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龙应台多重身份对其作品的影响探究
【第一章】多重身份下龙应台创作分析绪论
【第二章】独特的人生阅历与多重写作身份
【3.1】立足于本土的社会评论家
【3.2】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观察家
【3.3】为人母、为人女的生命思索
【第四章】龙应台及其作品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结语/参考文献】龙应台文学作品特点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 3 章 龙应台多重身份对其创作的影响
龙应台多重社会身份对其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龙应台在留学期间,受到了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教育,影响着龙应台平等、自由、民主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再加上龙应台在童年时期生活过得较为艰辛,使得龙应台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了普通人的生存状态之上。
3.1 立足于本土的社会评论家
30岁左右的龙应台从美国留学归台之后,带着一份爱国之心来看故土,通过在西方学习到的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去审视台湾的现状,将从前幼稚的、不够成熟的心智抛弃,试图通过什么方式来对台湾做出点改变。同时,龙应台受到了大陆一些文人思想的影响,诸如鲁迅、胡适等,认为知识分子应该对社会肩负着一定的责任,不能够单纯的对社会进行索取,还应该通过理性而辩证的方式对其进行思索,要对自己生活过20年的台湾进行理性的、清醒的认识,最后发现,眼前台湾的一切都不是自己所能接受的。
而当时的台湾是什么样子的呢,先来对其进行了解,1949年,国民党撤退到台湾之后,虽然名义上说是对台湾进行接管,可是实际上对台湾进行着强权的统治,这对于台湾民众来说是一场重大的灾难。国民党当局为了加强对台湾的控制,强制实施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巩固其在台湾的统治地位,企图对台湾社会进行重新建构,对台湾人民进行各种洗脑,并且国民党时时刻刻将反攻大陆挂在嘴边,对于不合作的民众,会采取暴力的方式,在当时,台湾社会被白色恐怖所笼罩。但是国民党统治当局为了巩固自己在台湾的统治能够长久,也采取了一些可以刺激经济活起来的政策,采用土地改革、货币政策等手段,加上美国对其援助,经济上获得了稳定的发展,但是这一发展是在破坏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前提下换取的。台湾岛内的局势在70年代开始急剧恶化起来,各种思想充斥在台湾岛内,在这种情况下,蒋经国被迫采取了内部的政治改良,并且在台湾还扬言要实行民主制度,但是这种发展是离不开美国和日本对其扶持,这种扶持是需要付出代价的。那时候的台湾在经济上已经算是个奇迹了,社会开始进入到转型期,台湾居然成为了当时亚洲四小龙之一,虽然经济获得了发展,但是在这样繁华的外表之下内部却存在着诸多的隐患,比如台湾当时存在着劳动力就业压力大的问题、社会治安混乱的问题和环境破坏严重急需要保护等问题,并且这些问题的表现日益突出,这些问题对台湾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983年,龙应台在离开台湾十年之后,本来对台湾是满怀希望的,但是回来后面对的却是这样一个台湾,龙应台的内心深处充满了极为痛苦的感觉,作为一个接受了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西方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让龙应台面对这样满目疮痍的台湾不能够袖手旁观,她与鲁迅一样对台湾当时的人民产生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强烈内心冲突。
所以,为了改变这一局面,龙应台希望通过自己的一己之力,对这个社会存在的问题进行呐喊,呼吁人们能够勇敢一点,呼吁人们要积极主动的去争取自由、平等和民主,用自己的权力来扞卫自己的权利,并且龙应台认为台湾社会在未来是会发生改变的。虽然说龙应台是台湾的外省人,但是龙应台的文章对于当时的台湾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在西方留学归台后,龙应台通过犀利的文字,掀起了一场由杂文集《野火集》开始的文化大风暴。龙应台对社会丑恶的批判和思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1 社会环境污染,对台湾环境的担忧
回到台湾后的龙应台在一股内心冲动的影响下,先从社会环境入手,一篇篇关于社会环境的文章在这个时候应运而生,龙应台用最朴实无华的文字直指社会环境污染问题的要害。龙应台的相关作品先从自然环境的恶化入手,“红土石砾赤裸裸地暴露出来,台北北县的山满目疮疤,像一身都长了廯、烂了毛的癞皮狗,更像遭受强暴的女人……”①《野火集》中这一段文字直接、鲜明的表达出台湾地区因为过度的发展,导致山已经不像山,自然环境已经受到了严重的破坏。龙应台将台湾当时的环境与欧洲一些国家诸如意大利、德国、希腊等进行对比。在龙应台的《野火集》中,她描写道:“在德国,我看见莱茵河里游着雪白的野天鹅,公路旁高高地抽着鲜红的罂粟花,森林里嬉笑的小孩在寻觅香菇和莓果。”
②将德国的环境与台湾的环境进行对比,让人产生对台湾环境的担忧。同时龙应台的《野火集》中还写道:“在意大利,我看见裸着身子的女郎在冰凉透明的湖里面游泳,老太婆坐在葡萄藤下聊天,贩夫走卒在笼罩着月光的沙滩上跳舞。”①龙应台在作品中表示对于欧洲国家这些回想,严重的刺痛着龙应台的民族自尊心。面对台湾如此严峻的自然环境破坏,就可以想象出台湾人民当时的生活环境多么严峻,大量的污染、假奶粉、假酒等,让龙应台对台湾社会产生了担忧,因此,龙应台不得不对此发出呐喊,她试图呼吁台湾民众,不要再继续沉默下去。
3.1.2 教育制度不合理,质疑教育体制
台湾当时的自然环境已经使龙应台难以忍受,而教育体制方面更是令龙应台瞠目结舌。教育关系着整个民族的生存,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教育为本”的原则。80年代,台湾方面的教育制度十分的不合理,国民党当局对台湾民众高压的德育已经让台湾的教育制度问题越来越突出,智育已经逐渐成为了摆设。在这样的环境下,龙应台创作出了关于教育的诸多作品,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不会闹事的一代--写给大学生》、《机器人中学》和《幼稚园大学》。龙应台在《幼稚园大学》中,明确的对百分百包办的教育制度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认为现在的教育过多的对学生进行了保护,不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忽视了对学生生存素质教育进行培养,导致了再这样的教育制度下的学生缺乏生存技能和全面发展,会导致学生在成绩上取得高分但是实际操作和生存技能方面是个无用之人。不仅如此,在国民党对台湾民众采取高压的德育教育之下,学生们习惯来逆来顺受,不会对这样的现状进行怀疑、思考和反抗。龙应台曾经在她的作品中表示,很多学生从来都不敢提问和反驳我,哪怕是错误的,他们已经不会自己独立去思考了,这一点让龙应台十分的不理解和担忧。原本应该潮气蓬勃的大学生们,一个个都显得颓败不已,一个个都变成了龙应台作品中“眼泪汪汪的女生”.从龙应台的《幼稚园大学》这一作品中可以看出,对于台湾当时那种对学生过度呵护的教学方式龙应台持坚决的反对态度,她严厉批评了这个教学方式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使学生成为了典型的刻板中国学生,只知道盲目的听从所谓的权威,已经几乎完全丧失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甚至没有了自己的个性。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台湾当局教育政策的目的,龙应台对台湾的教育体制进行了责难和发问,在对教育体制问题上,龙应台在《幼稚园大学》中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如果我们把眼光放远,真心要把台湾治好,我们需要能思考、能判断、有勇气良知的公民;在位在权的人必须张开手臂来接受刺激与挑战。
如果我们真心要把教育治好,为这个民族培养出能思考能判断、有勇气良知的下一代,那么办教育的、教书的,就不能迷信自己的权威:他也能禁得起来自学生的刺激与挑战。”①
3.1.3 批判的重头戏是制度和政府,提出完善制度
龙应台不仅对台湾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教育制度进行批判,其实龙应台批判的重点是放在对制度和政府的批判上。龙应台在她的作品中曾表示出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离不开完善的制度,只有完善了社会制度才能保障台湾民众以及弱势群体的权利,《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中,她写道:“所谓政府--警察局、卫生署、环保局--都是你和我这些人辛辛苦苦工作,用纳了税的钱把一些人聘雇来为 我们做事的。照道理说,这些人做不好的时候,你和我应该手里拿着鞭子,睁着雪亮的眼睛,严厉地要求他们改进;现在的情况却主仆颠倒……”②这龙应台的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对于当时台湾民众龙应台充满了忧虑和“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心情,她一方面觉得政府的组成人员缺乏该有的素质,不会去思考只一味的遵循和执行上头的法令,而且他们几乎不会去听从民众的意愿,不愿接纳民众的意见,在对待民众时总是扮演着一种高姿态,龙应台认为政府官员没有清醒的头脑真正为民众考虑该做什么,这些人只有着很浅薄的知识,在个人欲望的驱使下,政府的组成会显得不够合理和完善,存在着很多方面的缺陷。龙应台呼吁广大的民众不要再对这样的政府继续忍耐下去,对于政府不正确的决定,要予以反抗,树立民众纳税者的身份,民众本身就具有监督政府官员的权利和责任,如果只是一味的对当局忍让,只会起到姑息养奸的效果,会让台湾民众的下一代生活在更加恶劣的社会环境下。在谈论政府问题时,龙应台的态度都十分的坚定,龙应台因为在美国求学和在欧洲旅居的生活让她深受自由、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她以尖锐犀利但又不居高临下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读者在阅读龙应台作品的时候会有一种平等的感觉,觉得他和自己一样都是普通的公民,这种尖锐犀利又不居高临下的感觉是需要作家拿捏好分寸的,龙应台对这种难以拿捏的分寸掌握的十分恰当。
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龙应台这篇文章刊出后,在台湾社会甚至是整个中国社会都产生了重大的震荡,引起了广大民众对中国人为何不生气这一话题进行来全民化的大讨论。那么,中国人为什么不生气呢?对于一个公民来说,你我都有的一项权利是生气,龙应台在《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中说道:“在一个法治上轨道的社会里,人是有权利生气的。……你今天不生气,不站出来说话,明天你--还有我、还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为沉默的牺牲者、受害人!如果你有种、有良心,你现在就去告诉你的公仆立法委员、告诉卫生署、告诉环保局:你受够了,你很生气!”
①从我国千年来的思想来看,中国一直以“礼仪之邦”来自称,即使是在处理与别国纠纷的问题上也采取的是“先礼后兵”的方式。从个人来看,中国人大都注重的是“修身养性”以求“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能称得上君子的,定然是内外兼修、温文尔雅、不嗔不怒之人。在中国人心中生气是能避免就避免的事情,如果生气会显得自己缺少风度。这样的思想长久下来,就会导致出现一大片“顺民”,一旦生气或者稍加反抗的就会被扣上“刁民”的帽子,比如说水浒里的梁山好汉,大闹天宫的孙悟空。因此,对于这样的现象鲁迅先生说中国只有两种时代是民众想做奴隶而不得和坐稳来奴隶的时代,虽然说这样的表述有些偏激,但是中国人缺少生气和反抗是事实。但是现在的社会已经发展到今天,我们不是奴隶,生气是我们每一位公民都该有的权利。
我们生气并不是说我们蛮横,只是想要表达我们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政府官员是人民的公仆,为人民服务,因此,政府所作出的决策也应该体现民意、顺应民意。我们不苛求政府能够做到完美,但是也不应该对政府制定出的决策视若无睹,我们也应该要勇敢的站出来表达我们的意见。
并不是说,生气就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这样的表述实际上是对自己该有的权利的放弃,看似洒脱、豁达的话语,其实是自己的无奈和无助的表现。在有必要的时候,我们必须要大胆的表达出“我很生气”,并且将自己这份生气付诸行动。
龙应台的作品《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从“为何不生气”入手,文章的第一段就将整个文章的中心观点提出,文章的第二段总结出来 “但时代发展到今天,中国人,不是奴隶,已是公民,生气,该是你我的权利。”②文章的第三段提出自己对于生气的观点:“生气,不是发泄,不是蛮横,而是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③文章最后在结尾的部分呼吁广大民众“我们要大声地说:‘我很生气!’”④并且提出不仅仅要大声的喊出我很生气,还需要对此付诸实际的行动,来对文章主旨进行深化。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