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沧州木板大鼓的传承与保护探究
【绪论 第一章】沧州木板大鼓的历史概述
【2.1 2.2】木板大鼓拜师方式及学费情况
【2.3】非遗艺人的木板大鼓学艺经历
【2.4 2.5】木板大鼓的折子与春典
【第三章】沧州木板大鼓的音乐特色
【第四章】沧州木板大鼓的价值与保护
【结语/参考文献】沧州大鼓的艺术发展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 2 章 沧州木板大鼓传承情况分析
毛泽东曾经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想真正透彻的了解一个音乐文化事项,必须要有一个亲身到田野实践的经历,深入民间,扎根民间,与民间老艺人深入交流,才能了解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所思所想与他们对未来的展望。
我觉得可以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描述:田野调查的过程就好像是在腌萝卜白菜,民间的田野生活就好像一个大腌菜缸,我们就好像那萝卜和白菜,要想真正的知道里面的萝卜白菜究竟是什么味道,就需要把萝卜白菜扔进大缸里长期的浸泡,泡的时间越久,味道就越纯正,等再把萝卜白菜拿出来,已经就是地道的味道了。所以,我们只有亲自到现场去观察和听唱老艺人们表演,对不明白的问题和他们访谈,才能获得第一手资料,才能对民间的传统音乐文化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于是笔者于 2014 年 5 月至 2015 年 3 月分别到沧县的旧州镇和风化店对传承人进行了实地考察。
2.1 木板大鼓非遗传承人概况及亲缘关系
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和落实,沧州木板大鼓先后在 2004 年和2006 年成功列入"省级"和"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同时沧州共有 6 位传承人先后被评为"国家级和省级非遗项目代表".
2.1.1 非遗传承人概况
通过以上的实地走访调查,我发现:1、这 6 位传承人都是沧县运东地区的民间老艺人。2、目前这 6 位传承人的平均年龄都在 70 岁左右,其中年龄最长者刘凤喜,今年已经是 77 岁高龄,最年轻的艺人是刘银河,现今也已经 67 岁。3、艺人们普遍文化水平都不高,只读过小学,甚至有的老艺人甚至小学没有读完,由于家境贫困,就被迫辍学,但是为了能够维持生存不得不学门手艺挣钱养家,于是就选择了学习木板大鼓。4、这几位传承人至今仍保留了当年跟随师父学艺时,师父给起的艺名,其中唐贵峰、刘银河和王银杰,三人一直至今沿用艺名作为自己的称呼。目前沧州运东地区即木板大鼓的发源地的区域内,在 2013 至 2014 年,有两位老艺人由于年事已高相继去世,其中一位老艺人是国家级传承人---唐贵峰老先生。剩下的 5 位年迈的传承人,依然用自己的生命在苦苦坚守着自己为之奋斗终身的木板大鼓事业。
2.1.2 传承人之间的亲缘关系2015 年 1 月 8 日在沧县旧州镇东庞河村采访大鼓艺人刘凤喜时,笔者了解到,在沧县说唱木板大鼓的老艺人之间存在着很深的亲缘关系,刘凤喜介绍:"我当时啊跟着师傅学了一冬不到三个月,就出师了,当时主要是学唱腔,我弹(三弦)的差点,要说咱沧州内弹弦子的,那谁都比不上俺们家二哥们儿".刘凤喜所说的二哥们,指的是他一母同胞的亲兄弟,刘凤喜排行老二,刘凤鸣排行老三。在刘银河老师家进行采访时,他的妻子正好外出回来,刘银河指着他妻子说:"你不是已经见过王银杰了吗?这是他亲妹妹,王银杰是我的大舅子。"由此可见,在木板大鼓艺人之间存在着典型的家族链条,而且目前这些老艺人的家属中,仍有人在跟随自己的长辈学习大鼓,他们彼此之间的辈分关系十分明显。先以王银杰及家属为例:王银杰说唱的是木板大鼓而他的妻子则说唱西河大鼓,过去演出时,老两口经常搭档去演出,王银杰说唱,老伴儿给弹弦儿。他有一儿一女,虽然并没有专业从事大鼓,但是都能唱能弹。刘银河的外甥程大龙,今年十五岁,3 岁半开始跟随刘银河学习木板大鼓,如今已经取得了极为突出的成绩,经常在国际、国内的比赛中获得金奖。刘凤喜的大儿子,目前是石家庄曲艺团的一名专业演员。刘凤鸣的孙子刘伟今年 18 岁,已学习木板大鼓两年。
笔者意识到这些艺人之间之所以会以家族为纽带来延续木板大鼓,可能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在过去老艺人们之间都比较保守,沧州以东的一带地区,地势西高东低,因此常年遭受洪涝,尤其是在 1963-1964 年,沧州先后发生了一次大的洪涝灾害和一次蝗灾。一次次的自然灾害令沧州的父老们生灵涂炭,于是很多人开始逃荒乞讨,艺人们学得了一门手艺后,却可以维持生存,甚至能够养家糊口,所以往往艺不外传,因为会的人越多竞争也就越大,但是往往又怕失传,于是把手艺传给了自己的孩子。二是,为了增强自己的势力。当一个艺人的势力相对薄弱时,他就可能通过与自己有着血缘关系的艺人或是联姻,来弱化自己的劣势。"亲缘与宗族相比有着更大的覆盖面,传统的农村是是由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高度弥合而成的亲缘关系".
2.2 拜师方式及学费情况
2.2.1 传统的拜师仪式及学费
当笔者于 2015 年 1 月 8 日对大鼓艺人刘凤喜采访结束后,老先生透漏有一名在北京从商多年的小老板,由于酷爱大鼓艺术,于是放弃了经营多年的生意专门从北京赶到沧县来学习木板大鼓,现在正在刘凤鸣老师家里学艺。得知这个消息后,笔者随即拨通了刘凤鸣老师的电话,约定好了采访时间,通过对刘凤鸣师徒的采访,笔者想具体了解传统的拜师仪式与现代的差异。
以下内容来自于,2015 年 1 月 9 日在沧县纸房头乡高屯刘凤鸣家中,笔者对大鼓艺人刘凤鸣、青年学徒信寿儿的采访。沧州木板大鼓和中国很多传统的民间音乐文化一样,一脉相承。学师、拜师都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和规范。在采访中老艺人刘凤鸣回忆道:"过去啊,讲究跟师三年,谢师三年。""在找老先生拜师学艺之前都有一个被师傅考核的阶段,时间的长短不等,依据自己的表现而定。这段时间内,师傅主要观察徒弟的人品是否端正,徒弟自身的特点是否适宜学木板,是否能够吃苦等,这是拜师学艺的第一步。等考核结束后,正式拜师之前,除了自己的师傅之外,还要有引师、保师和带师,另外还要找人写拜师帖。引师就是把自己推荐给师傅的老师。保师,是保人见证人".
刘凤鸣老师介绍:"2014 年 8 月,北京青年许多出于对曲艺音乐的热爱慕名前来向老艺术家刘凤喜学习木板大鼓,5 个月的时间里,许多一直吃住在刘先生家,经过半年的刻苦磨练,刘先生最终同意收他为徒,同时许多也是刘凤喜的关门弟子。""在举行正式拜师仪式之前,沧县的领导为许多安排了,沧县文化馆馆长孙键作引师。沧州市曲艺家协会主席王建国担任保师,赵福运和刘凤鸣两位艺人作为带师。
许多的带师是赵福云和刘凤鸣,其意思是许多的师傅刘凤喜因为年事已高,已经退出舞台,不再表演。但是这个行当因为离不开实践的表演,所以就找两个目前正活跃的艺人,带他去演出,并且这两个带师也有义务教导许多的学习。""在过去学徒一般都是在 10 多岁的年纪,就开始找老师来拜师,这个年纪的孩子大多都自制力比较差,好贪玩,但是老先生因为都是抱着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对自己的徒弟寄予了深深的厚望,因此管教起来会格外的严格,旧社会徒弟挨打受骂,甚至被师傅打死也是家常便饭的事。写拜师帖的意思就是:如果徒弟在学艺的过程中偷懒被老师打死,师傅概不负责。"刘凤鸣介绍说,其实在过去这张拜师帖就相当于是一张卖身契。因为拜师之后,徒弟就要跟随师傅走南闯北,也就从此离开了自己的家。因此这张拜师帖中又饱含了徒弟们的辛酸。
拜师帖写完之后,就要请人选个日子,进行拜师仪式。传统的拜师仪式进行之前,首先要烧一柱高香敬于祖师爷周庄王,以示对先辈的敬意。木板大鼓折子中的《洋香词》就对其作了详细介绍:
进香的台前要摆放好贡品,以供师爷享用。师傅在教授徒弟时,首先会讲明学木板的好处:"上二五,下三三,八音之中他占先,此宝落在江湖手,走遍天下把路拦。"另外折子上的《木板词》中也讲到了它的作用:"你今将板比,较量门中里,风摆荷花叶,黑红板上趣。"这里提到的黑红是忠奸的意思,说明木板大鼓有教化人心的作用。
拜师仪式中等给祖师爷周庄王进过香之后,徒弟要大声的连喊三声老师,然后给老师磕响头。拜师仪式结束后,师傅会给徒弟按支派辈分起一个艺名。
据艺人们介绍说:"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年学艺时,是要缴纳学费的,当时流传着两句话:"给你十块钱,不把艺来传"所以要想学到真本事就得要向师傅缴纳学费。"因为在旧社会大鼓算是一门手艺,老艺人教授徒弟是自己重要的收入来源。老人回忆说:"1954 年我拜师学艺时,每个月要交给师傅 30 元的学费,那时的 30 元可比现在的 300 元都金贵的多啊!"刘凤喜老人很幽默,采访时问到学费时,他说:"当时啊,我舅会说唱大鼓,于是家里人就让我跟他学,谁知道没学一两次,他非要我掏学费,我当时就想这么近的亲戚关系,怎么还竟然收学费呢!我一气之下转而投奔了温贵泉师傅,因为当时他带徒弟不收学费。当时也有这样的情况,就是不用给师傅掏学费但是要把师傅请到家里来,给几袋粮食,管师傅吃住三个月然后就出师了。王银杰和刘凤鸣就是这种情况,他们在当年学艺时则是把师傅请到家里来学艺,一家人负责师傅的饮食起居。王银杰说:"当时家里穷啊,给师傅交不起学费,一家人于是省吃俭用,舍不得吃喝,把省下来的粮食给老师吃。那时我们一家子经常喝萝卜水,等学完之后再把老师负责送回去。过去拜师学艺讲究"跟师三年,谢师三年"也就是出师之后,徒第三年演出的费用都要交给老师,以此来报答老师的教育之恩。"老艺人刘凤喜讲道:"当时学艺,一般一个冬天(两个半月)就能出师,但是以后能不能出来,得靠自己的悟性。师傅一般先教徒弟弹三弦,后再教唱。练习时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非常的苦。冬天啊,尤其是三九天,冻得人出不来手,但是师傅偏叫你拿个弦子练。夏天三伏时,热的人头顶都冒油,手心直出汗,师傅就让你练弦子,你是不知道有多难练,手弹着弦子是直打滑啊!老人介绍说:"先学弦子是因为,徒弟在学艺时一般年龄比较小,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进入换声期,有部分徒弟变声之后,声音就不适宜再演唱,先学三弦是为了留有退路,即便徒弟的嗓子废了,还能靠弹三弦来维持生存。
"2.2.2 现代的拜师方式及学费
现代的拜师方式有很多程序都简化了,2015 年 1 月 6 日,青年许多(信寿儿)的拜师仪式是在沧县文化馆的木板大鼓传习所进行,拜师帖上的引师、保师和带师都悉数到场。这次仪式是由担任引师的文化馆馆长孙健主持,文化馆负责人都出席见证了这次拜师会,会上许多和师傅刘凤喜分别对木板大鼓的传承和学习情况作了发言,最后许多向师傅磕头跪拜行了跪拜礼之后,拜师仪式结束.
在对拜师不久的信寿儿的采访中,我了解了现代社会拜师学艺的收费情况,在采访时他说:"现在老艺人有国家供养着,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国家优秀的音乐文化避免灭绝,多数先生响应国家号召免费授徒甚至管徒弟吃住,目的是为了抢救。即使这样徒弟也少了又少比熊猫还少,基本没有那么多的规矩了,学费是没有人要的。但是有的师傅也许年轻时就贪财,那即使他不要学费,也会暗示你多花钱给家里买东西,但是对于我来说倒都不算花费多。我的师傅他不缺钱,酷爱艺术又爱才,恨不能贴钱留住我学,就图学生能是块料子,成功了给师傅争光,加上老先生的公子们都不让人省心,大概也是晚年能在我身上找个寄托吧!我的师傅是真心的不让我花钱,每次找师傅学艺结束,师傅都留住不让走,做各种好吃的,我生病后师傅还花钱给我看病。不过假如一分钱不花就在老师家又吃又住的,我觉得不合适,于是每次回去都会象征性的买点礼物安慰自己,花点自己能承受的钱自己也开心,我个人的经历是这样的,总体来说花费不大,基本不交学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