了第一课堂的缺失。

  二、由于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的起步较晚,理念滞后,尚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社团管理理念的缺失造成的社团组织混乱,构架松散,社员综合素质落后,师资力量不足等。归纳起来,学术界在对高校学生社团的问题上,集中认为,诸多问题的存在阻碍了社团的健康发展。

  针对存在问题,学术界也对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对策提出了相关意见和建议。

  主要有:

  第一,深化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完善组织构架,优化高校学生社团的顶层设计,建立良好、可持续发展的社团规章制度,配备必要的师资力量,明确经费筹集及使用制度,注重内涵建设,增加社团与社会的接触,树立品牌社团,增强社团的社会知名度。

  第二,加强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有战斗能力,业务能力的社团干部,并严化社团的考评机制,规范社团章程和规则。社团干部的综合能力决定了社团的发展进程。通过不断的在实践中历练,在组织活动中反思、在社会实践中总结经验,提升社团干部的综合能力。同时,一定要重视社团精神的打造,精神是团队凝聚力的象征。

  第三,有效推进高校学生社团改革。穷则思变,变则通。高校学生社团在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要明确社团的前景规划,优化内外环境,做好社团的顶层设计,转变社团管理者和参与者的思想观念,以服务促发展,增强物资保障机制、引入激励机制、完善考评机制、注重并加强干部队伍培养、为社团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要定期总结经验、重视优良社团精神的传承、加强社团之间的沟通,扩大对外交流、增强社团和社会的对接力度。

  以上学者对于高校学生社团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集中的论述,问题也具有一定的一致性,问题的提出对于进一步完善高校学生社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然而过多的停留在问题的提出上,对策的探析缺乏创新性的研究。

  (3)对高校学生社团特征以及作用的研究。

  笔者参阅大量的文献及书籍,发现我国已有研究集中认为,高校学生社团具有以下特征:社团组织构架松散、社团组成自发、社团活动方式灵活多样、社团成员分布较为广泛,活动内容相对单一、行为规范依靠自律等。

  针对高校学生社团的作用研究,国内学者也是各执一词,但普遍认为高校学生社团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教育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客观地讲,国内对社团的作用定性为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其中,学者杨宝忠认为:"高校学生社团的功能与作用主要包括:推动和落实高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和改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深化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繁荣校园文化、推进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深入开展、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进程、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学者雷建民则在自己的研究中指出高等学生社团具有正面和负面双重作用:正向功能主要指导社团作为一个自治组织,可以发挥凝聚力,改变学生单一的大学生活,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增强学生综合能力,加快学生角色转化,实现从"学院书生型"人才'向"社会适宜型"人才的转变。高校学生社团的负面功能主要是指高校学生社团由于组织结构的松散,导致管理上群龙无首,即便是有社团负责人,其管理也只能是基于个人权威,没有传统"官方组织"的强制性。同时由于社员之间不良意识的存在,容易引起成员恶性竞争,拉帮结派,山头主义等思想的形成。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高校学生社团作用的研究还有很多,不再赘述,总体认知偏于一致。通过上述观点不难看出,我国高校学生社团在弥补第一课堂缺失,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交际能力、社会进程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当然社团也存在一些负面的作用,亟待社团管理者在工作中反思。

  (4)多学科背景下的理论基础研究。

  在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中引入多学科背景的理论,组建社团基本构架,开展理论研究,是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研究的主要方法。目前我国学者广为运用的主要有组织行为学、心理学、公关管理学等相关理论。其观点也各有千秋。

  学者李毅昂从公民社会的角度展开研究,他指出:"公民社会理论下高校社团的潜在功能应是:一,整合内外资源,补偿教育的资源不足,满足大学生需求的多元化;二,发挥社团的凝聚力,弥补第一课堂以及正式组织弱化带来的影响;四,依据社团活动,完善并有效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五,填补公民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志愿服务精神不足等问题。"组织行为学理论在高校学生社团中的使用,主要是学者王庆军在论述中提出来的。他认为,目前高校学生社团的组织混乱,动力不足,权利分配不均衡,组织目标不明确,应该建立明确的组织行为引导机制、做到这些,应该做到这么几点要求,首先,要建立完备的社团管理规章制度。其次,要合理评价组织行为,正确利用舆论手段干预高校学生社团的织行为选择。再次,"扩大社团组织内部民主,使上级领导的要求和社团组织的要求在组织目标的基础上统一起来,允许社团组织通过合法手段在平等和有选择的条件下去寻找社会支持;同时,社团组织自身要保证组织发展质量,使其社团的组织目标对组织行为的要求和广大成员对组织目标与组织行为的期望保持一致".

  教育认同角度的研究以陈必华等为代表 ,他认为"促进学生社团功能有效发挥的基本思路应为坚持政治的导向性和运作的务实性原则、坚持强化制度和干部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社团活动的先进性、导向性和品位性原则、创建实践基地、引导社团活动社会化".

  (5)中外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差异研究。

  国内对社团的研究起步较晚,存在诸多不足。为了深化对社团的认知,很多学者参考了西方的社团发展理论,对比中外高校学生社团的不同,提出了自己相应的论述。这其中,王永胜先生撰写的《澳大利亚高校学生社团发展路径及其对我国高校的启示-以悉尼大学为例》、吕春辉先生撰写的的《西方大学学生社团的发展变迁及启示》,都非常详尽的对西方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沿革,社团特点,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做了介绍和讨论,不仅仅弥补了自己理论知识的不足,也有效借鉴了国外优秀的经验和成果。通过比较,用国外先进的理念指导自己的研究,不仅为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提供了参考,也丰富了我国社团管理的理论体系。

  2、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一种依据调查问卷,对研究目标展开的研究,通过数据分析,得到详尽的结论,有力佐证自己的观点。在这方面,我国主要有娄嘉军撰写的《高校社团文化的多重结构及特点:华东师范大学学生社团的现状调查》以及王笑君先生撰写的《大学生社团状况的调查与思考》。他们在各自的论述中分别指出:目前,华师大学生社团已经和学校的学生会,团委形成鼎力之势;社团活动也不再因循守旧,而是渐成开放之势;社团成员的背景呈现多元化,跨专业、跨系部、跨年级现象趋增;同时,也指出社团存在诸多体制上的问题,并建议在社团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实现社团的平衡发展。王笑君则通过设计调查问卷的形式,与其团队成员对 15 所高校学生社团进行了问卷调查,并进行了数据分析。分析指出:

  高校学生社团在高校学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社团的构架、组织成员的分布,社团的类型、工作环境以及部分社团衰落的原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

  3、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学界对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缺乏系统性、专业化和深层次的理论成果。

  (二)国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国外对高校学生社团的研究起步较早,历史久远,理论系统相对成形。本文从主要参考了美国的高校学生社团的相关研究。美国作为全球经济巨头,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非常高,社团活动最为活跃,社团研究理论也最为全面。

  1、群体心理学视域下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以美国学者柏恩(Eric. Berne)为代表。他提出了"人际交互作用分析理论",他认为人们在集体的活动中能够锻炼互助的本质,团体性的活动可帮助人们增加了解,促使青年学生形成积极正确的人生态度,构筑完善的,成熟的人际关系。在群体组织中,成员之间通过不断的模仿,认知,构筑自己的人格关系。

  利·瑞维拉(La. Riviere)教授则强调指出,学生在参加集体活动中可以锻炼自己的能力,获得个人收益,收获与人有效相处、工作的能力,增强交往能力,培养参与团队合作以及发展兴趣。弗里德里希·卡普 (Kapp.Friedrich)和乔治·麦肯(George. McKaig)在各自的研究中都认为参与学生社团组织和增加对大学经历的满意度之间有着直接的关系。

  2、从大学生发展的角度。

  大学生发展理论源起 60、70 年代的美国,其主要理念是提倡非学术事务以及社团活动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效弥补了第一课堂的不足。这样的活动能够促使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促进教育目标的有效实施。其中,主要代表有弗瑞·卡若琳(Frao. Caro1i)和斯库尔特·威廉(Scort. Wi11iam)。在二者的研究中,他们分别认为,学生参与社团组织可以突破课堂教学和显示工业商业之间的隔膜,促进学生社会化进程,加速学生的社会化进程。该理论不但完善了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理论体系,更为学术界关于社团功能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3、从校园文化的角度。

  美国的校园文化同样是伴随着学生社团的产生而形成的。学生社团在繁荣大学校园文化,在培养人才和提高大学生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受到普遍地重视,一些理论工作者对大学校园文化发展研究的同时也探讨了高校学生问题。因此,美国大学校园文化理论也包括着高校学生社团的理念。

  在美国,高校对学生的能力培养非常重视。美国众多高校一致认为,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此,很多高校都鼓励学生在兴趣爱好的前提下,组建形式各异的学生社团,策划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社团活动,并为社团提供足额的配套经费,供学生活动之需。社团活动内容由社员自定,导师仅作建议指导。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快乐,更增加了课堂知识和实践的有效结合。更重要的,通过活动的组织、策划、实施与控制,大大增加了学生的沟通、交际、管理和团队合作能力。

  综上对美国高校学生社团研究分析,可以看出其相关研究的内容十分丰富,而且也比较深入细致。作为现代教育强国,美国的教育更加凸显对高校学生社团的第二课堂功能的发挥,美国公众也非常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理论也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理论,被教育界广发研究。

  四、研究的理论工具。

  (一)研究思路。

  本文将以组织行为学理论为依据,详细阐述了高校学生社团的定义、特点、类型和功能,并结合工作实际,设计一套可行的调查问卷,通过回收问卷,数据分析,探索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成因,同时,进一步通过与美国高校学生社团的比较分析,紧紧围绕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机制,以组织行为学理论为指导,从高校社团的育人机制、管理模式、发展模式等方面着手,研究高校学生社团的应对策略,完善并创新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机制。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笔者通过参阅大量的相关文献,对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的现状做了充分了解,通过查阅相关论文和期刊以及相关文件,为文章的撰写奠定了基础。

  2、实证研究法。笔者为了收集详尽的数据,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设计了《常州大学城学生社团管理调查问卷》,针对大学城六所院校所属 108 个社团开展调查,涉及社团成员 800 余人。针对文章涉及的问题,笔者走访了 35 位相关社团的负责人,一样访谈,取得了诸多一手资料和独到的见解。

  3、比较分析法。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参阅众多西方的理论研究作品,对西方高校社团的发展历程,现状做了客观的分析,对西方高校社团的理论和特色有一定的积累,比较中西方高校社团的差异,在比较中寻求我国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新途径,新理论。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依托组织行为学相关理论,围绕社团中社员个人、社员全体以及社团负责人之间的关系处理,通过他们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客观规律,提高社团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社团的行为能力,以更好完成社团的组织目标。

  1、组织行为学的简述。

  组织行为学是探析组织成员行为表现规律和心理活动动态,提升组织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实现既定组织目标的学科。它依托系统分析,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知识,探析组织中人的心理级行为规律,从而提高管理者对人的行为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目标。

  组织行为学是在管理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是从西方引进的。1935-1937 年周先庚与陈立合作,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摸索调动职工积极性的途径,这是我国最早的工业心理实验研究。1935 年我国著名心理学家陈立撰写并出版了《工业心理学概观》一书,第一次从环境、疲劳、休息、工作方法、事故与效率,以及工业组织、激励与动机等重要方面,系统论述了我国工业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的基本问题。从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我国已逐步开展工程心理学和劳动心理学的研究。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在 20 世纪 60 年代我国学术界对西方正在迅速发展的工业与组织心理学知之甚少。直到 20世纪 70 年代末,我国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种改革和开放的形势下,管理心理学才逐步得到发展。1980 年我国心理学会工业心理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组织行为学的起步。20 世纪 90 年代之后,随着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热的兴起,全国许多高校的管理学院的部分教师开始从事组织行为学的教学和研究,一批硕士生和博士生以组织行为学领域作为学位论文的课题。

  从 80 年代起,我国翻译出版了一批国外较有影响的著作,分别有薛恩(Shein)的《组织心理学》、马斯洛(Maslow)的《动机与人格》等。在这个领域内,也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包括激励、人员测评、岗位胜任特征、工作业绩评价、管理培训与发展、管理决策、跨文化研究、组织气氛和组织文化、组织公民行为等,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较之西方的研究,我们还存在巨大差距。

  2、组织行为学在高校学生社团中的运用。

  目前,组织行为学理论在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中被广泛引用。组织行为学理论中,对人的界定非常重视。在高校学生社团中,社员被界定为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作为群体存在的人、和作为团队领导存在的人,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社团组织的发展和社团成员之间的感情。首先,社团中,个体存在的人,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气质和综合素养等特性,可以影响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和组织能效。这就要求高校学生社团要善于发掘不同个体之间的特征,把个体人安排到不同的岗位上去,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最大化,以及目标实现的效率。其次,作为群体存在的人,即社团组织的群体目标。高校学生社团是由不同个体因为共同的兴趣和爱好组建起来的自发组织,这个组织里面,群体的共同目标,共同追求,是维系群体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高校学生社团在管理过程中,必须重视目标管理,增强团队凝聚力。再者,无论是作为个体或者群体的存在,都离不开社团领导的管理,一定程度上,社团领导人的管理水平决定了社团的发展,是社团生死存亡的关键因素。高校学生社团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把制度性的非人性化方式和情感性的人性化方式结合起来,实现学生社团组织行为的统一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社团组织群体的内在凝聚力。总之,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中引入组织行为学理论,能够有效指导社团工作,为高校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五、研究的创新之处。

  (一)明确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的历史轨迹。文章在撰写的过程中,笔者通过对我国高校社团的起源,发展脉络研究,结合全球背景下国际社会关于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比较研究,比较清晰的呈现了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的历史轨迹。

  (二)创新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指导理念。笔者在研究中,把社团育人功能中的服务性学习等理念引入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对策之中。服务学习源自 80 年代的美国,几乎所有的教育者和研究者都对服务性学习的实践教育功能予以肯定。

  从指导理念和实践教育两个方面来看,服务性学习不仅也与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的活动宗旨具有契合性,而且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的服务性学习程度还很低。因此,本文强调要把服务性学习理念作为指导我国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理念之一,对我国的高校学生社团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一个不可或缺的新视角。

  (三)探索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新思路。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存在诸多问题,目前我国学者对社团的问题研究较多,对对策的探析不甚深入,泛泛之谈者多。本文针对社团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激励机制和错位竞争机制的引入。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