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文艺美学论文

共同美;孟子美学思想的目标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8-04-24 共1859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孟子》一书中的美学观探析
【【导语】】孟子美学理念研究导语
【【第一章】】孟子美学思想的研巧现状
【【第二章】】孟子美学观念形成与发展的背景因素
【【2.1】】孟子美学中的人性美
【【2.2】】孟子美学核心之人格美
【【2.3】】 共同美;孟子美学思想的目标
【【3.4】】文艺观:孟子美学思想的方法论
【【第四章】】孟子美学思想的影响
【【结语/参考文献】】孟子美学理论探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三节共同美:孟子美学思想的目巧

  孟子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一位提出共同美感的哲学家。孟子在对美的追求中,提出和强调了人们的美感具有共同性的问题。《孟子?告子上》中说:"口之于味有同着也,易牙先得我口之所奢者也。如使口之于味也,其性与人殊,若犬马之与我不同类也,则天下何奢皆从易牙之味也?至于味,天下期于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惟耳亦然,至于声,天下期于师旷,是天下之耳相似也。惟目亦然,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蛟也。不知子都之蛟者,无目者也。故曰曰之于味也有同奢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I在这段话中,孟子通过对日常生活事例的观察与体验,从审美的角度,体察到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美"的东西,而这些"美"的东西是大家所公认的,孟子认为这样的"美"具有了巧同性,也就是人们共同感受到了这些"美",这就是美学意义上的美感共同性,这种共同性就来源于人的感官的共同性。在孟子看来,人不是非人的异类,都是普通人,普通人之间同样有着共通的、相同的东西。《孟子?告子上》中说:"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么。圣人与我同类者。"《孟子.离类下》中又说:"何W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孟子认为,因为人相通的、共同的东西很多,不同的人也都具有共同的本性,这应该就是人们美感的共同性的理论根据。美感的共同性,是美学上一个极其复杂而又重要的问题,孟子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这一问题的,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在诸多关于美感共同性问题思考和研究中,有许多学者都做了相关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而孟子对这个问题认识的尤为深刻,他从三个方面对美感的共同性做了说明:

  第一,孟子认为美感的共同性要从人的感官的共同性找来源。这一观点即使从现代科学观去审视,也有值得注意的合理的东西。特别是孟子谈及的人们对于"味"的感觉,人们对酸、甜、苦、辣的感觉具有共同性,酸者都觉得酸,甜者都觉得甜,苦者都觉得苦,辣者都觉得辣,否则,人的生理感官肯定出了问题。所作为一种生理上的反应,人们对同一种味的感觉的共同性同人们的生理感官的机能具有共同性。

  第二,孟子认为人的美感的共同性要从人与动物的区别上找原因。虽然现实的人是具体的、历史的人,但作为人来说,总存在着某些区别于动物的共同点,因而在审美感受上也会有某些共同点,特别是在那些较少涉及各个不同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的对立的领域内更是如此。第H,孟子认为人的美感的共同性要从人类的共同性找根据。孟子认为"圣人与我同类者","尧舜与人同",也就是"圣人"与"我"、"尧舜"与"一般人"没有本质的不同,所"圣人"的审美感受和普通人的审美感受也没有本质的不同,大都是相似的,人的审美能力是所有正常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能为,它不是什么特殊能力,不是"圣人"等特殊人物才能具有的能力。孟子提出"共同美"有两重意义。一是对所有审美主体来说,对特定的审美对象即特指的、同一的美的东西而获得的美感都是共同的。美之所为美,是审美对象的美之本质决定的,对所有审美主体而言,看到的抑或感受到、体会到的美只能是唯一的美之本质,其他的都没有使审美主体产生美感的作用。二是对所有审美主体来说,对不同的审美对象即个别的、具体的美的东西而获得的美感,又有可能是相通、相似与共同的。

  基于对美感的共同性的认识,孟子认为,与美感的共同性密切相关,人们的审美活动具有社会性的特点,因此,孟子尤为重视审美活动的社会性,他认为这种美感的共同性和社会性,无疑对引导人们共同追求美、体会美、创造美具有积极意义。如《孟子?梁惠王下》记载的"与民同乐"的思想,饱含民主色彩,至今仍有着积极的意义。文中记述了孟子和齐宣王关于"与民同乐"问题的对话,孟子在对话中非常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篇之音,举疾首磨额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1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廃之美,举疾首遭频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篇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1^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旋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W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1孟子在文中明确地指出,"与众乐乐"不但比"独乐乐"好,而且比"与少乐乐"也要好。孟子希望人不要封闭自我,不要孤芳自赏,要走向社会、走向大众、雅俗共赏、彼此交流,只有这样,人与人之间才能相互交流、产生共鸣、形成共识,增加美的愉悦,孟子认为这就是审美活动的社会性带来的美的力量。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