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行政管理论文

农村社会治安管理理论视角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6-05-05 共3898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奉贤区城市化过程中乡村社会治理研究
  【第一章】城市化背景下乡村邻里关系问题探究绪论
  【第二章】农村社会治安管理理论视角
  【第三章】我国农村邻里关系现状、问题及其成因
  【第四章】国外邻里互助基本经验
  【第五章】我国建立和谐邻里关系的意义及对策分析
  【结语/参考文献】和谐农村邻里关系构建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二章理论视角
  
  第一节 社会资本理论
  
  社会资本理论是经济学、管理学经常会用来解释社会经济现象的一个理论视角。它甚至被西方国家的决策圈看成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新思路,即“第三条道路”.布迪厄是第一位在社会学领域对社会资本进行初步分析的学者,科尔曼也对其作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布迪厄在其方法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场域”与“资本”两个概念。他认为,场域就场域是由社会成员按照特定的逻辑要求共同建设的,是社会个体参与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是集中的符号竞争和个人策略的场所。简言之,他界定的场域是由不同的社会要素链接而成。布迪厄认为场域作为各种要素形成的关系网,是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这种过程是靠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来驱动的。并且者三种资本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其布迪厄所界定的社会资本的概念,对于本文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即社会资本就是“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这一网络是大家共同熟悉公认的,而且是一种体制化的网络,从集体性拥有资本的角度为每个会员提供支持。”社会资本以关系网络的形式存在。在布迪厄的理论指导下,我们可以看出,农村是我国社会中的一个场域,在这个场域中,存在着人们生产生活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在这个场域中,人们各司其职,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却又必不可少密不可分。着充分说明了,我国农村理论互助的重要性。另外,正如布迪厄所说,在社会中,资本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对我们研究农村邻里互助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
  
  社会资本理论的另一为代表人物科尔曼认为,社会资本研究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对社会资本的研究来研究社会结构。关于社会资本,科尔曼把社会结构资源作为个人拥有的资本财产叫做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具有各种形式的不同实体。科尔曼认为社会资本包括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其中物质资本是有形的,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是隐形的,它们三者之问可以相互进行转换。科尔曼的理论视角是站在经济学上的“交换”上而言的,在农村邻里互助,用科尔曼的理论视角来分析,其实质是一种交换,人们用互助这种形式来交换“人情”.在此视角下,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交换的作用,积极推动农村邻里互助的发展。
  
  在科尔曼的基础上,美国政治学家帕特南从政治的角度对社会资本进行了研究,他提出了“公民参与网络”.他认为由于一个地区具有共同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文化环境,人们容易相互熟知并成为一个关系密切的社区,组成紧密的公民参与网络。这一网络通过各种方式对破坏人们信任关系的人或行为进行惩罚,使得这种网络得到巩固与加强。科尔曼认为这种就是社会资本的体现。在帕特南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团体的甚至国家的财产。所以帕特南强调必须把注意力放在社群发展上而不是将注意力放在个人上,社会应该为各种社会组织的存在留下空间28.在帕特南的理论指导下,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农村作为“熟人社区”的优点,从推动农村人员的参与角度着手,发挥农村邻里互助的作用,推动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建设。
  
  另外,林南对上述几位学者的研究做了新的研究。他通过对社会网的研究提出了“社会资源”理论。他指出,所谓资源就是“在一个社会或群体中,经过某些程序而被群体认为是有价值的东西”29.并且林南认为,这种资源包括个人资源和社会资源。个人资源指个人拥有的可以为个人支配的资源,例如财富、器具、自然禀赋等等;社会资源指那些社会关系网络中与人交往才能有的资源,例如权力、财富、声望等等,这种资源的合理利用是个人实现其目标的有效途。林楠的理论指导我们,农村人员具有丰富多样的“社会资源”,要充分挖掘利用他们的社会资源,积极促成其社会资源之间的互相转化,推动农村邻里互助的发展。
  
  第二节 社会保障理论
  
  社会保障一词最早出自美国 1935 年颁布的《社会保障法》。我国学者对其定义的界定各有不同。但又有其共同之处。我国现如今普遍认为: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资源,保证无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种意外灾害的公民能够维持生存,保障劳动者在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时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同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逐步增进公共福利水平,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社会保障在我国的起步较晚,现如今发展空间仍然很大。社会保障其根本是对资源的二次分配,其目的是为了保障国家发展的公平正义。在我国农村,亟待社会保障的完善,邻里互助是协助社会保障完成其社会任务的重要方式之一。
  
  现如今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有:社会救济、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这三大领域。在社会保障中,最低的层次是社会救济,它的对象是社会中的最弱者群体,或者讲是群体公民中的最弱者群体。它的覆盖面是全体公民遇到困难的时候都能够享受,但是真正享受的人应该是很少的,这是最低层次。第二个层次就是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它的对象和社会救济不一样,它的对象主要是劳动者,以及劳动者的家庭,有的时候涉及到劳动者家庭。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是社会福利,它的涉及范围很广,因此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不同经济体制的国家,在社会福利这个范围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是这些主要的保障内容针对的大多数是我国城市居民。然而,对于我国农村地区的居民社会保障所能体现的作用则是极少的。本文运用该理论就我国农村地区社区邻里互助的形式来弥补农村地区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进行讨论研究。
  
  第三节 福利多元理论
  
  福利多元主义的概念在社会政策及相关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它首先源于1978 年英国《沃尔芬德的志愿组织的报告》中的使用。沃尔芬德主张把志愿组织也纳入社会福利提供者行列,将福利多元主义运用于德国社会政策的实践。其基本观点是主张“政府不再是社会福利的唯一提供者”30.他指出,政府角色应转变为福利服务的规范者、福利服务的购买者、物品管理的仲裁者以及促进其他部门从事服务供给的角色。社会福利的提供者可以市场化,可以是社会组织团体、社会志愿团体、社会服务部门,也可以是家庭或社区。简言之,福利产品的供应可以来源于:国家、家庭、商营部门和志愿机构。在此理论视角下,为了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的不足,为应对和满足城市化引发的许多农村社会问题和社会需要,拓展社会福利发展空间,农村邻里互助是必须的。
  
  在我国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目前政府承担责任大,财政支出多,急需要对我国政府福利提供方式进行改革。“开源”则成立大势所趋。我国政府承担了我国大部分社会保障的职能,然而能力的不足造成了保障质量的下降。所以要开拓我国福利提供的主体。近年来,我国政府实行了“政府购买项目”的政策。政府采用招标的形式,向社会主体进行服务内容的招标。充分调动了社会各个主体的积极性,同时提高了社会福利服务的质量,增加了社会福利服务的数量。本文将采用福利多元化的视角来研究农村地区邻里互助。
  
  第四节 需要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中将人类的需求系统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在他的理论中,人类的五种基本需求就像金字塔一样,从低到高,逐级递升。并且,当人类对高层次的需求往往是建立在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之上的。例如,当人们的温饱问题解决后,人们才会产生娱乐与享受的需求。我国经济的发展,催生了人类更高层次需求的产生。农村邻里互助是符合人类需求层次的发展规律,需要尽快得到满足。
  
  农村地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最基本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应运而生的更高层次的需求图露头角。要建设和谐社会主义农村,就要及时的满足农村人员更高层次的需求。人们对于和谐邻里关系的需求,对于和谐生活环境的需求,对于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亟待满足。研究农村邻里关系,发展农村邻里互助,改善邻里关系,促进农村地区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节 城市化的推拉因理论
  
  推拉因理论是解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动力的一种模式。推拉理论的产生可以追溯到 19 世纪末雷文斯坦对人口转移的研究,它解释了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人口迁移的原因。20 世纪 50 年代末,博格(D.J.Bogue)明确的提出了人口转移的推拉理。论认为人口的迁移由社会中存在的“推力”和“拉力”两个因素造成。所谓“推力”指的是农村的消极因素,例如贫穷、就业机会少、生活方式落后、教育资源稀少等因素;所谓“拉力”指的是城市的积极因素,例如更好的职业、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收入、更多的教育资源等因素。在此理论指导下,对于农村问题的解决有了跟深刻的认识,解决农村问题,就要消除农村的“推力”,将“推力”转化成“拉力”,想方设法吸引农村人口,减少人口的外流,有利于农村邻里互助的推广与发展。在对推拉理论的研究中,我国学者邹新树认为,农民工向城市流动的意愿性及实际发生流动量取决于农村与城市的双重推拉力的大小,及者四重力的合力大小。例如在农村,生活状况、文化环境、生产力状况等都是农村的推力的表现形式;在城市,经济收入、发展机会、文化资源等都是城市的拉力的表现形式。31除此之外,有学者指出对于农村群体来说,城市具有大量的吸引力(例如受教育条件、医疗卫生条件等),但是城市中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限制(例如,户籍限制、就业控制等),这些对于农村人员来说有形成了一定的反推力32.目前,我国也有学者将该理论运用到城市化的研究中,来具体分析“人口流入城市”的作用机制。笔者认为该理论同样可以解读,我国在城市化的背景下,我国农村邻里关系疏远的原因。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