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是一种慢性性传播疾病 , 具有高度危险性。该病可累及全身各组织、器官的损害 , 甚至死亡 , 也可以呈多年潜伏状态而无症状。梅毒螺旋体是引起人类梅毒的病原体 , 梅毒患者是唯一传染源 , 传染方式有母婴垂直传播、经血传播和性传播。目前检测梅毒的方法主要有病原学、血清学检测 ,其中血清学检测又有多种不同的方法 , 一类是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 , 如 TRUST ;另一类是采用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 , 如 TPPA、ELISA 等[1].本文就两种方法在梅毒检测中的比较进行探讨 , 现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 1标本来源 本院 2006 年 6 月 ~2014 年 6 月手术前和输血前筛查的 1715 例以及门诊内镜检查前的 198 例血清标本 ,无性别年龄限制。
1. 2标本采集 采集以上所有标本 , 用普通试管 , 清晨空腹采集 , 1 h 内分离血清 , 严格避免溶血。
1. 3仪器和试剂 使用仪器为上海科华酶标仪和洗板机。TPPA 试剂盒为日本富士瑞必欧株式会社提供 ;ELISA 试剂盒由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TRUST 试剂盒由上海荣盛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
1. 4方法 所有标本均使用 TRUST 和 ELISA 联合检测 , 阳性结果采用 TPPA 法进行确认检测 , 具体操作及结果判定均按试剂说明书严格执行。
1. 5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2.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 表示 ,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 采用χ²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 1两种方法检测 1913 例标本中 , ELISA 法阳性者 33 例 ,阳性率为 1.73% ;TRUST 法阳性者 29 例 , 阳性率为 1.52%.经χ²检验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1.
2. 2可疑阳性标本检测结果 可疑阳性结果共 36 例 , 其中 26 例两种方法均为阳性 , 7 例为 ELISA 法检出阳性 , 3 例为 TRUST 法检出阳性。36 例阳性结果经 TPPA 法检测证实 ,ELISA 法单独检出的 7 例阳性有 1 例为假阳性 , TRUST 法单独检出的 3 例阳性均为假阳性 , 经χ2检验 , 三种检测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但 ELISA 法灵敏度和特异性均明显优于 TRUST 法。见表 2.
3讨论
机体感染梅毒螺旋体后可产生特异性抗螺旋体抗体(TP-Ab) 和非特异性抗体。TP-Ab 是诊断梅毒螺旋体感染的依据 , TPPA 法是将梅毒螺旋体 Nichols 株的精致菌体成分包被于明胶颗粒上 , 此种致敏颗粒与被测标本中的抗 TP 抗体结合时可产生凝集反应 , 此实验为梅毒螺旋体抗体的确诊试验。由表 1 和表 2 结果可知 , 共检测 1913 例 , 用 TPPA法确诊 32 例为阳性。用 TRUST 法检出 29 例阳性 , 其中 26例确诊阳性 , 3 例为假阳性 , 敏感性为 81.3%(26/32), 特异性为 89.7%(26/29)。用 ELISA 法检出 33 例阳性 , 其中 32 例确诊阳性 , 1 例为假阳性 , 敏感性为 100.0%(32/32), 特异性为97.0%(32/33)。
可疑标本经确诊后 , ELISA 准确率为 97.0%, 与 TPPA 法高度吻合 , 而 TRUST 则检出假阳性率高。由于患者感染梅毒后非特异性的磷脂抗体出现晚于特异性螺旋体抗体 , 而晚期梅毒及治疗后梅毒非特异性抗体可能转阴 , 因此 , TRUST 可导致假阴性[2].ELISA 法则是利用基因重组过程合成抗原 , 检测血清中梅毒特异性抗体 , 在梅毒各期均有较高敏感性 , 能够准确不漏检及较高避免假阴性的出现。另据报道 , TRUST 在Ⅰ期、Ⅱ期梅毒的检出率高达 95% 以上[3], 而且 TRUST 法试剂价廉、操作方便快捷 , 因此 , ELISA 法目前尚不能完全取代 TRUST 法 , 而且 TRUST 法价廉快捷 , 对Ⅰ期、Ⅱ期梅毒灵敏度也较好。因此实验室可同时采用两种方法进行梅毒的筛选 , 可以相互补充且经济有效。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 .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 第 3版 . 南京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2006:647-650.
[2] 尚桂芳 , 聂冬梅 , 杨立新 . 两种梅毒检测试剂敏感性及特异性比较中国输血杂志 , 2003, 16(6):333-334.
[3] West B, walraven G, morison L, et al. Preformance of the rapid,plasma regain and rapid syphilis screening tests in the dragnosis ofsyphilis in the field conditions in rural Africa. Sex Transm Infect,2002, 78(4):282-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