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每年有多少学生参加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总有一些学生因为博士学位论文的问题“倒”在了最后一个环节:或撰写没有完成,或论文质量不高,或“查重”出了问题,或引文不够规范,导致虽然经过了三年的博士阶段的学习,但最终还是没有得以“圆满”。
用三年时间去研究一个问题,并撰写一份10万字以上的博士学位论文(根据国家学位条例有关规定是这样的,但实际上不同学校有不同的要求,一般文科论文都要求在15万字左右,有的学校要求20万字左右),时间说短,其实也挺长,因为绝大多数博士生都顺利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但是时间说长,其实也很短,因为总有人不能按时完成。
回顾自己在南开大学师从沈师立岩先生攻读文艺学博士学位三年的经历,个人觉得文科博士学位论文撰写要有“五个意识”:
一、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可能大家都知道,甚至有的硕士研究生都整天挂在嘴上。但在写作的过程中,很多人就忘记了,洋洋洒洒数万字,等到答辩老师问你“写的是什么?要表达什么内容”两个问题的时候,有很多博士研究生突然不知道自己写的是什么。虽然有的人也可以张口就说自己写的是什么,要表达什么,但当答辩老师继续问“那你看看你自己写的是不是你要表达的内容”时,有很多博士生就傻了眼了:或者所写内容确实不是所要表达的内容,或者干脆就是“言非心声”。这就是所谓的没有“问题意识”惹的祸。因此,为了避免出现此类情况,家师立岩先生告诫众师兄弟敲下每个字、写下每句话、完成每段话都要有“问题意识”。
所谓“问题意识”,最简单的一句话就是你的学位论文写作要有“问题”,而且还必须是“真问题”。当然,这个“真问题”还得是一个“有研究价值和研究意义”的“真问题”。比如“一只苍蝇有几条腿?腿上有没有刺?有几根刺”,这些问题也是“真问题”,但研究它有没有价值?对人类社会有没有意义?至少从目前来看,是没有意义也没有价值的,所以有些“问题”虽然是“真问题”,但是还不能成为你的研究“问题”。同时,我们还要考虑到即使有的问题是“真问题”,且具有“重要价值和社会意义”,但你还要考虑到这些“有重要价值和社会意义的真问题”,按照目前的条件和自己的能力,你能不能研究?比如“夏商周断代工程”,肯定是“真问题”,而且它还是国家重大项目的“真问题”,但仅凭你的“一己之力”,能研究吗?
因此,“问题意识”并不是一句空话,除了要求它是“真问题”、“具有重要价值和社会意义”的“真问题”和“凭借自己的能力和知识结构能够研究”的“真问题”之外,还要求写作者有第四个方面——“问题分解意识”,那就是把已经确定的“真问题”进行分解,把自己要研究的“核心问题”分解为3~4个“大问题”(一般来说,3~4个“大问题”对于一篇博士学位论文来说已经足够了,有的要求严谨的老师甚至强调说一篇博士学位论文能够解决1个“大问题”就够了),进而将3~4个“大问题”继续分解,分解成“章节”,逐渐形成了8~10个“小问题”遍布博士学位论文全篇。当然,如果一旦出现“问题”难以分解的情况,这时候就需要重新考虑该问题的“成色”了,或许是你思考不够成熟,或许是此问题难以驾驭,或许就是该问题分量不足以支撑一篇博士学位论文的内容。
因此,“问题意识”是博士论文写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当前博士学位论文撰写中大多数博士生所缺少的内容。也只有这样,在撰写博士论文的过程中,才可以很好地避免出现上文所述的“言非心声”、“答非所问”或者说“下笔千言不知所云”的情况。
二、历史意识
有了“真问题”之后,在没有分解“真问题”之前还要做一个准备工作,那就是要树立“历史意识”,也即要考虑你预备研究的这个“真问题”的“历史”:第一,前人有没有研究过?第二,前人如果研究过,目前学界研究进展怎么样?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何?存在不存在已有研究成果中的“学术盲点”?第三,如果前人没有研究过,该“问题”的学术历史脉络如何?能不能很快把握该“问题”的学术历史脉络?
这些问题看似不重要,所以很多人在写作之前忽略了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但一旦忽略就会导致写作时发生以下情况:其一是出现“写不下去”的困境;其二由于事先没有考虑好该“问题”的学术历史和前期研究状况,结果是有很多人一边写一边看“材料”(包括原始材料和前人研究成果),最后导致写了3~5万字的“内容”之后才突然发现“前人之述备矣”!这不仅浪费了学位论文写作中的宝贵时间,而且还做了无用功。
因此,通过对该“问题”“历史意识”的考虑,我们不仅可以避免论文写作中浪费时间,而且还可以进一步检测预备研究的“真问题”到底是不是“真的”?因为有的“真问题”虽然也有“重要价值和社会意义”,但是你会在不断掌握研究材料熟悉研究材料的过程中发现这个“具有重要价值和社会意义”的“真问题”也属于“前人之述备矣”的问题,那么它就不应该属于你自己的“真问题”,而是应该摒弃的“假问题”。
所以,“历史意识”看似简单——有很多人只是将其当作“研究综述”中考虑的简单问题,但是却一点也不简单,因为它是进入“正式书写”阶段的关键。
三、读者意识
进入“正式书写”阶段需要思考的关键问题就是“读者意识”。当前人文社科类学术研究,遭受诟病比较多,不管是所谓“名词满天飞”的西方学术话语霸权垄断,还是到处“引经据典”的“观点崇拜”现象滋生,在家师立岩先生看来,都是学术研究“浮躁的、盲目的、非理性的”心态之下,研究者本人“读者意识”缺失、缺位造成。
因此,我在南开大学就学三年,家师时时不忘耳提面命“读者意识”。
所谓“读者意识”,就是说在写作学位论文的过程中,要始终做到“心中有读者”、“书写为读者”,因为我们任何写作都是为了给别人看的,尤其是科研论文,作为社会不断向前的推动力之一,写出来的论文必须有人看才会产生价值,才会产生动力,这就要求我们撰写过程中首先要想到“读者”。家师立岩先生经常用黄宗羲的一段话来教导我们。
黄宗羲在《明儒学案发凡》中讲述他编写此书的原则时,曾说:“大凡学有宗旨,是其人之得力处,亦是学者之入门处。天下之义理无穷,苟非定以一二字,如何约之,使其在我?故讲学而无宗旨,即有嘉言,是无头绪之乱丝也。学者而不能得其人之宗旨,即读其书,亦犹张骞初至大夏,不能得月氏要领也。是编分别宗旨,如灯取影,杜牧之曰‘丸之走盘,横斜圆直,不可尽知,其必可知者,知是丸不能出于盘也’。夫宗旨亦若是而已矣。”此段话除了告诫我们写论文要有“宗旨”(也即“问题意识”)的同时,还意在言明心中必须有“读者”,否则,你写出来的论文,让别人看了就会产生一种“张骞初至大夏,不能得月氏要领”的感觉,故而坠入云里雾里、不知所言的迷糊状态,一旦产生这种结果,那也就意味着整个学位论文写作失去了存在价值。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如果在写作的过程中,不能做到“心中有读者”,不能做到尽可能用简洁、平实、通俗的语言来表述论文形成文字的话,那么就很有可能是,要么你对写作内容没有吃透,要么你对论文主旨没有完全掌握。
四、规范意识
进入“正式书写”阶段除了要做到“心中有读者”之外,还有时刻不忘“规范意识”。
所谓“规范意识”,就是现代学术写作的基本规范,尤其是现代学术研究把“参考文献”和“引文资料”作为评判学术研究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之后,现代学术写作的基本规范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家师告诫我们,树立“规范意识”,要做到三点:第一,直接引用材料要找出其最原始出处,切忌大段长篇引用;第二,直接引用他人观点,不管是“直引”(直接引用),还是“转引”(用自己的话表述原文作者观点),都要标注作者观点原文出处,切忌“偷梁换柱”、“瞒天过海”,窃为己有;第三,谨慎引用“转引资料”,“转引资料”如偷渡客,身份真假难辨,不足为据。
五、管理意识
除了以上“问题意识”、“历史意识”、“读者意识”、“规范意识”之外,家师还教导我们要有“管理意识”,因为“问题分解”需要长时间的问题思索,“历史意识”需要长时间的史料钩沉,“读者意识”需要处处打磨推敲,“规范意识”又需时时刻刻警惕,所以“管理意识”首先是时间管理。从博士论文选题到开题,留给博士论文写作的时间已经不多,一般情况下不会超过2年,大多数情况下为1年或1年半时间,利用300余天或近500天的时间去完成以上任务和10~15万字的文稿撰写工作,绝不是一个“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简易劳动,因此,每一个博士生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对自己时间的合理规划。
其次,深层次的“管理意识”,还要涉及论文“谋篇”的管理。“谋篇管理”有“两个忌讳”要记牢。第一,切忌在成文过程中出现“熟悉的地方”、“吃透的地方”多写、写多,“不熟悉的地方”、“把握不准的地方”略写、不写。从研究价值来看,“不熟悉的地方”、“把握不准的地方”往往是该论文研究的学术创新点,而从学位论文答辩来看,自己“不熟悉的地方”、“把握不准的地方”经常是答辩委员提出批评和质疑的重点,而且很容易因“略写、不写”而成为整个博士学位论文的“硬伤”。第二,切忌论文章节安排的“臃肿拖沓、头重脚轻、戛然而止”。臃肿拖沓就是有的章分四节五节,而有的篇章却仅仅只有一节;有的节分六七个目,有的节却只有两个目、一页纸正反两面的分量;这就给人一种“臃肿”之感。同时有的人写作过程中为了追求人为的“前后衔接”的连贯之感,会在每一篇章每一小节的开头“总结”上一章上一节的内容,如果再习惯于在每一章的最后做一个“小结”的话,那么这样一不小心就形成了内容的“拖沓重复”。“头重脚轻”也是这样,博士学位论文一般第一章是“研究综述”,第二章是“提出问题”,有的人就会出现第一章、第二章写得特别多,内容特别丰富,而到了后面几章却是越“写”越简单,越“论”越肤浅。“戛然而止”则表现为博士学位论文写完了,“读者”也读完了,但“答辩委员”总感觉你还有“小问题”(指前文分解出来的“问题”)没有说完、没有说清楚,怎么就停止了、“没了”呢?因此,虽然“四平八稳”是一个保守的贬义词,但我们在论文的“谋篇管理”上,还是要求每一位论文书写者努力做到“四平八稳”,章节目的分配上尽可能做到匀称有度、合情合理。
如今我已毕业有年,常常有师弟前来咨询博士学位论文写作问题,也常常想起家师立岩先生的“醍醐灌顶”之教,于是就写成了以上的文字,蕲希后学弟子们有所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