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行政管理论文

提升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建议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6-04-12 共3538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状况调查研究
  【第一章】农民工文化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探究绪论
  【第二章】国内外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文献综述
  【第三章】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质量评价指标构建
  【4.1】农民工文化服务正式调研过程与分析
  【4.2 - 4.4】农民工文化服务质量多元方差分析
  【第五章】提升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建议
  【结论/参考文献】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的不足与完善结论与参考文献
  
   
  5 提升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建议

  5.1 建立全面的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机制

  5.1.1 加大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主体的资金投入力度

  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短缺是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要改变此现状,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主体的政府应率先发挥其公共财政的作用,为农民工设立公共文化专项经费,加大其在此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在农民工聚居区增设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如图书馆、文化站、纪念馆等;安排艺术表演团体到农民工工作区进行专场演出、呼吁文艺工作者为他们提供免费或优惠的文化服务、结合相关部门加大农民工用工单位文化建设、鼓励他们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定期为农民工开展知识讲座、劳动技能等培训;另外,鉴于社区文化基础设施供给不足、分布不均的状况,政府应结合农民工的分布情况,加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规划与建设,更具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文化服务。同时,政府要采取相关措施使农民工能与市民平等得享用文化设施;为农民工免费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知识讲座、网上阅读等文化服务,或者为他们提供一些补贴;倡导多元化服务主体,吸引多渠道的社会资本的投入,呼吁社会力量加入到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来。

  5.1.2 创新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参与机制

  文化资源分散、文化服务机构成分单一等问题都普遍存在于我国目前的公共文化服务中,“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新参与机制的形成势在必行。

  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为农民工接受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平台。社区应高度重视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第一,社区应加强宣传,使农民工淡化户籍观念,与市民平等共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第二,经常性地在社区公园、广场、健身活动中心等场所开展农民工与市民的交流活动,如举办才艺比赛、运动会等,促使其融入到社区文化生活中。

  举办文化活动的同时,我们应根据农民工自身特点为其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充分展示其家乡习俗。另外,社区应多组织一些慰问演出、露天电影的放映等活动以满足农民工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设立文化补习班、职业技术培训班、心理援助机构、开办各种讲座等。第三,加大公益性文化活动的信息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工对活动的知晓率,积极参加文化演出、培训讲座等,增强其对社区文化服务普惠性的认识。最后,社区应对城市居民进行宣传教育,转变其传统观念,使其从心理上真正接纳农民工,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和人文关怀。

  引导用工企业重视农民工的文化服务工作,鼓励其拨出部分经费举办农民工文化活动,在居住区、工业园区建设一些适合农民工体闲娱乐的场所,如棋牌室、阅览室等。

  多组织一些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会应重视维护农民工文化权益,积极组织农民工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在农民工临时聚居区(工地、工厂、矿区等)建设临时性的文化设施,使他们能就近享受到文化服务。

  充分凝聚社会机构的力量。政府应鼓励一些社团、学校、公益组织等社会机构积极为农民工提供文化服务活动,举办演出活动、各种知识讲座及职业技能培训等,提高农民工的文化素养。

  5.1.3 创立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表达机制

  在阅读文献和数据分析的过程中我发现,导致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低的主要原因是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的不对称。当前大部分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都是自上而下的单向模式,农民工根本无法向上级部门表达自己的真正需求,这就造成了供需不对称的现象,以致于农民工真正的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因此,必须建立有效的农民工需求表达机制,拓宽民主参与渠道,让农民工的需求能及时且充分得吸纳到政府相关决策中来。政府文化管理部门要采取相关措施,如召开听证会、接触农民工代表等方式了解农民工的真正需求,根据他们的需求特点为其提供合适的文化活动,此外,要适当加大一些公共文化服务场所的免费力度,更具针对性地为农民工提供服务。

  5.2 完善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的信息系统

  农民工流动、分散性的工作性质严重降低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率,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完善能有效解决此问题,对分散的、封闭的农民工进行统一管理。

  5.2.1 发展电子政务,实现文化资源共享

  繁琐的传统政府办公促进了新办公模式的发展-电子政务,它推动了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它便利了政府通过网络信息管理农民工公共文化活动,提高了政府的办公效率;电子政务有效解决了分散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调度的问题,此外还实现了相关部门对农民工的统一管理,更加全面地为其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5.2.2 多种媒介结合,整合文化信息资源

  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工作领域及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农民工的文化需求呈现多样化,若要充分满足农民工多样化的文化需求,需联合各种媒介,将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与户外广告、文化宣传栏结合运用,加大宣传力度,整合各种信息资源,提高农民工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5.2.3 建立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信息管理档案,构建完善的服务网络

  针对农民工由于流动性较大而不能享受政府提供的统一的公共文化服务的问题,需通过建立信息管理档案、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方式来了解农民工实际接受的公共文化服务,以便为其组织、安排各类活动。另外,招聘企业在雇佣农民工时可以通过查阅信息管理档案作为参考,以此督促其积极参加各类公共文化活动,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5.3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场所的管理

  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如图书馆、博物馆、电影院、纪念馆等对于人员和设备、环境等的一些管理也是影响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重要因素。农民工来到城市打工,本来就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所以他们更重视别人的态度,在文化服务场所中,服务人员对其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农民工享受文化服务的积极性,由于其自身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很多可能在别人看来很易懂或者在设备的使用等方面的问题对他们来说却理解不了,这就需要服务人员的耐心讲解与指引。另外要注重加强服务人员的专业素养以便能够有效解答农民工所提出的问题。

  5.4 构建个性化的服务模式

  鉴于农民工个体差异的特点,他们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不尽相同。在后续的公共文化服务过程中,必须要结合不同人群的需求,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服务,这样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质量。

  5.4.1 开设定制化服务
  
  对于收入较高、学历较高的农民工而言,可以采取合理的定制化服务方式,例如高端化的电影院、群艺馆、博物馆,高层次书籍的提供等,以满足高端人群的需求。另一方面对于学历、收入较低的农民工则应该提供一些例如技能型书籍、大众的电影等等,多为其提供一些绿卡服务,各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零门槛开放以满足他们自身的文化服务需求。

  5.4.2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相比于老一辈人来讲,新生代农民工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但仍无法与城市就业岗位的要求相契合,这就要求他们增强自身的职业技能。社会各界要充分结合实际,整合教育培训资源,为他们提供学习的机会。政府部门要做好劳动力市场的调研工作,制定有效的培训计划,依靠职业技术院校对农民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用工单位在对市场的调研和预测的基础上,可通过企业内部培训、培训外包、校企联合办学等方式,对其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培训以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对于社会培训机构而言,应结合就业需求开设相关专业,增强培训的针对性。而对于老一辈人来讲,要通过教育、宣传等形式引导其自觉学习文化知识,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全面融入到城市生活中。

  5.4.3 增加流动性公共文化服务

  农民工流动性的工作和居住情况致使其不能与市民平等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他们的需求很难得到持续有效的满足,这就要求政府多拨出经费提供一些流动性的公共文化服务,包括流动图书馆、流动演出车、流动电影放映、民俗性质的小型文化活动等以满足其精神文化需求;用工单位可经常性地在聚居地为农民工提供诸如送书籍、放映电影、举办演出等一些流动性的文化服务,以便于农民工能随时随地参与文化活动,在建筑面积大、工程造价高的工地建立农民工业余学校,组织农民工参加教育培训。而对于居住相对稳定的农民工来说,要充分发挥社区这一平台的作用,依托文化广场、社区公园、健身活动中心等场所,经常性地开展适合农民工的文化活动、举办各种培训班、电影放映等,以满足其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5.5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根据第四章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对提升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对 J 市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提升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