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问题是,为什么悲剧能够引起我们的审美愉悦? 美是难的,悲剧美感亦是难的。历史上关于悲剧的理论可谓卷帙浩繁,但是总体上缺乏对于悲剧美感根源的论述,大多是顺便涉及,而又浅尝辄止。正如朱光潜在《悲剧心理学》绪论中提出的: “为什么论喜剧的着作已经这样多,论悲剧的又这样少呢? 难道人们更喜欢喋喋不休地讨论人生的光明面,而一旦说道悲剧,却保持一种适合悲剧的庄重的缄默吗?”[1]13当然这种调侃式的解答并不能当真,但是我们仍可以从这句话看出,对于悲剧美感问题的忽视是存在。既然悲剧有如此崇高的艺术魅力,我们当然没有理由忽视悲剧美感来源问题的研究。
一、悲剧美感来源初探。
( 一) 悲剧美感的界定。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悲剧美感是一种心理活动,来源于社会实践活动。这种社会实践活动包括现场观看悲剧、阅读剧本亦或是听别人说一场悲剧。这里,有两点要说明。其一,我们说悲剧美感来源于实践并不否定人的生理素质差异对悲剧美感的影响,但是人的生理功能只是获得悲剧美感的一种物质条件,并不是美感本身,对于形成人们在观剧时的美感差异并不起决定性的作用,造成观剧时所产生的差别的决定性因素是后天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二,我们说悲剧美感来源于社会生活并不否认间接经验的重要性,由于主体的生命和能力的有限,不可能事事亲身经历,而悲剧美感作为一种认识,也具有一种历史继承性,但是这种间接的美感经验归根结底来源于前人或他人的实践。有了如上的说明以后,我们就需要具体的分析悲剧美感产生的主客观原因了。
( 二) 客观方面---悲剧是一门舞台艺术。
关于悲剧美感来源的客观方面,我们也不打算教条式的列出几条所谓的“金科玉律”,因为这是不需要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在此,只概括几条较为重要的方面。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在这里所讨论的悲剧艺术包括剧本和剧作两个方面。因为悲剧作品和其它文学作品最大的区别在于,它就是为舞台表演而设计的,并可以通过恰当的舞台表演艺术表现悲剧的内容。那么在讨论悲剧的美感来源时,其舞台表演艺术是不可忽略的。因此,就悲剧本身来说,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讨论悲剧的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也就是悲剧表现什么,和怎么表现。因此,我们在探究悲剧美感来源是,必然要考虑表现内容主要包括悲剧人物、悲剧情节、悲剧环境、悲剧的主题等等。表现形式主要是指悲剧的舞台表演艺术。
1. 悲剧人物。
第一个方面,我们主要论述悲剧人物。首先,这里的人物不仅指表演者,也指悲剧故事的主人公。对于表演者来说,想要演好一出戏,是有很多严格的要求的,如狄德罗写出了一系列论文论着说明演员的艺术修养; 对于悲剧主人公来说,其具体身份、受难的背景、受难的方式、受难的程度等等也会影响悲剧的审美效果。如亚里士多德就曾对悲剧人物做出的“有过失的好人”[2]的界定,为什么悲剧主人公要是“有过失的好人”,因为这样能获得更大的审美愉悦。就其身份而言,并不是指受难者是男是女、地位高低,而主要是指其人格价值的大小。人格价值愈大,其受到观众的同情就愈深,相应的,我们获得的审美感受也就愈强烈。我们对俄狄浦斯、哈姆雷特、拉奥孔的同情程度与他们本身的人格价值有着很大的关系。而主人公的受难背景、受难方式、受难程度等在某方面也是和其品行的高低密切相关的。比如,一种是由于善良( 或者说为了善良) 而受难; 另一种是由于罪恶( 或者说为了罪恶) 而受难。他们的悲剧效果是不同的,前者是冤枉的,后者是罪有应得的。其次,人物的非常性质。古希腊悲剧中的主人公往往并不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普通人。而是与我们普通人有适当距离的非常人。同时,人物遭遇的情境也有异常的性质。如,俄狄浦斯王的杀父娶母,美狄亚为了报复丈夫而去杀害自己的孩子。这样的情节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常见甚至是不可能出现的。正因为悲剧人物以及他遭遇的悲剧性情节和我们本身有适当的距离,我们才能产生悲剧美感而不是恐怖感、灾难感。
2. 舞台表演艺术。
第二个方面,舞台表演艺术。悲剧美感与舞台表演艺术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具体地说,首先体现在人物的动作上。古希腊人是不喜欢在悲剧中看到血腥场面的,所有的血腥的动作都经过一定的艺术表现“提纯”了。因为这不符合“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的希腊艺术。如,俄狄浦斯王在得知自己杀父娶母的事迹后,为了惩罚自己,刺瞎双眼。但是这一幕并没有在舞台上直观地表现出来,而是通过传报人口中说出。再如伊奥卡斯特最后的自缢而亡,也是通过歌队长和传报人之间的对话展现的。其次体现在人物的语言上。悲剧的语言是一种戏剧性的语言,要靠人物个性化的语言、独白、旁白来展现矛盾冲突、凸显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
能够引起观剧者强烈的审美感受的悲剧作品,必然是优秀的悲剧作品,有着鲜明的人物性格,崇高的悲剧主题,独特的艺术构思,并通过优秀的戏剧演员配以精湛的表演艺术展现出来的。那么是否有了这些我们就能从一部作品中获得悲剧美感呢? 答案是否定的。客观方面只是引起悲剧美感的物质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主观方面。那么,优秀的悲剧作品究竟何以能引起我们的审美感受呢?
( 三) 主观方面---“生命的一次性”.
主观方面主要来自于人类生命的基本事实---“生命的一次性”[4].从人性的本质看,“生命的一次性”意味着人性的相似性和人类本质的相通性。每一个生命都有相通的人性本质,每一个人都经历相似的人生阶段,既是人类生命的相似性,也是古今生命的相似性。因此,古代智慧与现代人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可以相互交融。基于生命的一次性,导致人们观赏悲剧时会产生一种相通的情感。
这种在欣赏悲剧时产生的审美愉悦,并不局限于某个人、某个国家、某个种族。它是整个人类共通的情感。
古希腊人通过表演、观赏悲剧来“净化”心中的愤怨。而在古代中国,“穷而后工”[5]这个艺术规则也不断彰显它的艺术魅力。钱锺书在《诗可以怨》一文中提出“穷苦之言易好”即“苦痛与快乐更能产生诗歌,好诗主要是不愉快、烦恼或‘穷愁’的表现和发泄”[6].并且说明在“忧患”“落魄”之中的写作能达到“舒郁”和“解愠”之目的。换句话说,一个人潦倒愁闷身处困境可借着书作诗以舒愤、以获得愁闷的排遣和心灵的慰藉与补偿。心灵一旦郁结难舒,精神一旦堵塞不通,需要宣泄,中国古人是把诗作为疏瀹五脏、澡雪精神的有效手段,而在欧亚大陆另一端的古希腊文人们则选择了悲剧以宣泄自己的情绪。正如钱锺书在《谈艺录》序言中说的“东海西海,心理攸同; 南学北学,道术未裂”[7].人的生命虽只有一次,但是从摇篮到墓地的这段距离,整个人类的文化是无限重叠的。正如陈文忠所说: “五千年的人类文化,一百年的生命长度……以个体百年生活史,理解五千年人类哲学史; 以个体百年情感史,体验五千年人类文学史。”[8]于是乎,我们可以从距今 2500 多年的古希腊悲剧中体验到“怜悯与恐惧”的共鸣,我们也可以从丰富多彩的唐诗中找到为自己抒情的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