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戏剧论文

台湾布袋戏的源起与发展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8-04 共6610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霹雳布袋戏发展特点研究
【引言】台湾布袋戏发展创新探析引言
【第一章】台湾布袋戏的源起与发展
【第二章】电视布袋戏的产业化发展——以霹雳布袋戏为例
【第三章】霹雳布袋戏的艺术性问题
【第四章】霹雳布袋戏产业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结语/参考文献】台湾电视布袋戏的继承与展望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1.台湾布袋戏的源起与发展

  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然而纵观当前民间艺术,其发展却呈现出颓势,已经因为各种原因而陷入了一个发展瓶颈。只有突破了这个瓶颈,才能促使民间艺术的可持续发展。如若失败,民间艺术很可能也会失去传承而消失。既是如此,探索民间艺术当前发展的出路就变得尤为重要。民间艺术有布袋戏、皮影、绣花、狮子舞等,而布袋戏就是民间艺术的一个典型代表。台湾布袋戏作为我国传统布袋戏,当下的发展势头迅猛,风头盖过了我国的传统布袋戏,特别是以黄氏家族的电视布袋戏为代表发展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

  1.1 作为民间艺术的布袋戏

  传统布袋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其是受到生活或者劳动的启发,和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传统布袋戏最早就是由祭祀拜神庙会活动中产生的。第二形式内容通俗质朴。传统布袋戏是一种通俗质朴的下里巴人的艺术,主要在中下层社会流行,形式简单易操作,内容上直接反应群众的一些美好愿望及一些耳熟能详的传说或者是故事演义。第三地域性。布袋戏是一种民俗文化,各地方的生活和习俗形成不同的布袋戏文化,其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地方特点。同为福建地区的泉州和漳州根据剧种,唱腔的不同也有巨大差异。

  1.1.1 传统布袋戏在当代社会的发展困境

  布袋戏又称为布袋木偶戏,因戏偶偶身是由布料制作而得名,最早时是在迎神庙会等场合使用。布袋戏于中国福建的泉州和漳州等地兴起,早在宋代《东京梦华录》等典籍中就有关于宫廷宴会上的木偶戏演出的记载。目前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布袋戏的操偶技艺是艺师的基本功,需要用手由下而上操作,以手掌托住木偶躯干,食指托住头部,拇指和其它三指分别支撑左右两臂以支撑木偶。艺师还需要操纵木偶做出各种动作。有正式的木偶戏记载的年代可以追溯到汉朝,唐代杜佑《通典》中记载:“窟儡子,亦云魁儡子,作偶人以戏,善歌舞,本丧家乐也。汉末始用之于嘉会。”

  从中可以看出汉末时期木偶戏就是用于“嘉会”的娱乐项目了。漳州布袋戏是比较典型的传统布袋戏,明代漳州等地区繁荣的经济促进了当地民俗艺术的发展,漳州布袋戏也在祀神、祭祀等活动中发展起来,一度极为兴盛。由于明代福建地区民众的迁移,漳州和泉州布袋戏传入了台湾。漳州和泉州布袋戏直接影响了台湾布袋戏的产生。着名的职业剧团--漳州木偶剧团成立于1959 年,涌现出郑福来、杨胜、陈南田等木偶表演大师。职业剧团的出现把散落在各地的艺师集合起来,单人操作转向多人分工。漳州木偶剧团的传统剧目有《大名府》和《雷万春打虎》等,其中《大名府》这部剧目融合了传统武术、杂技和戏曲艺术等传统艺术形式。漳州传统布袋戏以北管乐为后场音乐,以武戏见长。

  当下的民间艺术面临着边缘化的危机,传播渠道不足、观众群减少、市场萎缩并且民间艺术的传承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局面,民众倾向于观看免费表演不愿意付费,漳州木偶剧团书记洪慧君先生说出了剧场演出少的原因在于布袋戏创新成本高,前期投入大但受众市场有限,很难实现收支平衡,面临创新难的局面。

  政府也开始采取保护传统民间艺术的行动,如 2012 年在国家大剧院举办了“漳州布袋木偶艺术展”.在这种状况下,除了政府扶持外,传统布袋戏也借鉴后来居上的台湾电视布袋戏,走上求变的道路。根据漳州木偶剧团官方网站记录:2005年漳州木偶剧团与江苏阿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合作摄制了 100 集偶形动漫电视剧《秦汉英杰》。3但是《秦汉英杰》的播出效果并不令人满意,被指木偶脸谱化、动作僵化,其木偶还是早期的小尺寸偶,木偶的手还是并拢的没有五指之分,与同年霹雳剧集中的木偶差距较大。这说明传统艺术的创新也面临着风险。传统布袋戏在当代的发展总体上可以用一句话概况,就是其发展日渐没落。

  其没落原因总结为以下三点:

  其一民间艺术的社会生活基础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现代社会是一种高速快节奏的生活,其娱乐形式和内容也随之变化,呈现出更加方便快捷并且在内容上也更加丰富多彩的特点。现代人的闲暇时间有更多样的娱乐活动选择。

  其二民间艺术特殊的传承形式也导致了其走向衰败。传统社会中手艺作为手艺人的生活根本是轻易不外传的,大多是家族式的传承,传统布袋戏并不是一种挣钱养家的好方式,如布袋戏、皮影戏等的民间艺术制作技巧和方法也由于缺乏传人而日趋消散。

  其三传统布袋戏的传播媒介不足。很多民间艺术虽然内容丰富多彩,但是其发展仅限于当时当地的表演。而当代社会中,传播媒介多种多样,如电视、广播、网络等。布袋戏很少借助于这些媒介来对自身进行传播和发展。并且其地域性的特点导致它一出本地便鲜为人知。如此想要得到更大范围的发展就比较困难了。

  1.1.2 台湾布袋戏对传统布袋戏发展的启示

  台湾布袋戏的发展与壮大与我国传统布袋戏的没落形成了鲜明对比,为了我国民间艺术的长远发展,我们需要了解解这其中的差距及其原因,还要从其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从而用来借鉴并指导我国传统布袋戏的发展。

  首先要树立改革创新之理念。唯有理念先行,方能真正进行改造。着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曾经就文化发展上有过一个很精辟的思想,他认为静止的文化是无法发展的,必将会灭亡,只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在立足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事业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台湾布袋戏的发展就是做到了这点,把传统的布袋戏与现代传播方式相结合,还积极吸取西方文化,才形成如今有创新精神的布袋戏。不要拘泥于原有的形式与内容,做到与时俱进。台湾布袋戏之所以能发展至今,正是源于当初黄氏家族的改革创新之举。他们积极借鉴其他文化的内容,努力发掘自身的内涵,例如,在布袋戏的情节中,有西方的死神、有印度的佛祖、还有中国的仙人,这些就是借鉴了很多其他文化中的内容,并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发掘的结果。正是因为坚持了这样一个发展观念,由此今日我们才能看见霹雳布袋戏如今的精彩。

  其次,积极利用现代科技与传播媒介。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各种技术支持,充分利用当前的技术优势,可为布袋戏艺术的发展与扩大提供很多方便,如在台湾布袋戏原先只是在戏台上由操偶师进行操作和布置场景,由于条件所限,戏台效果并不是很强烈。而如今广泛使用的电脑特效技术,流水化作业技术等就改进了戏台效果,使得舞台效果更为强烈突出,现代科技在为提高布袋戏的视听感受上做出了很大贡献。

  当代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传播媒介上的便利,如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介迅捷便利,受众广泛,内容多彩。以往因为缺乏媒介而只能困窘于一方小地域的各种民间传统布袋戏有了一个可以充分展示自身特色的舞台。传统布袋戏可以利用传播媒介的强大而去扩大自身的影响力,从而获得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台湾布袋戏的发展与黄氏家族创立的霹雳电台息息相关,霹雳电台作为当时的新兴媒体,比之之前的当时当地的表现方式,其传播力和影响力无疑是后者所不能比拟的。

  正是借助于电视,霹雳布袋戏才得以广泛传播。另外,若想让布袋戏艺术传承下去,就不能固守一家之见,保留技艺。传统民间艺术的个体式传承已经不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可以有效利用当代社会的各种组织形式,采取各种灵活的方式来实现技艺的传承。例如,台湾布袋戏原先就是隶属于黄氏家族的家学传承,而现在,霹雳公司却将木偶制作与操控技艺视为一种投资股份参与到企业中去,并将其中的技术和操作方法进行部门化处理,成立了场景布置部、木偶装饰部等等部门,利用现代化的法律规范来保证自身的核心技术利益,并在此基础上借鉴其他艺术形式来满足当前社会观众的胃口。不仅实现了技艺的传承,更因为有了其余人的参与而促进了创新,最后促进了公司的发展。

  再次,利用市场化优势,再加上政府积极引导,发展出完整的产业链充分利用市场化优势,来聚集资金、网罗人才,引进市场的竞争机制和合作机制,来发展壮大自身。除此之外,政府的积极引导也是必不可少的。政府可以采取税收上给予倾斜优惠等方式来支持当地民间艺术的发展。当然所有这种发展并不是单一的发展,而应该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台湾布袋戏的发展最初便是首先进行了市场化改革,并利用当时台湾政府对于民间艺术产业的支持而实现的,这种双管齐下的方式无疑最是合理。如果不引进市场化改革,那么民间艺术的发展会因为缺乏市场化的竞争而缺乏进步的动力;若是少了政府的支持,布袋戏的发展道路将会充满障碍。

  加强对民间艺术的研究,将民间艺术保留在研究成果中也是一种曲线救国的良好方式。国内对福建木偶戏的研究始于 80 年代,丁言昭《中国木偶史》、刘霁《中国木偶艺术》等着作都是对漳州木偶戏史的研究着作。台湾布袋戏的发展壮大对于当前布袋戏乃至其他传统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美好的前景和有效的发展思路。

  1.2 布袋戏在台湾的传入与兴起

  布袋戏又称为掌中戏、笼底戏,是偶戏的一种,作为一种典型的民间艺术形式。最早出现“布袋戏”一词的文献,是清嘉庆年间的《晋江孙志》,卷七十二《风俗志》中记载:“近复有掌中弄巧,俗称布袋戏”.5从宋朝开始,就已经生存了上千年。它主要是以木偶师创造出生动的木偶造型,以灵巧的操纵技艺对木偶进行操控来进行叙事的一种艺术形式。它需要木偶师高超的木偶制造技艺、娴熟的木偶操控技巧和惟妙惟肖的木偶配音,充满了其独特的淳朴的艺术风格,在国内外艺坛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漳州布袋戏在 2006 年被率先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早期布袋戏戏偶的躯干和四肢都由布料做成,艺师在表演时,将手套进戏偶的服装内进行表演。布袋戏艺师把道具装在一个布袋中,表演场所不固定,艺师背着布袋随处表演,因此得名布袋戏。台湾则称它为掌中戏,强调演师的双掌能够“一口道尽古今事,十指操弄百万兵”6.布袋戏在传入台湾以后,被台湾群众所广泛喜爱,他们结合台湾当地的民俗习惯、生活状态和价值观念等进行了布袋戏的台湾本土化,比如台湾布袋戏的配音一般是闽南语。台湾布袋戏的真正始祖记载于《台湾省通志卷六·学艺志·艺术篇》:

  相传此戏发明于泉州,约三百年前,有梁炳麟者,屡试不第,一日偕友至九鲤仙山公庙卜梦。仙公执其手,提曰:功名在掌上。梦醒,以为是科必中,欣然赴考,乃至发榜,又名落孙山,废然而归。偶见邻人操纵傀儡,略有所感,自雕木偶,以手代丝弄之,更见灵活,乃借稗史野乘,编造戏文,演与里中,以抒其胸积。不料震动遐迩,争相聘演,后以此为业,而致巨富。始悟仙公托梦之灵验。7布袋戏在台湾得到了发展,不但保留了它的传统特色,而且得到了创新。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以黄氏家族为代表的电视布袋戏对传统布袋戏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改革创新,充分引入现代科技传媒等因素,对传统布袋戏进行了发扬光大,走出了其一方地域,其影响力也在日渐增强。

  1.2.1 外台到内台、南管到北管

  从唱腔曲调上的不同布袋戏可以分为南管布袋戏和北管布袋戏。南管通常指福建南音,南管布袋戏采用大量闽南语系音乐或曲调,而北管布袋戏则使用较北方的乐器和音乐。南管布袋戏比较文雅,而北管布袋戏使用堂鼓、唢呐等乐器烘托一个喧闹的氛围,剧情更为紧凑,以观赏性强的武打为主更受中下层民众喜爱。

  此阶段的台湾布袋戏,在表演艺术上仅仅是吸收闽南布袋戏的艺术形式,演出的内容入乡随俗,与当地戏曲相结合。“布袋戏自漳、泉传来最早时期称之为笼底戏时期,得名于当时艺师担着戏笼到处演出之故”8.艺师掌握文戏、武戏、唱曲、乐器及杂技各种技能。南管布袋戏表演风格以文辞优雅为特点,诗词丰富。

  而北管称为乱弹,是台湾的主要剧种,北管戏擅长武戏,其中的音乐通常为武戏服务,演出时通常锣鼓震天气氛热闹。北管戏在主题上常常是“所谓的剑侠剧,剧中人物皆出于虚构的创作,其主要人物具有吐剑飞刀,取人首于千里之外的非凡武功”.

  台湾布袋戏大师李天禄和黄海岱都是北管布袋戏的代表人物。除了唱腔上的区别外,布袋戏根据演出场所的不同也可以分为外台与内台布袋戏。莫光华在《台湾各类型地方戏剧》布袋戏章节中按照演出形式把布袋戏分为外台布袋戏、内台布袋戏和电视布袋戏。布袋戏演出最早使用临时搭建的简易戏台,艺师一个人承担道具、舞台搭建、操偶、念白等一系列任务,随着发展从场所不固定演变为有了专门供布袋戏演出的戏台,戏台一般为木质,布置也越来越精致,称为“排楼”.后来一部分转为在戏院内台演出。布袋戏按照演出地点的不同分为室外演出的外台戏与在剧院演出的内台戏。内台戏又出现了正规职业化的剧团,比如李天禄的亦宛然剧团与黄海岱的五洲园剧团。内台戏的场景布置和乐器运用都比外台戏丰富。五洲园由锦春园改名而来,1942 年黄海岱成立“五洲园人形戏团”,1945年后五洲园布袋戏成为台湾的一大布袋戏团。当时的布袋戏仍然以艺师为主,艺师不但拥有精湛的操偶技术还需要现场配音,具有现场即时性的特点。李天禄的“亦宛然”剧团是台湾一直坚持传统道路的剧团代表。在 1962 年台湾无线电视台播出了李天禄现场演出录制的全本《三国志》,这次布袋戏在电视上的首次出现并没有造成轰动效果。其原因在于现场演出录制的布袋戏仍然是传统的戏剧模式,只是照搬剧院里的演出没有迎合电视剧的播出模式。70 年代后传统布袋戏也随着传统文化艺术的没落而逐渐衰微,“亦宛然”剧团一度解散,现在接管剧团的第五代传人李天禄的儿子表示“最大的愿望就是承袭传统技艺”,但是目前传统技艺的现状不容乐观,正如他所说“可是已经遗憾地看到许多技艺在时间的长河里慢慢消亡了。”

  1.2.2 电视布袋戏的出现

  江武昌先生在《台湾布袋戏简史》中把布袋戏在台湾的成长与成熟发展期分为如下几个阶段:笼底戏时期,北管戏时期,小说戏时期一,小说戏时期二,皇民运动时期,金光布袋戏时期,广播电台与电视布袋戏时期。12电视布袋戏是本文主要讨论的对象,广播电台与电视布袋戏时期对传统布袋戏的探索与改革是本文的重点。

  在现代化社会浪潮中,黄氏家族看到了时代的变迁,抢先认识到了当代社会的变化对布袋戏带来的的冲击和机遇,于是他们积极响应时代特色,对布袋戏进行了新的探索和改革。传统布袋戏以艺师出名,但自电视布袋戏《云洲大儒侠》之后,名扬四海的却是木偶。1970 年黄海岱之子黄俊雄将黄海岱的《忠孝节义传》改编成《云州大儒侠》,首次把布袋戏以连续剧的形式搬上电视,在 1970 到 1974年间在台视连续播出了 583 集。其后被禁播直到 1982 年电视布袋戏才解禁。这期间的布袋戏经过表演风格和经营形态的转变,更强调分工合作,更新舞台、强化灯光效果,加快剧情节奏以符合大众口味。1996 年以史艳文为主角的“金光布袋戏”系列,畅销于录像带市场。黄俊雄改革布袋戏“除了充分借用现代技术中的声、光、电等效果之外,亦对传统布袋戏中的布景、道具、舞台、配乐、唱曲乃至木偶的尺寸、造型等逐一进行了改造”13.黄俊雄既兼顾传统又勇于创新,他的电视布袋戏中既有老观众喜爱的诗词吟诵、古文对答,又以明快紧凑的剧情,各种流行音乐吸引年轻观众。电视木偶加大尺寸,眼、手可灵活转动,加入干冰、灯光和音响效果,使用烟雾、爆破等效果增加可看性。在黄俊雄之后的霹雳布袋戏更是把电视布袋戏的优点发扬光大。霹雳布袋戏始于 1988 年的《霹雳金光》这一剧集,之后每部剧集一直沿用霹雳两个字而得名。霹雳布袋戏是台湾独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剪辑画面丰富,在传播方式上采用设立电视台、发行录像带等手段。因为丰满的剧情、特色的人物,霹雳布袋戏逐渐走入大众视野,《霹雳九皇座》更在 2004 年夺得台湾“金钟奖”最佳导演奖。

  电视布袋式主要以黄氏家族布袋戏为主,黄氏家族布袋戏第一代起源于台湾布袋戏艺师黄海岱与他的五洲园布袋戏。第二代黄海岱的次子黄俊雄继承父亲衣钵,1970 年黄俊雄将黄海岱的《忠孝节义传》改编成《云州大儒侠》,首次把布袋戏以连续剧的形式搬上电视,在台视连续播出了 583 集,取得超高收视率,电视布袋戏首次出现。在他手上的木偶尺寸比传统更大,强调眼部的神气,以流行音乐取代传统的锣鼓。黄俊雄手上的布袋戏剧名以金光开头,以史艳文为第一主角,称为金光布袋戏。黄俊雄第一任妻子的儿子黄强华与黄文择创立了霹雳布袋戏。2000 年黄强华成立霹雳国际多媒体有限公司,在 80 年代末抢占录像带市场,1995 年成立专门播放霹雳布袋戏剧集的霹雳卫星电视台。而黄俊雄和小儿子继续经营金光布袋戏,与霹雳布袋戏形成竞争。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