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现当代文学论文

鲁敏“隔”式关照下的文本书写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06-30 共3354字
论文摘要

  鲁敏,江苏东台当代女作家。目前是江苏省作家协会签约作家,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自199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始,鲁敏发表了大量的中短篇小说,如《白围脖》、《镜中姐妹》、《思无邪》等,少量长篇小说《博情书》、《方向盘》、《百恼汇》等。其中短篇小说《伴宴》获得第五届鲁迅文学奖,长篇小说《六人晚餐》获2012年度人民文学奖。

  在“70后”作家中,鲁敏始终以辛勤耕作的姿态活跃于文坛。纵观鲁敏过去十五的创作,可以看出其前期小说主要是以都市为背景,对人性阴暗面进行深刻细致的挖掘和追问,而后期则带着追悼与怀念的情怀来发掘“人性风景中”明亮而又宽容的部分。前后期作品在题材与风格上略有变化,但是对于文体的自觉追求,鲁敏一直有意识地尝试以各种“隔”的方式来介入小说叙述,以求避免与现实作“过于贴身的肉搏战”,开辟新的疆域。

  一、“隔”式创作的形成与追求

  经历了十几年创作历程的发展,鲁敏目前已经进入了一个比较自觉的经营小说艺术的时期。在小说的形式和创作方面,她一直认为,“写作手法永无定式,需要各种现代性的打破与加入,需要强烈风格化、带有识别度的尝试与发挥”。

  此外鲁敏是非常倾心于窥视人性深渊的幽暗和探索人生中的喜剧精神的,但是这样的书写往往会陷入“贴着现实走”的樊笼里。为了避免与现实进行“过于贴身的肉搏战”,她选择了“虚一点,慢一点,纯一点,不要贴得太近”的写法,就如她所言作品“就像镜子一样,最好隔一层灰,里面的影像才更美好,富有文学的味道”,因此,在写作方式的探寻上,她一直紧紧抓住“隔”这个叙事角度来选择写作对象。

  根据鲁敏在一个文学座提出“隔”的写作方式的探讨,笔者将其归纳为:回望往事的时间的“隔”,身在此岸关照彼岸的空间的“隔”和视角与切入点的“隔”。

  这一创作思想为鲁敏深刻而细腻地叙述都市与乡镇这两个生存场域下的人性提供了多种书写与探索的可能。这种可能性的提供,除了能使作品具有悠远而模糊的影像美之外,同时能够实现从细节、趣味、纠结等小的方式与姿态进行写作,进而到达从小里出发,抵达人心共性的大的效果。

  二、“隔”式关照下的文本书写

  “隔”形式可以分为时间、空间和切入视角三个方面进行写作的尝试。笔者在阅读梳理鲁敏小说作品的基础上发现,作者在处理东坝系列上常用的间隔形式是时空间隔,而在把握小人物命运和都市欲望的书写上更倾向于应用小、新、异等视角切入。而在语言结构上,则喜爱多样化陌生化的形式对文本进行区分和间隔。

  (一)回望中的东坝景观

  在鲁敏的中短篇小说中,东坝系列在读者中是反响非常大的。《思无邪》、《离歌》、《风月剪》、《纸醉》、《燕子笺》都是在淡雅的、幽静的、纯拙的语言风格中行进的,带有回望式的温情关照。鲁敏多次感言这也是她比较喜欢的一种风格,特别是因为时空上的间隔给她的文本叙事“提供了一个稳妥的基石,一个从容的相对恒定的气氛”,从而能够带有一种智慧,一种体悟的灵性来实现回看和超越的写作。由此可见,“东坝”已经不是一个实体的地域范围的意义,而是作为一个审美的存在,是对逝去美好的悼念与追怀。

  远离当下,挣脱现实,“东坝“系列在审美上产生了种种时空朦胧美,给读者以挣脱烦嚣、隔岸观看的情感体验。这种时空的间隔效应首先体现在自然景观上。与都市的灯红酒绿、钢筋水泥、建筑林立的景观不一样,东坝的自然景观处处散发出生命的气息、人的气息。如“在我们东坝,有一个狭长的水塘,夏天变得大一些,丰满了似的,冬季就瘦一些,略有点荒凉。它具有水塘的一切基本要素,像一张脸上长着恰当的五官”。

  在这里,人和自然融为一体,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清新触感。

  时空间隔除了实现提供了一种桃源般的自然体验之外,还使得凝聚了作者的经验和虚构的主体空间得以成立。东坝其实是作者通过这个乌托邦的建造来使作品成为自足完满的世界的一种手段,很好地使东坝系列的人、情、物挣脱了现代观点关照下的道德桎梏。在此类作品中比较突出的是《风月剪》,小说虽然是写了一对师徒间的龙阳癖,但是作者在字里行间始终没有渗透着裁缝宋师傅的道德批判,却是用温润的笔调平缓地描述他们若有似无、若即若离的关系,就连诀别都处理得那样恰到好处。就如“挂在脖子里的一块玉,凉而润”,这段畸形恋被处理得犹如玉一般的晶莹剔透。同样在《思无邪》里一个聋哑残障人来宝与一个植物人兰小之间非正常结合,却得到了淳朴的乡民的道德豁免和支持,这是善的最大化的体现。

  东坝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生活始终保持着一段不可逾越的距离,这样才足以承载其关于人性的包容和明亮、善与美。所以说在时空间隔上的追求是作者书写自我精神世界的必要手段,并且是最便于施行的技法。

  (二)取景器下的都市书写

  鲁敏笔下常常呈现出对于人在现世的内心状态、人与人之间的隐秘关联、人与人最大限度接近的可能性,以及日常中的病态等的细致描摹。但是这些写作的对象离现实过于贴近,这种毫无距离感的写作一度让鲁敏觉得“有点风不知往哪个方向的茫然感”。

  很快,在写作的时间中鲁敏寻找到了自己独特的“取景器”这一切入视角对生活进行特写、抓拍、定格等一系列的间隔处理。从细节、趣味、纠结等小的角度和小的姿态介入,由小里出发,抵达人心共性的大。这主要体现在《取景器》、《暗疾》、《跟陌生人说话》、《墙上的父亲》等都市形态的写作中。

  如果把鲁敏写作关照对象的方式看成是“取景器”式的捕捉,那么关照对象的小角度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鲁敏用细腻的心处处留意观察着生活的各种细微之处,力求以小达大,通过细微的层面抵达人性心灵的深处。在《取景器》中作者就通过妻子织毛衣的这一细节来诠释她对于爱情消亡的独特感悟,挖掘出了在看似日常行为背后的妻子心灵空虚的心理情绪。《一道眉》中的赵丽莉是机关中最不起眼的,从来不能引起他人的注意。而一次,她居然发现,周围没有一个人注意到她只画了一边的眉毛。由此,这个早已习惯被忽略的中年女性,忽然因为“没有一个人,注意过她的表情,她的喜怒哀乐”而变得敏锐而伤感起来。最后那句“你能开了灯,好好看看我吗?”的微小请求,也被淹没在丈夫疲倦的沉睡中。鲁敏如同弗洛伊德与福柯一样,常常从生活的异常入手,从那些怪异的人物言行入手,去解读那背后的心理世界与精神轨迹,这些切入点暗合了心理分析的语义逻辑,也非常深刻地展示了都市人面临种种压抑下复杂幽暗的心理世界,从而达到了间隔的审美效果。

  往往这些小角度的切入,还能带给人窥探心理的便捷途径。但是鲁敏并不满足于对生活细节的入微的关注,还试图从更为独特的角度介入———不在场人物的强烈现场介入。

  如果说细节捕捉是鲁敏取景器里的风景,那么父亲便是鲁敏镜头外的一个特别视角。虽然这个父亲自始至终都没有出现过,但是却奠定了整个文本的行文走向和感情基调。正如小说《盘尼西林》中“我”的叙述一样:“父亲长年不在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背景,但可能正是它,决定了我生活的许多细节与走向,你接下来会知道,背景其实往往也是未来的前景。”

  所以这些小说可以看做是精神世界“寻找父亲”的过程。《跟陌生人说话》讲述的则是寻找父亲的故事。小灿是从儿童福利院出来的孤儿,从别人的口中得知父亲的样貌后,带着寻找父亲的梦想离开了福利院。最后被乔装的父亲样子的警察送进了监狱。小灿从小以来的梦想最终被她所信赖的陌生人以正义的名义彻底击碎。

  父亲对于小灿是一个遥不可及、无法追寻的梦。就算在《百恼汇》中在场的父亲也只是以毫无力量的瘫患者的角色出现,其实这也是父亲权力缺失的表现。所以鲁敏笔下的孩子最后就只能像《白围脖》忆宁一样放声大哭起来:爸爸,我想你了。这呼喊含有对父亲深情的向往与想念,又是情感、理想缺失又无法追寻的无力感的体现。

  鲁敏在文体方面也是积极地实践间离的方式。她有意识地做各种款式的套嵌,从早先的《白围脖》时的“日记”,到《白衣》里的“药方”,到《博情书》里的“博客”,到《取景器》里的“毛主席语录”,都试图营造一种间离而又对照的衬托效果,使得小说可以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

  诚然,以中国当下现实生活中的世态百相为素材的鲁敏难免存在人生体验不足、控制力和技巧性不高等缺陷,但是她不断探索的写作姿态还是值得敬佩与肯定的。

  参考文献:
  [1]何锐.把脉70后:新锐作家小说评析[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
  [2]鲁敏.百恼汇[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鲁敏.戒指[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
  [4]鲁敏.博情书[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
  [5]鲁敏.机关[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6]鲁敏.取景器[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