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当代文艺理论与批评的产生与广西文学体制的建构和文学的繁荣发展有密切的关系,而广西文学体制的建构又与我国当代文学体制的改革有直接的关联。我国的文学体制形式主要通过三个渠道来体现:一是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党政文艺管理机构,如宣传部、文化部、新闻出版广电局等,实施对文艺管理的行政职能;二是由文联、作家协会等群众团体构成的组织管理机构,发挥党和国家联系文艺家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以实现对群众文艺团体的直接领导、组织和管理的职能;三是各种所有制类型的单位组织机构,如出版社、杂志社、报社、演出团体、研究所、高校等[1].新中国的文学体制是在全国第一次文代会上确立起来的,它把文学看成是党的整个事业的一部分,要求文艺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把"人民"看成是一切文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会上还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作家协会,由中宣部直接领导,具体阐释党的文艺政策、部署文艺运动、开展思想斗争。
一、广西当代文学体制的建构
广西当代文学体制的建构是建立在全国文学体制改革的基础之上,并集中表现在广西文联、广西作家协会、广西文艺理论家协会及其所属各级文艺团体、文艺机构的改革和建设上,使文联和作协成为了广西文学之家、作家之家,成为广西文学兴起的指挥所。1959年广西作家协会成立之初属于中国作家协会的分会,自己所拥有的独立性很少,直到1986年才独立为广西作家协会。新中国成立以来,广西贯彻党的正确方针政策,在区委和区政府的领导下,1958年4月在广西文联内部成立了中国作家协会广西分会,落实党的文艺政策,负责管理协调全省的各项文学创作工作。同时,各市也成立了相应的文艺机构,贯彻执行党的文艺方针和政策,开展文学活动,维护新中国的文学体制。广西作家协会负责团结、组织、协调和服务广西各民族作家进行文学创作的工作,它成立50多年来,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贯彻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并倡导文学创作的自由与多样化原则。会员们创作了一批在海内外文坛具有影响的作品,为繁荣和发展广西文学创作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伴随着广西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广西文学体制的改革也不断地拓展。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广西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广西文学体制的建构,具体落实了各种文学创作的制度和政策,以提升广西文学的水平,壮大文学桂军的实力。这种文学体制包括文学创作机制、文学人才培养机制、文学创作基地和文学创作奖励机制的出台和落实等,并形成了具有广西特色、符合广西实际的文学发展道路。这些文学体制的改革与制度,直接导致了广西文学与批评的良性互动,并有力促成了文艺评论与文学创作的共同进步和整个文学桂军的崛起。广西当代以来文学体制的建构主要有几个方面:
(一)作家签约制度
1997年中共广西区党委宣传部实施作家签约制度,由广西文学院负责实施。作家签约制度按照自愿报名、平等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对广西籍的青年作家实施签约创作。作家原工作单位的工资待遇不变,中共广西区委宣传部每月发给1300元的创作补贴。作家可以自由创作,必须在签约内完成创作,并在《人民文学》《当代》《作家》《收获》《钟山》《花城》《小说选刊》等全国主要文学期刊上发表或转载中、短篇小说3-5篇,或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1种以上。作家签约制度从1997年开始实行,以后每两三年进行一次并长期坚持下来。作家签约制度是广西创新人才培养的一种机制,它为作家们出精品提供了优越的创作条件,有效激发了他们创作的潜能和热情,使他们的创作数量和质量都有大幅度提高。在首届签约作家中产生了享誉文坛的"广西三剑客"--东西、鬼子、李冯,成为广西文学新桂军的领军人物。在广西作家签约制的带动下,还培养出海力洪、凡一平、黄佩华、常弼宇、沈冬子、刘春、盘文波、杨映川等文学骨干和新锐。他们不断地在全国各文艺期刊上发表作品,还获得首届和第二届"鲁迅文学奖",夺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作协庄重文文学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及人民文学奖等各种奖项。作家签约制度为文学桂军的崛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广西文学的兴起与繁荣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作家签约制度还运用到了广西艺术家的聘用上,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文学人才培养制度和文学创作基地
为培养文学青年创作人才,1978年至1990年,广西作家协会共举办了8期文学讲习班,做出了大量突出的成绩。1990年6月,广西区政府在文学讲习班的基础上成立广西文学院,制定广西文学院的章程,每年专项拨款以招聘专业创业人员,首任院长是蓝怀昌。广西文学院创立十多年来共招聘作家学员近100多人次,培养一批广西着名的作家如柯天国、张宗栻等,并创作出一批有影响的文学精品。目前,广西文学院由冯艺担任院长职务、鬼子等担任副院长职务。
广西文联从2013年开始还启动文学创作人才培养"1+2"工程。该工程由一位着名作家作为导师,结对带领和辅导两名青年作家进行文学创作,并完成一定数量且具有较高质量的文学作品。例如2014年3月广西第二届文学创作人才培养"1+2"工程仪式上,广西作家协会主席团通过遴选,选出10位着名作家(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方面的创作),20名有创作潜力的青年作家;每名导师对应的学员,通过抽签产生。导师义务对学员的创作进行指导和监督,以带动他们的积极性和提高其创作水平。
导师们也主动关心和了解学员的创作计划及创作中的困难,并指导他们创作[2]."1+2"工程的开展具有积极性的意义,体现了广西文学创作培养机制中的人性化和导师制的互动性,有利于广西文学新人的培养和创作水平的提高。另外,广西文联还积极为作家从事文学创作提供良好的环境与条件,建立了相应的作家创作基地和生活体验基地。创作基地每年接待一定人次的作家采风创作和组织若干次文学讲座、作家笔会等活动,为作家进行基地采风创作和开展文学活动提供后勤保障和优良服务。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西文联先后在风光秀丽的南丹县、贺州市、资源县、乐业县等地建立了作家创作基地,极大地方便了作家们的文学创作活动。
(三)文学创作精品和奖励机制
广西文学创作坚持精品创作的原则,鼓励作家们以精品来繁荣创作和回报社会。多出精品,既要搞好创作规划,注意把握政治导向,也要讲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还要调动各种新闻媒体对精品进行宣传、推介,搞好文学评论,扩大社会影响。同时,文学创作的精品原则和文学人才培养工程结合起来,通过精品创作汇聚区内外的优秀文学创作人才,为精品力作提供人才保障。这种文学创作的精品机制后来还延伸到了影视和戏剧歌曲等领域,发挥了重要的功能和作用。此外,政府还创办广西文学创作基金、青年文学创作基金和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基金,建立作家与经纪人联谊制度,解决出版难的问题。
1995年,广西区政府设立了广西宣传文化发展基金,自治区财政不断加大对文化工作的支持力度。地市级对精品创作都投入不少,一般都在数百元以上。具体在文学奖励机制方面,广西文艺发展主要有三大奖项:一是广西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宣部设立"五个一工程奖"后,从1991年广西区党委宣传部也设立"五个一工程奖",每一年奖励一次,1997年后改为每两年奖励一次。奖励的数量少但是奖金高,有的奖金超过10万元,评出来的都是在全国颇有影响的精品力作。二是文艺创作铜鼓奖,从1988年开始实行,区政府每四年评奖一次。这两个奖项对各种文学类型、艺术种类和文艺评论等门类奖项评奖,并坚持少而精、宁缺毋滥的原则,有力推动了广西文艺的繁荣与发展。三是设立广西青年文学"独秀奖",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广西文学院与广西作协每两年评选出一位创作独特而成就突出的青年作家,以培养广西的文学新人,推动文学桂军新锐的脱颖而出。
广西文联下属的各文艺协会也设立各门类评奖制度,如"广西文艺评论奖"、"民间文艺优秀成果奖"、"金钟奖"、"戏剧文学奖"、"曲艺文学奖"等。此外,广西区党委和政府还不定期地组织了几次大规模的奖励活动。如1998年的"广西首届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界五十杰";2002年举办"广西文艺家十三年成果展示会",奖励了133名优秀的文艺家;2006年,广西人事厅和广西文联联合举办了"全区文联系统集体和个人立二等功"表彰活动,10个先进集体和30名优秀文艺家获得表彰。2014年7月广西区党委宣传部、广西文联还实施广西2014-2015年重点文学创作项目扶持。该项目共扶持广西籍的49位作家进行创作,其中包括长篇小说、中篇小说集、散文集、诗歌集、儿童文学、文学理论、报告文学、壮文文学等,每个项目获4-8万元经费扶持。可以说支持的广度和力度前所未有,使众多的青年作家受益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二、广西当代文学的兴起
在广西当代文学机制建构的同时,文学创作也出现逐步形成、发展壮大和繁荣的局面。从整体来看,当代广西的文学创作成果较为丰硕、作家队伍成长较快。在新中国成立到"文革"爆发前的时间里,广西文学基本能够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奠定了初步形成的格局。"文革"十年当中,广西文学遭到了一场浩劫,文学创作几乎陷入停顿状态。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由于政治生活、经济生态的环境得到改善,广西文学得到了健康发展,并经历了从复苏、探索到走向繁荣的变化过程。广大文学工作者创作的积极性得到解放,他们参与到社会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从各族人民的生活和文化中吸取丰富的营养,运用创新的艺术形式和手法去表现新时代的生活和典型人物。经过20多年的努力奋斗,到新世纪初,广西文学调整布局,开拓创新,实现了新的发展,并形成了文学桂军的局面,在全国文坛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广西文学在文学机制改革与创新的背景下得到了为前所未有的进步和提高。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广西文学的兴起和挫折
在抗日战争时期,广西曾出现过桂林抗日文化运动和文学创作的短暂高潮,但是抗战胜利后的文学创作成就又锐减。1949年底广西全境解放时,广西文学基础十分薄弱,文艺人才匮乏。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广西作家队伍主要由这几个方面的人员组成:一是来自解放区或由外省调来的作家,如陆地、苗延秀、贺祥麟、陈白曙、徐君慧、樊篱、秦兆阳等,他们来到广西后一直坚持文学创作。二是抗日战争时期在桂林继续留下来的作家,如秦似、周钢鸣、林焕平、胡明树、冯培澜、谢逸等,他们都是具有较高创作水平的作家。三是解放前就在广西进行地下革命斗争并从事文学创作的作家,如黄青、黄福林、李英敏、丘行、周民震、蓝鸿恩、梁宁、林克武、秦振武等。四是上世纪50年代在广西成长起来的一批青年作家,如韦其麟、包玉堂、莎红等。这些作家们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结合的多民族的较大规模的创作队伍,他们坚持与时代与人民相结合,弘扬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伟大旗帜,为广西文学事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正如陆地在广西第三次文代会工作报告中所说:"解放初期广西文学艺术的基础是比较薄弱的,在省委直接领导下,做了大量的工作,文学艺术事业得到蓬勃发展,形成了一支包括各文艺部门的,专业和业余的,老中青结合的,多民族的革命文艺队伍。"广西当代文学的兴起还体现在文学刊物上。
在广西文联主办的文艺期刊中,存在历史最长、最有影响力的是《广西文学》。该刊物创立于1951年6月,后来曾数次改名。在60多年的历程中,《广西文学》在不同历史时期推出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如陆地的长篇小说《美丽的南方》《故人》,苗延秀的《元宵夜曲》,韦其麟的《莫弋之死》,秦兆阳的《两辈人》,黄飞卿的《五伯娘和新儿媳》,聂震宁的《绣球里有一颗槟榔》,李英敏的《椰林蕉雨》以及戏剧方面胡仲实的《楚汉春秋》、周民震的《三朵小红花》、谢民的《朝阳》等,都在广西和中国文坛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广西文学》扶持和培养了众多的民族作家,其中不少还走向全国文坛。该刊的不少文学作品曾被全国着名和权威文学刊物所转载,甚至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向国外介绍。《广西文学》在推出广西优秀文艺作品、繁荣广西文学创作、培育青年文艺人才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文革"期间,全国和广西的文学事业受到巨大的破坏。
1969年广西文联被撤销,其人员下放"五七"干校,陆地、苗延秀、秦兆阳等作家受到批判、流放、劳动改造等,被迫停止文学创作。在随后的几年里广西的一切文学活动停止,直到1971年林彪反党集团的破灭,全国各地的一些文艺活动才开始有所恢复。
1972年广西文艺创作办公室成立,它负责全区文艺创作工作,组织开展了一些恢复文学事业和促进文学创作的活动:一是《广西文艺》的复刊,二是举办各类文学创作学习班,三是在培养工农兵作者的基础上,先后组织作者深入基层生活,创作并编选广西短篇小说选《南疆木棉红》、诗选《红水河欢歌》、歌曲选《壮族人民歌唱毛主席》出版[3].在此背景之下,广西的一些作家和文学青年开始写文学创作活动,创作了一批短篇小说、长篇小说、诗集、童话等。总的来说,"文革"时期广西出现的文学作品缺乏艺术价值,成就和意义不大。
(二)新时期广西文学的崛起和繁荣
改革开放以后,广西的文学创作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文学创作取得突出成绩,是当代60多年来最有活力和成就最辉煌的时期。此时期的文学事业获得了健康发展;作家的创作由探索走向自觉;文学成果由广西冲向全国,形成全国性影响,取得突破性成就;文艺队伍整体实力增强,文艺桂军崛起[4].文学创作先后获得全国短篇小说奖和"鲁迅文学奖".其中,广西新时期文学史上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是李栋、王云高合作的短篇小说《彩云归》获得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另外,韦一凡、蓝怀昌、聂震宁、杨克等人成为上世纪80年代广西最重要的代表性作家,他们的作品对广西甚至全国文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文学桂军崛起的过程中,广西文坛产生了一批全国所熟悉的第三代青年作家,他们和广西第一代老作家如韦其麟、包玉堂、韦一凡、蓝怀昌、黄继树、潘琦、彭匈等,第二代中年作家如聂震宁、林白、梅元帅、张宗栻、杨克、冯艺、常弼宇、黄德昌等人,共同构成了文学桂军的组成部分。第三代青年作家包括林白、东西、鬼子、李冯、凡一平、黄佩华、沈东子、杨映川、李约热、朱山坡、黄土路、张燕玲、刘春等人。林白上世纪90年代初以长篇小说《一个人的战争》,成为全国的女性主义代表作家之一。她还出版了长篇小说《守望空心岁月》《青苔》《致一九七五》等,新世纪以来不少高校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材都把林白作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女性小说家的代表人物进行分析。
东西是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文学桂军崛起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1997年他以中篇小说《没有语言的生活》荣获首届"鲁迅文学奖",从此一举成名,成为了先锋派小说家的着名代表。东西2005年出版了长篇小说《后悔录》,其作品以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特殊的艺术成就荣获第四届华语传媒盛典2005年度小说家称号。2007年,台湾泰电电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了《后悔录》的繁体中文版。
鬼子是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是文学桂军崛起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2001年,他以中篇小说《被雨淋湿的河》荣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他的"瓦城三部曲"(《被雨淋湿的河》《上午打瞌睡的女孩》《瓦城上空的麦田》)广为好评;2009年其长篇小说《一根水做的绳子》获《小说月报》优秀长篇小说奖。李冯是新时期戏仿小说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他先后出版了长篇小说《孔子》《碎爸爸》等,以及电影小说《英雄》《十面埋伏》,并担任这两部武侠电影的编剧,由张艺谋导演而闻名遐迩。李冯的小说为我们提供了大批在传统小说中难以见到的人物形象,他和东西、鬼子并称"广西三剑客".
凡一平是一位善于营造故事氛围和具有民族气质的作家,他出版有长篇小说《跪下》《变性人手记》《顺口溜》等。其中,《跪下》获得第三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中篇小说《寻枪记》被改编成电影《寻枪》,《理发师》被着名导演陈逸飞改编为同名电影,都取得了良好的市场效益和社会效益。凡一平因此也被称为"浑身是戏"的作家,他和东西、鬼子、李冯并称广西文坛的"四君子".
跨入21世纪以来,广西文艺工作者保持了良好的创作势头,在文艺各个领域继续取得优异的成绩,广西的文学也兴起了新的创作高潮。这一时期广西继续推进签约作家制,作家们展现出老、中、青团体的协作力量,不断有新的作品推出,各种文学类型的创作全面发展、数量众多,而且不少文学作品特别是长篇小说被成功改编为影视剧,扩大了广西当代文学与作家的影响力,一些广西作家作品还被翻译成外国文字在海外出版。在小说方面,东西、鬼子、凡一平、黄佩华等作家继续签约,主攻长篇小说的创作;沈东子、李约热、朱山坡等年轻作家也出手不凡,出版了代表性的长篇小说。在散文方面,广西文坛领袖、"部长作家"潘琦出版了《潘琦文集》共九卷,反映其雄厚的创作实力和主要创作成就,后面三卷则是他广西文艺理论与批评研究的重要代表作。另外,彭匈、冯艺、张燕玲等人也取得了散文创作的新成就。彭匈着有《云卷云舒》《会心一笑》《极品男人》等多部散文和随笔集,其作品入选多种版本"中国年度散文"及多种微小选刊,影响广泛。冯艺的散文着作《桂海苍茫》也以独特的人文地理表现和优美的文笔,获得第八届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奖。张燕玲继续保持散文创作的良好势头,其散文集《静默的世界》获第二届中国女性文学奖、《此岸,彼岸》获第三届中国女性文学奖。此外,广西的几位女作家的小说创作也引人注目,如杨映川的多篇作品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选载或发表,其短篇小说《不能掉头》获得2004年度"茅台杯"人民文学奖;蒋锦璐、黄咏梅的小说在《人民文学》《上海文学》《收获》《当代》等名刊上发表,受到全国关注。还有青年作家李约热、朱山坡的小说,刘春的诗歌等创作是此时期令人关注的优秀成果。
新世纪之初,广西当代文学的重大成就需要总结,系统地出版作家们的文学作品成为一项必要和紧迫的任务。2004年受广西出版事业发展基金的资助,广西作家协会策划并由广西人民出版社成功出版了《广西当代作家丛书》(60卷),这是广西文学史上的一件盛事,为人民全面了解和研究广西当代文学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此外,鉴于广西作家签约制度的推广和不断扩大的影响力,《广西签约作家小说选》等30多种文学读物也陆续得到出版,代表了广西文学创作的最新成就和发展状况。关于广西当代文学的发展和成就情况,张燕玲、黄伟林在他们的批评与研究中做了大量的阐释和推荐,广西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着名文学批评家李建平在《广西文学50年》和《文学桂军论》两部论着里做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是一部影响深远的理论着作。
同时,全国着名的批评家也高度赞扬了文学桂军的创作成就和水平。
总之,广西当代文学在60多年的发展中走过了艰苦曲折的历程,表现出不断发展壮大和繁荣的局面,特别是新时期以来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文学上的繁荣发展客观上为广西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发展创造了基础和前提条件,加上现代传媒的日益发展,使广西的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的交流与互动日益频繁。文学桂军的崛起有力推动了文艺理论与批评的自觉与发展,两者之间逐步形成了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的紧密联系。
参考文献:
[1]张利群。文学机制论--广西文学发展制度化建设的长效机制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04.
[2]韦艳枝。文学桂军人才培养"1+2"工程座谈会在邕举行[EB/OL].(2014-03-31)[2015-02-25].
[3]陈学璞。广西当代文艺理论家丛书·陈学璞卷[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2:126-127.
[4]李建平。广西当代文艺理论家丛书·李建平卷[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