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现当代文学论文

梁晓声蕴满温情的知青小说探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09-17 共4297字
论文摘要



  梁晓声的知青小说是他怀旧与反叛情感的柔和输出.梁晓声的北大荒知青身份使他深受北大荒文化(尤其是军垦文化)的滋养,可以说,"北大荒知青情结"寄植于他的灵魂深处.反叛精神是知青们延留的文化血统,而梁晓声将温和的反叛精神浓缩在温情叙事意识中,在对知青岁月清醒反思的基础上,创作了以"文革"、"上山下乡"运动及知青返城为背景的知青小说.社会灾难传递给底层人的痛感及被扭曲的人物,均被他淡化处理;而温情化、理想化的人性则被强化,这使他蕴满温情的知青小说汇入当代文坛的温情流脉.

  一、人性本善:对冲时代加予人的膨胀的压抑感

  梁晓声知青小说的温情叙事以人性善为核心.

  首先,在知青生活的区间内,世间友情的热力盖过了被意识形态冲淡了的亲情.在《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中,"我"因怕妹妹梁珊珊拖累自己而将她弃之于别的连队.尤其在她做了人工流产,身心饱受摧残的境况下,依然严重地伤害她.而连副指导员李晓燕却竭力唤回被"我"有意边缘化的本能(亲情),全身心地爱抚"我"的妹妹.其次,在知青和鄂伦春族生活的区间,友情、爱情圆融地对冲时代话语权威的威慑力.

  《阿依吉伦》中,"我"是连队卫生员,保住了难产的孕妇(阿依吉伦嫂子)和婴儿的性命,成为她一家的恩人,自此与他们缔结了深厚的友谊.在"我"因政治问题即将被团部处分之际,连长、"我"的知青好友(王文君、朱燕生)与阿依吉伦一家人合谋,制造了"我的失踪".阿依吉伦生存于深山,满溢自然灵性,她纯然地爱上了"我".她饱含深情地唱鄂伦春情歌(《知青》、《返城年代》等中,多处出现人饱含深情地唱鄂伦春情歌的情境,歌声传唱着人性温情),温馨的歌声给"我"以精神慰藉;同时也使我陷入选择的困境."我"在感谢阿依吉伦一家人的恩情与鲍红刻骨铭心的爱情间挣扎."我"选择悄然出走来逃避责任,而阿依吉伦却费劲心思为"我"和鲍红安排约会机会.我在远离政治硝烟的自然界安然度日,终于迎来"四人帮"的垮台,被接回连队.第三,在国人与苏联人生存的区间,人性的温情跨域了种族、国界,两国人民质朴的往来消弥了战争的阴霾.《鹿心血》知青们竭尽全力找来鹿心血,满腔热情的给异国"母亲"以生的希望,通人性的狗娜嘉(俄语:希望)携带救老妪的鹿心血淹没在冰排中.《高高的铁塔》中,班长郭晓东的牺牲使开枪射击他的苏联士兵心灵倍受震撼,他维护苏联人安全的初衷促成了苏联士兵的幡然悔悟.苏联士兵冒死忏悔与救赎的感人举动是人性善的高层价值体现.

  神智失常、才华横溢的知青身上裹携的人性善,较正常的受难知青更令人珍视.知青们处在社会底层,也曾在痛苦、迷茫、无助与反抗中挣扎,但他们坚持高扬人性善,使自我和社会在反思那段红色年代时均会对其肃然起敬.梁晓声对神智失常、才华横溢的知青的观照,是因他们更易打动人心.他们因自身心理素质弱,在受到有意迫害后,心灵受到强烈刺激而精神失常.可他们不但没有得到相应照顾,身心依旧遭到有形、无形摧残,较之其他知青,是更弱势的群体.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传递情感的"最原始的表现是语言."[1]157这些神智失常的知青们不能像正常人那样用话语表达情感,甚至被人看作另类,时常不被他人理解.然而,他们却时常语出惊人,属于间接性的神智失常,有时表现为超凡脱俗、大智若愚.他们才华横溢,虔心致力于绘画事业,赢得他人的欣赏.他们因所画的裸体画被他人蓄意曝光在高考考场而神智失常,却用自己的言行高扬了人性善.

  《知青》中的沈力感念知青朋友们为他举办画展,而想成为中国的梵高.他清晰记得曾伤害过自己的吴敏,拒绝她为自己安排工作的请求,并赠《美学原理》给她,期望她明白何为美丑.他站在智者的高度,以广博、阔达的气度辐射人性善的光华.《返城年代》中的杨一凡醉心艺术,淡泊功利.他卖画给喜欢他画的人,不计较价钱;他精益求精,不满于自己的冰雕作品,甘愿毁掉;他以卓绝才华和异于常人的思维赢得了何慧之的爱恋,同时得到她亲生母亲的欣赏;他为救一少年不幸被车轮碾死,为短暂生命画上了精致的句号.

  二、理想主义:主体诉求与时代需求的统一

  在梁晓声的知青小说中,知青们心中涌动着理想主义的热情,给人昂扬向上的温情体验.梁晓声张扬人性理想主义的崇高热情是他秉持的一种精神立场和写作姿态.他的知青小说的理想主义表现在,知青们深受社会灾难的侵蚀,仍以自身仅有的青春、甚至生命为代价,以挚诚,以不灭的希望与灾难抗争、执着奉献,追求理想人生价值的实现.知青们内心世界的主体性与时代需求协调统一,这一现象在作为兵团战士的知青群体身上体现尤为明显.

  知青们真诚迎合现实环境感召,以作为兵团战士为至上光荣."硬汉"和"铁姑娘"们迈着坚定步伐无悔地付出,只为对得起"一片红"年代赠予他们的兵团战士称号.曹铁强为知青群体代言:"我们付出和丧失了许多许多,可我们得到的,还是要比失去的多,比失去的有份量"[2]424.这是绝大多数北大荒知青的共性,如李晓燕、"摩尔人"、"我"(《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赵天亮、孙曼玲、李萍(《知青》)等.《今夜有暴风雪》中的裴晓芸是其中的代表,她是"黑五类"知青,就自身条件而言,深感自己没有任何值得骄傲的资本.她为了实现成为一名真正的兵团战士的理想,一直无悔地付出,甚至用写血书的方式向领导表决心,渴望得到一只枪,却未能如愿.终于,父母平反,她也被认可,被批准去国外接受姨父母的遗产.但是,她绝然地选择留在兵团,在欢送会上,她说:"我需要亲人,需要关心我爱我的人,但我不愿离开祖国,不愿离开北大荒!"[2]422她以生命为代价站了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岗,为自己不懈追求的夙愿做了交待,也被标榜为那个时代的楷模.

  知青们追逐自身正义感的诉求,通过正常的渠道满足知青群体的需求,形成了特殊年代理想主义的精神气质,这种品性具有无穷的征服力.梁晓声在此基础上,创作了洋溢着人性尊严与价值内涵的知青小说.《今夜有暴风雪》中的马崇汉一贯以满足自己的欲求为出发点,欺骗、镇压知青.在回城已为大势所趋的背景下,他仍想扣下兵团总部的急电,把八百多名知青留在北大荒,以此建功立业,以实现他返回部队的理想.消息被郑亚茹传出后,疯狂的知青扬言"我们什么都不怕,我们豁出去了!"[2]348他们在团部制造了大混乱.以曹铁强、小瓦匠单文书、刘迈克为首的知青们,在维护知青群体尊严与价值的前提下,与马崇汉及毁坏集体财产的假恶丑势力作斗争,使知青群体通过正常渠道拿到了返城材料.然而,曹铁强等39名活着的知青还是甘愿留在北大荒.《返城年代》中,以林超然为首的知青们为谋生计自筹原料集体卖冻饺子,被工商部门逮捕.市长综合考虑来自各方的压力,主动提议与知青代表座谈."何不鼓励他们自创谋生之路"的建议通过正常渠道向上传递并被采纳.林超然也被任命为知青办副主任,可以通过正常渠道为返城知青们解决实际问题,延续了知青群体自身守候的正义感、责任感意识.

  三、温情叙事:梁晓声的美学选择

  梁晓声知青小说的温情叙事是他对北大荒文化、北大荒军垦文化记忆和想象的一种表现方式."记忆不是回忆,记忆总是在接受时间与想象的浸润."[3]

  因时空差隔的存在,过往世事的真实场景渐趋模糊,所说的真实是想象的真实,夹杂着主观创造的真实.做过农工、抬过木头的经历使作家有机会与地道的北大荒人接触,北大荒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共同作用于梁晓声的文学创作.梁晓声是兵团战士,"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以人民解放军军垦文化为文化主体."[4]232兵团老编辑周树年发现并重点培养了梁晓声,梁晓声也曾经多次参加兵团举办的文学创作班,同时发表作品,真正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1982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发表后,他更着笔于"北大荒知青小说"的创作.他在回忆中重温知青年代的记忆,"把知青放到北大荒人的圈子里,写他们之间思想上的联系和冲突"[4]231.

  梁晓声温暖的"现实主义充满了人间的关怀和温馨的讽刺"[5],他的知青小说是温暖的现实主义文学的标杆之作.作为人文知识分子,他不是将意识形态高扬的知青、压迫知青的高层管理者、知青群体中脱颖而出的干部们妖魔化,而让他们作为一种陪衬存在于特殊的历史语境.这些被扭曲的人物形象,对自我的认知是偏狭的,外在的生存环境也在诱使这种偏执滋长.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都是受害者.作者一面讽刺,一面也哀其不幸.《知青》中的女知青吴敏标榜、宣扬并践行阶级斗争、思想斗争、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的思想,为自己回城积累政治资本.她所高扬的意识形态色彩浓重的话语应和知青时代主流话语体系,成为时代话语的传声筒,这是她多重因素下的一种选择.她竭力表现自己鲜明的政治立场,造成沈力精神失常.之后,她有形、无形地受着良心谴责,真诚地想借父亲力量为沈力安排工作也是用实际行动进行忏悔和自我救赎.《今夜有暴风雪》中的马崇汉,是管理知青们的高层领导,时常为一己私利压迫知青,他最后也放弃了回部队的机会,主动为自己犯的错误承担责任.知青连指导员郑亚茹各方面条件优越,她以矜傲强势做派成为一名优秀的知青群体管理者,也是众多知青羡慕的对象.但她被优越的条件所扭曲,常以自己的行事标准关心曹铁强、匡富春,失去了他们对她的爱.她也在忏悔自己的抉择,最后还是连北大荒的一缸子雪都带不走.《雪城》中的营教导员姚玉慧,"男性对她敬而远之,女性对她远而敬之"[6]29.她以教导者姿态,用意识形态话语教育、拒绝追求者,却在营长身上寻找慰藉.回城后,她心理阴暗到整天画鲑鱼的地步,在自我欺骗和欺骗别人中惨淡度日.这些元素成为梁晓声宣扬人性温情、理想主义的润滑剂,使其温暖现实主义文学更有韧性.

  梁晓声的美学选择是立足于社会现实而存在的,他把熔铸在自己身上固有的人性温情投注到对社会现实的观照视域中,把"从现实的批判转化成情感的发掘,再把这种情感形式以审美的方式表现出来"[7],完成温情叙事.这种温暖现实主义的美学选择是梁晓声一直坚守的文学立场,在创作《知青》、《返城年代》这两部长篇小说时,更加着重强调的是知青身上的善良性情.他说,"我特别强调了善良,关于善良、同情别人,关于人性方面的优点赋予了我笔下的人物"[8].这是梁晓声在创作影视剧本时所采取的一种技术策略.梁晓声知青文学中的道德标杆被提高到一个理想化的层次,并被不断强化,意欲引导受众产生共鸣.现实中的人因自身思维方式的差异必然会对其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当理想的人性被折合时,它仍存有人性的温度,激励人的力度,规约人行为的限度.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温暖的现实主义是温情的良药,给人温润的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

  [1]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2]梁晓声.梁晓声知青小说选:今夜有暴风雪[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陕西旅游出版社,1997.

  [3]左建民.乡土文学的三个基本元素[J].文艺争鸣,2011(18):59.

  [4]车红梅.北大荒知青文学:地缘文学的另一副面孔[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5]周景雷.温暖的现实主义---关于范小青近期的短篇小说[J].南方文坛,2008(2):84.

  [6]梁晓声着.雪城(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7]牛学智.乏力的温情叙事---对底层文学及相关作家问题的几点思考[J].当代文坛,2008(3):39.

  [8]梁晓声做客谈知青文学封笔之作《返城年代》[OL].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