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现当代文学论文

现当代诗歌中楼的缺席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8-24 共6627字
摘要

  古人的楼似乎从来就不是作为一种实用价值而存在的事物,而是为了人们的审美需求而存在的一个边缘、神秘而开放的空间,它既不需要承担储存各类闲杂物件的责任,也不提供睡眠和生活的功能,相对于更加实用的房、屋而言,楼是一种边缘的真实。然而,它却是古人诗词中不可或缺、无法忽略的存在---楼这样一个狭小的空间往往与各种宏大叙事联系在一起,这样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场所,这样一个不需要搁置杂物的地方,却存放着众多的回忆、思考和理想,从而成为古人浪漫的乌托邦空间,隐含着许多非物质性的心灵信息与精神诉求。它的存在,是一声空灵而幽长的回响、是一场高雅而华丽的交响乐、是一幕动人却已经谢幕的戏剧。在现当代诗歌中,楼已然走下曾经的神坛,不知所踪,这种缺席既是文学在现代社会中的边缘地位带来的影响的必然,更是人类生存状态日益锁闭的必然。

  一、狭小空间所承载的宏大叙事

  楼的出现往往讲述着许多宏大的主题,比如:过去、未来的时空想象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人生百态的无常变迁 (每因楼上西南望,始觉人间道路长)、宇宙洪荒的亘古不变(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历史宿命的现代思考 (诸将说封侯,短笛长歌独倚楼。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楼这样一个本是边缘、偏僻、狭小的空间,却在源远流长的文学生发过程中,被选择去承载这样一些宏大的叙事,出现在众多古人的诗词作品中,编织出一个意义繁复错综的罗网,让这个狭小的场所变成了一个浪漫的乌托邦空间。古人的不谋而合,即使不是蓄谋已久,也是不约而同,他们将这种浪漫的乌托邦理想寄托在楼的身上,对楼的神圣化描述和孤独化追求成为他们对楼所怀抱的精神诉求。高耸入云的楼正如高耸入云的理想,遗世而独立,孤独地立在尘世的风雨中,意欲绝尘而去,却仍将坚定地站立在沉重的大地上。

  (一)理想的崇高:被神圣化的楼

  楼在古典诗词中往往带有一种崇高悲壮的神圣色彩,广为传诵的 《西北有高楼》,开篇即言楼高,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拔地而起、高不可及,令人震撼---在视觉上给人一种高耸巍峨的效果,在行动上让人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在心理上造成一种高不可攀的向往之情。古代的楼至高不过四、五层,远未到高耸入云的程度,然而,在古代很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楼却远远超越了它的实际高度,上可接天,下可连地:李白的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极言其高,高到可以摘星揽月,可以偷听到 "天上人"的谈话;王之涣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其遥望远方、究天穷地的豪迈情怀,通过登楼即可实现。这些对高楼的描绘固然与夸张的手法运用有关,更反映了古人对楼的仰慕之情:云雾缭绕虚无飘渺的高楼,恰如理想,可望而不可及。柳宗元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中的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其中的大荒既指边远荒凉之地,又指神秘神奇之所。《山海经》记载:大荒在大海之外,与人间隔海相望。更有研究者称,大荒乃是中国古代的神界,即神仙居住之地,女娲、羲和等中国古代创世神人都出自大荒。而高楼与大荒相接,就像一座桥梁,连接了天上人间,又像一条通道,让人们去追索、去探寻那遥远的神秘的东西。地下的人仰望着高楼,仰慕之情油然而生,楼上的人俯视众生,顿生悲天悯人之感。显然,楼因其高而被人们神化了。对楼的神化,中西似乎暗通款曲,西方遍地的哥特式教堂那高耸的尖顶,仿佛暗指着通向天堂的道路,是为了让世人离上帝更近一点。

  对楼的神化引起人们豪迈崇高的思想感情:如 《西北有高楼》中的游子,站在高楼前,引起的不是颓废、沮丧的情感,而是一种振奋与高飞的精神力量--- "愿为双鸣鹤,奋翅起高飞";雄奇如 "寒鬓斜钗玉燕光,高楼唱月敲悬珰"(李贺《洛姝真珠》);豪迈如 "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李白 《梁园吟》);慷慨如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王维 《少年行》);洒脱如 "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温庭筠 《赠少年》);豁达如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飘逸如 "且上高楼望,相共凭栏看月生" (冯延巳《抛球乐》)。人们对 "楼"寄予着各种美好崇高的情感,站在高楼之上,思接千古,游刃八极,探究宇宙真相,不断上下求索,人们仿佛遥遥望见了自己心中渴望的东西:或者是理想、或者是知音、或者是天人合一的忘我境界、或者是上下求索渴望崇高的激越情怀,楼满足了人们对尘世的超越、对于人生的神圣化渴望与理想性寄托。

  (二)遗世而独立:被孤独化的楼

  古人的楼既是神圣的,更是孤独的,有诗词为证:范仲淹 《苏幕遮》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晏殊 《清平乐》"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贺铸 《更漏子》"一叶落,几番秋,江南独倚楼".

  吕止庵 《后庭花》"风帆无数,无言独倚楼".

  苏曼殊 《东居十九首》 "人间天上结离忧,翠袖红妆独倚楼".

  辛弃疾的 《采桑子》 "此生自断天休问,独倚危楼。独倚危楼,不信人间别有愁".

  罗隐 《登夏州城楼》 "寒城猎猎戍旗风,独倚危楼怅望中".

  唐李九龄的 《登昭福寺楼》"旅怀秋兴正无涯,独倚危楼四望赊".

  白居易 《题岳阳楼》 "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

  辛弃疾 "曳杖危楼去"、"谁伴我,醉中舞。"高朋满座、彻夜笙歌、桃红柳绿、莺歌燕舞的景象,在楼而言,不是没有,但不常有,更多的时候,人们都是怀惴着一种边缘心态:惆怅、忧愁、离忧、无言、相思等。尼采说:"对于那些发现自己与他那个时代的价值不协调的人来说,必然会有极大的孤独和忧心忡忡之感"[1].登楼之人,往往是这样一些与时代的价值不协调的人,这样一群被社会和群体话语驱逐的边缘人:正如辛弃疾,一生胸怀匡国抱负,却屡屡受挫,不得施展怀抱,心中郁结,于是登上层楼,无言怅望--- "此生自断天休问,独倚危楼,独倚危楼,不信人间别有愁",此时的楼,存放着人间各种各样的愁绪;陈亮的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更是感慨心中真意,从古到今没有几人领会,一种刺骨的孤独。

  所以,古典诗词中,独倚楼中的往往正是这样的一个个孤独者,楼是孤独者的庇护所。

  海德格尔说:"世界的深渊必须要被人体验和忍受"[2].孤独正是这样一道黑暗的深渊,横亘在世人面前。独倚高楼,直面世界的深渊,这样的时刻只能一个人面对,而正是在这种直面时刻,人们更能抵达自己的内心和世界的本质。克尔凯郭尔认为:"要想达到精神上的存在就必须成为孤独的个体:孤寂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3].

  海德格尔也说: "孤独有种特别原始的魔力,不是孤立我们,而是将我们抛入所有到场事物本质而确凿的近处".所以孤独有一种引领精神向前探索的作用,带领我们进入一种接近事物本质的领域,进入一种逐渐超然豁达的境界。所以,"无言独倚楼"与其说是一种排遣内心愁怨的方式,不如说是一种寻找答案、寻求解脱的努力, "曳杖危楼去"更是一种洒脱和超然的姿态,独自一人在楼中舞蹈。

  或许,正是因为对这种直面世界深渊的体验和对孤独命运的承担,古典诗词中才涌现出如此多的楼,孤独地陪伴着世人,度过一个个艰难时刻。也许孤独中的楼是一个敏感、脆弱的场所,然而它却让每一个人成为了自己。

  二、多维开放的空间和时间

  古代的楼是四面敞开。纳兰性德说 "人在玉楼中,楼高四面风",风从四面吹来,那是一种没有遮蔽的自由。明刘基 《旅兴》诗: "登高望四方,但见山与河",满目山河尽收 眼 底。李 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山川明月一览无遗。王之涣的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将一个广阔的天地牵引进人们的视野---白日依偎在群山的尽头,滚滚黄河裹挟着泥沙流入大海,远方那看不见的景物勾引着诗人去探寻,于是他又登上一层楼,希望看到那看不见的远方。此处,白日、黄河、群山、大海,通过 "楼"被聚集起来,"楼"不仅呈现高处以及高高在上的理想,它还呈现远方,远方既是神秘的未知世界,也是憧憬中的幻想世界,和现实世界相比 ,也许这是另一个更美丽的真实存在。从这种意义上讲,楼带给人们的空间感觉远远不止立体的三维,而它为人们开启的最重要的空间维度也许是---世界完全有可能不是它呈现给我们的样子。

  在这样多重维度的空间中,人们不再仅仅活在 "当下",而是在过去、未来和 现在中不断往返,楼成为存放回忆和未来的神秘空间,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中穿针引线的是形形色色的情感。

  海德格尔认为,本真的时间应该是三维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往返步伐不断编织构成了本真的时间。在楼上,人们回到了本真的时间,在一个本真的时间里,人们接受的赠礼无疑是更多的,人的存在状态也无疑是更敞开的。而楼恰恰可以提供这样一个多维的时间与空间,让存在的赠礼以一种敞开的方式到达于人,让人们以更敞开的心灵去领悟和接受存在的赠礼。所有一切的存在都是一种赠礼, "如果在赠礼中获得的东西达不到人,那么在那种赠礼缺失时,存在就不仅是依然遮蔽着,也不仅是依然锁闭着,而是人被排斥在有存在的范围之外了。"可见,人们获得存在所给予的赠礼越多,人就越是敞开的。

相关标签:现代文学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