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政府主导招商引资行为问题探析
【第一章】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困境研究绪论
【第二章】政府招商引资的发展阶段与特定时期的意义
【第三章】政府招商引资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新时期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的定位
【4.2 - 4.4】制定科学的招商方针和原则
【结论/参考文献】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工作开展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一 绪 论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1. 研究背景。
1979 年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充分与国际接轨,中国政府改变了传统的发展观念,开始了招商引资之路。所谓招商引资,就是通过环境宣传和推广,提高本地区知名度,进而加强对外商的吸引力,提高外商到本地区投资的力度。在上世纪90 年代初期,国内大部分区域的经济发展较为滞后,因此如何吸引外商投资成为了各级政府关注的话题,为了加速区域经济提高,纷纷设立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并通过一系列优惠措施,如减少税收、建设基础设施和强化公共服务措施等等,极大的带动了各地经济的发展。而 90 年代以后,招商引资开始逐步转向吸引内资,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东部沿海地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港口以及经济、贸易集中地,已经开始慢慢形成了外向型产业体系,并且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资本技术密集型所转变,建设出附加值更高的基础设施,改善区域环境,并通过多元化的招商引资方式,吸引更多资本和高科技产业的入驻,而内地特别是西部地区,为了缩小经济水平差别,纷纷开始吸引内资进入当地,以推动经济的增长。
进入 21 世纪之后,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国内企业的整体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一方面充分与世界进行接轨,逐步调整和完善了外商投资法律、法规和规章,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符合世贸规则的统一、透明的对外经贸法律体系;另一方面,各地政府充分认可了内资企业的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并提高相应的关注程度,大部分地方政府对于私企等内资企业同样看重,并作为与外来资本等同地位的吸引对象。
总体来讲,招商引资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的效果是无可非议的,特别是东部沿海港口地区,以及各大省会、一线城市,在招商引资的带动下,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经济增长热潮,招商引资的正面效果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但伴随着经济增长的同时,政府招商引资的不足和负面效果也逐步凸显出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开始对招商引资进行研究,探讨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的地位和作用。
2. 研究意义。
近年来各地政府为了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较多关注于招商引资的成功率,招商引资成为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项目和关键一环,部分区域认为招商引资的发展就是经济的发展,招商引资的成功就是经济发展的成功,将招商引资作为地方政府工作人员的唯一政绩考评标准,将招商引资的作用无限夸大。正所谓物极必反,我们应该正视招商引资的一些不良现象和负面作用,更应该结合各地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招商引资。伴随着各地政府大规模、大范围的招商引资,各种各样的问题逐步暴露出来,例如,一些地方政府大幅让利的优惠方针,并没有吸引较多外来资本,甚至于即便有资本注入,由于缺乏必要的基础配套设施,经济发展仍然没有出现计划中的繁荣之象,反而部分地方政府官员迫于考评压力,通过造假或是招收产品低劣、实力较差、信用较弱的企业进行数量填充,消耗了区域内原有的资源。
就目前的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方式而言,时常出现土地转让低价、劳动力提供低价和环保意识差等现象,甚至出现为了争取资本引入,各地区之间互相拆台、大搞优惠政策等恶性竞争手段,对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造成不利影响。此外地方政府在对招商引资规律认识不清楚和对招商可能出现问题估计不足的情况下,企图凭借一腔热情就能招来客商引来资金的想法也是十分普遍的。这些都是缺少必要理性分析和缺乏认真思考的表现,对于招商引资的研究分析,能够提高地方政府的理性判断力,避免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出现恶性竞争、贪污受贿和资源浪费等现象,降低成本支出和重复建设,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民众利益和生态环境都有着重要意义。针对前述所列问题,本文将从政府招商引资的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政府的主要做法、目前政府招商引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做好招商引资的工作建议等角度,对招商引资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为政府招商引资提供有意义的参考建议。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内研究现状。
20 世纪 90 年代起,国内经济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招商引资的概念也随之出现,并逐渐成为各级政府和全国民众关注的话题。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越发明显,国内学术界研究人员对于政府和招商引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总结出一定经验成果。
现阶段学术界对于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地方政府应起到的地位和作用持两种相反的意见。部分学者认为在我国国情下,政府应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占据主导作用。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国内依然是以计划经济为主,政府掌握着控制市场和经济发展方向的权力,同时也掌握着经济政策和未来发展规划的制定权,所以说国内的市场如何发展直接就是由各地政府说了算,最初的引资需由政府牵头,在计划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成熟度并不够,因此各级政府必须要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进而明显增加投资者对国内市场的信心,这样才可以吸纳国外的资金,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理念,激活国内市场,带动国内整个经济市场的发展。同时促进国内科学技术进步,拉动经济体制改革,优化国内产业结构,拉近与国际的距离[1].如李达昌在其文章《谈政府在现阶段招商引资中的职能定位》中认为,相对于我国东部地区,西部内陆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原因,并不具有区位优势,交通不便,招商引资渠道相对比较窄,而且环境没有明显优势,如果仅仅依靠企业和市场的力量,很难吸引投资者,有效地开展招商引资,那么如果政府在特定的时期进行介入,并在招商引资中起积极主导地位的话,必要时可以通过政策手段,给投资者信心,促成项目落户。因而地理环境越差的地方政府需进行更大的主导作用,通过政府牵头,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资本注入的可能性[2].另一种观点认为,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应扮演配角的地位,不应直接行政干预招商引资活动,只需做好改善环境、提供服务等方面的支持工作即可,遵循市场发展规律,由市场进行自我调整和发展。例如研究人员袁寒梅在文章《论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的角色定位》
中指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招商引资的过程中不应该有太多政府左右的举动,政府不应再将计划经济下的行政干预手段用到现如今的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要解放思想,将传统的政府万能理念,逐步转变为服务型政府和能力有限型政府,使得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以企业作为主要推动点,并认为地方政府的角色转变,应包含理念转变、政策转变和政绩评估转变等,并加强对社会中介机构的信任度,提高对中介机构的培育等[3].关于政府在招商引资中起着怎样作用的问题,国内学者对此也做了一定程度的分析研究。郜建英在《如何正确发挥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工作中的积极作用》一文中对于信息落实、政策制定、项目筛选、推广宣传、合作方式、服务提升、权利维护和激励体系八个层面进行了阐述,在肯定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具备较为主要的影响力的同时,指出只要政府做好本职工作,不越俎代庖,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招商引资工作一定可以实现预期的目标[4].包忠明等人在《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的地位与作用问题研究》指出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的定位是根据其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决定的,不同的地方,招商引资的环境不一样,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不一样,政府在进行问题处理时,发挥的影响力也不相同,因此在地方招商引资中,政府既能够做主要作用,也可以起配合支持等作用。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的作用是根据地方的区位、环境、条件的不同而不同的,虽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招商引资作为一种市场行为,政府是不应该正面主导的,但是因为我国部分地区有着特殊的现实情况,没有政府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招商引资就难以产生应有的效果[5].所以我们应辩证看待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的作用,既不一味夸张政府的作用而影响市场经济的客观发展规律,也不过分放手而忽略政府的积极作用,而是根据地方市场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更好的服务于招商引资工作。
2. 国外研究现状。
现阶段国外研究人员对于招商引资的理论,主要包括三点,即"两缺口模型"理论、大推动理论和恶性循环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H.B.CHENERY)和斯特劳特(A.M.STROUT)(1966)提出了的理论被称之为"两缺口模型"理论,即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或地区往往会出现两种缺口,其一是内部储蓄出现缺口,这种缺口往往和投资机会相伴随,其二是外汇出现缺口,即发展所需的资金和外来资本的注入之间存在差异。招商引资可以通过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和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资金缺口;另一方面引入资本的同时,也带来先进的技术、设备、管理经验的引进,从而形成先进的生产力,从而改善进口大于出口的外汇缺口。这种模型基于结构分析,对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发展体系不健全、产品附加值低和后劲缺乏等现象进行判断,提出可以通过引资的方式,充分利用外资和先进技术,从而弥补储蓄和外汇两大缺口,促进国内经济快速增长。"两缺口"模型表明,引进外部资源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快速发展有着非常必要和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利用外资兴建国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各产业的快速发展,从而提高国民人均收入水平,增加国内的储蓄和投资率,另一方面,引进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技术,增加国内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从而提高出口能力和创汇能力,来消除两大缺口对国内经济发展的制约[6].
1943 年英国学者保罗·罗森斯坦·罗丹在其著作《东欧和东南欧国家工业化的若干问题》中首次提出大推动理论的概念,其核心是在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或地区中,对其能够提高经济发展的各个部门同时进行投资,促进其规模扩大化,并通过平衡各部门之间的增长速度,推动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并优化产业结构,保持持续性较强的经济发展模式。罗丹对于民众人均收入较低的地区进行了资本来源研究,并认为在保持原本消费水平的前提下,应通过所有的可能性吸引资本投资。要求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在工业化发展的道路上,决不能仅仅依靠国内资本,应该注重大量引进国际资本,这样才能获得充足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设备,从而达到工业化快速发展的目的[7].
1953 年美国学者拉格那·纳克斯在其文章《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中首先提出贫困恶性循环理论,他认为在欠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往往会存在需求、供给两种恶性循环。在供给方面,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国民人均收入比较低,只能基本满足日常生活需求,储蓄能力比较低,从而引起国家的资本不能形成有效的规模,没有大量资本作为保障,无法进行大规模的投资,也无法引进先进的技术,导致难以提高生产率。生产水平上不去,工资水平也同样上不去,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8].在需求方面,落后的经济现状,人们的日常收入只能维持生活,购买力低下,就不能引起市场的投资欲望,而没有大量投资,就不能创造出更多的资本,也不能大幅度提高企业生产力,企业难以增加盈利,直接导致低产出和低收,形成新的恶性循环。两种循环之间相互影响,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消极影响。如果不能打破这两种循环,经济将难以获得提升。而打破循环圈就必须要在短时间内对经济发展部门进行全面性的大规模投资,使得经济发展迅速提升,只有人均消费水平得到提高,才能突破贫困恶性循环,实现经济的迅速发展[9].
关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理论研究,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理论观点,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十八世纪初,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洛克的《政府论》等文章代表了自由市场经济理念,这两位学者主张政府少干预或者不干预,让资产阶级自己去处理经济发展的问题,他们崇尚的观点是世界是在自由运转。此时的理论为"看不见的手"的理论,他们认为资源会得到合理配置,政府只需维护市场秩序,公共安全,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第二是 20 世纪 30 年代到 20 世纪 70 年代,这一时期重点理论是政府如何弥补市场发育不足。这一理论的提出是在经济危机爆发之后,人们发现了自由市场经济的种种弊端,开始发现政府在其中的作用,凯恩斯认为,自由放任不能摆脱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政府应该对经济进行干预,一时间各种政策齐出,称为凯恩斯主义时期。第三是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市场经济趋于成熟,此时的理论主要是政府的职能转型理论,在最初时间里,由于经济出现严重的"滞涨",新自由主义的呼声崛起,反对政府干预成为主流,他们要求政府的行为应该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修复看不见的手,这一时期通胀下降,但是失业率升高,新自由主义束手无策,新凯恩斯主义出现,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新凯恩斯主义认为,政府与市场之间有一个平衡的"度",政府不能过多的干预,但也不能在市场经济之外[10],另外,经济环境对二者的平衡有很大的影响,在经济稳定的时期,失业率下降,更倾向于自由主义,在经济不稳定时期,有潜在危机时,更倾向于凯恩斯主义。
上世纪七十年代左右,以詹姆斯布坎南为首的学者对政府职能转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公共选择理论,该理论弥补了市场发育不足,以及政府过度干预导致的经济发展问题[11],比如政府开支过大,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公共服务,它阐述了政府失灵的问题,认为政府失灵主要原因有:第一,政府是非市场机构,政府规定的某一个机构在一个行业内可以进行垄断,这虽然人为的避免了由于重复建设导致的资源浪费,但是违背了市场竞争规律,导致效率下降。第二,政府机构由于不是营利性机构,其事务处理的投入产出没有得到很好的监督和测量,加之信息不对外公开,使得大众对政府不信任。第三,政府机构规章制度不适合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则,只上不下,激励机制失效,因此,内部工作人员工作无动力,无激情,无创新,观念落后,只要不犯错误就可以高枕无忧,甚至犯错误也不会轻易开除[12].经济人的心理又使得他们利用职权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该理论对政府的职能重新进行了定位,他认为政府的介入不仅不一定提高效率,解决问题,甚至可能使问题恶化,政府应该转变职能,优化提供服务的内容和方式,减少开支范围,把一些事务还给市场。安德鲁给出了一个地方政府应该承担的服务范围:战略性规划,比如土地使用政策、地区发展次序;合作性计划,比如不同地区之间的合作;社会性服务;经济服务,比如交通,福利等。同时,他认为,不同的地区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而定。佛利德曼认为,政府既要保护公民利益和国家安全,又要做一些市场做不了的事情,比如,制定市场运行规则。1992 年法国著名经济学家罗奈在其著作《政治学》中提出,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起到主导作用,并且市场经济越发达,政府的主导作用应越重要[13].
(三)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研究方法有以下两个:
第一是文献研究法。本研究在前期阶段主要搜集大量的相关文献,阅读、整理、汇总分析,以便把握本话题的研究脉络,同时梳理了著名理论和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结论,为后续研究做基础。
第二,本文运用了访谈法,通过与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访谈获得第一手的信息,以便更准确的掌握目前政府招商引资状况。
(四) 创新点。
1. 本文从社会成本,经济成本,环境成本等多个角度深入剖析了政府招商引资的弊端。
2. 在招商引资的绩效考核方面,本文认为应该摒弃以往的招商引资数量与职位升迁挂钩的模式,将招商引资的质量放在首位,企业为主导的招商引资不作为考核政府人员的依据,政府主导的招商引资效果由大众考核。同时,政府在优化投资环境时,首先优化自身执政环境,而不仅仅是地区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将自身排除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