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经济转型和消费文化的兴起促成了现当代文艺美学的重构,文艺百花齐放、蓬勃发展。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消费意识的不断增强,文艺除了考虑市场的需求,也更加尊重大众的审美趣味,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艺的普及与泛化,同时也为文艺创作提供了思想土壤,文艺从而借助当代语境和社会环境,创作出具有人文意义的作品。本文由此分析消费时代下文艺美学所受到的影响因素以及受此影响下文艺美学所关注的重要主题,从而对处于消费时代下的文艺美学进行理性思考与现实关照。
关键词: 消费; 文艺美学; 主题影响;
一、消费时代下文艺美学所受到的影响因素
(一)尊重大众审美趣味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变革促使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产品的丰盛为人的生理需求带来了极大的满足,相应地,人们对于精神的需求急剧扩大,日常生活审美化成为了时代的“新宠儿”,大众对文学艺术作品的热爱追随,对精神领域丰盈的心驰神往,通过精神上的求新来充实个人日常生活成为了当下必不可少的话题。但经济的不断调整与转型,时代的快速发展变化也带来了当下年轻人压力过大、紧张焦虑等,因此大众就需要寻求娱乐来缓解心理压力,娱乐所带来的感性快感成为了在高度紧张的社会环境下年轻人的救命稻草。在感性快感中,以感觉作为消费标准的感性消费所带来得快感具有满足人们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双重性质,是相对于物质消费的更高层次。例如:年轻人对名牌鞋的痴迷会激发他们花高价买来收藏。因此风格多样、引人入胜的文艺作品自然也成为了满足大众感性消费的焦点。而且,相较于传统的纸媒,视听化的影视传播速度更能满足大众的娱乐消遣,也更容易地与大众的审美趣味亦步亦趋。但从另一种意义上思考,尊重并满足大众审美趣味的文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普及,是一种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的文化,只是在满足大众的娱乐性同时更要注重文艺作品的艺术性与审美性。
(二)考虑市场消费需求
赫伯特·马尔库塞曾说:“无论以什么特定‘情节’和环境作为小说的主题,它那松散的文体,都能够将现存世界打破。”在他眼里,不论现实生活如何复杂多变,文学作品里所呈现的世界总能与现实世界分离开来。而随着生产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逐步由生产决定转入消费决定,在这种条件下,一直被视为一块独立的“空中飞地”的文学也相应地考虑市场需求。因此,现代的文艺创作除了要遵循作者的意志,还要尊重大众的审美趣味,在更大的层面也要考虑消费的市场。遵循市场规律的主导更有助于文艺创作的生产和接受,不过也要考虑鲍德里亚的担忧,“在消费社会里,消费不再仅仅是满足人们生存需要的一种手段,消费的过程也不再仅仅是体现商品使用价值的过程,它已成为一个符号交换与交流体认的过程。消费系统并非建立在对需求和享受的迫切要求之上,而是建立在某种符号和区分的符码之上。人们从来不消费物的本身(使用价值)—人们总是把物(从广义的角度)用来当作能够突出自己的符号。”文艺作品在消费社会中除了自身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以外还被附加了符号价值,这种符号化的编码连通的是社会等级结构与大规模的商品生产活动,在这里,大众对文艺的消费不仅是出于自身对精神的追求、审美的需要,同时也是对自身身份的证明、社会地位的象征。
文艺考虑市场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艺作品的创作生产和传播接受,但我们发现只有注重作品本身的内容质量、审美维度,才能一直活跃在消费市场上,才能真正做到群众喜闻乐见。
二、消费时代下文艺美学所关注的重要主题
(一)对生存空间的思考
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兴盛,使得人的生存空间得到了重新分配。农村?还是城市?这个问题是消费市场下人们选择生活场所的焦点问题。城市化的进程改革让人们纷纷选择繁华的都市作为自己的生存空间,而想在诺大的城市有安身立命之地的人们对城市空间的占有与竞争变成了新的生活使命。艺术来源于生活,这样的社会现状促进了城市空间观的兴起,同时也为现当代文艺提供了新的书写对象。在城市空间理论中,主张以个体自身体验感知空间的齐美尔、本雅明丰富了现代性空间体验的审美维度,但也不能规避消费主义盛行下空间实质特性的改变所带来的问题。消费主义下,人们对于空间的追捧导致空间被异化、符号化,它由此让人们满足对物欲的需求但也带有欺骗性地控制了人的思想情感、遮蔽了真实的生活现状。这些问题在文艺作品中被指出和关照,对城市生活空间的思考充分体现了创作主体对消费社会的城市文化和人与城之间关系的判断考量。
(二)对人性欲望的关照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对人类需求进行了从低到高的五种划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在这种阶梯式的需求模型中我们看到得是人类欲望的永无止境。人类对物质欲望的追逐和自我心理认同的渴望是源于个体为维系自身生命存在的本能,也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前进发展的基本动力。但正如前面所说,消费不再是一种纯粹的购买与使用,它被附加的符号化、社会化价值才是人们趋之若鹜的本质原因,对此学者张天勇曾指出,“在消费社会里,人们不再把消费的东西视为物的消费,或者说消费的直接目的不再是物的自然价值、物本身,而是物的意义,一种彰显自己、区别他人的意义。”这种对物质的占有欲,对物附加的符号价值的追逐变成了消费社会里最直接、最严峻的问题。因此,对欲望的书写理所应当地成为了现当代文艺最重要的主题。世俗化的欲望与精神化的人性构成了文艺作品最具有张力的叙述,欲望得到满足,短暂的快乐之后是人性光芒的沉寂与黯淡,人的生命价值、存在意义受到排挤与遮蔽,进而导致了人沦为欲望的奴隶,生命主体被物化。
由此可见,在消费文化下形成的欲望追逐已经成为一个极具时代感的主题。人类需求层次的递增性与无限性激发了他们身上贪婪的物质欲望,但当欲望无法得到满足时,人性中的恶就往往应运而生,欲望所得到的快感必定需要人自身的道德品质付出惨痛的代价。但必须强调得是,在消费社会,欲望是经济发展的直接推动力,它激发了人们对物质和财富的追求,满足了人们的生理需求和快感享受,这不失为一件有益于人生存的好事,只是在人的本能需求满足之后,对人们生活观价值观的正确引导,让人们在物质欲望的驱动下更近一步追求理性、丰盈精神也理所应当地成为了当下文艺作品最切实的关照。在这种创作下,现当代文学作品对于意识形态的展现比传统文学作品更加体现人性,更加赋有人文情怀和情感价值。在这样的作品呈现中,我们看到得是文艺为大众服务的初心,也感受到了文艺蓬勃发展的朝气。
(三)对市民美学的体悟
经济的快速发展、财富的不断积累带来得是人类贫富差距的增加,社会层级结构的固化。消费从古至今都是社会地位的象征,孕育在消费文化下的文学艺术创作常常以个体生命为基点,相比较于上流社会的锦衣玉食、养尊处优的奢华生活,不能一掷千金的普通市民生活在消费社会中被衬托的格外具有特点。生活的平淡朴实甚至有点困窘的他们关注现实的美好,注重日常生活的点滴新意,这是现当代文学作品贴近百姓、贴近生活的最真实表达。与此同时,对于底层市民的苦难展示和道德评判,现当代文艺表现得更加温柔与宽厚。它们站在底层人的生活立场上,对普通人在困苦面前的弱点给予理解与宽容,对他们试图突破困境的努力和韧性给予肯定和赞赏。这些平凡的市民,他们朴素善良、坚强乐观、坦率真诚,生活的困苦激发出了他们人性中更多的“真善美”,尽管他们有时会因为困境而表现出虚荣功利,但最终却都会选择守住内心的道德底线。
在经济社会里,现当代文艺作品更关注经常被主流精英遗忘的普通市民,这里没有宏大事件,只有人们在日常生活里的琐碎,在这些琐碎细微的生活里,美学如何做到“诗意的栖居”?“诗意”在繁琐的日常生活中显得格格不入,但又异常珍贵。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人生的趣味就从这些具体的家长里短、儿女情长、穿衣吃饭的日常细碎中生长出来。普通人的生命正是靠了这种细水长流的坚韧,无论是在风起云涌的大时代还是按部就班的小环境中都能够把握住那份日常的安宁。这份安宁不正是一种平和之美吗?平凡寻常的日常生活美学在时尚摩登的现代消费美学面前是逆流而上的清泉,也是处于消费文化下的诗意化的美学回归。
参考文献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2001《审美之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法〕让·鲍德里亚着,刘成富译2001《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
[]金惠敏2006《消费时代的社会美学》,《文艺研究》第12期。
[]张天勇2007《从生产社会到消费社会的转变:符号拜物教的现实根基》,《学术论坛》第3期。
[]王昌忠2012《消费文化的美学审视》,《学习与实践》第8期。
[]张冰2013《消费时代的异化美学——论鲍德里亚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第1期。
[]曹丙燕2018《消费时代的“人”与“城”——1990年代以来的城市文学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